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的渴求对于有了宏伟志向的孙武来说是迷茫的,可是他本身是执著的,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苦苦地寻找着自己心中的梦。在即将走进40岁的时候,孙武的人生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转折,就在这一年,他逃出了齐国,去了吴国,开始了自己新的人生轨迹。
吴国在今天江苏南部,地处海滨,土地肥沃,有渔盐之利。它南接越国,西交强楚,北与齐晋相望。吴国的统治者,史载是周武王的祖父季历长兄的后裔。季历的父亲认为季历最有才干,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周文王)也很聪颖贤德,因而欲立季历为继承人,但却同传统不附,其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知父之意,为了避免纷争,就主动让贤,逃到遥远的“荆蛮”之地拓地立国。周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太伯、仲雍的后代,并在大封诸侯时进一步确认了吴国的诸侯地位。吴国自吴太伯立国后,至其十九代时,传位到寿梦。
作为一个后起的国家,吴国政治清明,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20岁的孙武,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为“吴人”。孙世家族两次大迁移,都对其家族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孙武踏上吴国大地之后,孙武又冷静地筹划今后的人生之路。
在中原诸侯的眼里,吴国却始终是“蛮夷之地”,但吴王寿梦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眼光开阔,他为了摆脱这种被人鄙视的落后地位,便积极地向周围和中原的国家学习,并根据吴国的地理优势,大兴渔盐之利,不断拓疆开土,兼并了今苏南、皖南、浙江的大片土地,使国力得到了空前发展。吴国的冶炼技术在当时已十分高超,能制造出许多先进的兵器。吴国人还能建造当时一流的大型战船,有最擅长于水战的一流水师。
吴国的逐渐崛起,引起了中原诸侯和南方大国楚的注意。公元前584年,晋国派申公巫臣为使者与吴国通好,两国关系密切之后,晋国不但派人教给吴国人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还教给他们怎样训练军队,如射箭、驾车、行军、战车等技巧。晋国以扶持吴国为手段,使吴国牵制长期威胁中原并和晋国争霸的越国,以分散楚国的注意力,减轻它对中原诸国的军事威胁。
吴国自同晋通好后,国力日隆,先后征服了邻近的许多小国,开拓边疆,还不断侵扰相邻的楚、越两国。楚国虽进行了反击,但始终没有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
从公元前584年,吴国伐郯之战开始,及对巢、除两个楚的附属小国进行征服,楚共王派大将子重领军迎击,以援救巢、除。吴军得信后,避其锋芒,不与楚军正面交战,等到楚军离境回国,又去攻打州来这个楚国的战略前哨并占领了它。楚将子重和子反这时正带领大军征讨郑国,听到州来有失,又带兵回防。这样,在一年之间,楚军在吴军灵活打击之下七次往返,疲于奔命,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时南方的许多小国和部族都弃楚投吴,吴国的势力日渐强大。孙武正是在吴国即将崛起的重要历史关头来到了这个新兴的南方国家。
吴国对于孙武来讲,是为异乡异邦,自己初来乍到,举目无亲,人地生疏。在吴国的都城内,更是宫廷院苑,前朝后市,左宗右社,府宅民居,鳞次栉比,店肆兴旺,货物充沛,街市整洁,民风尚武,这里比孙武想象中更加美丽,安宁,平静,和谐,欣欣向荣,孙武暗自庆幸自己没有选错地方。
初来乍到,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安身之地,然后是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政治动态。他们在馆驿住下来,然后以吴宫为中心,每天去接触吴地商贾、兵卒、官员、庶民等各阶层的人士,了解吴地的民情习俗、军政动态和各诸侯国的情况。不久,孙武就熟悉了吴周的生活环境,学会了当地人的装束、口音、习惯,很快融入了吴国的社会生活,一眼看上去与吴人无异了。而且,孙武对吴都周围的山水、险阻、高阜、平原、湖泊、河流、道路、街衢都了如指掌。
如果这时贸然觐见吴王,不但没有合适的举荐之人,而且很可能因不清楚政治风云的诡谲而招致无妄的挫折。因此,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本身就要有一定的资本。军事方面是自己所长,可是这方面的见解并不为人所知,此刻尚笥贮腹中。孙武在分析利弊后,认为当务之急便是要将自己的治军用兵的理念著之于竹帛,成一家之言。一旦孙武作出决定后,就立即带着家人来到吴都郊外的穹窿山下,暂时的“辟隐深居”,躬耕谋食,写着自己的兵法,同时静观吴国的政治动向,以待时机。
为了长期在吴国生活,孙武决定选择一个稳定的地方居住下去。他们毕竟不是游客,长期住旅店也不是办法。最后,他们发现了一处特别好的地方,太湖东岸,东南走向,有一座最高的山——穹窿山,这里林木常绿,浓荫蔽日,山川秀美,幽竹修篁,珍禽异兽,飞瀑鸣泉,桑林片片,茶园若烟,紫楠装饰,黄檀点染,红花绿叶,青草碧水,蓝天白云,景物极其秀美,而且水土肥沃,非常适合种植一些稻麦瓜果菜蔬。除了清脆的鸟鸣和瀑布的喧闹以外,给人留下的就是清幽静雅,闹中取静,确实是一个离尘脱俗、养生冶性的绝好佳地。
选定地方,孙武决定在这里建造房屋。他按照驻军的原则选择建房的位置,并亲自设计房屋的样式,然后就雇工营造。一伙人在山间忙碌着,给寂静清幽的山间增添了许多人气。孙武每天与随从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们翻山越岭,运送材料。一天,天气闷热,没有一丝风,孙武背着材料,走到穹窿山北的一座桥上时,已是大汗淋漓,浑身上下湿透,舌燥口干。
他抬头看,发现不远处谷场旁边有一口井,一农妇正在自家谷场旁劳动。孙武不忍打扰农妇工作,就径自走到井的旁边,提着木桶打起井水。当他正准备畅怀大饮时,突然大把符糠撒过来,漂浮在水面上,弄得井水不能喝了。随从正准备发脾气,农妇却微笑走过来打招呼,并用吴国话说:“这井水太凉了,不适合饮用,请二位到我家去吧。”
孙武看到农妇这么热情,自愧地一面连声道谢,一面跟着农妇走进她家。在饮茶之际,孙武与农妇攀谈起来,了解农妇家的生活状况,顺便问了一些吴国的基本情况。
孙武兄弟喝足了茶水,身子凉爽了许多,再次道谢,告别上路。
农妇的态度,让他感慨不已。只有快乐富足的国民才有如此温和友善的态度啊!这说明吴国的政策确实比其他国家优越。看到吴国的百姓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的生活,他明白,吴国正在如生长期的青壮年一样,迅速崛起,逐步扩大。吴国大有希望、前景光明,自己在这里,必有一番作为。因此,他暗暗庆幸自己“避乱奔吴”的选择是正确的。
孙武在这里建起了五间正房,三间东厢,两间西厢,与随从在这里安居下来。草房倚山而筑,坐北面南,背有高山遮风挡寒,前边开阔向阳,可保冬暖夏凉。在房屋的后面有一条清澈的小溪,从绝壁流出,用竹管接到东厢,溪水清澈甘甜,可供饮用。用竹子编制成门与篱笆,形成一道别致的风景,院内浓荫蔽日,宁静幽雅,与青山绿水相应,显出一份独有的世外桃源景象。
孙武在这里的生活非常惬意,他每天伴随着鸟语花香,自耕自作,悠然清静。这也是孙武的一种独特“示形”方式。他满怀信心地来吴国施展理想和抱负,却蕴而不露,以庶民的身份出现于人前,却又经常跟政坛人士接触。这更方便他了解吴国的情况,为未来的大展宏图积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