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不宜吃得太快
如果短时间内大量、快速进食,食物进嘴没嚼几下就咽下肚子。一方面咀嚼不充分的食物到胃里后,不能充分与胃肠液相混合,直接影响其消化和吸收,更重要的是加重了胃肠器官的负担,食物超过胃的容量,轻者蠕动困难,引起消化不良;严重者会造成急性胃扩张、胃肠炎、胰腺炎等危重疾病。
快速进食还会导致肥胖。据日本新近发表的一项医学调查报告证明,用餐速度的快慢与胖瘦有关,习惯快速进食者,每天的卡路里热能摄取量远高于缓慢进食者。有发胖倾向的人,多数吃饭也过快。
持续快速吃冷饮会使喉部血管收缩痉挛,导致口唇青紫、牙关紧闭,甚至出现全身颤抖、呼吸困难。如果原有牙齿有过敏或有龋病的,过冷刺激会引起牙酸和牙痛。快速吃冷饮,在低温刺激下,胃肠道会出现痉挛性收缩,表现为腹痛及吐、泻,并因抑制胃液分泌,影响消化功能,降低了消化道的杀菌能力,促发或加重慢性胃炎、溃疡病、胆囊炎、胆结石、心脏病等疾病。
常吃芝麻,延缓衰老
自古,芝麻就被当作“仙家”食物。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芝麻“补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久服轻身不老。”现代医学也已证实了芝麻有抗衰老的作用。
芝麻含有大量天然维生素E,具抗氧化作用,能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维生素E能增强亚油酸的功能,起到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对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病等疾病均有治疗和预防作用。
芝麻中含有丰富的卵磷脂,不但可以防止头发过早变白和脱落,保持头发秀美,而且能够润肤美容,使人体保持青春活力。
芝麻中的维生素E、铁和优质蛋白质,对治疗贫血病和由贫血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心悸、头晕、肩关节酸痛等各种病症也有良好的效果。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从芝麻中提取出来的木聚糖类物质,对癌细胞的产生有抑制作用,并能够抑制体内致衰老的过氧化物的生成。
吃生姜能吃出好心情
生姜又名姜、地辛、百辣云,食用时调味添香,药用时范围广泛。
据科学分析,每100克鲜姜中含有1.4克蛋白质,0.7克脂肪,8.5克碳水化合物,1.0克粗纤维,0.18毫克胡萝卜素,4毫克维生素C,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淀粉、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100余种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现代医学通过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证明生姜有多方面的医疗保健作用,对消化系统可促进胃肠分泌,提高食欲,抑制呕吐,帮助肠内气体排出,以及调整胃肠功能;对泌尿系统可利尿消肿;对神经系统,可兴奋大脑皮质,抵抗催眠剂。常吃生姜还可解忧去烦,开朗心绪;防止运动病,预防晕车晕船。生姜还有抗菌、驱虫、解毒、防腐的功能。
生姜中含有一种特殊物质,其化学结构和阿斯匹林的水杨酸接近,这种物质能防血液凝固,所以生姜能大大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研究证实,生姜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生姜的辛辣成分比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更有效。
常食猪血好处多
猪血所含的营养物质非常丰富,如铁、铜、锌、钙、钴等人体必需的元素和卵磷脂、维生素等。其中蛋白质含量相当于猪肉,接近鸡蛋,因此猪血素有“液态肉”的美称。据测定:每100克猪血中含蛋白质16克,高于牛肉、瘦猪肉蛋白质的含量,而且容易消化吸收。
猪血的另一特点是脂肪含量极少,而含铁量却非常丰富。据测定,每100克中仅含脂肪0.4克,是瘦猪肉中脂肪含量1/70,属低热量、低脂肪的食品;每100克猪血中铁的含量高达45毫克,比猪肝要高两倍,比鸡蛋高18倍,比瘦肉高20倍。猪血中的血红素铁质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儿童及孕妇多食猪血不仅可预防缺铁性贫血,而且对恶性贫血也有一定防治作用。
猪血中还含有一定量的卵磷脂,这种物质可以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有害作用,有效地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老人及冠心病、高脂血症及脑血管病患者的理想食品,对防治老年痴呆、记忆力减退、健忘、多梦、失眠等症也大有益处。而且猪血质软似豆腐,很适宜老年人食用。
喝大米粥能防感冒
气温不稳,添减衣服过快等,都易引发感冒。预防感冒除了在生活起居上多加注意保养身体外,正确的饮食也可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
感冒时可以多食热粥,有助于发汗、散热、祛风寒,促进感冒的治愈。同时,感冒后人的胃口较差,肠胃消化系统不好,喝粥可以促进吸收。
冬季煮粥以大米最好。因为大米性味甘平,有和胃气、补脾虚、壮筋骨、和五脏的功效,而其他米,如小米、薏米都是性味甘、微寒的食物,不适合冬季食用。
另外,有些药对肠胃的刺激也很大,喝大米粥可以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但喝粥时要注意温度,不能过烫,以免伤害黏膜,也不能过凉,以免影响疗效。
饭前最好喝点汤
常言道:“饭前先喝汤,胜过良药方”,这话不是没有科学道理的。这是因为,人的口腔、咽喉、食道到胃,犹如一条通道,是食物必经之路。在吃饭前,如果先喝几口汤,就等于给这段消化道加了点“润滑剂”,使吃饭时食物能够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或损伤消化道粘膜。而且在吃饭期间,中途不时地进点汤水也是有益的。因为这有助于食物的稀释和搅拌,从而有益于胃肠对食物良好的消化和吸收。
如果饭前没有喝汤的习惯,吃饭时也不进汤水,那么饭后就会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体液丧失过多而产生口渴,这时候才喝水,反而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另外,养成饭前或吃饭时不断进点汤水的习惯还可以减少食道炎、胃炎等的发生。营养学家同时也发现,那些常喝各种汤、牛奶和豆浆的人,消化道也最容易保持健康状态。
但有的人在吃饭时将干饭或硬馍泡汤吃,认为这跟饭前喝汤效果差不多。实际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在咀嚼食物时,不但要嚼碎食物,便于咽下,更重要的是要由唾液把食物湿润,而唾液会由不断的咀嚼产生,唾液中有许多消化酵母,有帮助消化吸收及解毒等生理功能,对健康十分有益。而汤泡饭由于饱含水分,松软易吞,在吃的时候往往懒于咀嚼,甚至未经唾液的消化过程就把食物快速吞咽下去了,这就会给胃的消化增加负担,日子一久就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所以,不宜常吃汤泡饭。
解冻食品不宜再冷冻
有的家庭为了省事方便,一次买鲜肉很多,放入冰箱冻起来,吃一次解冻一次,吃不了再冻起来,形成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冷冻。其实这样做是很错误的,它会使鲜肉损失大量营养成分,失去鲜肉的原有营养价值。
食品冷冻后一经解冻,易引起变质。因为食品由冷冻状态到解冻状态,其组织细胞膜易遭破坏,流出的细胞液成了细菌的养分,促进了细菌繁殖。冷冻一般只能减慢细菌繁殖速度(少数嗜冷菌繁殖速度并不慢),而且目前家庭使用的冰箱、冰柜的冷冻温度,也不能抑制肉类的超期氧化。因此,解冻过的食品再进行冷冻,其保藏期限会大大缩短。
食品反复冷冻、解冻,流失的汁液中含有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等,会降低食品营养价值,失去原有的风味。此外,由于细胞膜的破坏,肉类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还会产生致癌物。反复冷冻的次数越多,生成的致癌物就越多。
食盐过多易长皱纹
盐乃“百味之王”,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但若长期摄入过多,不仅会影响人类健康,还会直接影响人的容貌,导致皮肤出现皱纹。
法国国家医学院的专家对此做出的解释说,食盐是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存在于人体血液和体液中的,它们在维持人体渗透压、酸碱平衡和水分平衡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吃盐过多,体内钠离子肯定会增加,这样就会导致面部细胞失水,从而造成皮肤老化,久而久之就会使皱纹增多。
一般来说,以正常量摄取盐分并不可怕。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成人每日钠盐的摄入量应不超过6克,但食盐的摄入量还与每个国家人民的味觉、风味和饮食习惯有关。我国的摄盐量就已超过正常的生理需要,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熏肉、腊肉制品以及奶酪的含盐量相当高。一般来说,正常人每日摄入35~40克的食盐,就会引起急性中毒,出现水肿。
因此,要想皮肤好,日常生活中就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清淡饮食,不吃或少吃盐腌食品,还要改变烹调方法,减少食盐的摄入,将摄盐量控制在每日6克以下。有条件的,还可选用低钠、高钾、富硒、加碘的保健盐。长期坚持下去,不仅有利健康,还会有益于肌肤。
不要盲目地食醋
近年来,食醋保健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时尚,并悄然在普通家庭中流行,食醋不仅能起到消毒抑菌的作用,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机能。但醋却未必对人人都有保健作用,食醋也有禁忌。
(1)对醋过敏者及低血压者不宜食醋
一些对醋过敏的人食醋后,往往容易导致身体发生皮疹、瘙痒、水肿、哮喘等症状;另外,一些对醋有不适应者也应谨慎食用;而患有低血压的人,食醋会导致血压降低,出现头痛、头昏、全身疲软等不良反应。
(2)胃溃疡和胃酸过多患者不宜食醋
醋不但会腐蚀胃肠黏膜而更加重溃疡病的发展,而且其本身所富含的各种有机酸,会使消化器官分泌大量的消化液,从而加大胃酸的消化作用。因此,为避免胃酸增多、溃疡加重,胃溃疡和胃酸过多患者还是少吃醋为佳。
(3)正在服用某些西药者不宜吃醋
醋酸能改变人体内局部环境的酸碱度,从而使某些药物无法正常发挥作用。比如磺胺类药物在酸性环境中易在肾脏形成结晶,损害肾小管,因此服此类药物时不宜吃醋。正在服碳酸氢钠、氧化镁、胃舒平等碱性药时,也不宜吃醋,因为醋酸可中和碱性药,使其失去药效。另外,在使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抗菌素药物时,同样不宜吃醋,因这些抗菌素在酸性环境中作用会降低,影响药效的正常发挥。
(4)服“解表发汗”的中药时不宜吃醋
中医认为,酸能收敛,当复方银翘片之类的解表发汗中药与之配合之后,醋就会促进人体汗孔的收缩,而且还会破坏中药中的生物碱等有效成分,从而干扰中药的发汗解表作用。
烹饪油反复使用易引起高血压
对于喜欢做油炸食品的人来讲,在品尝喷香的油炸食品时,也一定会舍不得将剩下的油倒掉,而是喜欢连续用上多次,甚至十几次。这样做无非是为了保持每次煎炸食物时有够深的油量和减少为此所付出的成本。然而,最近西班牙科学家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反复使用已用过的烹饪油容易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为了分析反复用过多次的烹饪油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从538位志愿者家中反复使用过的油中直接采集所含的聚合物进行化验。
研究结果显示,用葵花籽油烹饪食物引起高血压的危险性较高,而食用橄榄油则有助于使人保持健康的血压。
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原来血脂就比较高的人,在使用橄榄油后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较用其他类型的烹饪油要小。就同样反复使用烹饪油而言,橄榄油所产生的聚合物较其他种类的烹饪油要少。这说明橄榄油变质的过程较其他油类要缓慢。因此,研究人员建议人们在烹饪中尽可能使用橄榄油,而用过的油重复使用次数最多也不要超过三次。
吃香喝辣有损前列腺
前列腺发炎正是中壮年男性最容易碰到的问题。性行为清洁措施没做好、经常憋尿、紧张郁闷、爱喝酒、贪吃辛辣食物都会导致尿液产生刺激物质、膀胱内压力增高、前列腺内尿液回流等后遗症,因而引发前列腺发炎。医生提醒,青年男性要避免患上前列腺炎应在生活饮食方面有所节制。
不宜长期饮酒。酒是一种有血管扩张作用的饮品,平时人们经常看到的所谓“一喝酒就脸红”的现象就是酒精扩张面部血管的结果。对于外表看不见的内脏器官,酒精扩张血管引起脏器充血也是明显的,前列腺当然也不例外。由于一些青壮年人有长期饮酒,甚至酗酒的习惯,容易患上前列腺炎。
辛辣食物要少吃。如大葱、生蒜、辣椒、胡椒等刺激性食物会引起血管扩张和器官充血,某些患前列腺炎的病人有吃辛辣食品的饮食习惯,常常在疾病症状较重时能够节制,但症状缓解时又故态复萌,这也是引起前列腺炎的重要原因。
总之,为了避免前列腺组织长期、反复的慢性充血,必须忌烟酒,戒辛辣。前列腺炎患者一定要克服这些不良嗜好,尤其在疾病的缓解期,更应注意持之以恒,以免因一时的痛快而加重病情,导致长时期的痛苦。
火锅肉片至少涮1分钟
涮火锅的时候,肉片是不可缺少的一道原料。除了羊肉片、肥牛片以外,很多动物内脏如百叶等也是我们常吃的。涮肉时,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呢?
首先,从口感上来讲,冷冻可能导致肌肉组织的破坏,冻肉片的香嫩程度也不如新鲜肉片。选择新鲜肉片时,要尽量切得薄一些,因为肉片较厚,涮时不易杀死寄生虫虫卵;需要的时间过长,也会引起营养素损失。
另外,涮肉的时间不宜太短,否则不能完全杀死肉片中的细菌和寄生虫虫卵。一般来讲,薄肉片在沸腾的锅中应烫1分钟左右,肉的颜色由鲜红变为灰白,才可以吃。其他肉片要涮多长时间,要根据原料的大小而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一定要让食物熟透。因此,火锅中汤的温度要高,最好使它一直处于沸腾状态。
其次,无论羊肉还是肥牛,涮肉所用的肉片应该越新鲜越好,因为我们无法分辨一些商家所用的冻肉片到底已经保存了多久。如果时间不长,其中的营养成分还能够较好地保存,时间太长,则会损失大量营养。
粉丝含铝多吃易中毒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粉丝品种繁多,如绿豆粉丝、蚕豆粉丝,更多的是淀粉制的粉丝,如红薯粉丝、土豆粉丝等。由于粉丝有良好的附味性,再加上其爽口宜人,尤其是夏季拌作凉菜更是惹人喜爱。但是粉丝却不易多食。
喜食粉丝的人,有时一次能吃上一大碗,有的甚至以粉丝为主食充饥。这种吃法实际是不科学的。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粉丝在加工制作过程中需要添加0.5%左右的明矾,而加入的明矾与粉浆凝聚在一起,随着粉丝的成形和干燥,明矾的含量只会有增无减,众所周知,明矾即硫酸铝,所以大量食粉丝,也就是在变相地大量摄入铝。
据最新科研成果报道,铝对人体的毒害是多方面的。过量的铝可影响脑细胞的功能,从而影响和干扰人的意识和记忆功能,造成老年痴呆症。还可引起胆汁郁积性肝病,导致骨骼软化,或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卵巢萎缩等病症。因此,对铝的摄入量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剩菜回锅不利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常有人把剩下的饭菜一次次地加热,以为这样就可以防止饭菜腐败。其实从医学角度分析,这种观点并不全正确。因为有些食物的毒素仅凭加热是不能消除的。
在一般情况下,通过100℃的高温加热,几分钟即可杀灭某些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但是对于食物中细菌释放的化学性毒素来说,加热也是无能为力,有时反而还会使其浓度增大。另外,在各种绿叶蔬菜中都含有不同量的硝酸盐。硝酸盐是无毒的,但蔬菜在采摘、运输、存放、烹饪过程中,硝酸盐会被细菌还原成有毒的亚硝酸盐。尤其是过夜的剩菜,经过一夜的盐渍,亚硝酸盐的含量会更高。而亚硝酸盐经加热后,毒性会增强,严重的还可导致食物中毒,甚至死亡。另外,像发芽的土豆中含有的龙葵素、霉变的花生中所含的黄曲霉素等,都是加热无法破坏掉的。因此,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剩菜只要热热就行了,最好还是吃多少做多少。
食用大蒜应适量
大蒜是一种常用调料。生食时,香辣可口,开胃提神;加在肉食中,可以去腥除膻,添香增味。它含有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挥发油等多种营养素,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大蒜性温和,味辛辣,所含的大蒜素有杀菌作用,因此大蒜有较高的医疗价值。研究表明,大蒜对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和其他致病菌都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因而被称为“天然的广谱杀菌素”。近些年来,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蒜还有良好的防癌作用。经常吃些大蒜,对于身体的健康大有裨益。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食用大蒜也应适量。如果以为它是保健食品就不加节制、过量食用,也是不适宜的。实践证明,过量食用大蒜,会使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肥胖症等疾病加剧;长期大量吃大蒜,会使轻度胃炎或胃溃疡患者发生腹痛,还有损于人的肝脏和眼睛。
而且,过量食用大蒜还会杀死寄生于肠内的有益细菌,破坏体内制造维生素B2和维生素B6的“原料”,妨碍人体对B族维生素的吸收。
只吃绿色食品对健康有害
我们常常认为,绿色食品是健康食品,平时应该多吃。但最近,俄罗斯莫斯科营养研究所向社会公布了一项调查研究的结论说:“绿色食品有益健康”实际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只吃绿色食品,人体的健康反而会受到伤害。
专家认为,人类在长久的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日常食品中所含有的硝酸盐量,人体甚至在基因水平上还发生了适应性的变化。硝酸盐就像维生素和矿物质一样,已成为人体必需的物质。而含少量硝酸盐或不含硝酸盐的绿色食品,已经根本无法保证人体的正常需要了,所以只吃绿色食品反而会破坏人体内的营养平衡。
高纤维食品被誉为绿色食品,日益受到青睐,但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纤维素对矿物质有离子交换和吸附作用,食用纤维素过多的食物,会影响机体对钙、镁、锌等多种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造成微量元素匮乏,不利于健康。特别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和少年,多吃高纤维非但补不了营养,反而影响孩子对钙、铁、镁、锌的吸收,导致小儿佝偻病、盆血等疾病,机体免疫力差,易患感染性反应,而且吃高纤维食物过多,锌元素吸收会变少而缺乏,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容易导致大脑机能过早衰退,而且缺锌还容易导致性发育不全等让人苦恼的症状。
咸鱼不要常吃
咸鱼是很多人都喜欢吃的腌制品。食欲差的人吃些咸鱼,可以增加食欲。但是,咸鱼吃多了对健康同样不利。
腌制咸鱼所用的盐一般都是粗盐,这种盐中含有很多硝酸盐,硝酸盐在细菌的作用下,可形成亚硝酸盐。而鱼中含有大量的胺类物质,当亚硝酸与胺作用时,就会形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尤其容易引起胃癌、肝癌等消化道肿瘤。因此,平时不要多吃咸鱼,即使吃也要适量。
咸鱼属于腌制食品,实在不宜多吃,长期的咸食对体质是有损害的,尤其是对肾脏最为不利。有肾炎、高血压、泌尿系统疾病的患者要控制吃咸鱼的次数,以免加重病情。
咸鱼在烹调时不可用油炸,而应尽量炖食。因为经油炸后的咸鱼中亚硝胺的含量比炖鱼高2.5倍以上。如果炖吃咸鱼,并且不喝汤,可以使亚硝胺量减少到最低限度。
蜂蜜应成为早餐必备食品
牛奶和蜂蜜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但在国内却很少有人将它们搭配在一起吃。在德国,它们是必不可少的早餐食品,甚至德国总理施罗德都向媒体透露,他的标准早餐就是:牛奶+蜂蜜+面包。
其实,蜂蜜之所以成为早餐必备的食品,主要与其营养价值有关。蜂蜜中含有葡萄糖、果糖、蛋白质、酶、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等。而且颜色越深,所含矿物质就越多,经常食用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并能够防止贫血、神经官能症、肝病、心脏病、肠胃病等病症。
如果能将蜂蜜与牛奶搭配起来食用,会起到最佳的互补效果。因为蜂蜜作为单糖,含有较高的热能,可直接被人体吸收;而牛奶尽管营养价值较高,但热能低,单独饮用无法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用牛奶加蜂蜜做早餐,人体不仅能够吸收到足够的热能,所吸收的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也就更加全面,可以使人一天都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
蜂蜜的吃法很多,可以和牛奶、面包、蔬菜汁、茶、鲜果汁、粥类、清汤、豆浆等几乎任何一种早餐搭配食用。其中,最常见的是在切片面包上先抹一层厚厚的奶油,再涂上满满的蜂蜜;或将牛奶、草莓、香蕉、蜂蜜、杏仁放入搅拌器中搅拌成汁食用;还可以在茶中加点蜂蜜和柠檬,趁热喝下去,这样,既补充了丰富的维生素C,又可以治疗感冒。
用保鲜盒存放食物最安全
商场里,各种颜色和大小的保鲜盒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保鲜盒不仅方便实用,而且安全耐热,可以将食物分门别类地存放。新型的保鲜盒采取四面结合的方式对盒面进行封闭,盒子四壁所受压力均匀,从而达到100%的密封效果,轻松解决了食品串味的麻烦。而制作保鲜盒的树脂材料能耐最高温120℃,最低温-20℃,因此保鲜盒既可以放在冰箱里用于食物冷藏,也可以放在微波炉里进行加热或是使用洗碗机清洗。
除此之外,保鲜盒形式多样、尺寸可自由选择。长方形保鲜盒适用于存放有水分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海鲜。四方形保鲜盒适用于冰箱柜门,可以用来存放各种作料和剩食。圆形保鲜盒则适合于存放沙司、酱类和各种小菜。多样的保鲜盒配合使用,使冰箱里更加整齐有序,也使食品长久地保持新鲜。因此,用保鲜盒来保存食物最为安全妥当。
少吃点会更年轻
现在很多研究都应了中国人的那句俗语:饭要七分饱。也就是说,吃得少可以更长寿。
美国老年医学研究人员曾让一组猴子自由取食,每天摄取500~1000卡的热量,而另一组猴子则限制它们的饮食,让它们摄入的热量至少减少30%。结果显示,限制它们的热量摄取,可以导致新陈代谢的改变,进而影响到老化的速率。研究人员发现,那些限制热量摄取的猴子有较长寿的倾向。
最近,科学家们还用两组小老鼠进行实验,一组实验鼠按正常投食量喂养,另一组实验鼠的投食量减少24%。结果发现,被限制食量的老鼠体内引起衰老的基因几乎没有发生变化,而且寿命明显延长。于是得出结论:热量过剩、饮食偏多会加速机体的衰老。
同样的结论在自由基学说中也得到了验证。氧负荷对细胞衰老有严重的影响,如果适当地限制饮食,人体的氧负荷就会降低,因此也减少了氧自由基的产生,使氧损伤减轻,从而达到延缓衰老、延长寿命的目的。对个人来说,适当限制饮食的同时,还要加食一些清除自由基的食物,如含维生素E、维生素C、维生素A或富含β-胡萝卜素的食物,同时坚持锻炼。
吃面包不如吃馒头
馒头和面包都是人们喜食的主食,从营养角度看,馒头营养价值略高于面包。
馒头和面包都是发酵制品,但面包是经烘烤制出来的,色、香、味都比较好。营养学家研究发现,由于烘烤温度比较高(在200℃左右),使面粉中蛋白质、氨基酸和糖发生分解聚合反应,生成诱人的色、香、味物质,但蛋白质损失率较高,如赖氨酸损失10%~15%,同时面粉中维生素B1损失也较多,如面包皮中损失可达30%,烘烤两次的面包干维生素B1损失40%~50%。
用蒸汽蒸出来的馒头,蒸汽温度在100℃左右,蛋白质与糖不会发生反应,不产生棕色物质,所以蛋白质含量略高于面包,维生素B1损失也较少。
喝菜汤不如喝粥汤
喝汤被认为是养生的好方式,它不仅容易消化,而且营养丰富。但对于各种慢性疾病高发的都市人而言,汤却带来了麻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喝汤会加剧食盐摄入。
一般而言,每人每日摄入的食盐量不应超过6克。过多摄入盐分不仅有可能升高血压,还可导致钙流失、细胞脱水、血糖上升加速等问题。
按照一般的烹调咸度,菜肴的含盐量在2%~3.5%,汤的含盐量在1.2%~2%。在生活富裕之后,人们通常只吃一小碗米饭,摄入的菜肴数量往往超过米饭,每人一餐摄入300克菜肴毫不算多。即便按照2%的最低含盐量计算,从午餐和晚餐的菜肴中摄入的食盐量可达12克。这个量,已经是一日食盐推荐量的2倍。
如果在菜肴之外,每餐加喝一碗汤,按含盐量1.2%计算,一小碗汤约200毫升,每日喝两碗汤,就等于多摄入5克食盐。
喝汤除了增加食盐摄入,餐后喝汤还会带来额外热量,因为加入油脂调味或用动物原料煲成的汤含有脂肪。对痛风病人来说,肉汤中所含的嘌呤也很高,更需要注意。
相比之下,喝粥汤要健康得多。粥汤内几乎不含钠盐,如果使用豆类或粗粮做原料,粥汤中还富含钾和B族维生素。煮时多加水,上面较稀薄的汤汁可以作菜汤饮用,下面较稠厚的汤汁可以代替米饭做主食。
饭菜要趁热入冰箱
我们习惯把食物凉透后再放进冰箱,这样既省电又可保持食物风味。可问题是,常温下细菌最容易繁殖,只要几小时,就足以致病。
冰箱保存食物的常用冷藏温度是4℃~8℃。在10℃以下的环境中,绝大多数细菌的生长速度会放慢。但部分细菌,如致小肠结肠炎的耶尔森菌、李斯特氏菌等有嗜冷的特性,在冰箱冷藏的温度下如鱼得水,能迅速增长繁殖。有些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虽不嗜冷,但生存能力极强,在一般的低温条件下仍能增长繁殖。温热的饭菜立即放入冰箱中冷藏,以一般冰箱内的温度4℃来看,虽然无法杀死细菌,但可抑制细菌继续繁殖。
炎炎夏日,饭菜在常温下放置几个小时进入冰箱,以毒性较高的痢疾杆菌为例,只要几千个细菌便足以让食用者拉肚子,其中的痢疾杆菌很快就能达到这个数量。剩饭菜容易吃出毛病,就是这个原因。而且,饭菜趁热放入冰箱,也并不会影响其营养,但存放食物要生熟分开,用保鲜膜或保鲜袋包好。这样既可防止食物交叉污染,又能防止食物的水分蒸发,保存食物的原汁原味。
食物煮沸不等于食物消毒
葡萄球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肠道疾病之一,其特征为潜伏期短,病例暴发集中,来势凶猛,呕吐剧烈,伴失水及虚脱,但恢复迅速,预后良好。发病以夏秋两季为多,各年龄组均可患病,痊愈后不产生明显的免疫力,本病无传染性。
在炎热的夏日,由于温度高、空气不流通,葡萄球菌更易在淀粉食物、牛乳及乳制品、蛋类及肉类食品中繁殖。夏天食物变味往往就是葡萄球菌“吞食”的结果。不少朋友因贪图省事或节约,将头天吃剩的饭菜,煮热一阵子又拨拉下肚去。美其名曰“煮沸消毒”。但是后果往往出乎他们的意料,照样呕吐、腹痛不止。
葡萄球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武器”是其所产生的肠毒素。肠毒素对热的抵抗力极强,煮沸30分钟,它仍然顽强地“活着”,这种中毒因与细菌本身无关,因此病人没有传染性。摄入污染食物后,经0.5~5小时的短潜伏期,然后急骤发病,先有流涎恶心,迅即发生呕吐、胃部不适、上腹疼痛、腹泻水样便或稀便,体温大多正常。多数病人在1~2天内症状消失并很快恢复,但严重者可发生虚脱或休克。治疗上以缓解症状及注意补充液体,防止失水休克为主。
不要总吃保种油
市场上食用油琳琅满目,选食哪种油众说纷纭。但食用油各有特点,最好别光盯着一种吃。
(1)橄榄油
它含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是所有食用油中属于最高的一类,它有良好的降低低密度胆固醇(坏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胆固醇(好胆固醇)的作用;橄榄油还含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β-胡萝卜素,对改善消化功能,增强钙在骨骼中沉着,延缓脑萎缩有一定的作用。但橄榄油价贵,味淡,缺乏诱人的脂肪香味。
(2)菜籽油
所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很高,故有与橄榄油相似的作用,它还有利胆的功效。由于菜籽油是所有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食用油中价格最低的,所以广受欢迎。
(3)葵花子油
含丰富的必需脂肪酸,其中亚油酸、α-亚麻酸在体内可合成与脑营养有关的DHA,孕妇吃葵花子油有利于胎儿脑发育;含有的维生素E、维生素A等,有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防止干眼症、夜盲症、皮肤干燥的作用。它也含有较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所以有与豆油一样的注意事项。
(4)豆油
含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维生素D,有降低心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对体弱消瘦者有增加体重的作用。而且所含磷脂,在生理上对人体有重要的正面影响,这是一般食物和油脂中少有的。豆油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较多,所以在各种油脂中属于最容易酸败变耗的,应尽可能趁“新鲜”吃掉。
(5)茶油
所含单不饱和脂肪酸与橄榄油相仿,所以有“东方橄榄油”之称。据报道,某茶油产地的居民,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其他地区的人群低。
(6)麻油
有“植物油之王”的美誉,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钙、磷、铁、卵磷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有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防治便秘、冠心病、糖尿病、头发早白以及润肤美容的作用,中医认为肺气肿患者,在睡前及次日起床前喝一点麻油,可减轻咳嗽症状。
饮食不要保味西化
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及糖尿病……这些在先进国家名列前茅的死因如今在中国也开始“流行”,从好的一面看,这是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的体现,但从坏的一面来看,这却是国民饮食不均衡与太西化所导致。
2004年死亡者的十大死因之首仍是恶性肿瘤,其和第四位的心脏疾病、第五位的糖尿病都与近15年来的汉堡、炸鸡、薯条、比萨等西式饮食有绝对关系,而所造成的社会现象是每7个人中就有一位胖子,以及各种减肥热潮。
医学上已知,油脂的氧化所产生的有害自由基可能对基因、酵素、细胞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形成癌、高脂血症、血管硬化、糖尿等,最终转变成恶性肿瘤、心脏疾病、糖尿病等文明病。
饮食西化还易引发老年病。以往多是老人才会发作的脑中风,近年来30多岁发病的青壮年患者不断增多;过去65岁以上老人才会发病的膝关节以下动脉血管闭塞,如今30出头的年轻病患越来越多。医生指出,发病人数的增多与发病年龄的走低,主要与日常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饮食西化、吸烟等因素有关。现在西餐受到很多年轻人的青睐,这些食物以高脂肪、高热量、高胆固醇以及低纤维为主,而且炸、烤的食物偏多,会诱发血管疾病的发生,增进血管阻塞发生的机会。
麻辣烫这样吃才健康
有些人认为,麻辣烫是一种不健康的食物,或许更多的是因为它价钱低廉,担心不卫生、吃坏肚子。实际上,如果能够在食品安全方面把好关,并进行合理的搭配,麻辣烫说得上是一种相当不错的快餐食品,比煎炸食品要健康得多,也环保得多。
很多人喜欢吃麻辣烫前在上面淋上一层芝麻酱来替代红油或香油,这是非常健康的一种调料,富含钙和维生素E。另外,还常常加入具有杀菌作用的蒜汁和醋,可以帮助预防肠道感染。
麻辣烫通常有多种绿叶蔬菜、多种豆制品原料、海带等藻类、蘑菇等菌类、薯类、鱼类、蛋类等……植物性原料品种占优势。新鲜蔬菜和肉丸、肠片、蛋类等的比例达到2:1,只要进行合理搭配,它比一般的快餐菜肴更容易达到酸碱平衡的要求,也符合食物多样化的原则。
此外,麻辣烫的加热温度并不高,也不会产生油烟和脂肪高温氧化问题。和高温烹炒相比,对空气环境污染较小。
最后,涮菜的过程中可以去除蔬菜中的部分草酸、亚硝酸盐和农药,虽然损失一部分维生素C,但也减少了抗营养因素和有毒物质。只要注意定期更换涮菜水,涮的过程中少加盐,就是非常好的烹调方式。
绿豆汤怎样熬营养更高
绿豆是我国传统的豆类食物。夏天,很多人喜欢在家里熬点绿豆汤,但熬绿豆汤时间的长短很有讲究。
中医认为,绿豆性凉,味甘,平时喝可以消暑止渴;由于其具有利尿下气的功效,因此食物或药物中毒后喝,还能起到排清体内毒素的作用,对热肿、热渴、热痢、痈疽、痘毒、斑疹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绿豆的清热之力在皮,解毒之功在内。因此,如果只是想消暑,煮汤时将绿豆淘净,用大火煮沸,10分钟左右即可,注意不要久煮。这样熬出来的汤,颜色碧绿,比较清澈。喝的时候也没必要把豆子一起吃进去,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消暑功效。如果是为了清热解毒,最好把豆子煮烂。这样的绿豆汤色泽浑浊,消暑效果较差,但清热解毒作用更强。
煲汤时间过长营养易丢失
很多人喜欢小火煲汤,而且一煲就是一整天,认为这样食物的营养才能充分地溶解到汤里。其实,这一做法并无科学依据。
“煲”就是用文火慢慢地熬煮食物,煲可以使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效地溶解在水中,利于人体消化和吸收。但是,在长时间高温下烹煮,其中的很多物质会发生改变,甚至遭到破坏。例如,有实验研究发现,蹄膀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加热1小时后明显增高,之后逐渐降低;草鸡肉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加热0.5小时后逐渐升高,蛋白质加热1.5小时,脂肪加热0.75小时可达到最大值;鸭肉的蛋白质在加热1小时后含量基本不变,脂肪含量在加热45分钟时升至最高值。长时间煲汤并没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使这三种汤中的营养有所增高。尤其是草鸡煲和老鸭煲,煲汤时间越长,蛋白质含量越低。
食物中的营养,一般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在烹饪过程中,时间越长,其温度就会越高,如果加热时间过长,氨基酸遭到破坏,营养反而降低,同时还会使菜肴失去应有的鲜味。维生素损失得就越多,甚至维生素会损失殆尽。
米饭不宜冷藏
现在每家每户都有冰箱,因此很多家庭烧饭常采用“高效”的方法烧满满一锅,可以吃上好几顿,甚至好几天。为了防止变质,就把剩余的米饭放到冰箱里冷藏,等到要吃的时候再加热,其实这种吃法是很没有营养的。
大米的主要成分是淀粉,而淀粉是一类由成千上万个小分子葡萄糖通过氢键连结起来的大分子化合物。它的特点是具有很规则的晶状结构,且不溶于冷水,也不能被人体消化系统的淀粉酶分解。烧饭时,大米在水中加热,溶涨、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称糊化作用。
当热饭冷却后或在低温条件下保存时,淀粉中已断裂的氢键网络又会重新恢复,使米饭重新变得“硬”了,放的时间越长,饭会变得越来越硬,同时风味也越来越差,其消化吸收率及营养价值也明显降低。
现代人吃粮食越来越少,尤其是城市居民吃的粮食已明显低于营养学家推荐的进食量,如果再常吃吸收率很差的冷饭(包括再经加热的冷饭),则从粮食中摄取的营养素就更少了。
为避免吃进冷饭中“老化”的淀粉,最好的方法是随烧随吃,最多是隔顿,不要隔夜;如果烧好的饭能焖5分钟以上,则可以延缓或减少淀粉中氢键的重新建立(注意不要烧焦);不要吃用开水烫热的泡饭。
不要买散装速冻食品
不少人喜欢到超市选购散装的速冻食品,因为散装的冷冻食品比起有包装的食品来,价格比较低廉实惠,但是这些散装冷冻食品的卫生和保质期问题却隐患多多。
速冻食品的保存对冷冻温度要求很高,而裸露在空气中的食品则会存在很多卫生问题,一旦温度高于零下10℃,保质期将大大缩短,摆放三五天就有可能变质。一些超市对速冻食品的储存温度,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零下18℃的标准。这样很容易导致速冻食品的霉菌超标,人食用后会引发霉菌性肺炎和过敏性支气管炎等疾病。速冻散装食品直接暴露在空气中,还容易发生水分蒸发、干裂,油脂氧化、酸败等现象。加上有的人直接用手去挑选产品,极容易对产品造成二次污染。同时,散装产品在冷柜中,上部不断售出,下部形成死角,保质期形同虚设。
吃饭不能“趁热吃”
许多人吃饭喜欢“趁热吃”,不管是滚烫的米粥,还是刚出锅的油条,他们都能咀嚼自如,毫无惧色,其实吃烫食的习惯很不好。
据有关资料统计,口腔白斑的发生与喜吃烫、辣食物等饮食习惯有关。白斑是一种口腔癌癌前病变,一般好发于40岁以上者。白斑转化为癌,主要与局部是否继续受到物理化学刺激有关。因为口腔粘膜白斑的早期症状如口腔粘膜粗糙等并不明显,患者对此不重视,往往不能及时发觉和主动就医,导致口腔癌的发生率升高。因此,喜烫、辣食物者应经常注意自己口腔有无白色的无法祛除的粗糙斑块,若粘膜有粗糙或有异物感或味觉有改变应尽早求医。如有白斑,要经常注意白斑的变化,如白斑周围出现红斑、斑块变硬,甚至有出血、溃疡等现象要特别警惕。
经常吃过烫食物,时间久了还会破坏味蕾,影响味觉神经,减退食欲,使人口味越来越重。同时,高温烫食对牙龈和牙齿都有害处,能造成牙龈溃烂和过敏性牙痛。
这些食物精华不能丢
有时我们不经意间丢掉的“没用的东西”往往都是食物精华!
鱼鳞:鱼鳞中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钙、磷等矿物质,是特殊的保健品,能延缓脑细胞衰老、促进血液循环、预防高血压及心脏病。
鱼眼:鱼眼含有相当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能增强大脑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可以防止记忆力衰退,预防老年痴呆。此外,对胆固醇增高、高血压等疾病也大有裨益。
芹菜叶:芹菜叶比茎的营养要高出很多倍,还有抑制癌症的作用。
青笋叶:青笋叶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素。青笋叶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大量膳食纤维,青笋叶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胡萝卜素、钙的含量均显著高于青笋茎。青笋叶对减肥者及便秘者有利。
果蔬皮:在茄子、萝卜、番茄、蓝莓和葡萄等蔬菜和水果的外皮中,含有大量多酚,多酚是一种强的抗氧化剂,具有增强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抵御癌症的作用。黄瓜皮中含有3倍于果肉的维生素A,土豆皮则富含大量的膳食纤维素和钾元素,另外,蔬菜外层叶子里面的钙和维生素C的含量远远地高于菜心,对于营养眼睛、保护视力、防止便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降低高血压很有效。
怎样吃鱼才安全
鱼肉有着丰富的营养,但一些养殖者为了加大鱼的产量,一般会使用消毒剂和抗生素,前者如有可能致癌的孔雀石绿,后者如抗生素,它会破坏人体的正常菌群,产生耐药性。因此要想吃鱼吃得安心,消费者最好掌握一些鱼类饮食健康知识,保证自己的饮食安全。
一般而言,鱼肉中可能残留三类药物:一是硝基呋喃类药物,在国际国内均为禁用渔药,人体长期大量摄食含硝基呋喃类药物的食品存在致癌可能;二是孔雀石绿,是一种带有金属光泽的绿色结晶体。它既可以杀菌,又可以作为染料使用。一般来说,渔民用它来预防鱼的水霉病等,或是使鳞受损的鱼延长生命。不过如果它在鱼体中残留时间太长,就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副作用,对人体绝对有害;三是抗生素药,如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红霉素均是抗生素类药。
冰箱里存放面包不可取
面包的营养素含量完全,营养价值高,很受人们的欢迎,那么面包该如何存放呢?很多人的答案一定会是冰箱里。但是,事实证明面包放冰箱中,变干、变硬的程度比常温下储存来得更快。
面包在烘烤过程中,面粉中的淀粉直链分部已经老化,这就是面包产生弹性和柔软结构的原因。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面包中的支链淀粉分部的直链部分慢慢缔合,而使柔软的面包逐渐变硬,这种现象叫“变陈”。“变陈”的速度与温度有关。在低温时(冷冻点以上)老化较快,而面包放冰箱中,变硬的程度来得更快。如果一定要在冰箱里贮存面包,不妨先在面包外裹三层保鲜纸,既保鲜,又不失去水分。
汤水泡饭易致肠胃病
许多爱吃酱油泡饭、菜汤泡饭、茶泡饭的人可能都听过一句俗语:“汤泡饭,嚼不烂”。可能有人会问,这汤泡过的饭,更软了,也更容易下咽了,挺适合老人孩子吃的,为什么会说它“不烂”呢?其实,这句话主要是告诉大家,汤泡饭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消化,相反,长期吃还会导致消化机能减退,从而引起各种疾病。
饭和汤水混在一起,食物在口腔内还未嚼烂,就滑到胃里去了。食物没有经过充分咀嚼,唾液分泌得少,与食物混合搅拌不均匀,淀粉酶也会被汤水稀释。再加上味觉神经没有受到应有的刺激,胃肠道反射性的消化液分泌也有所减少。因此,食物的消化将受到影响,营养也不能完全被吸收。况且,未被咀嚼而整粒吞下的饭必将加重胃肠道负担。长此以往,胃肠功能紊乱、胃肠消化不良等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严重影响身体健康。
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吃泡饭危害更甚。因为长期食用泡饭不仅妨碍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还会使咀嚼功能减退,使咀嚼肌萎缩,严重者还会影响成年后的脸型。
早餐最好吃热的食物
早晨,很多人因为时间匆忙,往往来不及将食物加热就填进肚子,还有的人通过生食蔬菜、蔬果汁当作早餐。其实这样做是不利于健康的。营养学家建议,早餐最好吃热的食物,这样有利于消化和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吃早餐应该吃“热食”,才能保护“胃气”。即指胃及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后天的免疫力、肌肉的功能等。因为清晨时,身体各个器官还未走出睡眠,体内的肌肉、神经及血管都还呈收缩的状态,如果这时候吃冰冷的食物,会使体内各个系统出现挛缩及血流不顺的现象。也许刚开始吃冷食时,不觉得胃肠有什么不舒服,但日子一久,就会出现吃不饱、大便稀、皮肤差及时常感冒、小毛病不断等现象,这就是伤了胃气,伤了身体的抵抗力。
因此早上第一个食物,应该是享用热稀饭、热燕麦片、热羊乳、热豆花、热豆浆、芝麻糊、山药粥或东粥等等,然后再配着吃蔬菜、面包、三明治、水果、点心等。因为牛奶容易生痰、产生过敏,因此喝牛奶较不适合气管、肠胃、皮肤差的人及潮湿气候地区的人饮用。
熬汤用水有讲究
无论是中餐还是西餐,无论是品尝丰盛的佳肴还是普通的家常便饭,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汤都是少不了的。
但是你知道吗?熬汤所用的水也非常重要。水温的变化,用量的多少,对汤的营养和风味有着直接的影响。原料与水分别按1:1、1:1.5、1:2等不同的比例煲汤,汤的色泽、香气、味道大有不同,其中以1:1.5最佳,而且要使食品与冷水共同受热。既不直接用沸水煨汤,也不能中途加冷水,如若中途添加冷水,会使汤汁的温度骤然下降,破坏了原来的原料与水共热的均衡状态,使可溶性成分扩散的速度减慢;而且原料外部的蛋白质易产生凝固变性,细胞孔隙闭合,影响了呈味物质溶出,使汤的鲜味减弱。
吃完方便面来点水果
现如今,许多匆忙的上班族由于上班时间仓促,来不及自己做三餐,于是,不少人选择方便面代替早餐,甚至中、晚餐;还有一些孩子也倾心于各种新鲜口味的方便面。
方便面的吃法也需要讲究科学,最营养的吃法就是:在方便面煮着吃,加一个鸡蛋,加一点菜,饭后再吃个水果。这种吃法不仅是为了使方便面更好地吸收水分,有利于肠胃的消化,最主要的还是增加了一个鸡蛋、一点蔬菜做准备。营养更全面。鸡蛋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优质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而且消化吸收率非常高。如果在煮面时加些青菜,或是放些番茄、黄瓜,饭后吃些水果,例如苹果、草莓、橙子、猕猴桃等,这样就可以有效地补充方便面本身所缺乏的养分,有荤有素,很好地弥补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不足。
有些人在吃完面后喜欢连面汤一起喝的习惯,觉得汤鲜味美倒掉了可惜。殊不知,这种“汤鲜味美”来自于方便面作料中的五香粉、白胡椒、甜蜜素、柠檬酸、香精、焦糖粉、猪化油、肉鸡精油等食品添加剂、香辛料、调味料和油脂,仅起到调味的作用,对人体健康的作用几乎为零。仅含的少量脱水蔬菜和肉丁等成分,经过脱水、烘干等加工工艺,所含的营养成分也遭到了很大破坏。因此,即使味道再诱人也最好别喝。
切菜时最好用手撕
每天,家庭主妇们总是关心如何丰富家里的餐桌,可是在我们准备和烹制这些食物的过程中,食物营养会因为各自特性的不同而大量流失。
蔬菜宜先洗后切,否则会使水溶性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受到损失。切菜时一般不宜太碎,尽量用手撕:蔬菜能用手撕的就用手撕,尽量少用刀,因为刀切是整齐的边缘,而细胞组织在一起,不是很有规律的,所以就会切破一些细胞壁,造成与空气接触,加速维生素C的氧化。而且刀切会分断细胞膜,咬起来的口感就没有那么好,而用手撕剥的话,破裂的边缘不整齐,它是顺着细胞组织结合边缘分开,所以,用手撕细胞是完整的,细胞壁不会破裂,这样就自然而然地避免了所谓铁锈气味的问题。
再者,细胞中所含的各种维生素,可能会从刀口流失掉。而且,切口处容易变成褐色,故不论从口感或外观着眼,蔬菜都应手撕。
炒菜时要急火快炒,避免长时间炖煮,而且要盖好锅盖,防止溶于水的维生素随蒸气跑掉。炒菜时应尽量少加水。炖菜时适当加点醋,既可调味,又可保护维生素C少受损失;做肉菜时适当加一点淀粉,既可减少营养素的流失,又可改善口感。
煮饭用开水最有营养
很多人蒸饭的时候都是把米放进水里后,再烧开,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但如果把顺序颠倒过来:先烧开水,再放米,就能更好地保存大米中的维生素B1。
维生素B1是大米中一种主要的营养成分,有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还能促进肠胃蠕动,增加食欲。它的缺乏会引起多发性神经炎、脚气病,甚至导致四肢麻木、肌肉萎缩、下肢浮肿、心力衰竭等症状。所以,在日常饮食中,要尽量避免维生素B1损失。
我们平时所用的自来水都是经过加氯消毒的,若直接用这种水煮饭,水中的氯会大量破坏米中的维生素B1,造成营养损失。如果先烧开水,再将米倒入,水中的氯气已基本蒸发完,就会减少对维生素B1的破坏。用电饭煲和高压锅的人,不方便水米分开,可以用开水煮饭。米中含有大量淀粉,这些淀粉颗粒不溶于冷水,开水煮饭让大米一开始就处于较高温度的热水中,有利于淀粉的膨胀、破裂,使它尽快变成糊状,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
所以,科学的煮饭方法应该是先烧开自来水,然后将米倒入煮饭。
“吃啥补啥”不科学
“以形补形,以脏补脏”,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吃啥补啥”,这是古老的中医食疗学说中流传至今且仍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观点之一。其核心思想就是用动物的五脏六腑来治疗人体相应器官的疾病。这种理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仍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吃啥补啥”不能机械地理解,更不能滥用,否则会有损健康。
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对脏器疗法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也进一步证实了“以脏补脏”有一定的科学性。如从动物胰腺提取的胰岛素可治疗糖尿病;从猪肝中提取的猪肝核糖核酸可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慢性迁延性肝炎;众多动物胆汁所含的胆酸钠、去氢胆酸等,均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可治胆囊炎、胆石症、胆囊切除后综合征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只要有了胃痛就要吃猪肚,得了心脏病要吃猪心,发生性功能障碍就要吃什么鞭类,骨折了就得喝骨头汤……具体的病症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治疗和食疗方法也不尽相同,还是应该区别对待。少吃饭多吃菜对身体有害经常听到许多人在餐桌上这样说:少吃饭,多吃菜;饭没有营养,营养都在菜里。更有一些过分关注自己身材的女性,把这一条奉为减肥的“至理名言”。从表面上来看这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从科学营养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
营养专家认为,米饭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除为人体提供能量外,还是B族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在合理的饮食中,成人所需要的总热能的50~60%来自于碳水化合物。米饭同菜中的大鱼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也有着其他不可替代的营养成分。
长期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菜,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有些人认为,多吃蔬菜不是坏事,但是蔬菜是“吃”油的,许多蔬菜是用过多的烹调油炒成的,有的菜就像泡在油里。这样吃下去,就容易得高血压、心血管病和肥胖病。
营养学家也不赞成绝对的“多吃饭,少吃菜”的观点。提倡主食与副食科学合理搭配,米饭、蔬菜、荤菜和水果,当然主食要占绝对的比重,此外,还要看每个人所处的生长阶段。青少年正在长身体和骨骼阶段,活动量也大,主、副食搭配比例是有其年龄特点的;但是,老年人主、副食搭配的比例就不同于青少年。
烧菜时白酒无法替代料酒
料酒又叫黄酒或甜酒,制作菜肴时,加入适量的料酒,能够使菜肴香气浓郁。同时,料酒还含有氨基酸、糖、有机酸和多种维生素,因此是烹调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之一。
但是很多人喜欢做菜时喜欢用白酒代替料酒,以为效果一样,其实这是不科学的。那么,白酒和料酒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料酒之所以能起到增香提味的作用,一是因为酒类中乙醇,能够起到挥发作用,能够去掉肉类的膻味。但是黄酒、汾酒等酒类的酒精浓度比较低,一般在15%左右,在去除腥膻味道的同时,还不会破坏肉类中的蛋白质和脂类。二是因为黄酒中含有较多的糖分和氨基酸,它们能够起到增香、提味的作用。
白酒不宜代替料酒。这是因为白酒的乙醇含量高于料酒,一般在57%左右,且糖分、氨基酸的含量又很低,大大少于料酒。若用白酒烹调,乙醇不易挥发,容易破坏菜肴的本味。其他作用也不如料酒,所以,烹调时不宜用白酒代替料酒。
小心“冰箱腹泻”
众所周知,冰箱在日常生活中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但同时,它也给我们带来了负面作用。晚上刚做的菜,没吃完放进冰箱冷藏,第二天加热后再吃,结果居然拉了肚子,原因何在呢?
其实冰箱贮存食物的原理是它放慢了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速度,但并不能杀灭细菌和各种微生物。大部分微生物最适宜的繁殖温度在37℃左右,还有一部分在20℃以上就可以迅速繁殖。虽然在10℃以下绝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缓慢了,但是仍然有部分细菌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继续存活,甚至繁殖。所以,不合适的贮藏温度、食物温度过高,或者生熟交叉存放等,都会影响冷藏效果,降低了冰箱的“保险系数”。
冰箱的冷藏室温度一般在4℃~10℃之间,而饭菜自冰箱中取出后,马上加热也需要一个逐渐升温的过程,而从4~40℃恰好是细菌繁殖的最适宜温度,逐渐加热等于给细菌制造了一个繁殖的良好环境,人一旦吃了加热不彻底的剩饭菜难免不拉肚子。所以要杜绝“冰箱腹泻”的发生,一定要合理存放加工食品。
(1)在冷藏室放一个温度计,使其温度保持在4℃~10℃之间。
(2)存放时食物时要生熟分开,用保鲜盒或保鲜膜分别装好,避免交叉污染。
(3)烹调后的食物,冷却至室温时即应存放,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越长越危险。
(4)从冰箱中取出的食物,要放室内变温后再加热,并且加热要彻底,加热时间要在15分钟以上。
(5)存放时间不宜太长,需较长时间保存的食物应放在冷冻室内。
(6)要经常清理冰箱,保持冰箱内的清洁干净。
对身体有害的食物搭配
土豆烧牛肉。由于这两种食物所需的胃酸浓度不同,因此一起食用势必会延长食物在胃中的滞留时间,从而造成胃部消化吸收的时间延长,加重胃肠负担。
茶叶煮鸡蛋。我们经常会用茶叶水煮鸡蛋,实际这并不科学。茶叶中除生物碱外,还含有酸性物质。这些化合物会与鸡蛋中的铁元素结合,从而对胃部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而且也不利于消化吸收。
豆浆冲鸡蛋。鸡蛋中的粘液性蛋白会与豆浆中的胰蛋白酶结合,从而使食物失去应有的营养价值。
牛奶与桔子同食。牛奶与桔子等酸性水果一起吃,或者刚刚喝完牛奶吃桔子等水果,就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无形之中与桔子中的维生素C相结合而凝固成块,这样会影响消化吸收,而且也会引发腹胀、腹痛。
饮酒时吃胡萝卜。有专家研究认为,胡萝卜素与酒精在一段时间内同时进入人体,极易在肝脏中产生有害人体健康的致病毒素,诱发各种类型肝脏疾病。
高蛋白饮食加浓茶。茶叶中的鞣酸会与蛋白质相结合,生成具有收敛性的鞣酸蛋白质,使人的消化系统、排泄通道不适,大、小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的滞留时间延长,这是产生便秘的因素之一,同时也会增加有毒物质和致癌物质被人体吸收的危险。
长期食用植物油。有关专家通过研究发现,花生油、玉米油中混杂着强致癌物质黄曲霉素;棉籽油中含有极易使人慢性中毒的物质;而菜油中所含的芥酸物质,对高血压、心脏病人的健康也极为不利。所以经常以植物油做主要食用油人,应改变长期食用植物油的习惯。在烹制食物时,不妨与动物油脂搭配使用。通常情况下,用1份植物油配以0.7份动物油脂为最佳。
清晨饮水,健康肠胃
清晨一杯水,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大有好处。许多长寿老人都喜欢在早上饮一杯温水,事实也证明,清早饮水持之以恒,确实可以健身强体,延年益寿。
在外国,曾经流行一种“饮水疗法”,其实也就是每天清早适量饮水。据日本学者研究,凡能长期坚持的早晨饮水的,对于便秘、神经衰弱、胃肠消化不良,甚至于痔疮、头痛等一些慢性病症,均有疗效。
中医认为,人体排出废料的一个主要器官是肾脏,如果饮水量少,肾脏在排出代谢产物的过程中就要加倍工作,增加负担,引起疾病。所以坚持清早饮水,有助于减轻肾脏的负担。
通常而言,人在经过一夜的睡眠后,在清早的时候,胃和小肠所储存的食物都被消化吸收了,而将吸收不了的东西送到大肠。喝水以后,排空的肠胃就等于被洗刷了一遍,使其干净清洁,有助于当天进食食物更好地进行消化和吸收。
而且,清晨一杯水后运动,能够更深层次的清洗肠胃。经过运动,腹部肌肉的收缩,使水分在肠胃里来一次更有力的冲洗。人的胃肠内壁外表看上去是光滑的粘膜,实际上它包着无数微小的绒毛,而饮入一定量的水,经过运动冲刷,就能更好地将绒毛间的一些污垢废物洗刷干净。这不仅有利于对食物营养素的吸收,而且可以使肠胃每天得到洗刷清理,粪便不会淤积干结,有助于排泄。排泄固然与神经中枢的控制有关,但排的难易程度与水也有密切关系。比较柔弱的粪便含有足够的水分,易于排出。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喝水后不要马上去运动,最好停一会再去运动。
提防老化水的危害
众所周知,水是人类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正常人每天对水的需要量,大约与热能的消耗量成正比。为不断补充身体失去的水分,成年人一般每人每天需要饮用1500~2500毫升的水。夏天因出汗过多,还要根据情况适量增加。
但鲜为人知的是,水与我们生物体一样,也会不断衰老,而且衰老的速度还很快。经研究证实,水分子是呈链状结构的,而这种“手拉手”式的长链如果不经常受到强烈撞击,这种链状结构就会不断扩大和延伸,新鲜水就成了老化水,俗称“死水”。
这种老化水的活力极差,未成年人如果经常饮用储存过久的老化水,就会使细胞的新陈代谢明显减慢,影响其生长发育。而中老年人如果经常饮用老化水,就会加速衰老。近年来,许多地方患食道癌、胃癌的日益增多,据专家研究,这可能与经常饮用储存较长时间的水有关。
研究表明,刚从深井水内提取出来的水,每升仅含亚硝酸盐0.017毫克,但在室温下储存3天以后,亚硝酸盐的含量就会上升到每升0.914毫克。原来的不含亚硝酸盐的水,在室温下存放一天后,也会产生每升0.0004毫克的亚硝酸盐,3天后会上升到每升0.011毫克,而亚硝酸盐会转变成为致癌物亚硝胺。
由此可见,人们不要饮用老化水。无论是井水还是自来水,饮水储存都不宜超过3天以上。同时,还应经常饮用磁化水和经净化处理的活水,这样可使人体适当增加钙的含量。
炒菜调味的最佳时间
在炒菜时,为了使色、香、味俱全,放调味料的时间很关键,如果时间不当,肯定会影响菜的效果。
(1)放油的最佳时间
“热锅凉油”是炒菜的一条诀窍。在炒菜时,要先把锅烧热,然后再倒入油,随后放入主、辅料炒,这样炒出的菜不但味道鲜美爽口,而且不易粘锅、焦煳。
(2)放盐的最佳时间
盐也不是随便放的,一般在菜熟至八成时放盐效果最好,不仅可以少用盐而使菜的咸淡适中,而且还可避免过早放盐导致菜中汤水过多,不易快熟的弊端。
(3)放糖的最佳时间
有些菜在烹调的时候需要放糖,如烧糖醋鲤鱼、糖溜白菜、糖浆藕片等,这些菜在放糖时,应先放糖后放盐,如果顺序颠倒了,食盐的“脱水”作用就会促进菜肴中的蛋白质凝固,而“吃”不进糖,造成外甜里淡,影响菜的口味。
(4)放料酒的最佳时间
料酒的作用是祛腥增香,投放时间因料不同而有差异。比如在烧鱼时应在鱼煎好后再放料酒;而炒虾仁或炒肉丝时,则应在主料滑油后勾芡前放料酒;做汤应要在汤开后放入料酒;烧豆制品时放点料酒可以增香,炒菠菜放料酒可以去除涩味。
(5)放鸡精的最佳时间
鸡精在90℃时增鲜效果最好,所以不宜过早投放,最好在菜肴出锅前投放。而且鸡精在120℃以上,就会成为焦谷氨酸钠,带有微毒,因而油炸菜肴时不应放鸡精。另外,鸡精在碱性溶液里会形成谷氨酸二钠,不但失去了本身的鲜味,而且还有怪味。因此,蚝油牛肉上浆时不能放鸡精;鸡精在强酸溶液中也没有鲜味儿,故糖醋菜不应放鸡精。
(6)放酱油的最佳时间
酱油应该等到菜将熟时再放,这样才能使酱油保持原有的风味。若放得过早,菜就会有酸味,不过此时可以加入一点糖来缓解。
保鲜膜并不能保鲜
保鲜膜轻轻一撕,保住食物的美味,为料理食物带来极大的便利。只是,愈来愈多的研究发现,便利的代价可能超过你我的想象……
目前,大多数家庭都使用保鲜膜为蔬菜瓜果和食物保鲜。有的使用保鲜膜包装食物,存人冰箱,有的用保鲜膜覆盖在盛装剩菜剩饭的碗盆上,有的覆盖在切开的半边西瓜上,有的在用微波炉加热剩饭剩菜时覆盖保鲜膜,从而带来一些保鲜膜使用上的误区。
保鲜膜,顾名思义,应该是能使食品保持新鲜、脆嫩的一种产品。然而,保鲜膜真的能保鲜吗?
对此,专家们认为,保鲜膜的使用价值不仅不大,有时还会带来副作用。市场上销售的保鲜膜跟普通薄膜差不多,不过是商家借用了“保鲜”二字,使消费者产生了误解。保鲜膜的作用是保持瓜果蔬菜和食物的水分,而温度才是保鲜的重要条件,没有适宜的温度环境是达不到理想的保鲜效果的,因此保鲜最好在10℃左右,如果在常温下覆盖保鲜膜保存食品,不仅起不到保鲜的作用,反而会加速食物的腐烂、变质。如果买到“水货”的保鲜膜,即不是经过消毒的食用塑料膜则危害更大,用来覆盖食物会造成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实验证明,对于剩饭、剩菜,加盖保鲜膜可以使维生素C等营养得到保护,但在饭菜尚有余热时一定不要加盖保鲜膜,那样会使维生素C损失更大。很多人反映,使用保鲜膜后,在加热时间长或油性大的食品时,容易出现焦化现象。因此,凡是需要加热超过130℃~160℃的食物时,最好也不用保鲜膜。
晚餐的最佳吃法
繁忙的都市人,每天朝九晚五,早餐、午餐都吃得较随意,也缺乏营养,所有的亏空就等晚餐补了。而在一顿大吃大喝的晚餐之后,又没有时间活动,对健康非常不利。所以,晚餐最好这样吃:
晚餐早吃少患结石。晚餐早吃是医学专家向我们推荐的保健良策。有关研究表明,晚餐早吃可大大降低尿路结石病的发病率。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5小时,若晚餐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上床入睡,尿液便滞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久之,易形成结石。所以,傍晚6点左右进晚餐较合适。
晚餐吃素可以防癌。晚餐一定要偏素,以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主,而蛋白质、脂肪类吃得越少越好。据科学研究报告,晚餐时吃大量的肉、蛋、奶等高蛋白食品,会使尿中的钙量增加,一方面降低了体内的钙贮存,诱发儿童佝偻病、青少年近视和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另一方面尿中钙浓度高,罹患尿路结石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另外,摄入蛋白质过多,人体吸收不了就会滞留于肠道中,会刺激肠壁诱发癌症。若脂肪吃得太多,可使血脂升高。研究资料表明,晚餐经常吃荤食的人比吃素者的人血脂要高2~3倍。碳水化合物可在人体内生成更多的血清素,发挥镇静安神作用,对失眠者尤为有益。
晚餐适量睡得香。与早餐、中餐相比,晚餐宜少吃。晚间无其他活动,如果长期晚餐过饱,会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往往造成胰岛素β细胞提前衰竭,从而埋下糖尿病的祸根。此外,晚餐过饱还可使肠胃鼓胀,引起大脑活跃,并扩散到大脑皮层的其他部位,引起失眠。
鸡精使用五不宜
鸡精是我们常用的调味品,其化学名称叫做谷氨酸钠。它易溶于水,进入肠胃后也容易被人体所吸收,适量食用鸡精可以改善和保持大脑功能。但是,在使用中一定要讲究科学,否则鸡精不仅起不到调味的作用,反而还有损于身体健康。为此,使用鸡精时应遵循以下“五不宜”。
(1)不宜使用过量
鸡精具有强烈的鲜味,在烹调菜肴时使用要适量。比如,炒一盘白菜用料1000克,鸡精用量在0.4克左右即可。鸡精放多了反而会使菜肴产生一种似咸非咸、似涩非涩的怪味,失去其调味的作用。另外,过多地食用鸡精,也会引起一些疾病,如头、胸、背、肩疼痛。据有关部门规定,鸡精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不宜超过每千克体重120毫克,如体重50千克的人,鸡精用量不得超过6000毫克。
(2)不宜长时间高温加热
鸡精易溶于水,在100℃以下,鸡精中的谷氨酸钠不会发生太大的化学变化。但当温度超过100℃时,并进行长时间加热,鸡精就会生成一种不仅无鲜味、而且有毒的成分,叫做焦谷氨酸钠。所以,在烹调菜肴的过程中,不要过早地放入鸡精,在汤、菜即将出锅时放入鸡精效果最好。
(3)不宜在酸碱性食品中放入鸡精
鸡精中的谷氨酸钠遇到酸碱都会发生化学变化,使鸡精中的谷氨酸钠变成谷氨酸二钠。例如,在制作有糖醋汁或蕃茄汁的菜肴时,就不必放入鸡精。否则,放入了也起不到任何作用,还影响食物的口味。
(4)不宜每菜必用
如果在每一个菜中都使用鸡精,就显示不出原有的食物鲜味了。时间长了还会产生对鸡精的依赖性,不爱吃没有放鸡精的菜,从而使食欲减退,降低对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