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求医不如先求己
33191800000002

第2章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1.协调脏腑

人体五脏之间的协调,是通过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可以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

脏腑的生理特点是以,藏、泻有序为主。五脏是以化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

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的养生手段和措施来实现的,中医养生认为,协调的含义有两种:一是强化脏腑的协调,增强机体新陈代谢的活力。二是纠偏,当脏腑间偶有失和,及时予以调整,以纠正其偏差。这是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同时也贯彻在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在四时养生中主要强调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

《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气、随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态也。”著名医学家吴鹤皋也说:“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这里的“四气”,即春、夏、秋、冬四时气候;“神”,指人们的精神意志。四时气候变化,是外在环境的一个主要方面,四时气候对五脏的影响非常明显,比方说夏季,因为夏季是人体的新陈代谢比较活跃,室外活动特别多,而且活动量也相对增大,再加上夏天昼长夜短、天气特别炎热,所以睡眠时间也较其他季节少一些。这样,就使得体内的能量消耗很多,血液循环加快,出汗亦多。因此,在夏季,心脏的负担特别重,如果不注意加强对心脏功能的保健,很容易使其受到损害。由此可见,中医提出“心主夏”的观点是正确的。

在四时养生中除了避免外界环境对身体的干扰以外,在饮食上也要特别注意,多摄取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可以适当的吃一些动物肝脏,要避免辛辣刺激的或生冷的食物。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净化人的精神世界,自动清除贪欲,纠正错误的认知过程,改变自己的不良性格,使自己的心态平和、乐观、开朗、豁达,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精神养生包括以下几点:

——少私寡欲,

要控制自己的私心和贪欲。要学会自我克制。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老子和庄子就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思想,他们提出了为人要简单质朴,私心不宜太重,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身心健康,要学会将私欲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限制,自我清除的。这样有助于清净内心,与世无争,自然会阴阳平衡,百病不生。

——知足常乐

要对自己所处的生活与工作环境要有充分的满足感。老子曾说过“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无忧”和“知足”即是自我内心世界的自我体验和感觉,是情感世界自我调节的结果。要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保持心态的健康,无忧无愁,这样的人自然就会长寿。

精神养生中强调情志舒畅,避免五志过极伤害五脏;运动养生中的“六字诀”、“八段锦”、“五禽戏”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强脏腑功能为目的而组编的。所以说,协调脏腑是养生学的指导原则之一,应予以足够重视。精神活动,则是人体内在脏气活动的主宰,内在脏气与外在环境间取得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2.畅通经络

由于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经络通畅,气血才能川流不息地营运于全身。只有经络通畅,脏腑才可以相通、阴阳交贯,内外相通,从而养助腑、生气血、布津液,传糟粕、御精神,以确保生命活动顺利进行,新陈代谢旺盛。所以说,经络以通为用,经络通畅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一旦经络阻滞,则影响脏腑协调,气血运行也受到阻碍。因此,《素问·调经论》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所以,畅通经络往往作为一条养生的指导原则,贯穿于各种养生方法之中。

畅通经络在养生中可以体现出两种作用:

——活动筋骨

这样可以达到气血通畅的作用,可以多参加一些体育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这些运动都是用动作达到所谓“动形以达郁”的锻炼目的。活动筋骨,则促使气血周流,经络畅通。气血脏腑调和,则身健而无病;

——开通任督二脉,营运大小周天

《奇经八脉考》曾指出:“任督二脉,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气之所由起”。因而,任督二脉相通,可以促进真气的运行,协调阴阳经脉,增强新陈代谢的活力。由于任督二脉循行于胸腹、背,二脉相通,则气血运行如环周流,因此在气功导引中称为“周天”,因其仅限于任督二脉,并非全身经脉,称为“小周天”。在小周天开通的基础上,周身诸经脉皆开通,则称为“大周天”。所以谓之开通,是因为在气功、导引诸法中,要通过意守、调息,以促使气血周流,打通经脉。

一旦大、小周天能够通畅营运,则可以达到阴阳协调、气血平和、脏腑得养,精充、气足、神旺的效果,身体也因此而健壮。开通任督二胎,营运大小周天其养生健身作用都是以畅通经络为基础的,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看出,畅通经络在养生中的重要意义。

3.清静养神

清静养神是以养神为目的,以清静为大法。只有清静,神气方可内守。清静养神原则的运用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清静为本

经常使自己处于无忧无虑的状态,静神而不用,保持一颗“恬淡虚无”的心态,其气即可绵绵而生;平和的心态对健康很重要。

——少思少虑

不要让自己过度的伤神忧虑,在《类修要诀》中曾记载:“少思虑以养其神”;则着重强调了养神的关键就在于要让自己的心态平和为主。这样才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保持乐观

人要经常保持乐观的精神。不要有邪念和妄想,用神而不躁动,专一而不杂、可以起到安神定气的作用,就像《内经》所言:“以恬愉为务”。不要让自己总是处于低沉状态,长期把痛苦积压在自己内心,很容易让疾病侵袭。

所谓“静以养之”,主要是指静神不思、养而不用,既便用神,也要防止用神太过而言。《素问·痹论》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也是这个意思。静则百虑不思,神不过用,身心的清流有助于神气的潜腔内守。反之,神气的过用、躁动往往容易耗伤,会使身体健康受到影响。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也记载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了清静养神的养生保健意义。因此在机体不断新陈代谢过程中,神要调节各种生理功能。因此它很容易耗伤而受损。因而,养神就显得尤为重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指出:“神太用则劳,其藏在心,静以养之”。

养神的关键就在于使自己的心情处于无虑无愁期,对自己的身体有很大的帮助。

4.节欲保精

《类经》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葆精的意义,于此可见。由于精在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使身体健康而无病,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养精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葆精的另一方面含义,还在于保养肾精,也即狭义的“精”。男女生殖之精,是人体先天生命之源泉,不宜过分泄漏,如果纵情泄欲,会使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告诫人们宜保养肾精,这是关系到机体健康和生命安危的大事。足以说明,精不可耗伤,养精方可强身益寿,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要想达到养精的目的,必须抓住两个关键环节。

——节欲

所谓节欲,是指对于男女间性欲要有节制,自然,男女之欲是正常生理要求,欲不可绝,亦不能禁,但要注意适度,不使太过,做到既不绝对禁欲,也不纵欲过度,即是节欲的真正含义。节欲可防止阴精的过分泄漏,保持精盈充盛,有利于身心健康。在中医养生法中,如房事保健、气功、导引等,均有节欲葆精的具体措施,也即是这一养生原则的具体体现。

——是保精

此指广义的精而言,精禀于先天,养于水谷而藏于五脏,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保精即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也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避免精气伤耗,即可保精。在传统养生法中,调摄情志,四时养生,起居养生等诸法中,均贯彻了这一养生原则。

5.调息养气

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

——保养正气

首先是顺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顺应四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

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而节欲固精,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

——调畅气机

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摄生类》指出:“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气息,畅通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蹻、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畅通经络,以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作用。

6.持之以恒

养生贯穿人的一生,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终寿限,因此,中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很多有关养生的建议。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指出:“人欲抗御早衰,尽终天年,应从小入手,荀能注重摄养,可收防微杜渐之功”。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刘氏提出“其治之之道,节饮食,适寒暑,宜防微杜渐,用养性之药,以全其真”。张景岳主张小儿多要补肾,通过后天作用补先天不足。保全真元对中年健壮,有重要意义。

人的成年时期是一生中的兴旺阶段,据此特点,刘完素认为:“其治之之道,辨八邪,分劳佚,宜治病之药,当减其毒,以全其真”。这种“减毒”预防伤正思想,对于抗御早衰具有很要作用。张景岳更强调指出:“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通过中年的调理修整,为进入老年期做好准备。人到老年,生理功能开始衰退。故刘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顺神养精,调腑和脏,行内恤外护”,旨在内养精、气、神,外避六淫之邪,保其正气,济其衰弱。对于高龄之人,可视其阴阳气血之虚实,有针对性地采取保健措施。刘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餐精华,处奥庭,燮理阴阳,周流和气,宜延年之药,以全其真”(《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根据高年之生理特点,适当锻炼,辅以药养和食养,有益于延年益寿。古人的这种整体养生思想比较符合现代对人体生命和养生的认识。

古人云,药无贵贱,中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练功要想有益健康,就得遵循各种功法的自身规律,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去练,不可急于求成,练得过多过猛。只要树立正确态度,做到“三心”,即信心、专心、恒心,掌握正确的方法,勤学苦练,细心体会,一定能取得强身健身的效果。

养生重在生活化 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地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作、息、坐、卧、衣、食、住、行等等,必须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才能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总之,养生是人类之需,社会之需,日常生活中处处都可以养生,只要把养生保健的思想深深扎根生活之中,掌握健身方法,就可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

7.综合调养

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养。

综合调养的内容大致有:顺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内容。要注意顺四时以养生,协调脏腑,调节经络,对机体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可以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这样就可以达到综合调养的目的。

综合调养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主要是告诫人们养生要有整体观念。其要点大致如下,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养宜适度

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益寿延年。但在实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按照生命活动的规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真正达到“尽终其天年”的目的。

——养勿过偏

综合调养亦应注意不要过偏。过偏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于是,饮食则强调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为求得益寿延年,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当然,食补、药补、静养都是养生的有效措施,综合调养主张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要从机体全身着眼,进行调养,不可失之过偏,过偏则失去了养生的意义,虽有益寿延年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无益,反而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