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未刻本叶氏医案》释按
33204300000029

第29章 胃痛

“原文”

胃痛数载,脉虚而涩,经事先期,此属营虚气痹,不宜过于辛燥。(1051)

旋覆花汤加柏仁、茯神、桔红

胃痛便艰,脉涩,营虚络痹,恐延关格。(913)

旋覆花加柏子仁、瓜蒌皮、桃仁

脘痛,经事淋漓,腹胀,此气阻络痹,辛以润之。(1086)

旋覆花汤加柏仁、桔红、归须

脉涩胃痛,此营阴枯槁,络气不疏使然。(731)

柏仁 新绛延 延胡 桃仁 青葱 麦芽(程注:延字衍。)

营枯气阻胃痛。(859)

当归 新绛 柏子仁 延胡 桃仁 桂圆肉

喜饮热酒,胃络积热血瘀,中脘痹痛,谷食渐减,脉来弦涩,年已望五,最虑营枯气结,他日有关格之患。(143)

半夏延胡酒法丸

脉弦,胃痛年久,病在于络。(1081)

桃仁 归须 闽姜 茯神 柏仁 延胡

脉细,脘痛暮盛。吐出食物未化,此胃阳受戕,失宣降之司,所谓痛则不通是也。良由得之饥饱烦劳使然,以脉论之,日久恐有关格大患,未可不早为图之(1019)。

人参 开花吴茱萸 淡附子 茯苓 真四川花椒 淡干姜

冷物伤中,脘痛呕恶,大便如油。(114)

丁香柄 半夏 吴萸 淡附子 茯苓 干姜

冷物伤中,脘痛脉沉。(452)

杏仁 藿香 半夏 厚朴 枳壳 桔白

食物失宜,冷着于中,胃痛复作,先宜理之。(188)

半夏 茯苓 麦芽 煨姜 桔红 苏梗

脘痛得热饮则止,胃阳困耳。(274)

高良姜 延胡索 红枣皮煎汤丸

肝积攻逆,脘痛肢冷。(333)

吴萸 桂枝 小青皮 茯苓 麦芽 川楝子

脘痛脉弦。(337)

吴萸 桂枝 延胡索 茯苓 白芍 川楝子

肝气不疏,脘痛呕恶。(1045)

川楝 延胡索 香附 青皮 川连 大麦芽 桔红

肝逆脘痛,右关独弦。(24)

川楝子 茯苓 半夏 香附汁 良姜 青皮

动怒肝气上逆,脘痛有形攻触(213)。

川楝 麦芽 茯苓 青皮 香附 桔红

木火郁于中焦,脘痛嘈杂。(422)

越鞠丸

右关沉涩,左脉弦劲,此木火内亢,阳明络涩,脘痛嘈杂,头旋。(488)

桑叶 桃仁 黑芝麻 柏仁 红花 大淡菜

阳浮气动,嘈杂,中脘刺痛,耳鸣,且摄阴以和阳。(1059)

熟地 苁蓉 茯神 萸肉 川斛 杞 巴戟 牛膝(李注:“杞”当为枸杞子)

中脘痛痹,不时有形攻逆,且频频遗泄,此营虚气结络痹,法宜益虚和之。(303)

当归 桂心 炙草 茯苓 白芍 新会

阳郁形凛,发热脘痛。(98)

杏仁 生姜 桂枝 厚朴 花粉 桔白

气血不谐,脘痛,经不宣达。(568)

归身 香附 苏梗 丹皮 白芍 茯苓 黄芩 楂炭

积着于胃,脘中痹痛,高年宜和不宜攻。(186)

姜渣 麦芽 茯苓 厚朴 延胡 半曲

“按语”

叶氏在应用汤剂治疗胃痛的21个医案中,共用药53种,应用较多的药物主要为和胃药、活血药、理气药。按出现次数由多到少排列的前15种药依次为:茯苓(包括茯神)、延胡索、柏子仁、麦芽、姜(包括生姜与干姜)、川楝子、橘红(包括橘白、广陈皮)、新绛、当归、桃仁、吴茱萸、青皮、半夏、厚朴、香附等。从以上用药情况看完全符合胃痛的基本病机,即胃失和降,气血郁滞,不通则痛。对本病的预后叶氏特别指出“恐延关格”,应“早为图之”,确为灼见。

叶氏治疗胃痛有以下特点:

1 土病关乎木,治胃勿忘肝

古人认为上工治病必当审因,必须有整体观。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关系,叶氏认为胃痛之因多与肝有关,如“肝气不疏”(1045条)、“动怒肝逆”(24条、213条)、“木火内郁”(422条)、“肝积攻逆”(333条)等。因肝气郁结,常横逆犯胃,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故在治疗时应肝胃同治,凡醒胃必先治肝。如422条“木火郁于中焦,脘痛嘈杂”,用越鞠丸条达肝木而解诸郁,气机畅则胃痛止。从用药规律看,凡肝气上逆,脉弦,脘痛,或伴呕逆者,叶氏必用川楝子、青皮、香附等以疏肝理气止痛,痛甚者常伍以延胡索以理血之滞,有寒者酌用高良姜或吴茱萸以温之,有热者常配川黄连以清之。

2 病久入络,当活血祛瘀

叶氏对胃痛日久者,常注意有无瘀血证候。认为初病在气,久病入络。形成成瘀血的原因除“胃痛年久”(1081条)及“胃痛数载”(1051条)外,还与“喜饮热酒,胃络积热血瘀”(143条)、“营枯气槁,脉络不疏”(931条),亦与“经事先期”(1051条)及“经事淋漓”(1086条)等月经病有关。尤其是胃痛的瘀血证候与月经病的关系,文献中少有记载,叶氏可谓独具慧眼。瘀血型胃痛的脉象多为涩脉治疗对瘀血型胃痛叶氏对旋覆花汤情有独钟。瘀血型胃痛的8个医案中有6个医案采用旋覆花汤加减(原方出自《金匮要略》,方中有旋覆花、新绛、葱。治肝着病),方中常加入桃仁、当归须、延胡索等药,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又多加入茯苓(或茯神)、橘红等以理气和胃,特别是柏子仁,几乎是方中必加之药。柏子仁古今医家多用之治疗失眠、盗汗、便秘等,鲜有用来治疗胃痛者。用柏子仁治疗胃痛,叶氏称之谓“辛以润之”之法。胃痛病的瘀血是因为营枯所致,因胃痛日久,血液生化乏源,营枯则脉络不疏,是因虚致瘀,故不可过于攻伐,必须用润药通之。《本草纲目》记载柏子仁有“养心气,益脾胃”之功,叶氏独具匠心,选用辛润的柏子仁伍于活血药中,使全方化瘀血而不伤心营,益脾胃而生新血,正切中病机,此叶氏之心法,学者宜于此处究心焉。

3 冷物伤中,应和胃温中;阳浮气动,宜摄阴和阳

胃主纳谷,恣食冷物,必使“胃阳受戕,失宣降之司,所谓痛则不通是也”。轻者仅见胃痛,叶氏多在和胃的基础上加少许温胃之品,如188条“食物失宜,冷着于中,胃痛复作”,方用半夏、茯苓、麦芽、橘红、紫苏梗理气和胃,加煨姜以温之。冷物伤中之甚者,除脘痛外,可伴有呕恶,如1019条及114条叶氏则干姜、吴茱萸、附子并用,胃、肝、肾三脏同温,寒甚更益以川椒,虚者伍以人参,呕恶用丁香、半夏、茯苓温中和胃。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胃痛案中凡伴有嘈杂一症者,叶氏皆摒除一切燥药。如木火内亢因肝之郁者,用越鞠丸疏解之(422条);木火内亢兼阳明络涩,症见“脘痛、嘈杂、头旋”者方用“桑叶、桃仁、黑芝麻、柏子仁、红花、大淡菜”(488条),以养肝阴而清肝热,行血滞而止胃痛。肝肾亏虚,阳浮气动者,症见“嘈杂,中脘剌痛,耳鸣”者,宜摄阴以和阳,用“熟地、萸肉、牛膝、川斛、枸杞、巴戟、苁蓉、茯神”(105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