点到为智
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说,“世间属于勇者。”孩子怯懦脆弱,会使其将来会无法战胜险阻。
某杂志曾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小学5年级的男生,身体单薄、性格内向,因为无法忍受本校一位高年级有“小霸王”之称的学生的欺侮,竟然吞下了大量的安眠药,怀着无以排解的恐惧含恨离开了人世。在他自杀的前一天下午,“小霸王”曾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拦住了他,要他明天务必“孝敬”一条烟,否则就不会有好果子吃。在此之前,“小霸王”对他也曾有过多次类似的敲诈和威胁,有几次因为自己没做好,而被打得鼻子、嘴巴出血。这个可怜的小男孩不敢告诉父母和老师,因为“小霸王”威胁他说:“要是敢告诉老师和父母,以后就别想好过!”过分的胆小懦弱加上求助无援最终使一个幼小的生命过早的夭折。
如此令人寒心的惨例使人在震惊之余自然地联想到造成孩子轻生背后的原因:除了教育体制的滞后及其它方面的因素外,最直接最关键的还是这孩子自身的性格所致——胆小懦弱,促使他走向夭折。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孩子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讲话,家里来了客人他们躲在角落一言不发,大气不出,被父母叫出来也躲躲闪闪;上课时不敢回答问题,更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什么事情也不敢尝试,总是畏手畏脚,怕别人耻笑,对自己没有信心;有人欺负不敢反抗,不敢独自睡一个房间,黑天不敢出门,看见电视恐怖镜头夜里睡不着觉,看见虫子就惊叫等等。像这样的孩子很多父母以为是腼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时间一长,孩子便会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逐渐养成胆小怯懦的性格。
孩子胆小,有一些是因为遗传的因素,但主要与后天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相关。孩子性格的养成是从小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作为父母,应该在生活的细节中去找原因:
1.冷嘲热讽,使孩子不敢行动
“芝麻大的事都干不了!”
“不要动,你给我摔坏了怎么办?”
这些话如果经常出现在你和孩子的日常对话中,那么这些充满了强烈讽刺不信任的言语会使孩子渐渐地变得胆小,不敢尝试,遇事畏缩不前。
有时,孩子可能出于好奇心,或者出于帮助父母做点事的想法,主动去尝试做一些事情。但由于年龄小,或者不小心等原因,孩子往往会出现失误。这时候,许多父母往往只注意到事情的失败结局,而很少去考虑孩子的出发点。
一个儿子看到水壶中的水烧开了,便过去将水倒进热水瓶中,结果却把水倒的满地都是。妈妈见孩子这样帮“倒忙”,气不打一处来,就用一种嘲讽的口气对孩子说:“我的好儿子,你可真能干,我们家都快成洪水灾区了。”父母对孩子说些冷嘲热讽的话,会使孩子对自己行为的动机产生怀疑,从而打击孩子“尝试”的积极性。
2.否定,使孩子自认“我不行!”
很多孩子的“胆小”都是被骂出来的,可以说是“弄假成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真笨!”“你不行!”“你不能!”等话语,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他会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行为表现也会越来越糟,当然,也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小荣在一次考试中因为各种原因考砸了,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便斥责他说:“你怎么这么笨?连小学都学不好,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斥责孩子,是导致孩子胆小怕事的重要因素。孩子最怕父母当众斥喝或时刻强调他的弱点,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无能,很没面子,时间久了,孩子会逐渐认同父母的这种看法,对学习失去应有的信心,甚至“破罐子破摔”。
3.过于照顾孩子
许多父母一见到孩子跌倒,立刻冲上去把孩子扶起来,又是揉,又是摸,还不停地安慰着。父母的大惊小怪不但使孩子丧失了体验疼痛、战胜疼痛的机会,而且还会使他变得怕这怕那,缺乏冲劲和勇气,这些都会使他形成胆小的性格。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当他走路不小心摔倒时,应该鼓励他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前走,而不必大惊小怪。
4.父母胆小怕事
如果父母过分胆小怕事、谨小慎微或者过于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稍稍有点不舒服就哼哼起来没个完,都会令孩子胆小怕事。
还有,有些父母不让孩子和周围的小朋友玩,或者包办、代替、干涉孩子们遇到的问题,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不敢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玩滑板,常常在几尺来高的台阶上跃上跃下,让人为他们的安全捏了一把汗。而在中国,让孩子玩这些冒险的游戏却很少,为什么呢?追本溯源,就在中国家庭的传统意识上。虽然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许多中国家长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因而不鼓励孩子们玩。正因为这种过度保护,使得孩子自身对自己丧失信心,害怕迎接挑战。事实上,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所以,父母应鼓励孩子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有克服胆怯的勇气,有与别人一比高低的信心。
要矫正孩子胆小懦弱的性格,父母宜从以下几点做起:
1.不要吓孩子
父母切忌用简单、生硬和恐吓的手段教育孩子,也不要嘲笑或惩罚他们的胆小。当孩子不听话或不顺从父母时,许多父母为图省事,或者由于无知,喜欢用恐吓的方法使孩子就范。吓唬会使孩子长期处于某种害怕的心理状态之下,容易形成胆怯、畏缩不前的性格,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父母应多给予孩子鼓励、赞赏的语言、目光等,增强孩子自信心,减少心理压力。
2.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父母要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们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管不问,使孩子手足无措,以至于更加胆小。
3.鼓励孩子大胆讲话
一些内向胆小的孩子,不喜欢多说话,更不善于争辩,尤其在陌生人面前、大庭广众之下,更是如此。对于这种孩子,父母应多为他们提供大胆讲话的机会。比如,每当客人来时,父母应让孩子与客人接触,并求得客人的配合,让客人有目的地发问,一回生,二回熟,可逐渐改变孩子的懦弱性格。此外,父母还可多为孩子提供独立思考、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碰到事情,父母应多问孩子:“你看怎么办?”如果孩子说得对,父母应大加赞赏,给孩子以鼓励,使孩子获得自信和勇气。
4.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胆小怕事的孩子性格往往比较孤僻,作为家父母要多创造机会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取得同伴情感上的支持。比如让孩子主动与人打招呼,邀请同伴上门来玩,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们一起游戏、交往,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把孩子介绍给客人并一起玩等,培养孩子大胆行事。
5.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让孩子多参加有竞争性的活动,如棋类、球类等,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坚信自己并不笨,从而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6.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让孩子与父母在一起,从事一些带有一定冒险性或探索性的活动,特别是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培养其坚强意志和大胆、顽强、开朗的性格。
胆小怯儒倘若成为性格的组成部分,就会使人变得孤僻、畏缩、意志薄弱,缺乏进取的勇气和信心,变成弱者。因此,父母应于孩子性格尚未定型的时期,想方设法帮助孩子克服胆小怯懦,经风雨,见世面,锻炼成为勇于进取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小事也很重要
孩子第一次接触某事的印象作用甚大,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对某物的恐惧心理,父母要十分留心。比如孩子第一次见到某位老师时,正赶上这位老师心情不好,脸色不好看,孩子就可能从此害怕这位老师。这时,父母一定要及时告诉孩子:“老师不是不喜欢你,她可能是自己家里有烦心的事情。你以后见面主动和老师打招呼,看看她会不会对你笑。”比如孩子第一次学骑车摔了一个跟头,死活不学了,那就不要非逼着他学,停个一年半载,孩子的害怕情绪淡化了,再找个机会劝他试一试,或许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