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8岁以前要做的50件事
33205100000021

第21章 虚心接受批评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虚心地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尽管有时我们会有自己的观点,但是,能给你提建议,是希望你进步,居于这一点,我们就应该生欢喜心。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虚心地接受他人的建议和批评,尽管有时我们会有自己的观点,但是,能给你提建议,是希望你进步,居于这一点,我们就应该生欢喜心。

当别人给我们提建议时,我们不能持反对意见,也不能有任何的解释,有用的我们要吸收,对于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我们才能听到真话,赞美的说话,谁都爱听,但是,提醒你的话就更可贵,它使我们清醒,使我们不至于做错事。

唐太宗纳谏会给我们一些启示: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人善用;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唐太宗采取了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627年——649年),贞观之治是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贞观之初,在唐太宗的带领下,全国上下一心,经济很快得到了好转。到了贞观八九年,牛马遍野,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升平景象。这应当归功于唐太宗善于纳谏。

曾经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次,有一个臣子长篇大论地批评唐太宗,说完臣子就出去了,旁边的大臣就对皇上说:“他所说的大多数都是假的,为何不责罚他?为何不制止他?”唐太宗说:“他说的十句话中有两句对的,我就采纳。如果我制止他,这样一传出去,说皇上对别人的谏言还会反驳,还会批评,此风一起,以后谁还敢进言?”所以说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就有多高。

正因为唐太宗广开言路,虚怀纳谏,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余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为什么我们害怕被批评?是因为批评逼使我们要面对自己,认清自己,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批评就如有个人拿着镜子在你面前,让你看清楚自己。

在别人拿着镜子在你面前的时候,如果你有意无意地把镜子移开,不理会或是拒绝那面镜子,都是自己的损失。虽然在日后的日子你可能会发现原来那批评是善意的,是帮你看清自己的其中的一些缺点或弱点,但很可惜的是,自己错过了早日改过的机会。批评就如一面镜子,但这幅镜子总是要别人给你的。人家愿意免费地把镜子借给我们,帮我们擦亮自己的眼睛,提醒我们,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缺点,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改过,我们当然应该感谢及感激。或许真的有可能,别人是抱着想侮辱你,让你感到难堪的心态来批评你,但如果他真的批评到我们的盲点,那我们不是也赚到了吗?不要认为被批评是损失,把批评视为成长的主要因素,我们就会觉得我们赚到了。毕竟他还是帮我们擦亮了自己的眼睛,看见自己的盲点。

接受别人的批评时,记得保持心灵宁静,感激别人给你成长的机会。

在接受别人的批评时记得保持平静,用真理用智慧去思考及衡量。分析后知道什么是对的就要赶紧改过自己的缺点,这就是感激别人的最佳方法,这也是一种感恩。别人愿意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原因就是希望我们改过缺点。别人批评我们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冒险,因为批评一个人的当儿也可能成为了别人的敌人或仇人,更有可能被人责骂或责怪。所以善意批评者是伟大的。

批评是一种恩惠,是教导自己认清看不到的那一面。只要愿意张开双眼认真观察,双耳用心聆听,用心去领悟,用慧眼去看透,用智慧去解剖,用真理去分辨,用足够的决心和恒心去面对并且改过,勇往直前,终究会变得更加的完美及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