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活学菜根谭活用厚黑学
33139500000014

第14章 厚黑学人生境界——大智若愚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行知病虎,立如眠鹰”是形容那些聪明的人才华不外露,这也说明了一个人的厚黑之术,其心机深刻、智谋高远。正所谓:“静若处女,动若脱兔。”当鹰或者老虎在捕食之前,最先是不动声色,毫无动静,懒懒地好像在睡觉,其实它是在暗作准备,不动则已,动则必须达到猎得食物的目的。因此,精通厚黑之道的人,深晓“鹰立如睡,虎行若病”之理,才会勇于任事。

佯装病弱是大智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在外人看来是一种软弱,而这也恰是老虎和鹰的高明之处,是攫入噬人的手段。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大智若愚,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从军事上来讲,虽然具有相当强大的实力,但故意显得软弱可欺,用愚笨掩饰自己的智慧,藉以麻痹敌人,骄纵敌人,然后伺机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

秦朝末年,匈奴政权出现大幅变动,朝纲不稳。它的邻居,一个强大的民族——东胡,趁机向匈奴恣意索取,毫无顾忌。东胡故意找茬,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匈奴的将士和大臣均说东胡做事过分,国宝绝不能随随便便送给他们。匈奴单于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一匹马而伤了两国的和气。”匈奴的将领们很是不服,冒顿却若无其事。

东胡见匈奴不知反抗,认为匈奴软弱可欺,便向冒顿要一个妻妾。众人见东胡不仅不满足,反而得寸进尺,人人气愤,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一个女子而伤了双方的和气。”东胡数次对匈奴提出无理要求,均不费吹灰之力轻松得手,便认定匈奴不堪一击,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里。而这恰是冒顿单于所设想的。

不久之后,东胡看中了两国交界处的一片荒原,这荒原乃是匈奴的领土。东胡派使臣去匈奴索此地。匈奴众将认为这荒原是杳无人烟之地,这次恐怕冒顿又得答应了。谁知冒顿这次却突然说道:“千里荒原虽杳无人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能随便送人?”于是,下令收整部队,进攻东胡。匈奴将士由于受够了东胡的气,战时人人奋勇杀敌,锐不可挡。东胡抓破脑袋也没有料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攻打自己,所以毫无准备,仓促应战,但怎敌得住匈奴的强壮精兵。结果匈奴趁机消灭东胡。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示弱。但示弱,并不代表就是真正“弱”,它是一种大智若愚的表现。生活中示弱装愚,可以小忍而换取大谋;工作中示弱装愚,可以避开锋芒换取蓄势待发;强者扮愚,可以展示博大胸襟;弱者装愚,可以赢得充裕的时间。

敛蔽锋芒,大智若愚

生活中,有些人喜欢逞强,不甘落后,站在风口浪尖上,也绝不转舵。要知道,尽力把自己的锋芒敛蔽,若“愚”到像猪一样,表面上百依百顺,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恭,使对方不起疑心,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以把对手解决了。

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为了镇压安禄山的叛乱,唐王朝的军队和安禄山的叛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公元756年,安禄山为了把唐王朝的军队引进崔干佑的陕地加以歼灭,便到处散布谣言,说崔干佑兵力不足四千,并且又都是老弱病残,是很容易打败的。

此消息一经传出,立刻有人把这个消息上报朝廷。唐王朝的官员们居然相信了这一谣言,认为崔干佑不堪一击,就立即命令哥舒翰带兵前去征讨。

哥舒翰一眼便看出这是安禄山的阴谋诡计,于是向朝廷进言道:“安禄山很早就蓄谋叛乱,现在他刚刚起兵,党羽崔干佑的势力怎会突然变得如此不堪一击呢?一定是以弱兵为钓饵,引诱我们上钩,我们千万不能上当。否则我们正中敌人诡计,所以,万万不可贸然行动。”

大将郭子仪、李光弼也向朝廷上奏说:“应该进兵北取范阳,一举捣毁安禄山的老窝,虏获他的妻儿当作人质,迫使他投降。这样,叛军定会从内部自行崩溃,哥舒翰统领的潼关大军应该坚守潼关,而不是主动攻打崔干佑。”

但是,当时的唐王朝是杨国忠统揽大权,他怀疑哥舒翰是想谋害自己才不肯出兵。因此,他故意向皇帝禀报说崔干佑现在最适合攻打,而哥舒翰是故意逗留,不肯出兵,这样会贻误战机。

皇帝听杨国忠这么一说,信以为真,便连续不断地派出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哥舒翰接到命令后,感到朝廷如此昏庸无能,十分悲愤,顿时捶胸大哭。

但是,军令如山倒,迫不得已,哥舒翰只好带着20万大军出潼关去进攻崔干佑军。

双方在灵宝西原摆开战场。崔干佑占据险要地势等待哥舒翰来攻。他南靠高山,北临黄河,兼有70里长的隘道。交战这天,哥舒翰观察了一下敌情,远远地望见崔干佑兵员很少,便立即催促各路大军进击。

谁知,崔干佑使用的是诱敌深入的计策,他把重兵藏在后阵,暴露在外面的只不过一万人。他还让士兵、零零星星地活动在阵前,有的向后退,稀稀拉拉,散散漫漫。见到这些情景,官军都耻笑崔干佑兵不堪一击。他们哪里知道,崔干佑把训练有素的重兵都部署在了后面的险要之处。

哥舒翰主动发起进攻。交战不久,崔干佑放倒旗帜装出败退的样子。官兵看到后,立即放松了警惕,认为崔军实在是太弱了,他们得意洋洋,只顾向前追击,从而被崔干佑诱入了隘道之中。这时,崔干佑的伏兵突然冲了出来,从两旁的高山上扔下许多木头、石头,把官军砸死不计其数。由于隘道狭窄,官军就像被绑住了手脚,他们使用的长枪长矛完全施展不开,一下子丧失了战斗力。哥舒翰用马拉着毡车在前头奔跑,想用这种方法冲垮敌人。

转眼间,过了中午,突然刮起了大风,崔干佑用几十辆草车死死地堵塞在毡车前面,并点火焚烧,火乘风势,一下子将毡车烧了个精光。

这时,隘道之中,火光冲天,浓浓的烟雾迷得官军个个无法睁开眼睛,难以分清敌我,官军都说敌人在烟雾中,便都朝着烟雾里盲目乱射。到天黑的时候,官兵的箭支全部射光了。这时他们才知道,烟雾里实际上连一个敌人也没有,射死的全都是自己人。

崔干佑见到这种情况后,便派部将带着精锐骑兵绕过南山,从后方对官兵进行袭击。这样,官兵腹背受敌,首尾惊乱,不知防备哪头是好,于是大败。有的丢弃掉铠甲逃进山谷,有的相互拥挤掉进了黄河淹死,悲惨的呼叫声震天动地。哥舒翰眼见自己的部队一败涂地,急忙带着一些人从一条小路上逃跑,但却没有逃掉,被崔干佑的士兵活捉了,潼关从此失守,安禄山乱中取胜。

在人生的赛场上,学会“鹰立如睡,虎行似病”厚黑之术,可以使对手对你失去防备之心,一旦你积蓄了足够的力量给对手以回击,就会打得他们措手不及,从而取得胜利。更多时候,这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它可以让你免去很多因“逞强”而遭受众人攻击的麻烦,可以让你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让你获得更多人的同情和爱心;当你的弱势蓄积到一定程度,就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从而变成最强大的人。

该糊涂时且糊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面对很多人,包括同事、亲戚、邻里之间,都难免会有些摩擦,引起一些烦恼。如果要斤斤计较,往往就会越想越气,这样很不利于身心健康。如做到遇事糊涂些,自然烦恼会少得多。“小不忍则乱大谋”,其实“糊涂”并非贬义,与“认真”并不矛盾。糊涂并不是“真糊涂”,心还是明白的。

糊涂也是一种智慧

为什么有的人聪明至极,而办事却屡屡受阻?为什么有的人愿意与人结交,而别人却把他视为敌人?为什么有的人有着成功的事业,但却无法应对自己的家庭问题?为什么有的人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身处职场却屡屡不能升迁?其实,只是他们缺少“该糊涂时就糊涂”的人生大智慧。现在,糊涂学已渐渐成为一种文化。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着很多不值得计较的小事。特别是在家庭中,年轻人如果花很多钱去买一件很时髦的名牌衣服,老人们可能很反感,有时,甚至会当面指责,最后,可能会发生争吵。其实,因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平心而论,是很不值得的,会伤了家庭和气。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的糊涂智慧是人生的一种精明的处世原则。糊涂会将一切喜怒哀乐抛之脑后,会将外界的诱惑拒之门外,糊涂能够化干戈为玉帛,促进关系的缓和与进步。糊涂是一种成熟,一种淡泊,更是一种宽容。

人无法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糊涂学也不是要人们放弃世间的一切,它只是给人以点拨:不要让这个世界的欲望吞噬了你,不要以为以你自己的一些小聪明就可以对付这个世界上的复杂;不要觉得你得到了财富你就得到了一切。当你执著地追求某些东西时,倘若你用糊涂人的心态去看待,恐怕你会发现那些东西都是不必的。

大智若愚的人均是装扮糊涂的高手,大智若愚是一种厚黑,糊涂更是一种厚黑的技巧,人生的很多情形与其说用清醒的头脑和语言来应对还不如用一颗糊涂的心来应对更好,所以,该糊涂时且糊涂,不要为了展示自己的小聪明而毁了自己。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是需要“糊涂”的,但是有的人却做不到该糊涂时且糊涂,不仅伤害了他人,最终也伤害了自己,真是得不偿失,倒不如装装糊涂让事情简单地过去,或许不会有这么多的伤害。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糊涂”并非说人的智商低,与傻子一样,它是人们在长期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实践中概括出来的一门处世哲学,在当时的封建专制的高压之下,人们的最基本的生存权难以保障,一句话惹了别人就会有杀身之祸,人们纷纷装糊涂以求自保,就不足为奇了。

在两千多年前,赵高的阴险狠毒是众所周知的。有一天,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指着一头鹿说,这是马。秦二世说赵高看错了,赵高便让群臣回答。这便是“指鹿为马”的由来。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那是一头鹿而不是一匹马,大家更明白赵高是用此来考验大臣对他的忠诚。于是,很多人就装糊涂,随声附和说那只鹿是马,最后保住了性命,但也有刚直不阿的人据实回答说那是一头鹿,结果招来杀身之祸。那些指鹿为马的大臣虽说遭到了世人的唾弃与贬低,但他们也是出于无奈,可以理解。由此可见,在两千多年前糊涂哲学已被人奉为法宝,这当然是社会制度使然。

宋朝的重臣吕端,他为人稳重,为政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宋太宗称赞他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对世人来说,也应该向他学习一下这种精神,该糊涂时还是糊涂一点为好。况且糊涂也不会让自己损失什么,无非是丢弃一点颜面而已,只要能够与我有利便行了。

真要做到该糊涂时就糊涂也是一件不易的事,它需要智慧、修养和勇敢。这样的“糊涂”常常是大智若愚,需要用你的智慧参透人生,领悟人生的真谛,不为生活中的各种幻觉和雾障遮住眼睛,把事情看得远一点;它需要人有一种超脱的心态,有一种平如镜、淡如水的、淡泊一切得失的心境;还需要有一种勇气,一种平淡的哲学,坚持一生一世,并非易事,没有一种牺牲精神,没有一种挑战自我的胆量是无法做到的。

功成身退是一种境界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也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成身退”,这是天的道,人要符合天的道,功业已经成了,就引身后退,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人一旦达到事业的顶峰,完成了历史使命,就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效法自然,主动地退位让贤。

功成时该退则退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见好就收。意思是在事业巅峰的时候飘然而去,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倘若等到成为过街老鼠而遭致人人喊打才抱头鼠窜滚出历史舞台,这是厚黑人士所不齿的做法。

一个人一生有过许多的辉煌,但那些辉煌不可能永恒,所以,在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要能够功成身退。很多体坛健将都是在自己事业高峰时退了下来,把新的希望和要求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以此推动社会的发展。只有放弃昨日的辉煌,你才能找到新的目标,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在这方面,古人为我们做好了典范。

刘邦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很多大臣的犬马之劳,其中包括韩信、萧何、张良、彭越等人,其中张良尽心尽力辅佐刘邦创业,帮助刘邦建立了汉室江山,为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评价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刘邦定都关中后,张良的身体日益虚弱,他深知刘邦的为人,在困难时他会认真听取和采纳他人的计策,一旦天下安定,就会是另一番样子,而且刘邦为人疑心较重,可以和他一起共患难,但不可以共安乐,要想与这样的君主共享富贵是很困难的。

当天下已定,四海归心时,看似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了,但是,在汉王准备赐予他五千户时,张良却断然拒绝,放弃功名利禄,请求做一个小小的留侯。张良选择了功成身退,尽管世人皆投来惊异的目光。后来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狡兔死,走狗烹”,不久以后,韩信被斩,彭越被杀,而张良最终得以保全性命,这全赖于他的放弃。放弃了眼前的功名,安享晚年,他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流传百世,千古流芳。

由此可见,功成身退是做人的一种很高境界,自古真正的能人智士大都功成身退。能够做到这一点,才能在人类历史上名垂千古,留下自己辉煌的一页,才是最后的成功者。

功成身退是一种境界

如果以功高者自居,就难免气盛,难免对他人挑剔较多,难免有时会无礼,难免会得罪权贵及其身边的人,当矛盾较大时或权力太大让“皇帝”等新权贵感到极大威胁时,杀身之祸就在所难免。

当一个人获得权势和名利的时候,难免会得意洋洋,然而正是因为很多英雄都不知该放手的时候放手,往往最后没有什么好结果。有人身败名裂,皆是为贪婪之报。开场其乐无比,下场却惨无比者,屡见不鲜。

历史上有很多拥有显赫的功勋和巨大的财富的名将,最终却没有逃脱人生的悲剧,就是因为他们的才能让他们的皇帝感到恐慌,最终被皇帝用各种借口除去,这都是因为他们不知功成身退而得到的下场。世人都应该学范蠡,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成为权势和名利的牺牲品。

人生好比一个陀螺,一旦旋转到极致,就会不得不倒地。同理,人生也会出现陀螺的情况。没有谁可以永恒的成功,在你达到你的人生极致时,应该学会古人的功成身退。

宋代的功臣杨存中为保全宋代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此,他获得的权利也可权倾朝野,但他并没有被荣华富贵冲昏头脑,而是深记道家一句真言:功成名遂身退。在自己拥有至高权势的时候抛弃了权势,带领自己的家人离开京城,到西溪隐居。

杨存中不仅自己功成身退,他还规劝自己的兄弟也跟他一起退隐山林。他的兄弟听从了他的建议,同他一同来到西溪,他们在西溪各自置办了一处房产,兄弟友爱,妯娌和睦,共同种花耕读,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一直到九代同堂其乐融融,甚是令世人羡慕。

他们虽身处林丘,但也衣食无虞,更何况他们拥有足够的财富保证自己的生活,所以他们退隐山林是无须担心生活的。他们春耕并不指望有多少收获,秋天获得丰收在意料之外。所以,杨存中的功成身退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他们拥有达官显贵般的生活,拥有辉煌的荣誉,但他们不知在适当的时候抽身,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那些荣华富贵,而且还失去了所有,包括原来获得的财富和荣誉。很多高明的赌徒都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离开赌桌:一旦获得足够的成功,即使眼前仍有很多的成功吸引着他,他也会选择离开赌桌。这是因为他们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因为当你还在那份好运中悠然自得时,也很可能会摔倒,并把所有的东西撞得七零八落。因为幸运女神不可能总是跟随某一个人,她也会感到疲倦的。做人,最高明的地方,就是要懂得功成身退。

以诚取信,以信得利

在中国历史上,“信”一直被人们看成做人立身的根本。诚实做人,诚信做事,是成就大事业的基础,诚信,能给你带来一生的财富。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与什么人打交道,都应该以诚取信,方能以信得利。

以诚取信,以信得利

“人”字只有两笔,但就这两笔却有很多人用一生去书写,但也未必能够将其书写完美。“做事难,做人更难”,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无疑是对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心态。常言道:待人要真真诚诚;做事要踏踏实实;为官要清清白白。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就很难!

信誉对商人来说,犹如水之于鱼,很多留传百年的老字号,家家都会有几个“诚信”的故事。“红顶商人”胡雪岩深知“诚信至利,欺诈招害”的道理,在经商中坚持做到:以信为本。

胡雪岩在创办胡庆余堂之初,就曾经立下了“戒欺”匾,上面写道:“凡百货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此匾悬挂于店堂内侧,告诫员工要时时谨记诚信。胡庆余堂所用的药材多达3000余种,皆是从全国药材产区选购的地道上品药材,若有假冒药材进店,一律不用。

他不但要求员工服务热情、周到、诚实,还应精通业务。一次,有一位湖州的客人买了一盒“胡氏避瘟丹”,看了有点生气,希望再换一个,但是不巧已经卖完。胡雪岩再三致歉后命令员工三日后赶制出来,并给予这位客人免费在店膳宿的待遇。

有一个在萧山县署供职的敖姓四川人,带着五百两银子,四处找钱庄,都说银子质劣不予兑换,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阜康钱庄,胡雪岩看后笑着说:“这是上等纹银,有什么疑问的?”敖生返回家乡后对其赞不绝口,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胡雪岩的名声传得越来越广,一时人们都以存资阜康当作荣耀。

还有一件稀奇的事情,是一位即将奔赴前线的驻浙绿营兵罗尚全,慕名登门存一万两银子,并说不要利息,不要收据,三年后来取,但不幸的是最后罗尚全阵亡了。胡雪岩得知情况后,在无凭无据的情况下,主动连本带息交付罗的家人一万五千两银子。

诚信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中“贤能”的一个重要标准。儒家思想强调“民无信不立”,宣扬“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要求商人能够做到“笃实至诚”。

为人处世讲诚信

诚信宜“厚”。企业与公众之间,绝不能弄虚作假,而应该“一诺千金”,把“信”作为企业的立身之本。以心换心,以真诚去结交真诚,以友谊赢得友谊,换回来的才是别人对你的真诚和信任,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不会有人愿意与之交往;一个企业如果不讲诚信,便无法在市场上立足。诚信是金,古今中外很多著名企业,都把诚信作为对员工的首要要求,有不少著名的企业家都把诚信作为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和企业经营的根本准则。

同仁堂的成功就是源于诚信。它在员工进店时就给员工灌输诚信的思想,正是这种诚信的理念影响着一代代员工。所以员工在一种药品出产的整个过程中都奉行着一个标准,而且贫富平等,童叟无欺,从而成为人人传颂的知名品牌。它的成功就在于把诚信思想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中去,把诚信作为企业的金字招牌。也正是因为诚信,同仁堂才创造了三百多年长盛不衰的奇迹。

诚信的基本要求和核心就是要真实,没有真实就没有诚信。海尔的企业文化是“真诚到永远”,正是因为这种文化海尔才能够创造出无穷的财富。国内曾有家企业老总这样说道:“愿花十亿元买诚信。”在别人的眼里,这好像是一件傻到极点的事,但它得到的却是企业合作伙伴的信任和对其产品的信心,并与合作伙伴建立了稳定的战略关系,为将来的销售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诚信是一个企业“最好的竞争手段”,是企业的生产力所在,它体现在可以使企业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和利用率,提高效率,摆脱诉讼,大大提高企业竞争力等等。诚信虽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却不是一个过时的话题。经商之道,以诚为本,以信而立。市场的竞争非常残酷,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任何企业都必须使出浑身的解数。生意场上,必先以诚取信,“厚”而待人,才能以信得利,如果虚伪待人,利己为先,终究要失信于人,人财两空。诚信是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是企业资源无形的资产。把诚信作为自己的立业之本,那么,企业的市场机会将会更多更快地涌现出来,给企业带来无限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