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制小
顾栋高
兵以卫民。营以驻兵。淮安自唐宋以迄于元。兵制见于前史尚矣。明初。改元淮安路总管府为卫指挥使司。俾世其官。而又设有屯田。因粮于屯。取兵于丁。当是时。淮安大河二卫军官屯丁万余员名。应守城操练者。二千余名。从无召募兵丁营伍名色。行之既久。渐至废坏。伍存空籍。田尽污莱。此外所恃。止山阳民兵五百八十五名。然皆不经训练。遇敌辄败。倭患之兴。淮郡殆岌岌矣。是时以漕兼抚。隆庆年间。漕抚都御史方廉。调扬州营官兵三百一员名。辕门防护。设名色千总一员为统领。是为漕营所自始。嗣是以后。益调兵赴淮安。随卫立营。营与卫始兼设。而都司实兼管淮营。淮营者。两卫屯卒也。关白之乱。淮海戒严。益挑选淮营精壮。并调集各州县及东阳义乌浙兵。分为七营。是时倭患孔棘。而淮安运道所关。得保无恙者。实赖先声有以夺之也。最后李三才沙汰简练。节次裁并。为五营。 本朝定制。以卫卒专司挽运。而营兵专主护漕。别设城守营。守护城池。分漕院与巡抚为二。总督漕运麾下统辖七营。惟左右中及城守四营。驻山阳境。余各择要地分置。此漕营之始末也。淮郡为黄淮二河贯注。历代皆用民夫塞决。征调动至数十万。 本朝设河兵及堡夫。淮安建两大阃。而河营遂与漕营并重。各有副参游守。而河营之升迁。一与军功等。其人率皆驻宿河干。熟谙水性。平日不责以骑射之能。而专司填筑之事。每遇河上紧急。匪但不役民夫。并不调营兵。合龙下埽。不爽分寸。云梯硪筑。悬绝千仞。当河涛决怒时。持土石与水争胜。性命悬于顷刻。惟责成专而谙练熟。故能奏功而无患害。匪其人鲜不败事。此尤 本朝兵制之超出前代万万者也。谨就淮安所驻漕河两营之官弁马匹船只。及防守汛地。修防口岸。详载于策。以资日后之考究。志营制。
选兵论
鲁之裕
余尝从事于四方。而见今督抚提镇之选补兵目者。辄窃长太息曰。此承平忘战之所为也乎。夫兵也者。储以备攻守战阵之用者也。非徒以壮督抚提镇之观而已也。乃兹唯躯干魁梧面宇明晢手足轻扬者是择。其有进而衡其力之弱与强。按其艺之优与劣者。即曰精选矣。彼乌知夫魁梧者之不便于疾趋。明晢是之多出于骄滑。轻扬者之工巧于规避乎。即力强而艺优者。仓皇之顷。往往以惊惧而莫知其所措。盖余之阅于是也久矣。然则选之将如何。曰兵贵胆。不贵其皮肉也。兵贵朴。不贵其伶俐也。兵贵福。不贵其黠暴也。兵贵能劳能苦。不贵其言语委婉步趋周折也。何也。胆壮则无畏。无畏乃可以临敌。性朴则守法。守法乃可以训戢。相有福则其精神常足。可以久用不衰。虽有时不幸而置之死地。而能转败以为功。兵能劳则奉命。能苦则无怨言。奉命无怨而后可以收臂指之效。虽然。是犹选以人者也。不足以尽选兵之道。盖选兵莫善于选器。必明于选器而选兵之道乃尽焉。人之生也。自二十以至四十者为壮。过此则血气不能不衰矣。就此壮者而论之。其中长短大小弱强之不同。势不能齐而一之也。故其用器也。各有所宜焉。得其宜而后用之无不利。大约目晴灼而猿臂鹄立者宜弓箭。身材短小精悍者宜藤牌滚刀。其杀气蕴结于中而有时勃发于面者宜腰刀手鎗。至于排鎗大刀挡木挠钩之用。则必老成有力者任之。苟少年健儿筋力未定而使习其艺。则未几而乏矣溃矣。长大丰伟者而使习圆径二尺之牌。握短刀跪伏委曲伸缩进退于以出没于锋镝之间。其将能耶。是故选兵要矣。授之器而时以习之。尤不可不精而辨之也。知必于此乎精以辨之者。而后可与语练兵之道。
论兵制
陆世仪
人习战法令森严之时。宜于兵民合。太平日久人不知兵之时。宜于兵民分。及观鹤林玉露载韩魏公一段。亦言承平时寓兵于民之害。则予之所论。似不为妄矣。
京营莫善于分。莫不善于合。昔汉高祖与韩信论将兵。信曰。臣多多益善。则知多多益善。非韩信之才不能。今京营之弊多。只是无善将兵者统之耳。然假如十万人为一营。则必须才堪十万者将之。使十万人分为十营。则才堪万人者。皆可以为将矣。更勿拘以文法。使得各自为训练。而以一文臣知兵者统之。以时巡阅各营。令严兵精者奖擢。将骄卒惰者诛之。赏罚既公。士气自肃。京营积弊自去矣。
京营既分。当使之分屯城外。不可使之聚屯城内。须量地势。每门一军。军三营。为小堡。授以闲田。使自屯种。父母妻子。咸往居焉。死徙无出其乡。则庶几心志一而战守日固矣。
昔人遇端阳节。作龙舟竞渡。又令武士射柳为乐。此即默寓教练水陆营兵之意。今人不喻此意。射柳之戏已亡。惟龙舟尚存。仅以为游观之资耳。今宜复此法。于端阳日令水营兵。大治龙舟。陆营兵大条器械。所在官司。率通邑缙绅士民。倾城观览。水兵尽出没波涛之巧。陆兵尽驰射击刺之术。择其能者。大加掌赉。令通邑之众。咸出缠头。则兵有所利。皆思劝进于技矣。推此以往。因势利导之术。岂独一竞渡哉。
兵家所言。出奇制胜者多矣。言旗鼓步伐者少。出奇制胜之法。虚旗鼓步戈之法。实虚处聪明者可自会。实处非学不可。犹之名物度数。即圣人亦不能生知也。通鉴所载战攻处。孰非出奇制胜之法。惟旗鼓步伐。所传甚少。唐有李靖兵法。然不得见全书。今仅存杜氏通典所载。戚南塘纪效新书。是从此书中会通而出。故于旗鼓步伐之法独详。读者不知。以为戚公必有异人传授。可笑也。
向阅武备志。阵法无虑百数。不能得其要领。心颇轻之。及阅戚少保鸳鸯阵。始知阵法之妙。即吾儒之礼乐。不可须臾离者也。语曰节制之师。又曰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夫欲称节制。与堂堂正正。非精于阵法。未足语此也。戚少保纪效新书所载。皆节制之法。其将领不必选绝力绝技之士。凡中材皆可能。所谓勇者不得独进。而怯者不得独退也。然绝力绝技之士。军中正不可少。赵奢曰。道远险。譬犹两鼠于穴中。将勇者胜。倘遇此地势夺隘争险。非堂堂正正之阵所能克也。必于军中另选突敢死之将聚为一卒。以应卒然之用。
马军使马力。犹舟师使船力。俱难整齐约束。昔人以连环结马队。亦以连环结舟队。意思大概同。然连环马。畏镰麻扎刀。连环舟。畏火攻。所忌亦大略相近。在智者善用之耳。
教阵先教队。教队先教艺。艺虽一技之微。必学而后知其用。知其用而后可以教士。可以制队。即如鸳鸯阵。至今称绝。然其妙处全在队法。队法妙处又全在制器得当。设使犹是鸳鸯队。而以他器易其原器。则队坏。即仍其原器。而或颠倒其次序。则队亦坏。原器不易。次序不失。而不知艺法。教习不精则队虽不坏而无用。故队者一阵之所由始。艺者一队之所由始。今人欲存心兵学。慎勿以艺技为可忽也。
昔唐荆川于谯楼。自持枪教俞大猷。一时以为韵事。然其言谓一圈枪之功。至于十年。则亦艺师之言。非大将之言也。盖艺师之艺虽工。不过一人敌耳。若大将则须通知各艺之情而善用之。盖艺一也。在一人。则有一人独用之法。在一队。则有一队合用之法。在一阵。则有一阵合用之法。若不能通知。而徒敝精神于一技。则亦艺师而已矣。
火器之害烈矣。历代之。不过发以机石。然至元人之襄阳。则已前无坚城。若夫近代之火器。则始于交趾。而弥甚于西洋。西洋之器。其大者能推数仞之城。能击数十里之远。当之者无不糜烂。自有此器。而守者不可为守。战者不可为战矣。自兹以往。器之多将弥甚。火之毒将弥烈。生灵几何。堪此涂炭。尝欲思一断绝之法而不得。因念国家既有此器。将凭以为长城。欲尽去之。不可得矣。宜制为厉禁。凡火器药物之官。皆如天文官世袭。此外不许私习。设火器营于京师。京师而外。不得用火器。诸边镇当用者。皆自京师给遣。或四方有寇盗者亦然。事平仍归京师。庶四方不习其法。不至流毒而已。
古者兵刑皆出于学校。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伯夷降典。折民惟刑。此刑出于学校也。在泮献馘。在泮献囚。此兵出学校也。惟知学然后可以刑人。惟知学然后可以杀人。此皆王道一贯之事。自后世分兵刑于学校。而兵阵遂属之于悍将武夫。法律遂属之于法家酷吏。可慨也。
家兵日知录
顾炎武
古之为将者必有素豫之卒。春秋传。冉求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徒卒。后汉书朱传。交趾贼反。拜隽刺史。令过本郡简募家兵。张燕寇河内。逼近京师。出为河内太守。将家兵击郄之。三国志吕虔传。领泰山太守。将家兵到郡。郭祖公孙犊等皆降。晋书王浑传。为司徒。楚王玮将害汝南王亮。浑辞疾归第。以家兵千余人闭门距玮。玮不敢逼。
元史顺帝纪。至正十三年。立南阳邓州等处毛葫芦义兵万户府。募土人为军。免其差役。令防城自效。因其乡人自相团结。号毛葫芦军。故以名之。柔尔直班传。金商义兵。以兽皮为矢房如瓠。号毛葫芦军。甚精锐。大学衍义补。今唐邓山居者。以毒药渍矢以射兽。应弦而倒。谓之毛葫芦。成化三年。国子监学录黄明义言宋时多刚县夷为寇。用白芀子兵破之。白芀子者。即今之民壮也。
少林寺中。有唐太宗为秦王时赐寺僧教。其辞曰。王世充叨窃非据。敢违天常。法师等能深悟几变。早识妙因。擒彼凶孽。廓兹凈土。是时立功十有三人。惟昙宗拜大将军。余不受官。赐地四十顷。此少林僧兵所起。宋史。范致虚以僧赵宗印充宣抚参议官。兼节制军马。宗印以僧为一军。号尊胜队。童子行为一军。号凈胜队。然则嵩雒之间。固世有异僧矣。嘉靖中。少林僧月空。受都督万表檄。御倭于松江。其徒三十余人。自为部伍。持铁捧。击杀倭甚众。皆战死。嗟乎。能执干戈以扞疆场。则不得以其徒而外之矣。宋靖康时。有五台僧真宝。与其徒习武事于山中。钦宗召对便殿。命之还山。聚兵拒金。昼夜苦战。寺舍尽焚。为金所得。诱劝百方。终不顾。曰。吾法中有口回之罪。吾既许宋皇帝以死。岂当妄言也。怡然受戮。而德佑之末。常州万安僧起义者。作诗曰。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其亦有屠羊说之遗意者哉。
将帅家丁
赵翼
两军相接。全恃将勇。将勇则兵亦作气随之。然将亦非恃一人之勇也。必有左右心膂之骁悍者协心并力。始气壮而敢进。将既进则兵亦鼓勇争先。此将帅所贵有家丁亲兵也。前代如韩岳之背嵬军之类。固有明效。即明史所载。如景泰中。杨洪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成化中。王越多荡跳士为腹心。与寇搏战。数有功。嘉靖中。倭寇海上。诏故将何卿沈希仪。率家众赴苏松军。卿传马永为将。蓄家丁百余。皆西北健儿。骁勇敢战。帝问将于李时。时以永对。且曰其家众可用也。永传马芳蓄健儿。尝令三十人。出塞四五里。多所斩获。芳传梁震蓄健儿五百人。镇大同。大同卒骄。连杀巡抚总兵。及震至。惮其家众。皆帖然不敢动。震殁后。健儿无所归。诏编之军伍。后将犹得其力。震传万历中。李成梁帅辽东。收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军锋。所至有功。健儿中。如李平胡李宁等。后皆至将帅。成梁传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赵率教传宁远军变。围袁崇焕署。时满桂亦在城中。诸叛卒惮桂家卒勇猛。不敢肆。结队而去。桂传天启末。宁远告警。诏废将侯世禄率家丁赴关听调。世禄传都司张神武用袁应泰荐。率亲丁二百四十余人驰至广宁。神武传副总兵祁秉忠亦以应泰荐。率私丁守蒲河。秉忠传赵率教收复前屯。亦率家丁三十八人以往。率教传宁远之战。总兵金国凤愤将士恇怯。率亲丁数十。出据北山力战。国凤传崇祯中。总兵侯良柱战死。其子天锡。疏请率父旧人。自当一队。诏赴杨嗣昌军立功。嗣昌奏。天锡所将丁二百六十人。皆敢战。良桂传此将帅亲丁之成效也。承平之世。将领皆雍容裘带。岂复招练壮勇。以为家丁。即其所选用亲兵。亦多取韶美便捷者。以给使令。一旦临戎。将无左右可倚之土。既缩朒而不敢前。兵无统率向前之将。自畏怯而不敢进。毋怪乎不能立功也。然蓄养壮丁岂易有此赀力。惟有选拔兵丁。练以技勇。结以恩信。庶缓急尚有可恃。古名将如韩岳等。既有背搜军。吴璘亦以迭阵法教士伍。戚继光谓兵不练必不可用。故所至以练兵为急。初官浙江参将。见卫所军不习战。乃请募金华义乌人三千。教以击刺。短长互用。由是军独精。又因地形制阵法。一切战船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平倭后。移镇蓟门。又征浙兵三千。来训蓟兵。初至。阵于城外。天大雨。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自是始知军令。继光传谭纶在浙。亦重练兵。立束伍法。裨将以下。节节相制。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皆成精锐。纶传南京初设振武营。兵部尚书张鏊请以刘显为指挥佥事。专训练。显传显亦为当时名将。所至有功。故知训练有素。则一兵得一兵之用。即不能蓄家丁。尚可藉此为爪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