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
33164800000032

第32章 学术五文学(4)

周衰文敝。诸子争鸣。在夫子既没。微言绝而大义之已乖也。然而诸子思以其学易天下。固将以其所谓道者。争天下所莫可加。而语言文字。未尝私其所出也。先民旧章。存录而不为识别者。管氏弟子之职。孔丛子尔雅之篇是也。记其言行。而非其身所论述者。管氏之述其身死后事。韩非子载其李斯驳议是也。吕氏春秋。先儒与淮南鸿烈之解同称。谓集众客而为之。不能自命专家。然吕氏淮南。未尝以集众为讳。如后人之掩人之长以为己有也。诸子之奋起。由于道术既裂。而各以聪明才智之所偏。每有得于大道之一端。而遂欲以之易天下。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固将推衍其学术。而传之其徒焉。苟足显其术而立其宗。而援述于前与附衍于后者。未尝分居立言之功也。故曰。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其文辞而私据为[己](已)有也。

夫子因鲁史而作春秋。孟子曰。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自谓窃取其义焉耳。载笔之士。有志春秋之业。固将惟义之求。其事与文。所以借为存义之资也。世之讥史迁者。责其载尚书左氏国语国策之文。以为割裂而无当。世之讥班固者。责其孝武以前。全袭迁书。以为盗袭而无耻。此则全不通乎史学之论也。迁史断始五帝。沿及三代周秦。使舍尚书左国。岂将为凭虚亡是之作乎。必谓左国而下。为迁所自撰。则陆贾之楚汉春秋。高祖孝文之传。皆迁之所采摭。其书后世不传。而徒以所见之尚书左国怪其割裂焉。可谓知一十而不知二五者矣。固书断自西京一代。使孝武以前。不用迁史。岂将为经生之决科。同题而异文乎。必谓孝武以后。为固之自撰。则冯商杨雄之纪。刘歆贾护之书。皆固之所原本。其书后人不见。而徒以所见之迁史。怪其盗袭焉。可谓知白出而不知黑入者矣。屈贾孟荀老庄申韩之标目。同姓侯王。异姓侯王之分表。初无发明。而仅存题目。褒贬之意。默寓其中。乃立言之大者也。作史贵知其意。非同于掌故。仅求事文之末也。夫子曰。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着明也。此则史氏之宗旨也。苟足取其义而明其志。而事次文篇。未尝分居立言之功也。故曰。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其文辞而私据为己有也。

汉初经师。抱残守缺。以其毕生之精力。发明前圣之绪言。师授渊源。等于宗支谱系。观弟子之术业。而师承之传授。不啻凫鹄黑白之不相混焉。学者不可不尽其心也。公谷之于春秋。后人以为假设问答。以阐其旨尔。不知古人先有口耳之授。而后着之竹帛。非如后人作经义。苟欲名家。必以著述为功也。商瞿受易于夫子。其后五传而至田何。施孟梁邱。皆田何之弟子也。然自田何而上。未尝有书。则三家之易。着于艺文。皆悉本于田何以上口耳之学也。是知古人不著书。其言未尝不传也。治韩诗者不杂齐鲁。传伏书者不知孔学。诸家章句训诂有专书矣。门人弟子。援引称述。杂见传记章表者。不尽出于所传之书也。而宗旨卒亦不背乎师说。则诸儒著述成书之外。别有微言绪论。口授其徒。而学者神明其意。推衍变化。着于文辞。不复辨为师之所诏。与夫徒之所衍也。而人之观之者。亦以其人而定为其家之学。不复辨其孰为师说孰为徒说也。取足以通其经而传其学。而口耳竹帛未尝分居立言之功也。故曰。古人之言所以为公也。未尝矜其文辞而私据为己有也。

呜呼。世教之衰也。道不足而争于文。则言可得而私矣。实不充而争于名。则文可得而矜矣。言可得而私。文可得而矜。则争心起而道术裂矣。古人之言。欲以喻世。而后人之言。欲以欺世。非心安于欺世也。有所私而矜焉。不得不如是也。古人之言。欲以淑人。后人之言。欲以炫[己](已)。非古人不欲炫。而后人偏欲炫焉。有所不足与不充焉。不得不如是也。故操术不可不慎也。古人立言处其易。后人立言处其难。何以明之哉。古人所欲通者道也。不得已而有言。譬如喜于中而不得不笑。疾被体而不能不呻。岂有计于工拙敏钝。而勉强为之效法哉。若夫道之所在。学以趋之。学之所在。类以聚之。古人有言。先得我心之同然者。即我之言也。何也。其道同也。传之其人。能得我说而变通者。即我之言也。何也。其道同也。穷毕生之学问思辨于一定之道。而上通千古同道之人以为之藉。下俟千古同道之人以为之辅。其立言也不易然哉。惟夫不师之智。务为无实之文。则不喜而强为笑貌。无病而故为呻吟。已不胜其劳困矣。夫外饰之言与中出之言。其难易之数可知也。不欲争名之言与必欲争名之言。其难易之数又可知也。通古今前后而相与公之之言。与私据独得必欲己出之言。其难易之数又可知也。立言之士。将有志于道而从其公而易者欤。抑徒竞于文而从其私而难者欤。公私难易之间。必有辨矣。安得知言之士。而与之日进于道哉。

言公于世。则书有时而亡。其学不至遽绝也。学成其家。而流衍者长。观者考求而能识别也。费直之易虽亡。而郑王之学出费氏。今王易具存。而费氏之易未亡也。孔氏古文虽亡。而史迁问故于安国。今迁书具存。而孔氏之书未亡也。韩氏之诗虽亡。而许慎治诗出韩氏。今说文具存。而韩婴之诗未亡也。刘向洪范五行传。与七略别录虽亡。而班固史学出刘歆。歆之汉记汉书所本今五行艺文二志具存。而刘氏之学未亡也。亦有后学托之前修者。褚少孙之藉灵于马迁。裴松之之依光于陈寿。非缘附骥。其力不足自存也。又有道存术近。其书不幸亡逸。藉人之书以存者。列子残阙。半述于庄生。杨朱书亡。多存于韩子。庄列同出于道家。而杨朱为我。其术自近名法也。又有才智自骋。未足名家。有道获亲。幸存斧琢之质者。告子柳湍水之辨。藉孟子而获传。惠施白马三足之谈。因庄生而遂显。虽为射者之鹄。亦见不羁之才。非同泯泯也。又有琐细之言。初无高论。而入于有心之听。遂与经训同垂。孺子濯足之歌。时俗苗硕之谚。其喻理者即浅可深。而获存者无俗非雅也。凡若此者。非必古人易而后人难也。古人巧而后人拙也。古人勤而后人惰也。名实之势殊。公私之情异。而有意于言。与无意于言者。不可同日语也。故曰。无意于文而文存。有意于文而文亡。

圣人之言。贤人述之。而或失其指。贤人之言。常人述之。而或失其指。人心不同如其面也。而曰言托于公。不必尽出于己者。何也。谓道同而德合。其究终不至于背驰也。且赋诗断章。不必若自其口出。而本指有所不拘也。引言互辨。与其言意或相反。而古人并存不废也。前人有言。后人援以取重焉。是同古人于己也。前人有言。后人从而扩充焉。是以己附古人也。仁者见仁。知者见知。言之从同而异。从异而同者。殆如秋禽之毛。不可举也。是以后人述前人。而不废前人之旧也。以为并存于天壤。而是非得失。自听知者之别择。乃其所以为公也。君子恶夫盗人之言而遽铲去其。以遂掩着之私也。若夫前人已失其传。不得已而取裁后人之论述。若迁史之于古文尚书。说文之于韩婴诗传。则其无可如何。而赖有是之仅存耳。然迁史未尝不参以今文。而说文未尝不参齐鲁之说焉。是又在乎专门绝学。辨析微茫。心领神会。所以贵乎知言之士也。

说文一首赠立夫

茅星来

诗与文之日就衰且薄也。自有专攻为诗与文者始矣。古之时无有以诗文为教与学者也。汉时如下帷讲诵。设绛帐为诸生说经。要不过读书是务。读书之功既至。则随其材质之高下浅深。而皆必有所独得。得之于心。斯应之于手。于是乎信口吟而自然合节焉。率臆抒写而自然成章焉。其有不能。不强使为。苟其闻见广博。学问渊深。虽无著述。要不害其为通儒也。自幼以诗文为教与学者未尝有也。此在魏晋后学者犹然。故其时凡所著述。传至今者。犹往往以质实胜。而非后世所可及也。自唐以来。国家以诗文取士。而学者始专务记览。为词章。以售有司。父兄以是为教。子弟以是为学。凡其所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而矻矻以穷年者。无非欲以供吾赋诗作文之用而已。然则苟有可以不必读书而工为诗与文者焉。则彼且诩诩然自以为得计。而争趋之恐不及矣。夫以王勃李贺辈之天才异。应口成文。识者犹以为非远大之器。乎持不逮之资。而强迫力取。侥幸一第以为荣。此宋人闵其苗之不长而助之之术也。不待其子之趋视。而已知其无不槁矣。然而天下但见其长之速也。而于是乎竞相慕效。不务实学。惟猎浮华。以苟简为便利之门。以揣摩为必得之道。白帖徐记。纷纷交作。后之人踵而甚焉。不可纪极。所以痼蔽学者之心。涂塞斯人之耳目。所为教与学者如是。故讲求所以为诗与文之法者。至唐而加详。而要之诗与文之日就衰且薄也。亦实自唐而积渐使然也。善乎胡宏氏之言曰。学欲博。不欲杂。守欲约。不欲陋。噫。为欲供赋诗作文之用而著书。其书未有不杂且陋者也。为欲供赋诗作文之用而读书。其读未有不杂且陋者也。天理人欲之辨。辨之于此。此岂独关读书与夫赋诗作文之得失而已。然则世之有志于学者。亦惟去其有所为之意。而后可与语于古。

论文

魏禧

门人问曰。古人言文章与世运递降。果然乎。曰。古今文章。代有不同。而其大变有二。自唐虞至于两汉。此与世运递降者也。自魏晋以迄于今。此不与世运递降者也。三代之文。不如唐虞。秦汉之文。不如三代。此易见也。上古纯庞之气。因时递开。其自简而之繁。质而之文。正而之变者。至两汉而极。故当其气运有所必开。虽三代圣人。不能上同于唐虞。而变之初极。虽降于两汉。犹为近古。故曰。与世运递降也。魏晋以来。其文靡弱。至隋唐而极。而韩愈李诸人。崛起八代之后。有以振之。天下翕然敦古。梁唐以来。无文章矣。而欧苏诸人。崛起六代之后。古学于是复振。若以世代论。则李忠定之奏议。卓然高出于陆宣公。王文成之文章。又岂许衡虞集诸人所可望。下天之运必有所变。而天下之变必有所止。使变而不止。则日降而无升。自魏晋靡弱。更千数百年以至于今。天下尚有文章乎。故曰。不与世运递降者也。曰。古之文章。足以观人。今之文章。不足以观人者。何也。曰。古人文章无一定格例。各就其造诣所至。意所欲言者。发抒而出。故其文纯杂瑕瑜犁然并见。至于后世。则古人能事已备。有格可肖。有法可学。忠孝仁义有其文。智能勇功有其文。孰者雄古。孰者卑弱。父兄所教。师友所传。莫不取其尤工而最笃者。日夕揣摩。以取名于时。是以大奸能为大忠之文。至拙能袭至巧之论。呜呼。虽有孟子之知言。亦孰从而辨之哉。

文章不可苟作

侯七乘

柳子厚复杜温夫书。讥其见柳州一刺史。即周孔之。至潮之二邦。当得二周孔。若至京师。则不胜周孔。噫。何周孔之多也。斯言也。艾东乡尝举以为大士戒。谓大士许人一文。当如许人一女。不可草草。予于是叹东乡之识。高于世人远甚。非弇州南溟辈所得而及也。唐世文宗时。长安文士。为贵人作碑志。若市贾然。天官卒。其门如市。甚至諠竞争致。不由丧家。此辈卑卑。固无足道。朱晦庵尝言陆放翁能太高。太近。恐为有力者牵去。不得全其晚节。及后放翁再出。果为韩胄作南园阅古泉记。见讥清议。元史姚燧。尝以所作就正许衡。衡赏其辞而戒之曰。文章先有能一世之名。何以应人之见役。非其人而与之。与非其人而拒之。皆罪也。由此观之。语言文字。人品攸关。斯言之玷。驷马难追。如陶谷悔作禅诏。孔文仲悔作伊川弹文。朱文公悔作紫岩墓碑。姚雪坡悔作秋壑记。李西涯悔作伭明宫记。与其悔之于后。何若慎之于先。韩柳作志传。皆不轻与人。欧阳永叔撰尹师鲁墓志铭。但辨所以作墓志之意。凿凿不少假借。子瞻生平。未尝为人铭墓。所铭五人。皆盛德。若富郑公。司马温公。赵清献公。范蜀公。张文定公也。此外赵康靖公。滕元发二铭。亦代文定所为者。在翰林诏撰赵瞻神道碑。亦辞不作。又前辈诸大家。从未有为宦官属文者。韩退之送俱文珍序。编在外集。非李汉所录。盖公所弃之篇也。赵松雪为罗司徒致钞百锭于胡汲仲。请作乃父墓铭。汲仲怒曰。我岂为宦官作墓铭者。是日汲仲正绝粮。其子以情白。坐客咸劝之。郄愈坚。如此风节。岂在韦贯之杨万里之下哉。李治曰。文章有不当为者五。苟作一也。徇物二也。欺心三也。蛊俗四也。不可示子孙五也。噫。是道也。自汉伯喈以来。已不免惭德矣。信州郑文恪一书。离奇瑰异。予所心醉。然其病亦在德政序神道碑布满集中。不择人而文之。遂不择人而周孔之。作者人品。以此减价。甚为可惜。吾于是叹东乡之识。高于世人远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