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行走坐卧皆养生
33222900000030

第30章 佛手回春法,疏筋健身心

2009年8月8日,这个似乎遥不可及的梦想却在南京自然医学会养生康复专业委员会(后简称专委会)得以实现。因为这一天是专委会太极拳养生培训班正式开班的日子,更加令人振奋的是我们请来了一位众望所归的太极拳大师凌南平老师!南平老师是陈氏十九世太极拳嫡宗传人凌志安老先生的长子、南京市武术运动协会健康分会会长,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推手样样精通。最精通太极与养生的融合。

第一次开班,训练场地早早就聚集了七八十个人,不仅有二十几位处级干部,体育局领导也在百忙之中拨冗参与。大家都满怀期待一睹大师的风采。远远地,身着黑色传统练功服,身轻体健,神采奕奕的凌老师脚步轻盈飞速走过来,沉稳,内敛,淡定的气度,颇具太极大师之风。简单介绍后,凌老师应大家要求,先演练了一套陈氏太极拳。老师先是自然肃立,调息静气,精神内敛。其形似泰山,威然而立,势若天地初开,无象无极;继而阴阳萌动,八极相生。观老师的套路,拳架工整,形如流水,运劲似绵花裹铁,轻盈中透着沉稳;发力似猛虎出山,迅疾中携带刚猛。一会儿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一会儿是翻江倒海,虎跃龙腾。令内行外行都叹为观止!更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佛手回春法,大家纷纷惊叹不已!兴奋之余都跃跃欲试,对接下来的课程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学的是拳,练的是心;比划的是招式,体会的是哲理。在学习太极拳法的同时,太极之道也应该深入人心。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讲究浑圆一体,形于外而参于心。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然而各种名利纷争,究其根本,不在其人,而在其心。因此,太极看是练身,实是练心。凌老师在教学中时时提醒学员们要做到“心静神宁,平心静气”、“不丢不顶”,所谓“静而生定,定而生慧”,若佛家中的“正、等、圆”,这将有助于练习者抛弃俗间杂念,修身养性,探寻太极先贤“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的洒脱,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在太极拳的课堂里,所有人都在佛手回春运动的神韵感悟中,变得倍感轻松融洽,体味到和谐的玄微之美。

所谓佛手回春,是两个词的合意,即“佛法无边”,“妙手回春”。这是佛家养生法门,用来治疗全身性疾病,比如类风湿或五脏六腑的病,半身麻木、产后风、月子病、风湿等病症。若单用按摩调理,治疗效果有一定局限且费事费力,这时需要病人把全身的经络疏通,把全身的病气从劳宫穴或涌泉穴排出去。

具体方法如下:

运动时,双脚分开略比肩宽,两腿微屈,两脚掌握平衡。

两脚略宽于肩,全身自然松立,眉心舒展,凝神入气穴,眼帘微垂,自然呼吸。

双手经过身体右侧,从脚下侧行至身体头部,与此同时进行全身性深呼吸。

呼气时,气从劳宫出,且双手掌心向下,从身体头顶循身体下行至身体脚尖。

配合双手下甩的动作,意想病气可通过甩手法甩走,以上为“泻法运动”。

用此法做几分钟后,改用“平补平泻运动”法,即手在身体上来回运行。具体方法如下:

呼气时,双手从头上沿体侧下划至脚尖,然后带出病气。

吸气时,全身体呼吸,双手的手背朝上,由脚尖上行至头顶。

手背朝上,从脚尖沿身体上行至小腹处停下来,以右手掌的劳宫穴正对身体的小腹处聚气。男者,顺时针方向旋转;女者,则逆时针方向旋转。

平补平泻运动法又被称作“佛手回春法”,其治病的机理为:健康人的生物场比较强,而养生有道者生物场则更强。当你在做“佛手回春”时,相当于养生师在运动的情况下,一边用体呼吸采气,一边用劳宫发气,用自己较强的动态生物场去磁化和带动自己的静态生物场,把自己不通畅的经络强行疏通,把自己的病气顺着经络和四肢往外排出去。同时破坏了自己的病气场,使病灶逐渐消失。

用“佛手回春法”运动时,注意不能用掌心劳宫穴朝向头部由脚向上推,这会使你血压升高;要注意呼吸方式:全身吸,劳宫出;还要与局部治疗手法结合起来,必要时还要配合按摩,然后再用“佛手回春”,效果会更好些。

现代的社会生活,忙碌而繁杂,人们终日伏案工作,饱受肩颈腰疼痛折磨;人事纷扰,心智苦闷抑郁,多病缠身。能够保持健康的体魄,疏筯活络,调息养气,固本培元,是许多人心中的向往。太极精神已经如一丝甘泉渗入到学员的心中,越来越多的人融入太极运动中。工作之余,手分阴阳,修身养性,其乐融融。我们相信,太极运动将给我们带来健康新生活,太极精神将为我们的思想带来新的启迪,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必将在海内外弘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