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会奇怪为什么自己不比别人少工作,也不比别人少挣钱,为什么每当看计算节余的时候,自己往往是空空的没多少剩余。也有人会说,这说明自己能挣钱,也能花钱。其实,仔细想想,关键还是自己的消费太多,并没有一个合理的正确的消费原则,在没原则的消费之下,自然会有不少钱不知不觉的消费完了,自然也就没什么节余了。
消费观念性原则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是消费者主体在进行或准备进行消费活动时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消费观念的形成和变革是与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人们逐渐摒弃了自给自足、万事不求人等传统消费观念,代之以量入为出、节约时间、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等新型消费观念。
组合消费原则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同样的一个目的,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种途径来实现,比如要到达某地,我们可以选择坐公交车(公交车也有空调和非空调车区别),也可以选择打车去,如果路途不远的话,我们还可以选择步行去。这些方法都能实现目的,然后各种方法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这种思维具体到消费上来,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组合消费原则。
消费原则
根据消费目的,可以有多种消费方法来实现,各种消费方法之间可以自然衔接。通过各种消费方式的组合,最终实现消费目的,不过通过这种组合实现了省钱的目标。
组合案例
我们可以利用上面说的坐车的例子,最省心的方式就是打车,然而这种方式的消费是最高的。为此,我们可以选择先做公交,到离目的地不远且没有公交或为了赶时间起见,我们可以打一个短途的车,这样通过组合就可以降低成本。当然,在乘坐公交的时候,完全可以选择空调公交车和非空调公交车之间的搭配组合,这样也可以降低部分成本。
:相关链接:
其实,精明的人很快就会看出,这种组合消费未必是最省钱的一种方式。它只不过是一种综合,综合了各自的优点和长处,通过组合来分摊成本,从而达到费用和效果之间的一种平衡。
分割消费原则
近段时间来,很多人对“团购”、“拼客”这样的词语已经不再陌生了,所谓的团购自然不用多解释,就是很多人凑到一起去购买东西。而拼客也是近来比较流行的,比如拼车、拼食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AA制的做法,这其实也是一种拼客。这种消费方式,不用多说,肯定是可以省钱的。
消费原则
“团购”与通常所说的批发非常相似,只不过,批发常用于渠道商或是团体消费者,“团购”则是把本不相干的若干消费者集合起来,最后享受到适用于渠道商、团体消费者的批发价格。因此,通过团购分割消费就可以实现省钱的目的。同样的道理,拼客也是一种分割消费,同样一件物品分割开来由多人一起消费,也等于是一种变相的“团购”,只不过,这次团购的是一件东西,而不是多人一起团购多件东西。当然,这样也能实现省钱的目标。
分割案例
其实,在生活中这种分割消费的案例还是很常见的,比如大家一起去团购买房子、买年货、买服装和化妆品等,都是这样的例子。拼客的例子也比较多,比如大家一起上下班拼车,这样都可以省一部分钱。现在很多人办里健身年卡之后,使用的时间不多,就出现了一些拼卡的,这也是分割消费的例子。
:相关链接:
其实,分割消费的应用范围可以很广泛,可以是朋友之间,也可以是同事之间,甚至邻居之间,有时连陌生人也可以拼一下。对于那些非家庭(个人)独自消费的商品,都可以考虑分割消费原则,如中午几位同事一起AAA制用餐,多人包车旅游等。
定点消费原则
现在很多商户企业都会实行会员制度,属于商户的会员一般都会有一定的消费折扣,或者是一些积分换礼。有时候我们会经常的购买一些必要的用品,可能是生活用品,也可能是精神消费品。对于这些重复性的消费,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定点消费,通过定点消费可以成为商家的回头客,可以享受折扣和积分。
消费原则
商家最喜欢的是回头客,所以商家对回头客也往往会采取让人眼花缭乱的优惠活动,如打折、积分抽奖等。其实,从节约消费成本上来看,定点消费与团购在某种角度上是相似的,只不过,团购是同一时点上通过更多人的加入扩大购买量,它是横向的;而定点消费是不同时点的累积消费扩大了购买量,它是纵向的。
消费案例
这类消费案例已经比较常见了,一般的商户推行的积分会员卡或折扣会员卡都具备这种功能,都是为了培养回头客来采取的措施。当然,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选择某个定点进行消费,不仅会享受到不错的服务,在价格上一般也会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没有什么太多优势,也会有很多诱人的礼品等。像日常生活中的美容院的会员卡、书店的打折卡、超市的积分卡等,都是属于这类消费形式。
:相关链接:
对于这种消费方式,有一定需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价格和服务都不错的定点消费场所才行。最好是认准某个商家(联盟)或某个品牌,重复消费,做个忠实的顾客。这种回头客,可以是有意为之,单次结算;也可以是一次性批量购买,然后分次消费。
逆向消费原则
我们知道,价格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一般会随着供求关系和时间等因素而变化,当需求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供给增加,价格必然下跌。反过来讲,在供给基本不变的时候,需求量上涨,自然会带动价格上扬。这种情况具体到消费方面,就表现为商品具有淡季和旺季之分,不同的季节就会有不同的价格表现。
消费原则
这种消费原则主要就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判断购买时机,当需求高涨价格上扬的时候,不要跟风消费;而反其道行之,等市场萧淡的时候,既不用为拥挤问题苦恼,又能大幅节约费用。这种逆向的消费思维有时也会被商家所利用,比如每当季节轮换之时,有些商家会选择低折扣销售,这也是顺利季节转换,抓住消费者心理的一种做法。
消费案例
这种逆向消费的案例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比如选择在夏季或冬季装修,就是利用淡季消费的方法可以降低成本。更为常见的是利用淡季旅游,不在五一、十一、元旦、春节这样的旅游高峰期旅游,不但能玩的更好,好能降低不少旅游成本。
:相关链接:
其实,所谓的逆向消费原则就是对消费时机的把握,只要掌握好商品的销售规律和周期,自然能掌握消费的最佳时机。不过,逆向消费也需要注意把自己的消费时间与其他逆向消费的人错开。
网上消费也省钱
现在很多人对网络已经不再陌生了,我国的网络用户每年也在不断增加。随着网络的普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在网上消费,小到一本书、大到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踪影。除此之外,网上订餐、网上买基金、网上汇款,这些网络业务也在不断的开展,不断扩展。在网上消费因为减少了中间环节,减少了传统的物理环境,可以节约很多因中间环节而附加的成本,所以网上的商品相对会比较便宜。另外,由于信息技术使企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相应地降低了劳动的单位成本。而且在网上购物还可以方便的进行货比三家,对所选购物品进行详细的比较,利于买到称心如意的商品。
消费时代巧妙认识
消费观念的形成和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是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在影响着个人及家庭消费观点的众多因素中,时代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主流消费观念和个人因素则是影响消费观念形成的基本因素。
消费观念形成原则
消费观念的形成一般是在时代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感受和体会得到的一种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是有其原则的:
主流消费观念对个人消费观念的影响
尽管西方消费主义文化从20世纪50年代成为大众文化的主流,但到目前为止,并未对中国产生广泛的直接影响。
中华文化及经济思想中“居安思危”、“量入为出”根深蒂固,而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长期物质生活资料的匮乏,倡导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这种保守的消费观念。这种深受传统影响,业已形成的保守的主流消费观念,不会因为在改革开放短短20年,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而迅速被改变。
个人因素对消费观念的影响
通过影响消费观念各因素的建模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消费者个人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有收入、年龄、性别、籍贯、学历,其中对消费观念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学历,高学历由于受教育的程度相对较高,接受新观念的速度快,在消费观念上就更前卫,同时,这部分人由于文化程度较高,其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
:相关链接:
收入相对消费观念指数的系数较小,说明了单纯收入的增长对消费观念并不起主导作用,或者可以说,就文化与收入对消费观念的影响来看,收入并不是影响消费观念的主要因素。
理性消费时代
消费要理性,这个观念的出现是有很多因素息息相关的。
生活水平低
由于生活水平低,消费者只是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着眼于物美价廉,经久耐用。因此,产品的“好”与“坏”成为消费者购买的标准。
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
由于市场刚刚启动,生产企业和生产能力都很有限,而消费者的需求又极大,因而形成了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及欲望并不受到生产者的重视,在生产者看来,只要他们产品的价格能够被市场接受,无论多少产品都能卖出去,根本不用担心消费者会有其他额外要求,因而生产者只是从企业自身出发力求产品标准化,提高效率,通过大规模生产来降低成本以获取利润,形成了一种重生产轻市场的“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
:相关链接:
理性消费,首先不为商家所谓的打折、清仓、跳楼价、节日优惠等所累,坚持有用才买,其次,不跟风,不受诱惑。女士买衣服服务小姐一般会先夸您几句,比如说身材好,有气质、皮肤好等,创造友好气氛,不要为此放松自己的警惕性,其实她是盯着您的口袋,您高价买了一条不该买的衣服,一走出店门,他们会说刚才杀了一头猪呢。
感觉消费时代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者开始注意同类产品在质量上的差异,并对创新的产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宁愿花高一点的价钱去购买质量较高和比较新型的产品。于是,“重品牌,重式样,重使用”,成为人们消费观念首先或主要内容。因此,“喜欢”与“不喜欢”成为消费者的购买标准。对生产者来讲,生产再多产品也能卖出去的好时光已经渐渐消逝。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和机械化的发展,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迅速提高,这就使大量产品充斥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买卖双方的位置也因此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市场状态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化成了买方市场。
买什么、买谁的、买多少都是由消费者在更大的选择范围中作出决策。所以,生产者的工作重点乃是用尽一切手段去刺激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使公司现成的产品能尽快地大量推销出去,成为“销售导向”阶段。他们花大力气成立专门的销售部门,或者不惜让批发商、零售商们分享利润,使用各种推销和促销手段,如广告、打折、赠送礼品、推销员上门游说等,来达到目的:实现最大的销售量。至于产品是否真正符合消费者需要,消费者买后是否会后悔或觉得上当,则不予太多考虑。
:相关链接:
从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的需求开始多样化,消费层次也越来越高了,生产者眼光也开始由生产向市场转移,在“销售导向”阶段,尽管生产者对消费者不得不刮目相看,敬若上宾,但由于这种急迫的强销心理,对消费者内心更为深层的需求还是处于一种漠然和忽视的状态,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属于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
感性消费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灵的充实,消费变得越来越挑剔,对商品的要求,已经不再是质量、价格,也不再是品牌。而是商品是否具有激活心灵的魅力,在购买和消费过程中是否能够带来心灵上的满足。因此,“满意”与“不满意”成为消费者购买的标准。
此时,生产者的地位越来越变得江河日下,一个空前严峻的课题摆到了生产者、批发商和零售商的面前:那就是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而消费者却变得越来越挑剔。产品的卖方不仅必须使其商品具有竞争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真正认清消费者的需求,根据顾客的需求来规划自身的经营活动,生产出符合人性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激起和满足顾客的欲望,把顾客作为整个市场活动的起点和中心,一切从顾客出发,一切为了顾客。市场由“销售导向”阶段转化为“需求导向”阶段,形成了一种“以消费者(顾客)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观念。
:相关链接:
消费观念与市场营销观念的演变是相互吻合的,需求导致生产,生产促进需求,两者随着人性需求的梯级式的变化而不断地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和发展。
平时消费更省钱
消费观念在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消费行为。当然,消费行为的激发是商品本身的因素、品牌形象、消费者的主要消费动机及消费观念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消费观念起主导作用。具体来看:
1.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者的品牌偏好
调查发现,消费观念越前卫,消费者越倾向于喜欢和选择国际性的品牌,而保守的消费者大多根据价格、质量比而选择国内品牌。
2.消费观念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其消费环境的评价
通过对消费观念指数和消费环境评价指数的相关分析,表明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越前卫,其对消费环境的要消费环境则没有太多的关注,对消费环境的要求也不高。可以看出,促进消费,提升消费观念必然使消费环境面对更为严峻的挑战,但环境的改善却是通过政府、企业和各界组织的努力才可完成的。
3.消费观念影响人们对消费场所、消费方式的选择
目前中国市民消费的主要场所是超市,其次为大型商场。选择超市是因为人们认为商品价格合适,且商品质量有保证,物品比较丰富,服务也比较周到,同时,物流频率高,也保证了商品的新鲜程度和新产品的不断投放。大型商场选择较多主要认为它的服务和质量吸引人;自由市场、批发市场虽然价格低,但大多是流动性强的个体户,价格失真比较严重且商品质量无法保证。调查显示:有63.2%的居民选择价格,有25.1%的居民选择质量,有25.2%的居民选择购物环境。学历在大专以上者选择第一因素为质量、服务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对价格的考虑则低于平均水平;在年龄段上,第一因素仍为价格,选择了质量保证为第二因素,购物环境和方便程度则集中在老年和青少年群体中。
消费观念为节约型的消费者很少去专卖店或精品店购物,比例仅为12.9%,但选择去批发市场和自由市场的比率却是最高的;而具有提前消费观念的消费者,选择去专卖店或精品店以及大型商场的人数均超过一半,分别达N53.7%和55.2%,去批发市场和自由市场的比率又均不及其他类型的一半。
4.消费观念也直接影响人们的未来预期和未来消费
中国消费者未来几年的主要消费整体上集中在住房(51.3%)、子女学业(4 9.4%)、旅游(41.3%)三个方面,同时对汽车、金融、进修和家居装修等有部分的需求,其比率分别为22.9%、22.3%、27.9%和15.9%。消费观念越前卫,其在未来消费中住房、子女上学和家具装修的比重就越低,而在旅游、汽车、金融投资和进修等方面的比重就越高;节俭型和量人为出型的消费者在未来的消费主要还是住房和子女学业;而提前消费型在未来的消费中占比重最高的已经是旅游、汽车和金融投资。
认识中国特色消费观点
所谓中国特色就是中国经济的自己发展特点,也就是中国文化的自有特色,连带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有自己的一些特色,而这些特色决定了绝大部分中国消费者消费购买力的流向。那么,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消费观点都有哪些需要值得我们注意的呢?
成家和身份上的消费
在中国,很多人坚持“不买房子不结婚”的消费理念,认为拥有自己的有子房是有产者与无产者、投资者与消费者的基本分野,不仅仅是生活质量或者个人财务竞争力的重要象征。同时,关于房子、车子似乎都成了身份的象征。
不买房子不结婚
大多数人觉得,租房可以同居不可以成家,买不起房不成家,租着房子成家在熟人面前抬不起头,这一观念形成的关键,在于人们对于大宗消费中的投资动机超越了消费动机,在房地产普遍升值的情况下,人们不甘心付出同等货币,仅仅是把它作为租金而不是供房款。
有点身份就开车
不管价钱高低,不管油价多么贵,也不管有没有地方停车,也不管交通有多么堵塞,作为代步的工具,最好购买一辆私人汽车。拥有汽车不只是居住与工作半径拉大后的必要性所决定的,也是由汽车作为职业与生活地位标志的象征价值所决定的。
:相关链接:
利用展会买房子、车子是一个不错的例子,一般新楼盘都有参加展会的习惯,在展会上一般都会有一个不错的折扣,比如98折。除此之外,还可以和销售人员坎价格,因为展会上参展的楼盘比较多,一般销售人员为了留住客户都会给一点点的折上折,这样就能获得更多的优惠了。除了这种买房子的情况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展会或促销会,比如每年在一些大城市都会进行的书会,在书会上往往会有很多新书和较低的折扣,利用这个时机也能省小不少钱呢。
孩子教育上的消费观点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中国的家长可没少费脑子。于是一系列的教育经费被预留出来,一系列的教育消费开始出现。
孩子从小就要上名校
重视教育却往往仅仅体现在为孩子选择学校上,大多数的中国人认为,孩子从小就要上名校,这样对孩子的教育有好处。于是,大多数的中国家长开始为孩子的上学折腾,交钱、找人、卖房都行,只要孩子能上好幼儿园、名校、重点学校,以确保孩子在未来的系列名校战中拥有竞争力,由此引出另一个重要的投资动机超越消费动机的领域。
孩子必须上大学
和上名校一样,大多数的家长觉得孩子必须上大学。于是,不考虑让孩子上中专、大专,也不考虑孩子的兴趣与喜欢的专业。坚定不移地把孩子送去上大学,即使是民办的,对就业信息与市场很少有务实的考虑。
:相关链接:
从政府到职业学校对于高等与中等技术类培训学校的营销可以说相当失败,因此导致众多学生非理性地涌向大学,最终造成严重的就业困难。
有钞票就炒股票
很多人觉得上班赚钱太累了,而如有一种方式可以实现拥有更多钱的可能,为何不试一把呢?于是就表现在了对股票的热情上!
炒股、参赌、买彩票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与投资孩子上名校与买房子一起共同形成制约居民个人消费大幅成长的投资铁链。
:相关链接:
即使在2007年快速增长的境外旅游消费中,一个很重要的支出是在赌博中的投入,在中国法律的限制下赌博大多只能在境外进行,因此形成一种特殊的个人投资(或者特殊消费资源)外流现象。
辞旧迎新时的消费观
中国人一到新年或节日里,就喜欢用“辞旧迎新”为理由进行消费,手机、MP3.PDA、手表与服装一样,一过年就过时,去年的东西到了今年就用不上手,脸面已经转化为这些产品的外形,弃旧换新等同于有面子。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价值表层化、多元时尚刺激、不断有新的市场进入者、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再加上已经成形的对于消费资源的节俭度敏感性比较低的独生子女一代消费者,全球最短消费周期的消费群体因而成形,形式化周期而不是功能化周期将成为消费者选择产品与服务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中国成为并将进一步巩固其全球最大的新产品快速接受地,从而成为最有价值的新产品实验市场,这也是全球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大规模迁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商业动力。
:相关链接:
网络消费在中国开始异军突起,但是相对而言,目前网络发挥的主要作用是塑造人们基于网络的生活方式,人们依赖网络获得信息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形成一种奇特的消费行为在线上形成、消费行为在线下实施的奇特景象。但是目前中国人们在网络上的消费是有一定局限性的,还没有全面开发和利用。
平实消费更省钱
很多时候,人们都比较希望自己拥有名牌产品,然而就相同的性价比来说,名牌的东西肯定比一般品牌的东西要贵,名牌商品包含着大部分广告推广费用和品牌价值。因此,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消费水准并不降低的前提下,适当的避开名牌,平实消费,可以降低不少消费成本,比如在新车型推出的时候买旧款车、购买衣服和化妆品时选择适合自己的即可、可以自己动手攒一部电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