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学菜根谭活用厚黑学
33139500000017

第17章 厚黑学行世智慧——善借他力,厚黑无形

攀龙附凤,巧结贵人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极有天赋,但却一直没有得到成功的机会,而有些人资历平平,却取得了辉煌成就。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懂得攀龙附凤、巧结贵人的技巧。

攀龙附凤,提升自己

何为攀龙附凤?“攀龙附凤”这则成语的“龙、凤”是形容有权势的人,比喻巴结或投靠有权势的人。

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他的父母连名字都没有。刘邦原名季,其含义指的是“老三”,直到他做了皇帝,才改名为邦。

刘邦年龄为三十岁的时候,他当了秦朝沛县的一个乡村小吏——亭长。刘邦为人豁达大度,胸怀开朗,做事很有气魄,很多人都与他合得来。当地的樊哙、郦商、夏侯婴、灌婴等,都是他的好朋友。这些人后来也都为刘邦建立汉朝出了大力。

樊哙与刘邦是老乡,都是沛县人,樊哙以前是杀狗卖狗肉的商人。娶吕雉的妹妹吕须为妻,是刘邦的联襟,可以说是“附凤”。秦末时期,陈胜、吴广起义后,吓破了胆的沛县县令想趁机投奔陈胜的起义军,派樊哙去叫刘邦来助一臂之力。但刘邦带人赶到时,县令却后悔了。这时,刘邦说服城里的人害死这个县令,随后率领几千人马起兵造反。樊哙主动加入,担任了部将。他跟随刘邦入关后,曾怒闯“鸿门宴”,斥责项羽,护卫刘邦脱身,赐爵列侯,号为“临武君”,升任郎中、郎中骑将;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又被封为舞阳侯,再升为左丞相,死后谥为武侯。

郦商,秦朝末期高阳人,秦二世元年聚众起事,不久即投奔刘邦,定汉中,赐爵信成君,为陇西都尉。刘邦为皇之后,郦商升任右丞相,被封为曲周侯,谥为景侯。

夏候婴同样也是沛县人。他原来是衙门中的一个马夫,每次他赶车回家都要去刘邦那里说会儿话,常常聊天到日落西山。夏侯婴做了县官之后,他与刘邦交情更加密切。有一次他和刘邦在玩笑中被刘邦失手打伤。有人趁机告刘邦为官打人,要求严惩。就在这时,夏侯婴当面为刘邦辩护,结果反以伪证罪被判监禁,蹲了一年多牢房。另外,刘邦在沛县起兵时,夏侯婴主动参与,率兵作战。他封官为“太仆”、“常奉车”,破秦入关后,赐爵昭平侯。刘邦大败于彭城,狼狈逃跑时,他救了吕后与刘盈(刘邦的儿子,后来的汉惠帝)及刘邦的女儿鲁元公主。刘邦做了皇帝后,他被封为汝阴侯,谥文侯。

灌婴家在睢阳,他以前是贩卖丝绸的小贩,在刘邦势力渐长时前来投奔。他后来成为刘邦的心腹,立下了不少战功。

在《汉书》中,因为这四人都出身微贱,又都因投靠了刘邦做了高官,所以称他们为“攀龙附凤”。

由此可见,善借外力的人最容易成功,借别人的力量、金钱、智慧、名望甚至社会关系,来扩充自己的大脑,延伸自己的手脚,提高赚钱能力。我们常说的借他人之光照亮自己的“钱途”,这正是“攀龙附凤,巧结贵人”的真正意味。

巧结贵人,日后渔利

是的,在攀向事业高峰的过程中,贵人相助往往是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因为有了伯乐,不仅能缩短成功的时间,还能加大你的筹码。如果你很明白自己的能力缺乏,毅力有限,那就更需要“伯乐”、“贵人”相助。

三国时期的周瑜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但攀上了孙权,让自己当上了大官,还让自己的好朋友鲁肃也当上了官。

周瑜曾经任职于袁术的手下,但是袁术不堪扶持之辈,周瑜通过深思熟虑之后,他看中了孙策这条龙。

孙策和周瑜是在同一年出生的,他们私交很好,亲如兄弟。周瑜窝在居巢县,时机成熟了后,便渡江去和孙策会合。而作为周瑜好友的鲁肃也跟着周瑜过了江。

没有想到的事情是不多久鲁肃的祖母过世。鲁肃回老家办丧事,朋友写信给他,劝他投靠一位叫郑宝的人。这个人以土地肥沃的巢湖为据点,招兵买马,现拥有一万多人。鲁肃答应了。

周瑜得知这件事后便力劝鲁肃不要投靠郑宝。他引用汉朝马援回汉光武帝的一句话来劝鲁肃:“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其换成现代话就是:不光是老板选择员工,员工也选择老板。

今日哪一位是好老板?周瑜推荐孙权。

当时,孙策已离世,弟弟孙权刚刚继承事业,正在广招贤士。周瑜同时告诉鲁肃:“我听前代贤哲密论说,未来承受天命,代替刘家(汉朝皇帝姓刘)的,一定在东南方。(显然,预卜是错误的)因此,去东南谋发展,投靠孙权才是正确的道路。”“这是攀龙附凤,大展才华的好机会!”周瑜感叹说。

鲁肃听过之后,觉得周瑜说的有道理,再加上周瑜先前已把鲁肃的母亲接到吴地安居,鲁肃没有后顾之忧,因此,他听从周瑜的劝说。

周瑜见到孙权,就让孙权重用鲁肃,周瑜说:“鲁肃的才能,最符合时代需要,应该接纳他。”

后来,孙权在会见众多贵客时,特别留意到鲁肃。宾客告退后,孙权请鲁肃单独留下来,两人一番密谈,鲁肃提出孙权未来发展的对策:“鼎足江东,铲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之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孙权听了大为高兴,便开始重用于他。而鲁肃也不含糊,对孙权派的事极力办到,又在会上,大谈自己的想法,并说得有条有理,特别是在赤壁之战中,鲁肃又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试想这样一个既有才又有谋的人,孙权能不对他另眼相看吗?

周瑜因善分析而盘踞在孙权门下,而鲁肃则是通过周瑜这样一个贵人成为了孙权眼下的红人。

在古代他们这种“攀龙附凤”的做法也许做得过于夸张了一些,但经过时间的洗涤,这种道理无一不折射出他们做事的圆熟与变通。他们有才有勇,倘若不找个贵人相扶,他们只能将自己的才能埋没起来,这也如同千里马没有伯乐的赏识是一个道理。

就是在当今社会上,也是同样道理。一个人空有才华,没有贵人相助或伯乐赏识,通常就只能默默地待在角落中自叹怀才不遇;而一旦有伯乐赏识,就一定让自己的才华得到百分百的释放。

厚黑学认为:要想成功,就要认识几个“贵人”,当然所谓“贵人”,并不仅仅是指那些名门望族,皇亲国戚,权重势强的权贵之人,他们可能是指某位身居高位的人,也可能是指令你心仪欲模仿的对象,无论在经验、专长、知识、技能等各方面都比你略胜一筹。因此,他们也许是你的老师,也许是你的上司,或者推荐人。有贵人相助,对自己的事业或工作是极其有益的。

背靠大树,乘其阴凉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是《红楼梦》中薛宝钗做的《柳絮词》中的一句。她一反大贬柳絮飘浮无根、无所依附的写法,而是用肯定态度对其做了赞美。而今看来,我们从中会得到一个启示:一个人如果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除了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之外,有时需要借助他人的力量,才能平步青云或扶摇直上。

借他人之力,来助己一臂

民间有句谚语叫做:大树底下好乘凉。在你的背后,要是有个显赫的人物为你撑着,你的人生旅途自然畅通无阻,就算遇到下雨天也不必担心,因为你头顶有那么大一把伞。反之,如果背后没有这么一棵大伞,全靠一个人的摸爬滚打,将是多么的艰辛!

朱元璋为当皇帝是不惜借他人之力的。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初一,朱元璋投靠郭子兴,被守城将士误以为元军的奸细,差点就把他杀死,被郭子兴救下,收为步卒。自此以后,朱元璋采用了关键的关系术。

朱元璋这个人非常聪明能干,他知道郭子兴对自己事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拉近与郭子兴的关系,也就等于拉近了与成功的距离。所以,首先他非常努力,以出色的才能,让郭子兴坚信自己并未看错人。

所以,他总是比别人练得刻苦,练得认真,练得时间长,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就已经是队里出类拔萃的角色。郭子兴非常喜欢他,每次领兵出击,都会把他带在身边,而朱元璋也总是小心地护卫着郭子兴,作战十分勇猛,斩杀俘获过不少敌人。因表现出色,不久,朱元璋就被郭子兴调到元帅府做了亲兵九夫长。在遇到十分重要的事情时,郭子兴总不忘征求一下他的意见,每次朱元璋都尽力谋划,使郭子兴越来越觉得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也认为他是个将才。

从此以后,郭子兴就派朱元璋单独领兵上阵,每次打仗,朱元璋总是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面,得到战利品,他又分毫不取,全部分给部下,因而部下都非常拥护他,每一次出战,大家都齐心合力,所向披靡。郭子兴见朱元璋带领的部队,凝聚力空前增强,战斗力大为提高,于是,对他比以前更加器重,特别想把他收为心腹,让他真心真意、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干。

自古至今,中国人仍然十分重视家庭伦理,编织裙带关系是结交心腹的常用手段。郭子兴自然也会想到用这个办法,他的两个夫人都姓张,第二夫人被称为小张夫人,她抚养着一个义女,是郭子兴的好友马公的小女儿。马公原是一家富户,最后因为仗义疏财,广交宾客而破了家。妻子生下小女儿后,不久就死去,他因躲避仇家,带着女儿来到定远投奔郭子兴,两人结成生死之交。郭子兴起兵时,马公回宿州策划起兵响应,不料没多久就死了。马公死后,郭子兴就将马公的女儿交给小张夫人抚养,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看待。而正在此时,郭子兴为了收朱元璋为心腹,便将义女嫁给他。

马公的女儿聪明贤惠,端庄温柔,善解人意,且“知书精女红”,对朱元璋来说,这可真是天上掉馅饼,好不美哉!一个穷小子竟然能娶元帅的女儿为妻,连他自己都觉得像是一场梦。从此,朱元璋有了靠山,与原来大不一样,众兄弟自然对他另眼相看,以后军中就称他为“朱公子”。

我们看到,朱元璋的事业发展得好,关键在于他把“关系”放在了第一位,背靠大树,乘其阴凉。朱元璋这招给他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大的。

背靠大树,乘其阴凉

哈佛大学为了解人际交往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就所扮演的角色,曾经针对贝尔实验室顶尖研究员做调查。他们发现,被大家认同的杰出人才,专业能力往往不是重点,关键在于“顶尖人才会采用不同的人际策略,这些人会花很多的时间与那些在关键时刻可能有帮助的人,培养良好的关系,在自己遇到问题或危机时便容易化险为夷”。

哈佛学者研究分析,当一位表现平平的实验员遇到棘手的问题时,会努力去请教专家,之后却往往因苦候没有回音,而白白浪费时间。顶尖人才则很少碰到这种问题,这是因为他们在平时还用不到的时候,就已经建立丰富的资源网,一旦有事请教立刻便能得到答案。这个人际资源网络很有扩张力,每当进行一次与他人的沟通可以为这个复杂的资源网增多了一条线,渐渐地也形成牢不可破的网络。

一个人是否能取得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卡耐基训练大中华区负责人黑幼龙指出,此句话的意思并不是让人不要培养专业知识,而是强调背靠大树,是一个人通往成功大道的突破口。

厚中有黑,黑中有厚,圆熟变通,是最佳的成功之法。美国老牌影星寇克·道格拉斯(知名男影星麦克·道格拉斯的父亲)年轻时十分落魄潦倒,有一次,他坐火车时,与旁边的一位女士攀谈起来,没想到这一聊,聊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没有多长时间,他就被邀请至制片厂报到,因为,这位女士是知名制片人。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即使寇克·道格拉斯本来就是一匹千里马,但也需要伯乐的慧眼,一切才能美梦成真。

在过去的时间里,各种单位招募人才时,专业知识、学习能力都是首要条件,但渐渐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知识迅速更新,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任务的。如果一个人懂得培养人脉网络的支持体系,将强化他的个人竞争力。

专业是利刃,人脉是秘密武器。无论干哪一行,或从事何种职业或专业,要善于寻找自己的贵人,对自己有利的关键性人物,借助他们成就自己。

巧借时局,顺势而上

古人言:“下君之策尽自之力,中君之策尽人之力,上君之策尽人之智。”一个人为了能完成自己的事业用尽毕生的精力,这是难能可贵的。要想成功当然离不开奋斗,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又不肯付出自己的努力去实施已定计划,这个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成就。一个人或一个团体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极有限的,在某些科学技术乃至具体工作环节上,哪怕是最杰出人物或团体,也要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攻克难关。人的智慧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尽人之力远不如尽人之智,所以,无论在商场还是官场,都要学会巧借时局,顺势而上。

善借东风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体要想成功,仅靠自身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要想达到某种目的,就需要借势或造势,即巧借时局,顺势而上。唐代诗人王之焕有句妇孺皆知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是说你为了看得更远,就得去登高;为了涉水过河就得去打造船只;那如果你想走得更快、更远,就需要借助于车马这些交通工具。那些商业巨头们之所在能在激烈的商战中“多赢”,是因为他们“善借”利于自己的优势。

中国历史上的“借势”之计,多用在军事上,用在人际上的却不是很多。如名著的《三国演义》里讲的尽是巧借之谋:刘备借雷声掩饰心中隐秘;曹操借天子之名召十八镇诸侯讨伐董卓;诸葛亮借江上浓雾智取曹操之箭,借东风火烧曹营,借擒放孟获服人心、安边疆。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的七十万大军被曹孟德七万士兵击败,并非是袁绍手下没有猛将,是因为其兵散而无势,曹操因为兵聚而有势。说到借势,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更是千古美谈。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烽火连年。为了权利,各路英雄纷纷起兵。曹操在官渡一战大败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正在此时,刘备入川,孙吴屯兵江南,天下三分。其中数曹操实力最为雄厚。于是,曹操想举兵南下,一举消灭孙刘两家。这时,孙刘两家为了对付强大的曹操,他们联合起来共同抗曹。

曹操要想起兵南下就要渡江,曹军中北方人居多不识水性,于是曹军将战船连成一片,稳如地面。在这种情况下,周瑜、诸葛亮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火攻曹军的策略……

有一天,周瑜从军帐中走出来,望着巍峨的群山,脸上充满了喜悦。一阵凛冽的寒风吹过。突然,周瑜大叫一声,吐血晕倒了过去。士兵们急忙把他扶入军帐中。士兵问道:“都督因何事如此啊?”周瑜按住胸口一句不发。正当此时,一位士兵报告:“诸葛将军前来看望。”周瑜略微吃惊,便说:“快请!”

这个时候,诸葛亮拿着鸡毛扇慢慢走入帐中,面带微笑:“大都督可曾安好?”周瑜瞪了他一眼说道:“让军师见笑了,受了点风寒并无大碍。”诸葛亮哈哈一笑:“我有一法,可找出大都督病之根源。”“哦?快说来听听。”诸葛亮转过身来对士兵们说:“快取笔墨。”于是士兵们拿来笔墨。诸葛亮捋着胡子在纸上写完了便使士兵拿给周瑜。周瑜看过之后,大为失惊,一张小小的字条竟道出了周瑜的病因所在。原来纸上面写着这样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原来周瑜突然得病是因为考虑战势的原因:曹军渡江,由南至北若无东风相助,用火攻是不能取得胜利的。

周瑜便向他问道:“依军师之见,有何妙策?”诸葛亮微微笑道:“我懂做法之术,可向上天借东风一用。”周瑜仰天大笑:“军师真是说笑了,难道要戏弄我。”此时,诸葛亮郑重地说道:“我怎敢戏弄大都督,军中无戏言!不过需要在高地设坛祭天,还要有一百名壮士听我号令。”周瑜言道:“好,就依军师。”于是派人立刻去办。

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向天借风的能力,只是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兼懂天气预报。他早预料到未来几天将有东南风吹过。祭天开始,诸葛亮身着奇装怪服,手持长剑,在坛上挥舞。上千名士兵守着坛下。诸葛亮装模做样,口中还念叨着无人可懂的咒语。

果然,不一会儿的工夫就起了东南风。周瑜欣喜若狂,仰天长笑:“真是天助我也。”一个士兵说:“是呀!诸葛亮真乃神人也。”周瑜一愣,沉默了一会儿。他想道:“这个人太过机智,若留下他,此后必有后患。”于是立刻派人前去谋杀诸葛亮。

于是,十几名士兵手持钢刀来到祭坛,可惜晚了一步。眼看诸葛亮已乘船远去。士兵急忙大喊:“军师留步,都督与你有要事相商。”诸葛亮笑道:“我早已料定周瑜定不容我,要来加害,所以我早就请我家主公派人前来接应,回去告诉你家都督,让他不要再生歹毒之心。”说完便含笑而去。

“东风”虽然是自然现象,但借东风造势却只有诸葛孔明能办到。那些成功人士最大的特点都是善于去借力,去营造成功的局势,从而能把一件件很难完成的事办成,实现自己的人生规划。一个人如果想成就自己的事业,不必样样都比别人强,自己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比别人差,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必须善于借力。

借势取利

很多经商者已经认识到发展自己的事业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目标,要怀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并为之努力和奋斗着。但是,相对而言,有时可能会忽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力,甚至会与大环境背道而驰,事倍功半。比尔·盖茨20岁时就与当时全世界第一强电脑公司——IBM,签到了第一份合约,正是借助其母亲在IBM的董事会的权势才让他的成功如此顺畅。因此,在创业生涯规划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把自己的目标和周围发展的趋势结合起来,学会借东风。

《兵经》中有言“能相地势、能立军势、善以技、战无不利”,通过顺势、借势、蓄势、造势等手段就能造就自己的江山。凡事“顺天、因时、依人”地借势,这正如一年中的四时一样,春暖花开,夏来叶茂,秋到气爽,瑞雪兆丰年,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不光人知道借势,动物也知道造势和借势,于是就有了“狐假虎威”、“狗仗人势”等成语,当然,人也不乏这方面的智慧,实例很多。如三国关羽借助水势的“水淹七军”,曹军借助东风的赤壁之战;清朝的大贪官和珅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就是借助乾隆皇帝的宠爱之势,胡雪岩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被钱庄解雇的小伙计,发展为一代“红顶商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借助了左宗棠、王有龄等人的权势……所以,要想在商业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就要先学会借助别人的优势来成就自己的事业。

在生活中,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学会“巧借时局”之术,因为并非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资本,和别人比起来个人的资本是微不足道的,这时你就要善“借”。要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与局势,做出明确的判断后,再善于借别人的力量,而不被别人看出,让自己获得最大的效益,这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成功者。“善借”外力,则是做生意赚大钱的不变法则,唯有巧借时局,顺势而上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借小人之道对付小人

人们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我们这个社会上,也难免会有一些小人,如果遭遇了小人抢功该怎么办?是忍气吞声呢,还是向你的领导澄清事实?是惹不起躲得起呢,还是联众与小人共同抗争呢?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任何一方都会有小人的存在,办公室也不例外。人最郁闷的事情之一就是眼看自己的辛苦付出就要得到回报,却莫名其妙被人捅了一刀,要么是功劳被人抢了,要不然就是自己辛辛苦苦的行动被别人破坏了,总而言之,有些人就是不想让你得到自己应有的东西。这种人,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小人。

所谓的小人,其本质是恶的,外貌是丑的,言行是卑劣的。古人云:“小人智虑险,平地本太行。”即小人用心险恶,表面温文尔雅,内心却像太行那样险恶。革命老人谢觉哉说“小人得志连凶递凶”,小人得志了,更加凶狠。其实,小人不可怕,但小人的危害、能量绝不可低估。

因此,要想让别人尊重你,敬仰你,那么,有时就必须不择手段,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甚至是运用阴谋诡计以毒攻毒、以牙还牙;当然,这是应该用来对付小人、恶人而必然利用的手段,而且如果你将此心术运用得恰当得体、公正廉明的话,那么更能显示出你乃是仁义无私、光明磊落的大善大德大好之人。

借小人之道对付小人

君子最容易犯这样一个错误,那就是“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对小人也过于宽容忍让,用君子对君子的办法对付小人,甚至还被小人制造的一些假象而迷惑,这就容易让小人乘虚而入,遭小人所害。小人的优势就在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他们看来,人人都是小人,所以对谁都用小人对小人的办法。他们的处事原则就是为我所用,只求目的,不择手段,能大能小,能屈能伸,他们并不会为了守信而迂回、而放弃。

所谓的小人,并不只是那些偷鸡摸狗拔气门芯式的人物,亦或是无才无能、无根无底的泼皮无赖、草包饭桶之类。其中恐怕道貌岸然者有之,春风满面者有之,伶牙俐齿者有之,城府无边者有之,有权有势者亦有之。在这样一些人中,哪个都不是一斗就趴下认输的主儿。小人们往往有很强的机遇意识,像很强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等。他们的处事法则就是:该做孙子时不做爷爷,该做爷爷时决不做孙子。生活中,他们表面看上去唯唯诺诺,和蔼可亲,一旦时来运转,便八面威风,不可一世。正像《红楼梦》中所言:“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君子不与小人斗”明显是一种逃避现象;“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严重放纵。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根本也不该是君子所有的行为。那么,君子如何与小人斗呢?首先,在战略上要邈视小人,不能轻易地就被小人吓倒,畏缩不前。这是敢于与小人斗的问题。再次,在战术上一定要重视小人,对付小人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这是善于与小人斗的计策。

因此,君子要想与小人斗,应当审时度势,讲究方法和策略。君子不可近小人,但是却不能不研究小人,君子应守君子之道,也要懂得小人之道,吸收点小人的长处。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是君子受害,“以君子之腹度小人之心”还是君子受害。正确的做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待君子,就要用君子的风度,对小人则要用“小人”的手段。

在《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人物,无赖小人牛二缠上了英雄杨志,杨志一躲再躲也躲不开,无奈之下只能把他杀了,但犯法的是杨志,不是牛二。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贴住一具高贵的生命,高贵的生命之所以高贵就在于受不得侮辱,但是,高贵的生命如果不再受小人的侮辱,那么,就得付出一定的代价,一旦付出代价后我们才发现生命的天平严重失衡。

人们犯不着与小人较劲,中国社会上流行的那句俗语“我惹不起,总躲得起吧”,在这句话中,实则充满了多次失败后无奈的情绪。谁都明白,这句话所说的不是躲盗贼,不是躲灾害,而是躲小人。好人都躲开小人,时间久了,小人被一些无知者所羡慕,他们的队伍也开始逐渐地扩大了。

实事证明,面对生活中的小人,越是退让,麻烦越多。那么,我们只好套用一句熟语了:我们死都不怕了,难道还会怕小人吗?

在这个社会中,存在着太多的小人,不仅会恩将仇报,而且专会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但对付小人也不难,因为其另一特点是欺软怕硬:饶过一个,冒出一堆;收拾一个,老实一群。所以对付小人必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茶饭之德必赏,睚龇之怨必报。如果用君子之道来对待那些小人,这是把眼药往肚里吞,此种方法只能使自己受害更深,而且永无出头之日。因此,对付小人就要用小人之道。

借名生利,坐享其成

“名”和“利”是人们一生所向往和追求的,但也是最难得到和把握的。名能生利,利中有财,人们一般最放不下的,就是这一个“财”字。没有它我们就没有房住,没有衣穿,没有饭吃,它始终伴随着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但是中国人不谈名利,这似乎是祖上留下的传统。正如莎尼兰所说,名誉是你的一封最有效的自荐信,你一生的前途都得依赖着它。也有人说,名誉也是人的第二生命,那么我们怎么样把握和利用这第二生命呢?

借名可以生利

追逐名利是人的普遍心态,他们为了得到名利也付出一定的代价。尤其在当今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形势下,追求利益已成为浩荡潮流。狐狸能借助老虎的名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商场上,名人效应法是用于直接促销的常见形式,因此,很好地利用显赫有名的人物可以帮你开通财富的大门。

一位书商的书总是卖不出去。于是就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请名人来为这些书增加声势。这个书商想来想去就把一本书寄给了赫赫有名的一位官员,而且还寄去了一封信,信里写道:“我手中的书实在是太难卖了,您一定得给我说点儿好话。”这位官员看完书的内容后,感觉不错,把写有“值得一看的书”的字签寄给了书商。

这时,书商拿到赫赫有名的官员寄回来的字签如获至宝,于是就把书挂在了店里最明显的地方,并且对每一位来书店的人介绍这本官员给出好评的书,这本书果然就成了畅销书。有了这一次的经验以后,书商不久又把第二本书寄给了这位官员。官员已经听说上次寄书后书商借他的光将书大卖,于是这次就在寄来的书上写上“这本书实在不怎么样”的字签给书商又寄了回去。但是书商拿到字签后又如获至宝,并且对来书店的每一位贵客介绍说,这是一本把赫赫有名的官员气得发抖的书。大家出于好奇,致使这本书也十分畅销,而且这本书比第一本书还要畅销。

此消息又传到了这位官员的耳朵里,没过多久又收到了书商寄来的第三本书,但是这次有名的官员没有给书进行任何的评价,把书原封不动地给书商寄了回去。这次书商找的借口是赫赫有名的官员没有看明白,于是一本连有名的官员都看不懂的书又一次大卖,而且比前两本的销路还要好。

与其说这位精明的厚黑商人是用些小人之策,倒不如说是利用了人们盲目崇拜名人,盲目追求时髦的心理,再借以名人的效应达到自己的目的。俗话说,“兵不厌诈”,所以只有深谙顾客心理,收缩自如,将计就计,才能达到“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目的。帆船出海,风筝上天,无不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所以,人的成功,需要借力,想要“生利”,也可以“借名”。只要你学习那些厚黑者如何借,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借助“名”足以让你收获大利。

名人推销的厚黑原理

在现代的商场中,心理学表明,“名”对人们有着很大的诱惑力。许多人崇尚名人,对名人的话惟命是从,在商业中,如果你的商品与某位名人挂上钩,销路自然大开。现今,许多商业公司不惜重金聘请名人打广告、作形象代言人,实际上也是借名之计的应用。生活中,有头有脸之人所使用的东西,很容易使普通人产生“我和某某用的同一个品牌”这种炫耀的想法。

“名”和“利”一直都是有联系,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如今的商业社会,一个人一旦有名,利必然会随之滚滚而来,你不想让它来都难。“名”早已成了商业利益的重要资源,商人是绝不会放过任何产生利润的机会的。当然,一个企业不仅仅只是花钱请名人做广告,想方设法创造名牌,还要会努力保住名牌效应,以争取最大的商业利益。

借用名人效应的“厚黑”手法确实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陈永泰是台湾的巨富,他说过一句这样的话:“聪明人都是通过别人的力量,去达成自己的目标。”社会上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和名人站在一起,自己不久也会成为名人。作为东亚四小龙之一的中国香港,它凭借一个“借”字来成就其璀璨明珠的繁荣现状。它凭借与外国的大公司合营,借别人的知名品牌,借用外国原材料,借用外国公司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从事加工制造,从事出口贸易。它凭借“借风腾云”的思维,迅速使香港走向了繁荣。

所谓的名人效应法,就是指在推销事物的时候利用人们慕名的一种心理。企业积极发展与名人的关系,巧妙地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开展商品的推销工作,这已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可。世界进入现代,人类更加聪明,也更加现实;信息时代,网络虚拟世界的诞生,更给“名”的纵横驰骋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广阔天地。因此,“名”的重要性也得到空前的发扬。

古往今来欲成事者,必须懂得“好风凭借力”、“狐假虎威”的为人处事之道。因为,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每个人总有当狐狸的时候,即便是强大的虎也不是一日可成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善于借用他人之力来开创自己的事业。把“名誉”当作利益的跳板,你才能坐收更多的财富;借别人的光芒来照射自己,你才能知道自己走的道路是否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