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引导青春期女孩全书:10~18岁女孩的父母必读
33109000000014

第14章 棍棒教不出好孩子——不打不骂,如何教育出好女儿

女孩的困惑

我爸就是个“暴君”,动不动就用拳头说话。虽然我是个女孩子,但他照打不误。现在我已经上高中了,是个大人了,他凭什么还这么打我。我恨死他了。下次他再这样对我,我就还手,然后离家出走。

社会学家默里·斯特劳斯带领的研究小组曾公布了一组数据,他们对美国807名中小学的学生父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50%的父母表示,在接受调查前的一周内曾体罚过孩子。如果不考虑像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给予孩子温暖和支持的程度等因素外,父母体罚孩子越频繁,孩子就越不听话。即当父母打算用体罚手段来减少孩子不听话行为时,其远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也就是说,当父母选择用打骂来教育女孩,尤其是青春期的女孩,那么不但不会使女孩变得更加听话和乖顺,相反会激起她们的叛逆心理,让她们的行为变得更加不规矩。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教子名言:“父母不用温柔、理智的良言善语,而打耳光和用皮带抽打孩子,如同在雕塑作品时不用精巧的雕刀,却动用生锈的斧头。”的确,打骂教育永远不是父母教育青春期女孩采用的最好的教育方式,打骂只会更加激起青春期女孩的反抗意识,让她们变得更叛逆,甚至打骂女儿会造成家庭惨剧。

爸爸因13岁的女儿慧园贪玩不写作业,就动用了武力。没想到由于他情绪过于激动,下手很重,打得时间又长,女儿竟然被活活打死了。

上初中的翎雪要求和爸爸一起游玩,爸爸因公务繁忙不能满足女儿的要求,于是就对死缠烂打的女儿生气地踹了一脚,结果女儿头部碰到桌角,惨死在爸爸脚下。

其实,像以上这样的家庭惨剧在新闻报道中屡见不鲜。而且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如果父母对青春期的女孩滥用体罚和谩骂,那么就会给她们造成诸多心理问题。例如经常挨打的女孩会更容易缺乏自信心、多疑、有挫折感,还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变得幼稚、软弱、胆小等。

打骂教育不仅会破坏父母与女儿的亲密感情,还会严重伤害青春期女孩的自尊心,长期下去,会使她对父母产生怨恨,甚至与父母对抗、对骂、对打,而且这种打骂教育并不能真正起到威慑女孩的作用,相反会让她变得习以为常,不再畏惧。

因此,父母应该抛弃打骂这种无能教育,多给青春期女孩一些宽容、理解和信任,尽力做一个不打不骂孩子的好父母。

方法一:在举手前,给女儿一个“申辩机会”

一天,妈妈刚下班就接到学校老师打来的电话,说是上初一的女儿竟然在学校里欺负同学,还把一个女生的门牙打掉了。妈妈看到客厅里像个没事人似的女儿还在高兴地看电视,心中的怒火就更大了,本想扇她几巴掌让她长长记性,但转念一想,自己还是应该给女儿一个“申辩机会”。

于是,妈妈坐到女儿身边说:“把今天学校里发生的事情给妈妈具体讲讲吧!”

女儿其实也有一些紧张,担心妈妈打她,不过她还是很仔细地把前因后果给妈妈讲清楚,原来那个被她打的同学先是欺负了别的同学,她看不过才“仗义出手”的。事情虽然是这样,妈妈还是批评了女儿不该动手打人,并且告诉她帮助别人还有很多更合适的方法。最后在这位妈妈的引导下,女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对妈妈说打算明天向对方道歉,而且女儿也接受了妈妈的惩罚——刷碗一个星期,以示惩戒。

上述事例中的母亲采取的教育方法很明智。假如她不问青红皂白打女儿一顿,不但让女儿觉得委屈,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让女儿意识到哪里做错了,母女之间的关系也会出现裂痕,而这种裂痕是永远存在的。

所以,如果父母要惩罚犯错的女儿,绝不要采用体罚,而是学会站在女儿的角度看问题,给她申诉的机会,教会她明白做人的道理。当然,你也可以像这位妈妈一样,给女儿一些不伤害身心又能增强她能力的小惩罚。

方法二:对青春期的女孩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有一位父亲的育女经验是这样的:

一天,我对上高一的女儿说:“今天不准出去玩,好好在家做作业。”女儿闷闷地说:“我作业做完了,出去玩一会还不行吗?”我说:“做完了可以看书。”“老师说要劳逸结合效率才会高,我玩一会儿再来看书。”女儿说完就打算出门,这时,我有些生气地说:“什么劳逸结合,我让你看你就得去看!”女儿也生气了:“你不讲理!”我瞪了她一眼,严厉地说:“哪有那么多道理跟你讲。当年我要是敢跟你爷爷说个‘不’字,早挨揍了!”

很显然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是不合理的,但像上面这样的情形却经常在现实中发生。因为很多父母认为女儿上了中学,就应该全部身心放在学习上,更何况孩子不懂得什么大道理,所以在教育她们时,父母总是习惯摆出一副家长的架子以势压人,甚者是拳脚相加。

其实,青春期的女孩虽然爱冲动、爱玩,也比较叛逆,但她们有自己的思想,会思考,也懂道理,如果你想让她真正明白是非黑白,最好采用说服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