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平凡的家庭杰出的孩子
33094400000013

第13章 从今天开始,给孩子设计蓝图

“规划”这个词如今“上口率”很高,大到人生规划、财务规划、职业规划、养老规划,小到每一天的饮食规划、工作规划、甚至每天要吃多少蛋白质、多少纤维,要走多少分钟的路、消耗多少卡路里热量……而对于家长而言,当孩子出生后,他的未来是否需要规划,也成为一件不可忽略的事情。

孩子出生之时,每个家长都怀揣理想,满心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非常出色的人。因为他们是孩子,所以他们有无限的可能,那就从现在开始“设计”、“规划”吧!

父母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专家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90%的作用,也许很多人会对这句话产生疑问,可仔细地想一想颇有道理。

父母的工作是最有价值和创造性的工作,因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其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父母给予的。作为父母,也许不是天才,但父母却能成为天才的培育者,可以说,父母就是孩子的总设计师。

有个名叫舟舟的小男孩,天生弱智,这似乎注定了他永远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校园里度过少年时代,似乎他的一生只能是平庸无能、毫无作为。

然而,舟舟的父亲并不轻易放弃。他有意识地把只有3岁的小舟舟带到自己的工作单位——,武汉市交响乐团,让小舟舟在音乐的殿堂里渡过自己的童年。由于这种环境的长期耳濡目染,激发了他的特殊潜能。原来小舟舟虽然智商偏低,但他对音乐却有着特殊的领悟力。幸运的是,舟舟的父亲是个非常有眼光的人,他发现了小舟舟的这个潜能,根据小舟舟的这个特点,着力进行培养。

1999年1月22日的晚上,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举办的新春文艺招待会上,舟舟终于成功地在中央歌剧芭蕾舞剧院指挥了乐团的演奏,成为了一个出色的音乐指挥家。

智商偏弱的小舟舟,因为父亲进行了正确的人生设计,居然成就了一番事业,拥有了自己的绚丽人生。

孩子的成长由谁负责?主要是家庭。家庭又由谁负责?是父母。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父母,用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精心地为孩子规划着人生,听取父母的经验、接受父母的人生规划安排能让孩子少走弯路。这样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丁俊晖,如果他的父亲当初没有坚持让他练习台球,就不会有中国台球神童,当然,这要看孩子的天赋而定,发现孩子确实有某方面的才华,父母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并坚持下去,是使孩子健康发展的良好途径。

一个孩子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至于日后成为一幅名画还是一张废纸,完全取决于你在上边画了些什么。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孩子的成长,关键不在孩子,而取决于父母的培养、教育和所处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

既然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用”如此“重要”,“责任”如此“重大”,那么,为人父母者就应该首先思考这样的问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做什么的?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做后的效果怎么样?

做什么的——就是要把握好父母的角色定位——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策划、导演,是孩子未来的总规划师、总设计师,是孩子的师长和朋友。

该做什么——就是要搞清父母的职责——父母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孩子规划未来、设计未来;帮助孩子不断克服自卑、怯懦、贪图享乐、缺乏自制力等阻碍成功的缺点和不良习惯。养成自信、坚强、不怕吃苦、百折不挠的个性和良好习惯,并持之以恒。

该怎么做——就是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父母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根据孩子自身的特点灵活运用,法无定法,关键在于“用心”。

效果怎么样——就是要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价、总结——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改进不当的方式,修正不当的方法,以期达到预期的目的。

那么,对孩子应该怎么培养,怎么教育呢?

家庭教育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未来,着手眼前,因为孩子未来的成功靠的是眼前打下的良好的坚实的基础,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一切盲从的做法。

目标确定要适当——要切合孩子和家庭的实际,注重孩子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成功需要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而不应是成功本身!成功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具备了,加上孩子的奋斗和努力,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

方式、方法要适当——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挫伤孩子的积极性,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家长应该懂得精心培育和耐心引导,要善于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艺术地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充分调动、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潜能。但绝不能“迁就”,对孩子不恰当的行为,父母要明确地及时指出,言与行都要表现出对这种不恰当行为的拒绝和否定,但一定要做到“态度要坚决,语气要平和”,切忌“语气不平和,态度不坚决”。应当注意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错误倾向。

把成功看成是过程的累积,而不是简单的结果!成长和成功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否则只能半途而废。

帮助不能仅是空洞的说教,更不能是简单的包办代替。要注意发挥孩子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和培养孩子主动做事的习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父母不仅对孩子的生理方面有极其巨大、深刻、永久的影响,而且对孩子的智力、意志、性格、品德等方面也有着难以估量的作用。一个自私自利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慷慨大方的孩子;一个心胸狭窄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视野宽广的孩子。因此,当孩子发生问题的时候,身为父母,怎么可以只埋怨孩子而不自我反思呢?

目前在家庭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父母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没有挑起教育子女的担子。每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都是一样的,没有先天品德不良的少年,有问题的孩子大多出自有问题的家庭。家长应该认识到,无论你有多少财富,当了多大官,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你就是失败的,你就是玩忽职守。许多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学校,这是不对的。学校只是一个职能培训所,主要教给孩子知识,而家庭则是造人的地方,培养孩子的优良品德,教孩子如何做人等等,都要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其中家庭教育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所以,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教育孩子要面向未来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才是最需要和最珍贵的资源。当今世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各国、各个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存越来越密切,世界市场正在加速形成。因此,人才的争夺也趋于全球化,全球都需要高素质的“现代人才”。而认识明天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指导今天的教育所必须的。

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往那种只需记住“答案”似的教育已开始逐渐失去意义。现在,在义务教育中学到的知识量,只需要一个非常便宜和非常小的芯片就可以全部记下来。而且,只要利用因特网,谁都可以获得必要的信息。

比学历更重要的是要清除自己头脑中的陈旧知识。用电脑术语来说,就是要“升级”。如今在美国“新兵训练”非常流行,它的目的是为了让负责管理的职员彻底抛弃原有的知识,而让他们去进行一个星期的训练。对于此后还想依靠陈旧来工作的人,就只好从头干起。由此可见,在信息技术世界中,陈旧知识已毫无用武之地。

在当今这个变革时期,最需要的是勇于在迷途中开拓新路的能力和敢于向前途莫测的世界迈进的勇气。而那些只知道重复指导要领的教育方式,是不可能让孩子具有这种品质的。

在未来,那种“无中生有”的能力,“能够把不可见的东西描述得栩栩如生”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构想力”,将是不可或缺的。为了掌握这种构想力,不要害怕不知道的东西,要养成经常问自己的习惯:什么是自己还没有掌握的?自己真的正确吗?站在第三者角度应该如何考虑?

这一点,我们要向犹太人学习。犹太人都具有思考和怀疑的能力。

从儿童时代开始,犹太人就被父母教育:“当大家的意见取得一致时,你即使孤军奋战也可以发表反对意见。”犹太人常说:“让我来做魔鬼的使徒吧。”这就是说赋予了自己这样一种任务:即使讨论已经取得一致时也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结果,问题将被继续讨论,最终会得出最好的答案。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正反相互扬弃而得到合一的“辩证法”的手法。

就这样,犹太人从儿童时代就接受这种训练,努力从没有答案的地方找出答案来。

在现代日本,父母必须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学校”和“媒体”的毒害。有时父母还要告诫孩子:“老师讲的真是正确吗?”“如果认为作业没有意义,就不要做了。”或者对孩子说:“以后零花钱不再是每月给你1万日元了。现在把一年的12万日元一块儿给你,一年后你要写一份报告,汇报还剩下多少钱、都怎样花的。”这就是为了让孩子具有怀疑事物的能力和自己找出答案的能力。

印度、新加坡、台湾地区和爱尔兰等地的父母都在致力于让自己的孩子们接受“不会在世界上落伍的最高水平的教育”。这些国家对信息技术的热情和激情,以及与世界进行对等竞争的能量,即使说全部是从家庭中产生的也不为过。

美国小学不留家庭作业,课堂教学也显得非常“随意”,孩子随便离开座位,老师往往不会干涉。在看似“不守规矩”的教学中,却格外注重让孩子独立收集、分析资料,从小锻炼儿童的团队协作、演讲演示、项目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比如,美国小学的老师会要求孩子利用图书馆系统和资料进行项目研究,会让孩子们花上大半个学期的时间自制一个热气球”,这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孩子们今后积累“未来领导力”意义深远,也恰恰是我国少儿基础教育最为欠缺的。

“我们让Tom做辩论记录,因为没有人比他更仔细,他记录,我们大家都很放心;Jerry负责查资料,因为他可以随便在家上网,他爸妈不管……”在一次辩论赛上,7岁的Larry作为所在班级辩论队队长,向老师说明他如何给小队员们进行分工。看他条理清晰、头头是道的样子,真的不敢相信他才上小学二年级。

实际上,在美国小学,这类少儿辩论赛非常普遍。孩子们参加比赛,获得的也不止是“耍嘴皮子”的功夫,更多的是像Larry、Tom、Jerry这些孩子一样的项目管理能力、演讲演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7岁的Larry怎么能组织领导一个5人的辩论队呢?

美国的孩子也是人,组织领导能力绝非与生俱来,正是通过少儿辩论赛这样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得到锻炼,很多美国孩子成了具备协调能力的“孩子王”。

美国的小学老师们会在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的处事常识和道德准则,以及要成为团队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此后的许多学习活动中,很少有生硬的说理,更多的是孩子自己在探索中强化运用这些常识和准则。比如,美国的少儿辩论赛很少由老师指定队长,而是由队员们自由选举产生,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告诉别人“为了团队,我将做些什么”。选举出来的队长会组织大家进行分工、收集资料、讨论对策等等。

当然,在美国小学辩论队中也不乏调皮捣蛋者,甚至不守规矩的小家伙,他们可能在团队中做出任何事情——不服从团队纪律、不满意自己的分工……这个时候,老师就会站出来,起到一个Gaide的引导作用,不是训斥他们,而是让他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将孩子引向正确的思想方向。

这种探索式和鼓励式的教育,让孩子在尝试、摸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和生活规则,老师只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适时地启发孩子们的思维活动。

明天的社会更美好。孩子是明天的人才,为了使孩子在未来有美好的前途,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一定要立足今天,面向未来。

为孩子奠定人生基础

有一天,埃森德中友协副主席沃克先生要去参加友协的一次活动,正当他整装待行的时候,儿子极其失望地哭叫起来:“爸爸,不要出去!爸爸,不要出去!”沃克赶紧抱起儿子问:“宝贝你真的不要爸爸出去?你要爸爸和你玩是不是?”儿子说:“对的。”沃克紧接着说:“好!爸爸不去了。爸爸知道和你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了,爸爸陪你玩。”随后他马上换了衣服,坐在地板上和孩子玩了起来。其实孩子这样哭,就说明他真的很需要大人了。不管你有什么工作,但是和孩子比较,孩子是更重要的。

沃克要求妻子至少6年不出去工作,是希望在孩子6岁以前,用更多的时间陪孩子玩,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德国把这段时间标志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和中国的育儿观不同,他们认为0-6岁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智力开发,不是学外语、学音乐、学绘画,而是父母要帮助0-6岁的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把人生比作房子的话,那么人生最初的6年就好比是房子的地基。幼年打下的地基,要到孩子长大以后才开始显示出重要作用来的。当一个人遇到挫折和挑战时,他最需要的东西不是金钱和地位,而是他的自信心、安全感和坚定的人生观,这些东西将决定他是积极的、正面的,还是被动的、负面的去处理他所面临的问题,而正是这些东西才是人生幸福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成功学生的背后都有父母在支持着他(她),所以身为父母就要为孩子的成功人生奠定基础。培养孩子就如同买房子,首付越多,今后越轻松;首付付得少,今后每年都要付一大笔钱,而且要付好多年。孩子小的时候,你付出得越多,未来你付出得就会越少。反之,你现在付出的越少,未来你就会越累。这是教育的常识,也是人生的经验。

父母为孩子所做出的努力,主要是为孩子未来着想,既然如此,那么,要为孩子奠定人生的基础,家长应该从哪里做起呢?

很多不惜抛弃工作的父母问:“现在我应该要怎么做,才真正是为孩子好呢?”

其实大部分父母,在孩子开始会走路、会说话之后,就开始对要学习什么费尽心思,而且有着一种“只要学得早,从小多学点,将来孩子自然就会找到自己的出路”这种想法。

所以,有些家长认为其他都不重要,只有学习成绩最重要。然而,较好的学习成绩难道真的可以保障孩子们的未来吗?

一位中小企业的CEO,谈到了近年来日益严重的青年失业的问题,他的理解是——“所有人都认为人力资源过剩,但像我们这种企业,却因为人才不足而感到无奈,我很疑惑这些年轻人在踏入社会之前,经过了至少10年的学习后,为什么连基本的能力都不具备?”

因为孩子们按照父母的要求,每天只顾读书,想方设法提高成绩,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又能期待什么呢?

当中国的家长仍在斤斤计较着孩子一两分的成绩,为没有获得第一名而责备孩子时,韩国教育家张炳惠博士却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成绩或名次并不代表一切。张炳慧博士认为,能够带领孩子迈向成功彼岸的,是9种从日常生活中培养的基本能力。一旦拥有幸福力、领导力、自制力等9大基本力,孩子的学业成绩没问题,人际关系没问题,情绪管理没问题,自我管理没问题……在10年20年之后,到了社会上,更能成为孩子迈向成功的绝佳武器。

为了把孩子的人生基础打好,父母不仅要把自己的时间多给孩子一些,还要努力地和孩子一起进入孩子的世界。

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所谓理想,是指与人生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志向、抱负和信念。高尚、远大、美好的理想给人以奋进的力量。这样的理想是信念,是希望,是向往,是追求;理想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理想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的想象;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

英国科学家牛顿,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他7岁时就立定志向要成为解开自然之谜的人,他对于各种物理现象都认真观察,10岁就能观测天象和探索天体物理规律,16岁就能用实验的方法测量风速等物理量,23岁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24岁开始数学微积分的创造,26岁就成了著名科学家,对物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当代最杰出的桥梁专家茅以升,11岁那年看到文德桥压塌的悲惨情景,就立下了大志,要为人们造一条结实的桥。为了实现愿望,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认真观察桥;读书读到桥,就把内容摘抄下来,看到报刊上桥的照片,他就搜集起来。15岁他考入了专门学习造桥的学校,继而走上了桥梁建筑的道路。后来他实现了自小的理想,建造了著名的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两个人都是因为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并坚韧不拔地坚持理想,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有两个中学生,一个男孩儿,一个女孩儿。男孩考进了清华大学,女孩考进了北京大学。一天,两个人认识了一位生物学家。这个生物学家告诉他们,中国有一种叫白头叶猴的濒危动物,仅在我国广西有两百只。现在人们要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以保护这些野生动物,结果这两个人就有了一个梦想。于是他们从2003年开始利用这几年的寒暑假去跟踪调查白头叶猴。

环境非常困难,茫茫的原始森林是野兽和虫子的天堂。每天睡觉之前都得先抖抖被子看里头有没有蛇,早晨起来先抖落抖落脚上的鞋看看有没有蝎子。这种猴是很难看到的,有一些老猎人一辈子都没看到过,所以他们的追踪很辛苦。有一天他们太累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她突然感觉不对,觉得腿刷刷地有东西在爬,原来她坐在了蚂蚁窝上……这种事他们遇到了许许多多,但是他们有一个梦想,一定要研究出白头叶猴的生活习性,一定要保护我们国家仅有的这200只白头叶猴。于是他们就有了精神,三年的寒暑假都在大森林里度过。这两个孩子的论文在美国纽约的世界少年科学家大会上获得了一等奖。

他们树立了理想,他们也努力实现了。

理想是一簇火种,能点燃拼搏进取的火焰;理想是一盏明灯,能照亮人生奋斗的历程;理想是强大的精神动力,能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理想,是孩子成长和成才的根本保证。古人云:“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容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锐兵精甲不能御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家长应该认真引导孩子,根据自身的特长爱好和社会需要,树立自己的理想。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

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座山坡上,一群大雁呜叫着从天空飞过,很快消失在远方。

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

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

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学着大雁的样子,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而你们年纪太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到那时,你们就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

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不懈地努力着。等到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两人果真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

这个牧羊人的儿子,就是美国著名的莱特兄弟。

怎样帮孩子树立远大理想?莱特兄弟的父亲已经告诉你了。当你成功地帮孩子确立了理想之后,理想就会成为他终生奋斗的方向和目标。不管他遇到什么困难,碰到多少险阻,他都能在理想的指引下,去克服困难,战胜险阻。所以,身为家长的你,一定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引导他一步步登上理想的顶峰。

家教重在教孩子如何做人

意大利少年安利柯永远忘不了小时候他父亲做的一件小事:

一天,爸爸带他去排队买票看马戏,排在他们前面的是一对夫妇带着8个孩子,最大的孩子也不会超过12岁。看得出这家人的生活并不富裕,身上廉价的衣服洗得很干净,孩子们很有教养。从孩子们的兴奋劲儿就知道,这是他们生活中一个十分精彩的夜晚。

当售票员小姐问他们买几张票时,那位父亲骄傲地回答:我们需要8张孩子票和两张大人票。当售票员小姐告诉他票的价钱,父亲的嘴唇开始颤抖,又问道:你刚才说是多少钱?售票员小姐又重复了一遍。那位父亲面露难色,慢慢俯下身,打算告诉孩子们因为钱袋的不够,看不成马戏了。

这时候安利柯看见父亲将一张20美元的钞票悄悄扔到地上——安利柯知道自己的家境并不宽裕。安利柯又看到爸爸弯腰捡起那张钞票,拍着前面那位父亲的肩膀说:先生,您的钱掉了!那位父亲马上领会了爸爸的好意,接过钞票,忍着泪水说:谢谢!这些钱的实际意义很多,很多!安利柯跟爸爸回家了,那一晚父子俩没有看成马戏,但男孩却从爸爸那里学到了真诚助人的品德。

美国一家媒体曾刊登过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家庭中父母如何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这12条基本法则是: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产生的后果;

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4何”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从这12条基本法则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注重于道德、品德、思想和理想。而对于我国来说,我们的孩子仅仅只是学习好,其他方面则全部“不合格”;有的孩子光会“死读书”,其他方面则一问三不知;有的孩子甚至暴露出极端的自私、狂妄、贪婪、毫无爱心等等缺点和道德滑坡的倾向。诸如此类,无疑是我国一些家庭在家庭教育中只重“分数”所造成的后果。

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学的延续和延伸,家庭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教孩子如何做人,即从德、智、体、劳各方面加以引导、启迪、培养、教育,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但愿我们能从美国家教12法则中受到启迪,走出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教孩子学会做人。我国古代教育的传统是:“教子当在幼”、“养正当于蒙”、“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孩子的前途与发展,而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有的家长会认为,教孩子做人谁不会呀,还用学习么。教孩子做人很简单,但教孩子做一个善良的、坦荡的、有教养的、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真的需要做家长的好好努力。

几个同事在一起聊天。甲说:“我家女儿厉害得很,敢扇他们班男同学的脸……以后定能管住女婿。”说此话时,脸上露着得意的神态。

乙说:“我以后一定把我们家女儿教得厉害一些,要让她横冲直闯,告诉她,有人打她就让她拿砖头砸,砸坏了有爸掏医药费……”

“难怪现在的女孩子比男孩子厉害,不少女孩子飞扬跋扈,疯得比男孩子还要猛,有时说出来的话露骨得简直让人难以置信,好好教自己的闺女吧,别让她们将来进监狱就行。”另一位年龄稍大的同事开玩笑地说。

三字经这样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善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些父母的言行,是否让你有所感触?现在许多家长的行为令人费解,难道他们仅仅喜欢自己的孩子厉害一些并以之为荣么?也许这些家长教会孩子的只是争强好胜、好逸恶劳,而如何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这多多少少让人感觉遗憾与悲哀,这些做家长的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

如果你不想让孩子被别人骂“没教养”,就一定要让孩子做个有教养的人。孩子小时候,做家长的就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告诉他们什么行为是美的、什么行为是丑的、什么行为会受到别人的尊重与赞赏、什么行为则会受到别人的斥责与批评。让他们在成长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家庭教育有它的独特功能,父母对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负有不可推卸的指路、引路责任。也就是说,父母应该从小教育孩子懂得怎样做人,这比什么都重要。有人说:小事业的成功靠机遇,中事业的成功靠能力,大事业的成功就完全靠品格、看操守。大凡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德行高尚的人。那么,教会孩子严其行,善其身是做人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