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自朗。
世法:佛教把世间一切生灭无常的事物都叫做世法。这里指尘世的世俗习惯和规则。
心珠:佛教语。指人内心的充实、纯净、天真、聪慧的圆明境界。
一勺水的味道与四海之水的味道,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因此,没有必要把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经历一遍;千条江里所映出的明月,不过都是一个月亮的影子,所以,我们的心里要有一个如月亮一样明亮的心珠,以照耀和辨别所有的事物。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人具有复杂的、间接思维的能力。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地发挥这种能力,就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会免去大量徒劳地实践活动,节省大量的时间,从而加快学习和工作的进程,提高生命的效率和质量。
世界上的事物,尽管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但总有很多事物在具有不同的形式的同时,又具有相同的内容和本质。就如江里的明月一样,不同的江里所映出的明月,其实都是一个明月。因此,我们只要认识了天上的这个明月,也就认识了所有的明月。
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把所有的事情都亲身经历一遍,而心里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被事物的形式和现象所迷惑。
舞蝶与飞花共适满月偕盂水同圆
随缘便是遣缘,似舞蝶与飞花共适;顺事自然无事,若满月偕盂水同圆。
盂:盛饮食或其他液体的圆口器皿。
凡事随缘就势,就是在排除不必要的麻烦和烦恼,就像蝴蝶与花同舞共生而无牵碍一样;凡事应理顺事,自然也就少有是非阻碍,就像满月和盂里的水,尽管无干但却彼此相映同圆一样。
舞蝶与飞花共适、满月偕盂水同圆。这是做人做事的完美境界,是顺应规律的结果。我们平时做事,总是颇多阻碍,多半的原因都是没有做到随缘就势,而没能如此的根本原因,又是因为我们缺乏抓住事物的本质、摸清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能力。
当今的年轻人,最缺乏的似乎不是心眼,也不是专业知识,最缺乏的应该是起码的历史修养和哲学素养。大家书都读了不少,但读书的目的又无非是两个:一是应付考试;二是为了愉悦心目。真正为了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品性修养而读书的人,真是难以见到。
拂意事休对人言会心处还期独赏
花开花谢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
拂意:不顺心。会心:领悟于心。
花开花谢其实春天是不管的,因此,不顺心的事情最好是不要对别人说;水暖水凉鱼自己知道就行了,所以,自己领悟到的情致,还应该自己去欣赏体味。
“花开花谢春不管,拂意事休对人言”,这是提醒人们要自强、自尊、自重。为人要坦荡,但坦荡是指没有不可告人的阴暗心机,而不是任什么心事都要喋喋不休地告诉别人。有些心事尽管不是不可告人,但却实实在在是不便告人的,尤其是那些不顺心的、令人烦恼的事情。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轻易把自己的不幸告诉别人,往往会使自己变得更加不幸。”原因就在于,你的不幸可能成为别人的笑料,也可能成为握在别人手中的短处,更可能成为让别人厌烦的理由。所以,有些为难的心事,还是不要对别人讲的好。除非你有特定的目的,或者对方是你绝对信得过的人。
“水暖水寒鱼自知,会心处还期独赏”,这个嘛,可以有限度地遵行。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理解你所体味到的乐趣,你说了,往往也是白说。有的时候,你讲得眉飞色舞,而人家听得确实莫名其妙。何苦找这种尴尬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耶?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也?”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你不是我,怎么断定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但不管怎么绕腾,也改变不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子非鱼,而子非吾。
我们要永远记住一件事:子非鱼、子非吾。不要仅凭表面的颜色,就以为人家是你的知音。
天机清彻胸次玲珑触物闻言皆可会心
鸟语虫声,总是传心之诀;花容草色,无非见道之文。学者要天机清彻,胸次玲珑,触物闻言皆有会心处。
传心:转达心意。
见道之文:表现其存在的装饰。文,本义:花纹;纹理。
胸次:胸怀。
玲珑:精巧细微,灵活敏捷。
鸟的啼叫和虫的鸣声,是它们传递感情的信号;花的鲜艳和草的碧绿,无非是表现其存在的装饰。做学问的人要独具慧眼,心思玲珑,每接触一物都能有所颖悟。
做学问的确应该“天机清彻,胸次玲珑”,否则,就难以从看似平常的言论或事物中发现深刻的道理。道理这东西,书上有很多,师长的嘴里就更多,但无论如何,别人灌输的东西,都不如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发现和领悟的来得深刻。
心地上无风涛性天中有化育
心地上无风涛,随在皆青山绿树;性天中有化育,触处都鱼跃鸢飞。
鸢:俗称“老鹰”,鹰科,头顶及喉部白色,嘴带蓝色,体上部褐色,微带紫,两翼黑褐色,腹部淡赤,尾尖分叉,四趾都有钩爪,捕食蛇、鼠、蜥蜴、鱼等。
心中平静没有烦乱的情绪,那么眼中所见都是青山绿水之美景;本性保存爱心善意,那么随处可以看见鱼儿跃出水面,鸟儿在飞翔。
心里不烦乱,当然看什么什么顺眼,但再顺眼也不至于把乱砍乱伐之后的荒山看成“青山”,也不会把被废水污染的河流看成“绿水”。而保存本性中的爱心和善意,也只能让自己以慈和的眼光去看待外界的事物,并不能真的让客观世界和身外的社会变得莺歌燕舞。因此,我们可以注意修养自己的心性,但千万不要过分强调它的作用,否则,我们就可能变成掩耳盗铃之人。
风斜雨急脚立定花浓柳艳眼抬高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要看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
在局面混乱时,要稳住阵脚;面对美人美景,要把眼光抬高一些;误入险境,要果断地立即回头。
“风斜雨急处,要立得脚定”,道理是对的。但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不是只知道“要立得脚定”,而是善于在复杂的形势下,能分辨清楚是非利害。风雨过急,楼都要塌了,你还在那里立着做什么?我们做人,难的不是如何知道做人的正确原则,而是正确的、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方略。
比如,“花浓柳艳处,要看得眼高”,怎样才算看得眼高?“路危径险处,要回得头早”,到了什么地步才算危险?洪应明只是给我们指出了彼岸,但如何到达,就要看我们自己的了。
心无物欲秋空霁海座有琴书石室丹邱
心无物欲,便成霁海秋空;座有琴书,即是丹丘石室。
丹丘:神话中仙人所居的地方。日夜皆明。
石室:指仙人修行的洞穴。
心中若无物欲,心境也就如静谧的大海、幽渺的秋空一样了;若有诗书陪伴,人也就进入了神仙般的境界。
在洪应明看来,物欲最是影响人的心境的欲望。认为如果人的心里清除了物欲,那么,心境就会如同静谧的大海和秋天清朗的天空。也许他说得不错,然而,包括他老先生本人在内,究竟都有谁能真正做到“心无物欲”呢?因为,从古至今也没有谁体验过入海似秋的心境,所以,也就没有人对这个问题给予确切的回答。
对于我们来说,是否能够“霁海秋空”似乎并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把物欲控制在不令自己坐卧不安、不让自己提心吊胆的程度。如果能,那么,就算没有什么“霁海秋空”般的心境,也照样是快乐的。
“座有琴书,即是丹丘石室”,不知道,洪应明说的琴是不是他常说的“无弦之琴”,如果是的话,那么,估计那书,也应该是“无字之书”了。呵呵。
搂着一把“无弦之琴”、捧着一本“无字之书”,那模样还真有几分丹丘之仙的神韵。至于俗人认为那是“神经”,也就无所谓了,神仙与“神经”,能有多大区别?自己高兴就行了呗!
竹窗下枕书高卧松涧边携杖独行
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浸寒毡。
衲:僧衣,也指宽大的衣服。
在长着松树的山涧边扶着手杖独自缓步而行,随处可见的云雾仿佛从破旧的衲衣中飘出来的一样;在竹制的窗下枕着书卷放心而眠,醒来时月色已照到了单薄的毡被上。
在山间漫步,扶着手杖,看来这个时候的洪应明已经老了。他的这般情景不禁叫人想起了杜甫的一首题为《漫兴》的诗: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同时,他也对当时的世道不济和人性的轻薄进行了抨击。
同为写景,意趣不同。洪应明关注的是自己,而杜甫牵挂的则是国家民族。
水流而石无声处喧见寂之趣
水流而石无声,得处喧见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碍,悟出有入无之机。
水在哗哗地流淌,但水中的石头却无声无息,由此,我们可以欣赏喧闹和寂静两种状态并存一处的有趣情景;山高入云,云没峰峦,却不阻其高入,由此,我们可以悟出由形入神、由实入虚的妙处。
虚与实、寂静与喧闹永远是一对有趣的矛盾。它们永远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对立而共生的。
在现实生活中,喧闹之后可能就是寂静,而寂静也往往是喧闹的序曲;外在的喧闹也许更能反衬出内在的寂静,而外在的寂静有的时候反倒会使内在的喧闹更加激烈。
因此,我们在处理寂静与喧闹的矛盾之时,一定要首先明白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规律。不要为了安静,就一味地只找寂静的环境独处;也不要为了热闹,而刻意去寻找某种喧闹的刺激。
闻犬鸡恍似云世界听蝉燕方知静乾坤
竹篱下,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芸窗中,偶听蝉吟燕语,方知静里乾坤。
芸窗:书房。
当你站在竹篱笆下,忽然传来一阵鸡鸣狗叫声时,宛如置身于一个虚无缥缈的云中世界,当你静坐在书房里,偶然听到蝉鸣燕语时,才体会到宁静中另有一番超凡脱俗的天地。
竹篱茅舍,鸡鸣狗吠;闲斋书舍,蝉吟鸦噪,这情景体现了人大彻大悟后的淡泊朴素,却又情意高雅。此情此景是古代文人雅士、骚客们追求和向往的生活方式,犹如东晋诗人陶潜所描述的田园境界。
只有领悟人生的人,才能如此逍遥自在,从蝉鸣鸦噪声中领悟到宁静的玄机,从鸡鸣犬吠中享受到真正的快乐。
然而,当今社会很难再出现这样的情景。因为生命之舟承载了太多的希望与责任,消极地遁入深山老林,那是一种懦弱。当然,在进取奋斗的人生旅途,恰当地为自己减压,不把名利看成生命的全部是尤为重要的。
勿以感官定好恶勿以形貌决取舍
人情听莺声则喜,闻蛙鸣则厌,见花则思培之,遇草则欲去之,俱是以形气用事。若以性天视之,何者非自鸣其天籁,自畅其生意也。
性天:天性。生意:指生的意念。
就常情而论,人总是听黄鹂婉转就喜欢,听蛙鸣就讨厌,见花就爱护,见草就铲除,这都是凭感官定好恶、以形貌定取舍。若秉承天性公正而论,黄鹂与青蛙都是自然地吟唱着天赐的歌谣,而花草也都是各以自己的形貌显示着自己的存在。
这个道理洪应明讲得深刻。以感官来定好恶,以形貌来决取舍,是我们常犯的一个毛病。很多人都为这样的毛病付出过不同程度的代价,然而,人们就是不能彻底地改掉这个毛病。究其原因,也并不是人们从心里就愿意欺骗自己,而是他们确实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缺乏承认现实的勇气。人们总是本能地偏爱外表喜人的事物,这原不是坏事,但是如果只是凭它的外表就全盘接受它,那显然是愚蠢的。因此,我们应该着力克服。
扰其中者波沸寒潭虚其中者凉生暑夜
扰其中者,波沸寒潭,山林不见其寂;虚其中者,凉生暑夜,朝市不知其喧。
朝市:闹市、市场。
欲壑填胸的人,心里的波涛能把寒冷的潭水搅沸,住在深山老林也不能让他真正的安静;心里毫无欲望的人,心里的清凉之气能使燥热的暑天变成凉爽的静夜,就算身处闹市也不会感到喧闹。
自己内心不平静的人,恐怕把他放到哪里,他都宁静不了。而内心平静的人,就算是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感到凉爽,就算深处闹市,也不会感到喧闹。
人之所以内心不能平静,原因很多,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有很多没有满足的欲望在燃烧。因此,克制欲望就是我们获得安宁的唯一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