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冠心病一本通
33220300000021

第21章 别把无痛性心肌梗死当胃病

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前,往往会出现一反常态的变化。但也有一部分心肌梗死患者,不发生典型的心前区疼痛,或仅有轻度的胸闷、气短等,因此常易被忽略和延误诊治。医学上将这种现象叫做无痛性心肌梗死。因此,对于这种病人尤应重视,宁可多查心电图,也不宜轻易诊断为胃病。

专家锦囊

胃病所致的疼痛

有人说:心脏病和胃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容易区别。但是,实际上两者相混淆的现象并非罕见,以致延误诊断或者盲目治疗时有发生。那么,如何区别胃病和心脏病呢?

心与胃各司其职,功能不同,且分别位于胸、腹腔内,但是,两者仅隔一肌(膈),同受植物神经支配,患病后又常以疼痛为主要表现,如不细致区分,很容易混淆。因此,熟识胃病疼痛的特点实属重要。

胃病,常在中年之前起病,病程较长。疼痛多由进食不当引起,如吃冷、硬、刺激性食物等,或因气候骤变诱发。疼痛发生的部位在上腹部,性质似烧灼感带闷胀感,平素多有返酸、嗳气现象。发作时,一般不影响正常活动,病情常缠绵数日以至数周,采用解痉制酸药如胃舒平、盖胃平或注射阿托品等,即可奏效。病人多喜上腹部保暖,如用手按压上腹可产生疼痛。

冠心病所致的疼痛

心脏病所致的疼痛,主要见于冠心病。疼痛常因劳累或情绪紧张或激动引起,疼痛部位在胸骨后,性质如刀割,有压榨感、沉闷感,且可窜至右上肢内侧或颈、背部,常常迫使患者停止活动,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经休息或用药,如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等即可缓解(心肌梗死引起的胸痛,常不能止痛),多数人具有反复发作的病史。

据上所述,凡年逾40岁(女性可延至50岁,但非绝对),平时从无胃痛发生,突然出现胸或上腹疼痛,甚至仅仅是胸闷、气短感,都不应轻易断定为胃痛,应考虑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平时有胃痛史的人,遇有疼痛异常,也应当考虑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须即送医院,做心电图检查。

临床经验表明,凡遇到下列情况时,应高度怀疑无痛性心肌梗死的存在:

(1)突然上腹痛、反复呕吐、人体虚弱、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脉搏微弱。

(2)突然面色苍白、出冷汗、口唇苍白或青紫、脉搏极微弱、呈濒死状态。

(3)突然出现心悸、胸闷、说不出活、脉搏极弱。

(4)突然出现气急、不能平睡、咳大量泡沫状痰(或粉红色痰)。

(5)少数老年人可出现类似中风的症状,如神志不清或半身麻木。

由于心肌梗死的预后与疼痛的程度无关,并且无痛性心肌梗死属老年人多发病,且就诊晚、并发症多,易误诊漏诊等原因,死亡率反而高于有疼痛症状者。因此,临床上当遇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做心电图等相关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温馨提示

虽然没有疼痛,但无痛性心梗更凶险,具有更大危险性,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绝不能掉以轻心。对于平时身体一向健壮的中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一次全面的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尽早治疗,避免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少肉去脂,新鲜果蔬大量吃——冠心病患者的饮食须知

要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必须把好病从口入关。因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据大规模的人群调查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继发性载脂蛋白异常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1912年俄国学者给家兔喂养高胆固醇食物,造成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建立模型过程中,先有血脂的异常升高,继之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这说明不良的饮食习惯可以导致脂质代谢紊乱,从而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冠心病的发生。

40年前,美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度曾上升很快,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则有大幅度的下降,直至现在。究其原因,主要归功于生活方式的改善,即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和控制吸烟等,从而降低了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但在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饮食习惯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平素喜食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必须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合理的膳食结构,以预防冠心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