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
33164800000083

第83章 吏政一吏论上(2)

守令

阎若璩

今天下守令之苦。何其甚也。苟不知犹当有以察之。而况其彰彰者乎。夫以 朝廷日夜所拊循之民。而寄之于守令。铨部多方所简拔之才。而后任之为守令。而乃使之居于民上。皇皇然但知避罪。而不肯立功。但知奉上。而不肯恤下。一有恤下立功之心。而遂不终日而使去。于是守令之苦已极。而待治于守令者之苦。益复可知。如是而犹以为天下已安已治者。吾未之信也。今言守令者。必曰禄薄不足以养廉。权轻不足以行志。迁速不足以成功。吾即问之。必如汉光武之增秩。宋艺祖之益俸。而后吏无内顾之忧。以乐就吾职。此可得之事乎。必如汉制。令之上止二千石。二千石之上止刺史。一切以便宜从事。无复得而侵挠之者。此可得之事乎。又必如汉之居官者长子孙。少亦不下十余年。即有报政于天子。而赐之玺书。以复其任焉。此可得之事乎。不可得而守令之苦如故。即可得而守令之苦犹如故也。何也。守令之苦在考成。而考成之苦在催科。昔之设官也以抚字。而催科次之。今之课吏也以催科。而抚字不问焉。夫府曰知府。县曰知县。谓其于一府之事。与一县之事。无所不当知也。今则谓之知一府之钱谷而已矣。知一县之钱谷而[己](已)矣。有为守而敢县不得催科如赵者乎。有为令而敢诣府请宽限如卢坦者乎。但见其戴星而出。秉烛而咨者。为钱谷也。文簿钩校于其前。鞭棰纷飞于其下者。为钱谷也。夫现任之钱谷无论已。而并前官之所逋。与前官之前之所逋。而并萃于一人。是以一人而兼数人之责也。抑今岁之钱谷无论已。而并累年之所欠。与来年之所预借。而并征于一时。是以一时而兼数年之事也。此即若救火扬沸。如古之严酷者之所为。吾犹恐不足胜其任而愉快。而况犹是一手一足之守令乎。愚闻革弊者必追者弊之所由始。立法者必思其法之所由变,尝上下数十年间。而知獘之始与法之变。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明之季世也。当崇祯之四年冬。考天下有司。先核在任之税粮。于是不问抚字。专于催科。而法制一变。而明亦遂不可为矣。我 国家定鼎以来。以财用为急。沿其法而未改。曰。是明之固然者也。而不知其流弊已二十余年矣。尝观汉宣帝号称综核名实。人莫敢欺。独于伪增户口之王成。下诏褒之。自是俗吏。争为虚名以应上。而传至章帝。已百余年。犹厌苦俗吏缘饰外貌也。夫一事之善。不旋踵而或变。而一事之害。遂至蔓延于无穷。则人主之举动如此者。盖不可不慎也。我皇上诚能鉴明之所以失。而即知明之所以得。厘明未之陋规。而即复明初之善制。则不过一反掌之间。而吏治民生。已蒸蒸然起矣。议者必以国用为言。夫十八年前之钱谷。不为少矣。我皇上以轸念民瘼。遂尽蠲而去之。国用亦未尝不足。独奈何踵明末之陋规。而遂莫知变计也哉。果能变计矣。然后精选铨曹以清守令之始。慎择督抚以厉守令之终。由是而大法小廉。共修职业。吏治不远追乎两汉之盛者。未之有也。善乎朱子知潭州上封事曰。安民系守令贤否。而本源则在朝廷。故愚以为今日之事亦在 朝廷而已矣。

为政

唐甄

达良辅抚山西。武乡知县见。良辅曰。武乡之民如何。对曰。有生色矣。良辅曰。尔欺我哉。吾使人观于武乡。有女子而无者矣。女子而无。武乡之民。其何以堪矣。平阳知府见。良辅曰。平阳之为县者孰贤孰不肖。知府举数人以对。良辅怒曰。百姓之所谓贤者。尔之所谓不肖者也。百姓之所谓不肖者。尔之所谓贤者也。尔不可以为三十四城之长。劾而去之。当是之时,财贿不行。私馈虽不绝于府。无有以匹帛方物入二司之门者。良辅之所食。日不过肉三斤蔬一筐。观其让武乡之言。可不谓仁乎。观其察远县之贤不肖。而不任耳目于知府。可不谓明乎。己不受财贿。吏亦不敢受。可不谓清乎。清且明。明且仁。宜山西之大治矣。而卒不见山西之小治者何也。不知为政故也。请假其事以明为政之道。武乡知县见良辅云然。且曰。吾与子约三年之内。必使子之民人有数。武乡知县。必曰愿受教。良辅则曰。武乡之士虽瘠。亦必生也。武乡之民虽贫。亦有力也。以人之力。尽士之生。谁谢不能。子归而行。四境之内。棉桑树牧省宜时作。尺士不弃于山。寸壤不弃于谷。勿以文示。身往劝之。必期就子之功。于是月观其举。岁察其利。上计之日。舍是不以行进退焉。平阳知府当逐。易知府见。以教武乡者教之。督诸县棉桑树牧。举而不废与同功。堕而不举与同罪。是县一其赏一其罚。而府三十四其赏三十四其罚也。敢不尽心。山西之地。五府百州县。方数十里。不病其广也。县察其乡。旬一之。府察其县。月一之。巡抚肆察。时一之。举数千里之内。转相贯属。视听指使如在一室。奚啻山西哉。宰制四海有余矣。此为政之大略也。唐子曰。近代之政。亦尧舜之政也。曰三载考绩。曷尝不考绩乎。曰敷奏以言亦求言也。曰明试以功。亦论功也。以治天下而卒莫能治者。其故何也。昔者尧之命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毋俾四海困穷。舜承斯命以摄位。朝诸侯。命众职。明天时。修庶政。兴礼乐。除凶慝。咸底于绩。尧知其能救困穷之民也。乃授之以天下。其举事任职虽多。不过使民不困穷而已。困穷之民。祖不得有其孙。父不得有其子。死丧不葬。祭食无烹。兄弟仇。夫妻离散。当是之时。民何以为民。君何以为君。是知尧舜之道非异。尽于命舜之言矣。昔者唐子为长子知县。将见都御史达良辅。赋役传刍备诵之以待难也。都御史不问。而问武乡知县。其问武乡知县之言。善言也。惜哉未知为政也。唐子曰。古之贤君。举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养民以论功。足食以养民。虽官有百职。职有百务。要归于养民。上非是不以行赏。下非是不以效治。后世则不然。举良吏而拔之高位。既显荣而去矣。观其境肉冻饿僵死犹昔也。豕食丐衣犹昔也。田野荒莽犹昔也。庐舍倾圯犹昔也。彼显荣之举奚为乎。为其廉乎。廉而不能养民。其去贪吏几何。为其才乎。才而不能养民。其去酷吏几何。爱赤子者必为之择乳母。勤谨不懈。得主母之欢心。可谓良乳母矣。然而无乳以饿其子。是可谓之良乳母乎。廉才之吏而不能救民之饥饿。犹乳母而无乳者也。是可谓之良吏乎。廉者必使民俭以丰财。才者必使民勤以厚利。举廉举才。必以丰财厚利为征。若廉止于洁身。才止于决事。显名厚实归于[己](已)。幽忧隐痛伏于民。在尧舜之世。议功论罪。当受殃民之诛者也。安得罔上而受赏哉。 朝廷行政。臣从政。未有行左而从古者。上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吏以富民为务。岂可得乎。为治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者也。虽有皋陶稷契之才。去治愈远矣。唐子尝语人曰。天下之官。皆弃民之官。天下之事。皆弃民之事。是举天下之父兄子弟。尽推之于沟壑也。欲治得乎。天下之官。皆养民之官。天下之事。皆养民之事。是竭君臣之耳目心思。而并注之于匹夫匹妇也。欲不治得乎。诚能以是为政。三年必效。五年必治。十年必富。风俗必厚。讼狱必空。灾祲必消。麟凤必至。或曰。子文士也。文其言焉而已。唐子曰。吾之言如食必饱。如衣必暖。用吾之言三年不效。五年不治。十年不富。风俗不厚。讼狱不空。灾祲不消。麟凤不至。则是仁民之政无用于天下矣。何子之不达也。

曹参论

杨绳武

西汉贤相首数萧曹。曹参相业无所表见。惟当去齐时。传称其属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无扰也。其事至庸近琐屑。而以为治道无大于此。疑其言之过。然吾观汉初论治。大率以清静不扰者为尚。故文景断狱。岁不过数十。此即无扰狱市之意。而后之论者。以为与成康比烈。则参之为治可知已。孝武之世。此意寖失。用张禹减宣杜周王温舒诸人。以惨急刻深为九卿。行见知腹诽法。而狱始扰矣。用东郭咸阳桑宏羊孔仅为大农丞。莞盐铁船算立均输平准法。而市始扰矣。用杨可纵告缗令籍民钱财物以亿万计。田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无不破。而狱与市互扰矣。当是时法令如牛毛。言利事析秋毫。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论者谓汉治之衰。实由于此。至是而后。叹曹参无扰狱市之言。治果无有大于此也。传又称参为汉相。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觏若画一。曹参继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壹。夫萧何佐高帝定天下。奔走戎马之间。日不暇给。其所定律令。非若周公官礼。为万世不可易之制作也。而参守之勿失。其效犹如此。大抵国家成法。当祖宗创建之初。其节目必疏阔。而无苛细刻薄之条。其课效必从容。而无督责旦夕之事。后世英锐之主。喜事之臣。奋其私智。菲薄前人。以祖宗为不足法。思欲更而张之。而其弊乃百出而不可救。宋熙宁中王安石用新法。为青苗均田雇役数事。附会周礼。其名甚美。而其实不便于民。当时与安石忤者。悉目为阻挠而斥逐之。于是自太祖太宗以来。六七世相承之良法美意。荡然无存。而百余年休养生息之天下。靡然骚动。不一再传遂贻靖康之祸。由此观之。变祖宗之成法者。其弊不极于败家亡国不止也。乌虖。可不惧哉。夫观于安石之变法为宋之所以亡。则知曹参之守法为汉之所以兴。较然矣。世之愿治者。诚举曹参治齐治汉之遗意而推行之。毋以迂疏疲驽而不足为。则几矣。

论人材疏雍正四年

鄂尔泰

窃惟 国家政治。只有理财一大事。田赋兵车刑名教化。均待理于此。财不得理。则诸事不振。故孔子不讳言财。曰有大道。本诸絜矩。而财非人不理。人非用不得理。故为政在人。人存政举。归诸修身。是用人一事。自大吏以至于一命。皆有其责。而一身之分量等级。庶政之兴废优劣。胥视乎此。未可不勤勤加意者也。独是政有缓急难易。人有强柔短长。用违其材。虽能者亦难以自效。虽贤者亦或致误公。用当其可。即中人亦可以有为。即小人亦每能济事。因材因地因事因时。必官无弃人。斯政无废事。臣昨岁赴都。侍五日。亲聆天语。以用人为要。以得人为难。推诚布公。虚衷实践。行如日月。天下皆见。小试之则小效。大试之则大效者也。臣跪诵之下。心目洞豁。浮气顿除。深绎熟思。欢忻累日。伏念 国家设官分职。凡以为民耳。但能利民。则宽严水火。皆所以为仁。而劳怨非所恤。如不能利民。则刑名教化。皆足以为病。而廉惠非所居。谬拘臆见。薄务虚名。不以民事为事。不以民心为心。固未有能奏效者。恐廉吏与贪吏罪相等。好事较误事害更大。见小不成。欲速不达。莫之或出此矣。臣仰体鸿兹。凛遵宝训。镂心刻骨。敢一饭之偶忘。宣化承流。期三年而报可。但所有是非可否。俱未敢自信。惟有实据所知。不敢略有隐讳。陈请圣鉴。以申愚悃已耳。除已经奏闻。及未经亲见人员。不敢冒昧开注外。谨将滇黔大小文武。另开一折。各详注名下。恭呈御览。伏乞训示。

论用人疏雍正四年

鄂尔泰

窃臣敬陈所知一折。荷蒙朱批。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览汝所论之文武大吏。以至于微弁。就朕所知者。甚合朕意。但朕不过就目前之所见。断不能保其后也。钦此。臣身受殊知。不忍自弃。虽为 国家得人之义。未敢忘公。而虚明觉照之诚。实难斯信。捧诵天语。内顾惊惭。臣独何心。敢不益自奋励。凛体终身。至于明试以功。临事经验。信其已往。观其将来。杜窥伺欺饰之源。别庸碌才情之用。敬绎宝训。目朗心开。此固经权之极则。政事之要枢。觉因材器使之论。犹属后起未为先觉也。恭惟我皇上至诚至明。无偏无倚。如日在天中。魑魅魍魉。无所逃遁。而寸木小草。均被栽培。若或自避阳和。何由曲施化育。人皆自取。天本无心。大小臣工。知审所自处矣。臣念可信不可信。原俱在人。而能用不能用。则实由己。忠厚老成而略无材具者。可信而不可用。聪明才智而动出范围者。可用而不可信。 朝廷设官分职。原以济事。非为众人藏身地。但能济事。俱属可用。虽小人亦当惜之教之。但不能济事。俱属无用。即善人亦当移之置之。臣尝对属僚言。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难除。实缘贪官坏事。人皆怨恨。乐于改正。清官误事。人犹信重。碍即更张也。但有守有才者实难多得。而有才无守之人。驾御稍疏即不用于正。惟能动其良心。制其邪心。使彼熟知利害。渐爱身名。然后可以济事。臣自揣不逮。然不敢不勉。至臣屡奉恩纶。比儗逾分。一言一字。熟会深思。敬念我慈父午夜披览时。心驰神依。无以自解。臣复何言。惟益努力勉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