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兵家鼻祖壮国魂:孙武
33099500000028

第28章 富国强兵(2)

孙武在和吴王谈到民众对战争的态度时,认为战争的进行一定要取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也一定要对人民和国家有利。他列举了上古时代黄帝伐炎帝等战例来劝告吴王说:“黄帝伐炎帝之所以能够成功,商汤伐夏桀、武王伐纣之所以能够取胜,都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他们采取的许多重要政治措施大都是让人民休养生息,同时还赦免那些本不该获罪的囚犯。而桀、纣的亡国,都是因为残害人民、穷兵黩武、滥用民力所致。”

在吴王问及孙武晋国的六大显贵谁将最先灭亡,谁能在巩固自己的地位后夺取晋国时,孙武当即回答:“范氏和中行氏将先灭亡,其次是智氏,再其次是韩和魏。赵氏只要不失去他们祖先的传统家规,晋国将终归于赵氏。”

吴王对于孙武所答有所不解,询问他怎样得出这一结论,孙武回答说:“范氏、中行氏规定的田亩面积小,纳税单位小,同时设置的官吏多,收的税也多。公家收入丰厚,生活必然骄横,家臣们贪赃枉法,生活奢侈,而且好战喜功,结怨于外。这样一来,范氏、中行氏的库藏将日益空虚,人民必将因饥寒交迫而流离失所。为政不知爱民,必然要引起人民的怨愤,积怨既久,必然要先于其他各家灭亡。”

智家的情况和前两家的差不多,也是公家苛敛重取,官吏家臣队伍庞大,统治者骄奢淫逸,而下层百姓积贫积弱。所以孙武分析后说,范氏、中行氏之后,接着就要轮到智氏家族了。

韩氏、魏氏两家规定的田亩面积也不大,设置的官吏也比较多,公家赋敛和官吏敲诈,情况比前三家好不了多少,因此韩、魏两家继之。

但赵家规定的田亩面积,以120方步为畹,240方步为亩。单位面积显然比前几家都大,却不增加新的赋税,收入相对匮乏。设置的官吏少,大臣们能勤俭治国,养国富民,人民拥护赵氏,所以说赵氏能够不断巩固自己的领地,最终晋国将统一于赵氏。

吴王对孙武的见解非常赞同,他感叹地说:“你讲得很对!君主统治国家,就应该厚爱人民,才能享有天下。”

从春秋末年一直到战国初年的政治历史演变来看,晋国后来的政治发展,基本上与孙武的预见相差不远。先是范氏、中行氏灭亡,智氏次之,最后由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地。由此也可以看出,孙武不仅是一位军事家,他还是一位眼光卓越的政治思想家。他十分关心各国的政治、经济情况,具有十分清醒的头脑和远见卓识。

孙武的一这席长篇大论,凭借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竹简中《吴问》篇的出土而重现于世。孙武吴官论兵,大都是对其兵法十三篇的阐述和发挥,孙武除了把顺应民心、国政吏治是否清正看成战争胜败的根本条件外,还向吴王分析了经济、外交与战争的重要关系。孙武对吴王说,凡用兵打仗,要动用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步兵十万;人民要向千里以外的战场运送物资,前方和后方的各种费用,招待各国使臣的各种用度,武器装备的补充等,每天要耗去千金以上,然后十万大军才能踏上征途。如果以这样高的代价去进行战争,胜利自然值得庆幸,但如果不能迅速获取,双方旷日持久的对峙,使武器装备损耗,军队锐气受挫,此时为了急于求胜,就必然要冒险采取攻打敌人城池的行动。这样一来,势必要大量消耗军力,更严重的是,军费浩大,国家财政经济将被其拖垮。那时国家面临的现实将会是军队锐气大减,武器损耗严重,国库枯竭。若此时其他诸侯乘虚而入进攻自己的国家,即使有智慧超群之人,也将无法挽回失败的结局。

吴国自从惩治腐败以来,邪恶悚惧,万民称快,上下一心,举国肃然,国内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吴王阖闾以为孙武现在会着手准备攻打楚国了,可没有想到他依然按兵不动,没有丝毫想要打仗的意思。吴王阖闾与伍子胥都百思不解其中的缘故,吴王阖闾只是着急,却不便向孙武开口,只是静待其变;反而是伍子胥,更是焦急难耐。想想他过昭关,奔吴国,结交专诸刺王僚,屡次举荐孙武,冒风险,历坎坷,付出了多少代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吴兵而报家仇国恨。如今孙武对伐楚毫不热心,好像是无所谓的事,他还怎么能静下心来,若无其事地等待呢?伍子胥心急如火,多次想催促孙武,可总是碍于面子而没有开口,但他却承受着心灵上的熬煎和精神上的痛苦,整日闷闷不乐。

公元前513年的一天,阖闾实在沉不住气了,就借邀请孙武喝酒的时机,旁敲侧击,探询为何还不动身攻打楚国?

孙武没有做正面的回答,不紧不慢地问:“听内侍赞誉大王常读微臣的《兵法十三篇》,不知这话是否属实?”

阖闻迫不及待地回答:“确实如此!寡人对先生的《兵法十三篇》已经能倒背如流了。”

孙武叹了口气道:“可惜呀!大王虽然能倒背如流,却没有领会其中的真正要旨。”

阖闾觉得有些难堪,就问:“那么,以先生的意思,这部兵书的真正要旨是……”

孙武说:“军事斗争是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外交等综合实力的斗争。对于战争,要采取非常严肃、认真、慎重的态度,力求在实力的基础上以智谋获胜,而不是以武力胜敌。”

接下来,孙武给吴王阖闾具体分析了吴楚两国的政治、经济、君臣、君民、地理、外交等方面的关系,特别强调了经济实力的悬殊,以及兵力的悬殊。他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打仗要考虑全面,战前必须统揽全局,取得战争中的主动地位。

孙武还说,就像一个人大病初愈,想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需要的不仅是多吃好饭,增加营养,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急功近利,要积极地配合,保持好的心情,内外结合共同治疗。眼下的吴国不是要研究怎么攻打楚国,而是要在惩治腐败的基础上富国强兵,增强吴国的经济实力,训练出精锐的作战部队,做好充分战争准备。只有这样,才能够一举打败楚国,取得最后的胜利。

孙武的分析头头是道,阖闾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

通过与孙武的畅谈,阖闾对孙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也佩服他总是以军事家的战略眼光考虑问题,而不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阖闾完全被孙武的谋略所折服,静听孙武的意见。

孙武提出,要想富国强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减轻赋税,免除苛捐杂税,鼓励开荒,发展粮食生产;第二,严惩地痞恶霸,根据地形发展捕捞业;第三,扩大桑园、茶园,发展制茶、养蚕、丝织业;第四,发展冶炼,扩大兵工场地,赶制兵刃;第五,分别训练陆军和水师,特别要加强水军的训练。

阖闾按照孙武的提议,把这五条列成政策条文,在朝廷之上,经众文武讨论通过,颁布实施,并派官员分工领导督察,不得延误和马虎。子胥分工督练水师,伯噽相佐;公子夫概负责训练陆军,要离之弟被离相辅;专诸之子专毅领导兵上场,赶制兵刃。孙子则统领整个富国强兵大业,四处巡察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此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吴国上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改革,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渐渐得到改善。

吴王阖闾对孙武的信任也与日俱增,即使孙武在言语上不是那么恭敬,他也并不计较。比如,阖闾非常喜欢吃橘子,每到橘子成熟的季节,他总要到橘园采橘,品尝最新鲜的橘子。可是,对橘子那么喜欢的他,却辨不出吴橘与越橘的异同,为这事,曾经遭到孙武的嘲笑,阖闾非常喜欢孙武的《兵法十三篇》,却没有读懂其中的真实要旨,再一次被孙武嘲笑,当众丢面子。对这两件事,吴王阖闾毫不记恨。相反,他越来越重视孙武的意见。在孙武的建议下,吴王阖闾远离了酒色,抛弃了平时的一些不良嗜好,就连往日陈列珠宝古玩的“书房”,也真正的陈列起了许多古今军事典籍,每天用大量的时间认真研读,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如小学生一般,一点点、一滴滴地慢慢吸收,对于一些特别重要或者是关键的内容,他总是反复重读好几遍,直到自己真正领会到里面到要旨为止。吴王阖闾真的用心在学习,努力不让自己落伍。

由于吴王的励精图治,加上孙武、伍子胥、公子夫、专诸等人的忠诚辅佐,吴国形势焕然一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民生活安定,心情畅快,男歌女唱。人们挥锨抡镐,开荒垦田,层层梯田,片片茶林和桑园,茶树若云,锦缎闪光,形成了一幅美丽的锦绣丽图。太湖水患也减少了许多,吴王征集了数以万计的民工上阵,有的疏浚河道,有的修筑堤防,有的开凿运河,有的兴建水闸,上下齐心,万民一力,干得热火朝天。茫茫太湖,荡荡澄湖,槽如林,楫似梭,白帆点点,渔歌阵阵,一派热闹繁忙景象。

孙武负责练兵的事务,每一山林,每一隘口,每一道路,每一湖泊,每一重镇,都设有军事基地,陆军和水师正在日夜加紧训练,进步神速。

盛夏的一天,烈日炎炎,孙武陪同阖闾及满朝文武来到穹窿,观看军事演习。这次演习的科目主要是争夺穹窿主峰。

孙武先将所有的士兵分成左右两队,夫概是左队主帅,被离为右队主帅,规定先攀上笠帽峰顶、拔取红旗者胜。如果想先拿到红旗,仅仅凭速度是不可能的,先要确定具体的路线,然后要想尽办法阻挠对方前进。

战鼓擂响了,双方激烈争夺一天,互有高低,但谁也没能获胜,可谓棋逢对手,势均力敌。日落黄昏,鸣金收兵。这样激战了三天,始终不见分晓。阖闾有些着急了,对孙子说:“元帅何不一试,也让夫概与被离长长见识。”

既然吴王有这个建议,尝试一下也未尝不可。孙武解除了被离的右队主帅的职务,亲自指挥右军,当天夜里,在月光下进行了新的部署。穹窿山的山势非常奇怪,南坡平缓,容易攀登,但路途又非常遥远;而北部是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深涧如渊,险壑阴森,稍有不慎,就会丧失性命,但路程却比南坡少一半之多。

夜间,山谷中寒气森森,皎洁的月光冷冷地照在山间,孙武带领他的队伍,准备连夜爬上山顶,取得胜利。他先命令所有的士兵都在山的背面一字排开,一声令下,横队齐步向前走去,走到断崖边,不畏死的继续前进,坠于崖下,粉身碎骨;贪生怕死的,有的驻足,有的踟蹰不前。孙武于是就鼓励所有的士兵仔细向前,注意安全。

第二天,当战鼓响起时,孙武没有忙于应战,而是命令自己精锐的将领到南坡阻止对方的队伍上去,然后陪着吴王谈笑风生,继续观看山里清幽的风景。南坡激战胜似往日,观者无不激奋,而且都在为他们提心吊胆。双方激战了几个小时,南坡的士兵只是留在原地,毫无进展。文武百官也在为孙武担心,如果打仗都像他这样,只守不攻,那么永远也不会胜利。

当文武百官都各怀心思的时候,只见山顶上隐约有士兵的身影,接着红旗就被取了下来,发出胜利的讯号。接着又有数十人相继登上了峰顶,他们占领了笠帽峰,文武百官相视而惊,无不叹服。

经过一年的训练和改革,吴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泰民安,人民生活安定,全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吴王阖闾在孙武及伍子胥陪同下,视察地方以及军队的情况。阖闾看到民富兵强的景象,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孙武的做法也非常满意。从此之后,吴王阖闾视他们二人为自己的左膀右臂,经常在一起谋划治国治军的大政方针,议论古今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分析当代各诸侯国为政处事的利弊得失。在这样的探讨中,吴王阖闾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伐楚争霸的信心也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