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皇朝经世文编
33164800000200

第200章 户政十一农政上(5)

看来秧性。亦大耐磨折。今草木之类。必贱种乃易植。其贵种则移种之顷。百方调护。犹多萎死。秧则不然。其拔也信手速拔。不顾惜。抛掷堆。弃置累日。其莳也。两指夹之。插入水土。纵横欹斜。未尝壅治。然及其既成。犹能亩收三四石。使壅护爱惜。曲尽其道。如区田诸法。所获过倍。亦何足疑。乃今人习于苟简。惟务欲速。终不肯加工加力。至诬古法以为必不可用。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古人云。卤莽而耕。灭裂而获。此言岂欺我哉。但野人愚而固。未可以言语争。有心者能躬行以率之。则庶几矣。

汉武帝使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其耕耘下种田。皆有便巧。一岁之收。尝过缦田亩一斛以上。用力少而得谷多。按代田。即古后稷法一亩三甽。岁代其处。故曰代田。后稷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甽。甽长终亩。一亩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种于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故诗曰。或耘或耔。黍稷儗儗。耘。除草也。耔。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附根。比盛暑陇尽甽平。则根深而能耐风与旱。故儗儗而盛。缦田。平田也。谓如今之田不为甽。漫漫然。故曰缦田。此大约如区田而简易过之。然曰过缦田每亩一斛以上。则亦不过胜而已。区田数倍之说。恐未必也。

赵过代田之法。其简易远过区田。区田之法。必用锹镢垦掘。有牛不能用。其劳一。必担水浇灌。有车戽不能用。其劳二。且隔行种行。田去其半。于所种行内。隔区种区。则半之中又去其半。田且存四之一矣。以四之一之田。而得粟欲数十倍于缦田。虽有良法。恐不及此。今欲以代田之法参区田之意。更斟酌今农治田之方而用之。凡未下种之初。先令民以牛治田甽。甽深一尺。广二尺。长终其亩。甽间为陇。陇广一尺。积甽中之土于陇上。一亩之地。阔十五步。步当六尺。十五步得九十尺。当为甽陇三十道。甽之首为衡沟以通灌输。夫甽陇分则牛用矣。衡沟通则车戽便矣。甽广于陇。则田无弃地矣。乃令民治粪。粪之法。各以其土之所宜。及时播种。播种之法。一如区田。先以水灌沟。使土少苏。平其块垒。乃徐播种。以手按实。之以灰。而微润之。苗出。耘之如法。使其中为四行。行相去五寸。间可容铴。生叶以上。乃渐耨陇草。隤土以附之。其应下垦及应阁水复水。俱依今农法。试之当必有。

今人不种区田者。一则不知其法。一则工力费。一则江南水田。田中冬夏积水。不便开沟分甽。惟高田可分甽。则又有不便者。高田冬必种麦。麦至夏至方收获。若区田则清明谷雨之时。已将播种。其开沟分甽。须于冬春之间毕工。是因谷而废麦。区田所以终不可行也。然予于此。又有一说。今人欲种早花。或早稻。则冬间便荒地不种二麦。其言曰。虽少一熟。然地力总在内。不较输也。早稻早花之获不及区田。然农人犹能舍彼就此。区田乎。故吾以为农人能分早花早稻之田。以种区田。亦庶几两得矣。

种区田又有两便之法。凡农家种稻。先于清明时。治地为秧田。俟小满前后分莳。其种秧之田。亦拔起再莳。今何不寄种秧于区田。当播种时。分其田十之二三。开甽如前法。俟苗长插莳之际。则分其余秧。以莳他田。在区田则以当耘耔。在常田则以当播种。是诚两便。

农家种稻。最苦耘铴。耘铴之时。正当溽暑。又苗禾已长。人行其中。暑气蒸郁。大不堪耐。故农家耘铴。多在清早。日稍中即起。或有竟不耘铴者。区田费耘。故人尤畏。然吾又有说于此。常田耘铴。多在暑中者。以插莳故晏也。若区田不用插莳。则苗长自速。大约常田插莳之时。区田已将耘铴矣。何暑之有。至于锄土壅根。则今种棉之家。日暴于田。不以为苦而不锄。区田垄高。足不濡水。与锄棉同。亦何惮而不为哉。

稻熟时。予往观刈获。见田傍一禾甚长。高禾约尺余。顾问之。佃曰。此予偶遗一粒谷。未尝粪治。今秀实如此。亦甚奇。予因子其穗。得二百余粟。时禾遍数。皆九十余粟。是禾不啻倍之。因思此禾。未尝移种。元气未泄故也。然偶遗田旁。不粪不耘。纤毫未加人力。其稍壮硕者。特以得全于天耳。使如前法。尽种植之宜。其穗之长茂坚好。又岂特如斯已乎。信乎树艺之法。不可不讲也。

恒产琐言

张英

三代而上。田以井授。民二十受田。六十归田。尺寸之地。皆国家所有。民间不得而私之。至秦以后。废井田。开阡陌。百姓始得私相买卖。然则三代以上。虽至贵巨富。求数百亩之田。贻子及孙。不可得也。后世既得而买之矣。以乾坤之大块。国家之版图。听人画界分疆。立书契。评价直而鬻之。县官虽有易姓改氏。而田主自若。董江都诸人。亦愤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富者田连阡陌。欲行限民名田之法。立为节制而不果行。乃祖乃父。以一朝之力奄有之。使后人食土之毛。善守而不轻弃。则子孙百世。苟不至经变乱。亦断不至于流离。夫孟子以王佐之才。其言王政。一言以蔽之。曰有恒产者有恒心而已。曰五亩之宅百亩之田而已。曰富岁子弟多赖而已。一部孟子。实落处不过此数条。而终之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一也。予谓土地之可宝者又有三。请一一言之。天下之物。有新则必有故。屋久而。衣久而敝。臧获牛马。服役久而老且死。当其始重价以购。越十年而其物非故矣。再越十年而化为乌有矣。独有田之为物。虽百年千年而常新。即或农力不勤。土敝产薄。一经粪溉则新矣。即或荒芜草宅。一经垦辟则新矣。多兴陂池。则枯者可以使之润。勤薅荼蓼。则者可以使之肥。古及今。无有朽蠹坏之例。始而养其祖父。继而养其子孙。无德色。无倦容。此其可宝者一也。天下货财所积。则时时水火盗贼之忧。至珍异之物。尤易招尤速祸。草野之人。有十金之积。则不能高枕而卧。独田产不忧水火。不忧盗贼。不劳守护。即有兵戈旱干水溢。离井去乡。事定归来。室庐畜聚。一无可问。独此一块土。张姓者仍属张。李姓者仍属李。芟夷垦辟。仍为殷实之家。举天下之物。不足较其坚固者。且地德最实。薄植之而薄收。厚培之而厚报。或四季而三收。或一岁而再种。中田以种稻麦。旁畦余陇以植麻椒木棉之类。有尺寸之壤。则必有锱铢之入。不劳生计。不受忌疾。故与其取财于人。不若取财于天地。此其可宝者二也。今人家子弟。鲜衣怒马。恒舞酣歌。一裘之费。动至数十金。一席之费。动至数金。不思吾乡十余年来谷贱。竭十余石谷。不足供一筵。竭百余石谷。不足供一衣。安知农家作苦。终年沾体涂足。岂易得此百石哉。古人有言。惟土物爱。厥心臧。故子弟不可不令其目击田家之苦。开仓粜谷时。亦当令其持筹。使知来源之不易。则自知浪掷之可惧。此其可宝者三也。今人乃视为鄙事。不一留意。显犯孟子之戒而不知。亦独何哉。

尝读雅颂之诗而叹古人之于先畴如此其重也。楚茨大田之诗。皆公卿有田禄者。周有世卿。其祖若父之采地。传诸后人。故曰曾孙。今观其言曰。我疆我理。曰我田既臧。曰我黍我稷。我仓我庾。农夫爱其曾孙。则曰曾孙不怒。曾孙爱其农夫。则曰农夫之庆。以致攘馌者之食。而尝其旨否。剥疆埸之瓜。而献之皇祖。何其民风朴。上下相亲如此。不止家给人足。无分外之谋。而且流风余韵。有为善之乐。此其所以享国承家。长远无弊也。今世士夫之穷。皆由于无恒产。而鬻产之源。则必在乎债负。债负之来。由于用度不经。故不经者。债负之由也。债负者。鬻产之由也。鬻产者。饥寒之由也。欲除鬻产之根。则断自经费始。居家简要可久之道。则有陆梭山量入为出之法在。其法合计一岁之所入。除完给公家而外。分为三分。留一分为歉年不收之用。其二分分为十二分。一月用一分。若岁常丰收。则是古人耕三余一之法。值一岁歉。则以一岁所留补给。连岁歉则以积年所留补给。如此。始无举债之事。若一岁所入。止给一岁之用。则一遇水旱。必至逃亡。逃亡则田必荒芜。荒芜则谷入必少。此时赋税必暂免而旋急。数端相因而至。乃必然之理。有田之家。其为苦累。较常人更甚。此时轻弃贱鬻。以图免追呼。实必至之势也。然天下凶荒日少。丰稔日多。及至丰稔。而产业既鬻于人。向时富厚之子。今无立锥矣。此时当大有忍力。或鬻衣服。或鬻簪珥。或鬻臧获。藉以完粮。打精神。召佃辟垦。乘间投隙。收取些须。以救旦夕。谷食不足。充以糟糠。凡百费用。尽从吝啬。千辛万苦。以保守先业。大约不过一二年。过此凶险。仍可耕耘收获。不失为殷厚之家。此亦余所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