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名人阅读-中外文学家(插图版)
33138700000031

第31章 泰戈尔: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姓名: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出生地:印度加尔各答

生卒年:1861年—1941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伟大的诗人,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生长在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富有哲学和文学教养的家庭里。他的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是最早去英国访问的印度人之一,曾支持19世纪初孟加拉启蒙运动者拉姆·莫汉·拉伊通过梵社进行反对偶像崇拜、种姓制度、寡妇自焚殉节等社会改革活动。他的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对吠陀和奥义书很有研究,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改革的倡导者。

泰戈尔家是当时加尔各答知识界的中心。文化界名流熙来攘往,使泰戈尔从小就沉浸载文学、音乐和艺术的氛围当中。他大哥既是诗人,又是介绍西方哲学的哲学家;他的五哥是音乐家、剧作家;他的姐姐是第一个用孟加拉语写长篇小说的女作家。和他年龄不相上下的侄辈中,也有不少人在孟加拉的文学和艺术复兴中做出程度不同的贡献。

父亲专门为泰戈尔请了各科的著名教师来家里教课。在这种全面和严格的教育下,泰戈尔广泛接触了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1875年2月25日,泰戈尔的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在《甘露市场报》发表,此时他仅14岁。长诗《野花》和《诗人的故事》和拟中世纪虔诚派颂歌体的诗集《帕努辛赫诗抄》都是他13至18岁时的作品,虽然不很成熟,却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父亲的意愿,1878年,泰戈尔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法律。但是泰戈尔早已醉心于文学,对法律没有丝毫兴趣。他只学习了三个月的法律,便转行去学习英国文学和西方音乐。他对莎士比亚的戏剧、雪莱的诗歌、司各特的小说都十分倾慕。他从欧洲的进步文艺中,汲取了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向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大师们学习了许多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泰戈尔把这些所学融入到自己所接受的印度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他一生创作的基石。

1880年回国后,他专门从事文学活动。他在五年之内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晨歌》《画与歌》;戏剧《蚁垤仙人的天才》和《大自然的报复》;长篇小说《王后市场》和《圣哲国王》。这时,他的戏剧和小说不少取材于史诗和往世书;他的诗歌主要表达富于浪漫主义色彩、沉湎于冥想的个人感受。

1886年,《刚与柔》诗集的发表,标志着泰戈尔在创作道路上进入面向人生、面向现实生活的阶段。首篇《生命》写出了他要以“永新的诗歌”反映生活的愿望,他要活在人民中间,用人们的悲哀与欢乐编成诗歌,为他们修筑一座永恒的住所。三首爱国诗中洋溢着对改变民族命运充满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1890年,泰戈尔发表了第一部成熟的作品,即诗集《心中的向往》。在形式上,突破了印度诗歌的传统,并一改英法浪漫主义派作品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内容上,也显示出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密切注意。这一时期,他还写了《国王与王后》和《牺牲》两个剧本。《牺牲》描写了废除的国王以众生的鲜血向女神献祭,并遇到种种阻力,这实际上是在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的习俗。1884到1911年,泰戈尔担任梵社的秘书。无论在文学创作还是在社会活动中,他都反对宗教偏见、种姓制度和腐朽落后的传统,重视科学和进步、主张向西方学习,但并不盲目崇拜西方文明;他珍视印度文化和民族的优秀传统,但并不怀古。

泰戈尔创作的旺盛时期是在19世纪九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品是他从1891年起连续性的在他主编的《萨塔纳》杂志上发表的60多篇短篇小说。它们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揭露了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塑造了许多不幸的妇女形象。泰戈尔短篇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和批判倾向,为印度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道路,许多印度作家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这一时期他还发表了《金帆船》《缤纷集》《收获集》《梦幻集》《刹那集》等五部抒情诗集,一部哲理短诗《微思集》和一部《故事诗集》。

1901年,泰戈尔在和平村创办一所学校,并亲自担任教学工作。1905年,英国实行分裂孟加拉的政策,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泰戈尔积极参加运动,并且写了许多爱国诗歌。1910年,著名的长篇小说《戈拉》发表。他歌颂了新印度教派教徒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对祖国必获自由的信心,同时也批判了他们维护旧传统的思想,另外,对梵社某些人的教派主义、崇洋媚外也进行了鞭笞。这时期,他还写了象征剧《国王》和《邮局》,以及讽刺剧《顽固堡垒》。1910年,诗集《吉檀迦利》(孟加拉文本)出版。

1912年、1913年两年间,泰戈尔相继访问了英国和美国。他旅居伦敦时把《吉檀迦利》《渡船》《奉献集》里的部分诗作译为英文。1913年,《吉檀迦利》英译本出版,这一诗集让泰戈尔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由此,他也成了蜚声世界文坛的大文豪。同年,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此时,泰戈尔的创作生涯经历了另一高潮。他发表了诗集:《歌之花环》(1914年)、《颂歌》(1914年)、《白鹤》(1916年)、《逃避》(1918年),以及中篇和长篇小说《四个人》(1916年)与《家庭与世界》(1916年)。

20世纪二十年代,泰戈尔又创办了国际大学,并曾多次到国外参观、学习。这一时期,他出版了剧本《摩克多塔拉》(1925年)、《红夹竹桃》(1926年)和一些诗篇。他的长篇小说《纠纷》(1929年)描写没落的封建世家与资产阶级暴发户之间的矛盾,长篇小说《最后的诗篇》(1929年)描写印度颓废的一代。

20世纪三十年代,泰戈尔又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两姐妹》(1932年)、《花圃》(1933年)和《四章》(1934年);戏剧《时代的车轮》(1931年)和《纸牌王国》(1933年);诗集《再一次》(1932年)、《边缘集》(1938年);以及访问苏联的见闻录《俄罗斯书简》(1931年)。在德、意、日法西斯猖獗时,泰戈尔对遭受他们侵略的国家表示同情,曾写了一些重要的政治抒情诗,如《礼佛》等,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也表示愤怒抗议。

1941年,泰戈尔着笔写下他最后的遗言,即著名的《文明的危机》。该书不仅对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进行了控诉,还表达了他对祖国最后必能摆脱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的信念。

1941年,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的祖宅逝世,终年80岁。

总结泰戈尔创作的一生,共写有50多部诗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此外,还写了大量有关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论著,创作了1 500余幅画,谱写了很多歌曲。他的诗歌和小说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封建制度双重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描写了他们的反抗和斗争。作品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深为人民所喜爱。他的丰硕的创作成果,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泰戈尔一生的辛勤劳动给印度和世界文学宝库增加了可贵的遗产。

对待中国,泰戈尔也怀有崇高的友谊。1881年,他写了著名的《死亡的贸易》一文,谴责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毒害中国人民的罪行。1916年,他在日本发表谈话,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行动。1924年,他访问中国。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以后,他屡次发表公开信、谈话和诗篇,斥责日本帝国主义,支持和同情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逝世前,他在病榻上还关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中国人民也一直把泰戈尔看作印度文化的杰出代表和诚挚的朋友,中国人民尊敬他,也喜爱他的作品。中国作家郭沫若、郑振铎、谢冰心、徐志摩等人早期的创作,大多受到过他的影响。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已介绍到中国。1961年为了纪念他的百岁诞辰,我国又出版了10卷本的《泰戈尔作品集》。

以学习为乐

泰戈尔家境富裕,他又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全家人都对他百般宠爱。但是,父亲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

“爸爸,我可以不去上学吗?”8岁的泰戈尔和爸爸商量着。

“为什么这样问呢?”开明的爸爸问道。

“老师教的知识我都会了,他还非让我学,不让我学其他的知识。”泰戈尔回答。

“那好吧,我给你请家庭教师,你在家里学习。”

爸爸找来两位出色的老师,分别教他文学、英语、数学、哲学、音乐和体育。面对大量的学业,泰戈尔更有学习的兴趣了。

天刚亮,泰戈尔就起床,到休闲室跑步。体育老师教他摔跤或其他体育项目。锻炼一个小时后,开始文化课的学习。

虽然每天课程安排得很满,但泰戈尔对每门课程都认真学习。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泰戈尔要做一个小时的作业,然后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吟诗作画。别看他最小,他的作诗水平绝对不逊于他们。泰戈尔把自己的诗拿给老师看12岁时,泰戈尔把自己做的十四行诗拿给老师看时,老师惊讶得不敢相信这是12岁孩子写的。

在高强度的学习下,泰戈尔掌握了各种知识,又增强了体魄,为以后取得成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它,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