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健康全方位:活到100岁的健康管理法
33190900000035

第35章 糖尿病的合理用药

一、常用降糖药物的类型及其主要特点

1.胰岛素促泌剂

第一代磺脲类

甲苯磺丁脲(D860)。

第二代磺脲类

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波脲(克糖利)、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美吡达、优达美)、格列喹酮(糖适平、克罗龙)、格列吡嗪控释片(瑞易宁、秦苏、迪沙片)。

第三代磺脲类

格列美脲(亚莫利、普糖平);氨基酸衍生物:瑞格列奈(诺和龙、孚来迪)、那格列奈(唐力)。

主要特点:

(1)作用机理:通过刺激胰岛组织加大胰岛素的分泌量,达到降糖的目的。

(2)适用范围: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无高胰岛素血症的糖尿病患者。

(3)主要不良反应:低血糖反应,少数人可出现轻微胃肠道刺激症状或皮肤过敏反应。偶见黄疸指数升高或血象的改变(粒细胞或血小板减少)。上述不良反应在氨基酸衍生物降糖药中较少出现。

2.胰岛素增敏剂

双胍类

苯乙双胍(降糖灵、降糖片)、二甲双胍(美迪康、美福明、格华止、迪化糖锭)、二甲双胍缓释片(天寿达)。

主要特点:

(1)作用机理:通过抑制肝脏释放过多的葡萄萄糖或促进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达到降糖的目的。

(2)适用范围:肥胖或血脂偏高的糖尿病患者。

(3)主要不良反应:消化道刺激症。

注:肾功能不全者,B族维生素缺乏者慎用。

噻唑烷二酮类

罗格列酮(文迪雅)、吡格列酮(艾汀)。主要特点:

(1)作用机理:通过提高肌肉与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度来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达到降糖的目的。

(2)适用范围:肥胖及血脂偏高者。

(3)主要不良反应:水肿、少数人转氨酶升高。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卡搏平、拜糖平)、伏格列波糖(倍欣)。

主要特点:

(1)作用机理:通过抑制糖类分解、延缓对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达到降糖目的。

(2)适用范围:餐后血糖偏高的糖尿病患者。

(3)主要不良反应:腹胀、排气。

二、降糖药物的配伍

单用一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时,应考虑与其他降糖药物的配伍使用,其配伍原则是同类降糖药物不宜配伍。具体配伍方法如图:

从图可知:

磺脲类可与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配伍;双胍类可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配伍;噻唑烷二酮可与磺脲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配伍。

三、降糖药物的选择

1.根据体重选药

肥胖或超重者首选双胍类(包括噻唑烷二酮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时,也可两者配伍使用;

消瘦者首选磺脲类(包括氨基酸衍生物)。

2.根据高血糖出现的时间选药

单纯餐后血糖高者,首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空腹血糖轻度升高者,首选氨基酸衍生物降糖药;

空腹血糖升高为主者,首选双胍类或磺脲类。

3.根据合并症选药

合并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者,可根据病情选择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合并消化道炎症或溃疡者,慎用双胍类;合并呼吸道疾病者禁用双胍类;

伴高胰岛素血症者,禁用磺脲类;伴肾功能不全者,禁用二甲双胍;

有胰岛素抵抗症状者,可选择噻唑烷二酮。

4.根据年龄或病情选药

年轻或病情较重者,以长效降糖药为首选;

年老或病情较轻者,以短效降糖药为道选。

四、服用降糖药物时的注意事项

1.选择降糖药一定要征求专业医生的意见,切勿“道听途说”。俗话说“对症下药”。眼下,市售的降糖药根据不同病情分了四大类(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致敏剂、葡萄糖苷酶抑剂和胰岛素补充剂),每一类中又有若干种药,它们各有各的适应症。所以如何合理地选用药物对一个普通患者来讲,惟一正确的做法就是请教自己的主治医生,切忌吃药随大流或随心所欲。

2.服用降糖药之后,并非血糖降得越快越好。因为血糖降得太快,会使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致使血流变缓,极易诱发心梗和脑血栓,同时还会使血管内的水分进入脑组织形成脑水肿;另外,血糖下降过快,还会使眼球晶状体的屈光度发生改变,导致视力下降;同时,低血糖反应也会因血糖下降过快而出现,因此血糖以缓缓下降为宜。

3.在排除了外来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如果降糖药已经服用了一个月以上,血糖仍然控制不理想,说明目前所服的药物无法控制病情,这时应考虑换药或与其他降糖药配伍使用。当然,采取这一行动有一个必要的前提:征求主治医生的意见。

4.服用磺脲类降糖药宜慎重。磺脲类降糖药属胰岛素促泌剂,其作用机理是促使胰岛β细胞尽量多地分泌胰岛素,以达到降糖的目的。此类药物对初患糖尿病者或许对路,但对久病者未必合适。因为糖尿病病久,胰岛组织不可能不受到损伤,其功能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若再加大其工作量,无疑是鞭鞑病牛,其结果只能是加速其功能的衰竭。所以不宜几年如一日地长期使用磺脲类降糖药。

5.切忌仅重视空腹血糖的检查而忽视糖化血红蛋白(GHb)与糖化血浆蛋白(GPr)的检查。

查空腹血糖水平,是目前临床上用来判断是否罹患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换言之,空腹血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诊断指标。更重要的是空腹血糖水平的高低受受检前饮食、情绪、运动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极大,如:受检前不同的膳食结构,反应在检测上完全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结果。所以说,空腹血糖是一个即时指标。这也就是为什么糖尿病的确诊,需反复几次抽取空腹血后,才能做出结论的主要原因。而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化血浆蛋白则不然。前者不受即时因素的影响,反映的是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后者则是近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即它真实地反映了某个时间段以来血糖总的波动情况。因此,以糖化血红蛋白或糖化血浆蛋白作为糖尿病的日常监控标准更科学。同时也更实际:2~3个月查一次血,多数糖尿病患者可以办得到。

6.在重视GHb指标的时候,别忘记11点血糖。法国糖尿病专家路易·莫尼耶教授通过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如果上午11点血糖值正常,整个下午的血糖都可能正常。虽然其机理目前还不清楚,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7.只查尿糖不查血糖,是不少糖尿病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大体了解血糖与肾脏的关系:血流流经肾脏时,血糖由肾小球滤出,又被肾小管重新吸收进入血液参与循环。

这就是说,血液中的糖分在肾脏中的排泄取决于三个因素:血糖的浓度、肾小球对血糖的滤过能力、肾小管对血糖的再吸收能力。健康人这三个因素都正常,三者的关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所以尿中无糖。

如果三者其一出了问题,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如下情况:

其一,如果血糖明显升高,肾小球所滤出的糖分过多,超过了肾小管再吸收的能力,则尿糖必然为“+”号;

其二,如果血糖明显升高,但肾小球的滤过能力下降,则尿中就没有糖分的出现,尿检的结果必然是“-”号;

第三种情况:如果血糖正常,滤过能力也正常,但再吸收能力下降,那么尿中就一定会有糖分的存在,尿检的结果必然是“+”号。

通过以上这三种情况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尿糖的有无与血糖的高低不呈正相关关系,即:有时即使血糖高,尿糖也不一定出现“+”号。所以我们决不能只根据尿糖的有无来指导自己的用药。

8.尿糖“+”号越多,病情就越重,降糖药就得多吃的观点同样不成立。

尿糖是怎么形成的,在上一条中,我们已做过简单的介绍。其实这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是由肾糖阈所决定的。那么什么叫肾糖阈呢?当血糖超过8.9毫摩尔/升~10毫摩尔/升时,肾脏滤出的糖分增加,超过了肾小管重吸收的能力,因此,尿中出现了糖。当一开始出现尿糖时,血中糖的多少就称之为肾糖阈。换言之,假若血糖已经升得很高,但尿中无糖(如上一条中的第2种情况),这只是肾糖阈提高的缘故,并不说明病情很轻;反之,即使尿中有糖,但血糖不高,这也并不说明糖尿病病情越重。如果再进一步往白里说,那就是,糖尿病有没有,重不重,检测指标只有一个:看血糖不看尿糖,尿糖的多少只能做参考。

9.影响降糖药物疗效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度的节食。糖尿病不注意节食不行,但过度节食,有时比不注意调节饮食更坏。

过度节食迫使机体所需要的能量,只能由体内所存贮的的脂肪分解供给,脂肪分解的产物为酮体。所以,过度节食极易导致酮症酸中毒,进而危及生命;另外,营养不足必然导致免疫力下降,导致机体各个组织器官功能的下降。因此,过度节食,只能促使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日出现或病情的急剧恶化。

10.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还必须综合治疗,如降脂、降压、抗氧化等等。

附1:关于降脂

糖尿病病因之一就是脂质附着在胰岛素受体表面,导致受体被封闭,无法正常与胰岛素结合而引发糖尿病。所以,单纯降糖不降脂的后果,只能是在损伤胰岛β细胞的同时,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与高血糖的并存。

其次,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脂质代谢障碍病,脂肪虽然能够被分解但却不能被机体充分利用,因而导致血中脂质成分的增高。过多的血脂附着在动脉血管壁上,又导致或加剧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的加重,反过来又加剧了糖尿病的危害程度,以致形成恶性循环。

其三,脂肪本身的生物毒性可加剧自由基对机体的氧化程度。同时,自由基作用于脂质成分所形成的过氧化脂质,反过来又会强化自由基的氧化作用,这又是一个恶性循环,况且,脂肪的生物毒性还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所以,降糖的同时必须降脂。

附2:关于减肥

肥胖导致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密度减少,因而致使胰岛素的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再者,肥胖者的血脂大多偏高,所以又兼具了高脂血症对糖尿病的负面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初发的Ⅱ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而言,只要能将体重减轻5千克,腰围减少6厘米,空腹血糖就可下降1.2毫摩尔左右,餐后2小时血餐下降4.1毫摩尔左右。另有18.5%的患者糖耐量可恢复正常,25%的患者糖耐量得到明显改善。而对久患糖尿病的肥胖患者,只要能将体重降至大体正常范围,就可以将并发症下降32%。

附3:关于降压

高血压可使血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前列腺素等大幅上升,而这些化学物质又可导致血中脂肪酸大量增加。脂肪酸增量的后果则是糖尿病病情的加剧。临床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有效控制血压,可使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降低24%,微循环障碍发病率降低37%,中风减少44%。

另外,为了提高降糖药的疗效,糖尿病患者还必须注意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感染、积极治疗合并症、提高免疫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