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战国后期的楚国人。他任左徒和三闾大夫时,抱着救国救民的志向满怀热情地去辅佐楚怀王,但受奸臣谗言惨遭陷害,被革职流放到沅湘一带(今属湖南境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流放期间,屈原固然痛恨奸臣当道给自己带来的不幸,但他首先想到的是楚围的存亡。他本来有一肚子富国强兵的打算,但结果却被小人排挤出去,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现在眼睁睁地看着楚国外有强敌,内有权奸,国土任人践踏,祖国危在旦夕,但是自己又无能为力。屈原心里很难过,不思茶饭,弄得面容憔悴,身子一天一天地消瘦下去。屈原的姐姐听到弟弟的不幸遭遇,便老远地跑来沅湘看他,安慰他说:“楚国哪一个人不知道你是忠臣?你已经尽到心了,现在老悲痛有什么用呢?!”屈原说:“我知道忠心耿耿会招来不幸,可是我怎么能看着国家危亡不管呐!
只要能救楚国,我死一万次也愿意。”姐姐说:“你别说傻话了,如果你一死能够救国,我愿跟你去死,可是这不能呵,你应该耐心等待为国家出力的机会。”
在姐姐的劝告下,屈原脱下长袍和庄稼人一起下地干活。庄稼人都很同情他。当他和庄稼人生活在一起,看到他们一年到头辛苦种地,还是经常受冷挨饿,弄不好还要家破人亡。这种悲惨景象,更加深了他的痛苦。他本来就喜欢写诗,这时他写的诗更多了。他要把满腔的积愤,都抒发到:写作上去。就这样,虽然他身体一天一天消瘦下去,却写出了大量流传千古的名篇。
他的代表作《离骚》就是在流放期间带着病写成的。那是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经过一天的劳苦奔波,在一个小草房借宿下来。淅淅沥沥的秋雨,激发起他感情的波涛,他想起自己一生的悲惨遭遇,想到了危在旦夕的祖国,不禁老泪横流,于是他忘却了自己虚弱带病的身体,硬支撑起来写作。他伸出颤巍巍的手,一笔一划地写起来,抒发多少年来积聚在自己心中的思想感情。写着写着,他忽然一阵晕眩,但他忍不住胸中的激情,还是咬紧牙关挣扎着写下去。鸡叫了,天亮了,小小的灯盏里,油都快烧光,他又挣扎着在整篇的最前面写上了“离骚”二字,就一头栽在桌子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靠着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终于完成了他的长篇巨著《离骚》,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他自己却病倒了。公元前278年,当秦国攻占了楚国的国都,屈原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伤心得放声大哭。他知道楚国已没有希望了,可是他不愿看着楚国的宗庙被毁,自己的社稷人民落在敌人手里,就在五月初五那天,悲愤地跳到汨罗江里自杀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的远大志向,即使是在那内外交困的环境里,他仍拼搏着顽强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如果没有强大的爱国忧民的道德力量的驱动,屈原是不可能那样志存高远,为国为民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
这种高贵的精神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