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是人类宝贵的遗产,因此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有着巨大的投资意义。
20世纪80年代,明清家具在内地兴起收藏热潮,30年来,古董家具的市场行情一路上升。例如,20世纪80年代,一对清代红木太师椅的价格仅仅800元,而到了90年代则翻了十倍,达到8000元,进入21世纪之后,其价格就上升到数万元。再如,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花2000元左右可以买到一对明式黄花梨官帽椅,但是如今出50万元也未必能够拿下,而行家认为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1世纪以来,明清家具的市场行情更是日新月异,2002年秋天,中国嘉德拍卖会上曾经以943.8万元成交一件清初黄花梨雕云龙纹四件柜,而到了2004年,该柜在北京翰海的成交价格却达到了1100万元,年增长速度为100万元上下。这种势头一直延续至今,有关行家分析认为,古董家具仍以年增长率35%的涨幅上升。
尽管古董市场行情火热,但是投资者却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谨记以下三戒:
1.戒冲动
投资必须是理性行为,任何投资都要建立在对投资领域丰富经验和对投资项目充分论证基础上的。自己本身就是门外汉,还不能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或咨询他人,风险当然就会找上门来。古董投资更是这个道理。
传说有这样一则趣闻:一位“大款”在某古董市场花上百万元人民币的买下一套“清代”文房用品。可是几天之后,他却要求退货,而卖家在按规矩收取几万元“手续费”后爽快地答应了退货。事实上,这套古董相当“潮”,价格仍然处于上升通道。本来“大款”是可以挣钱的,但是由于他的购买和退货都是冲动行为,缺乏必要的研究和思考,所以只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坦白说,古董的特殊性在于,其中学问深厚,因此外行很难涉猎。即便我们是行家里手,在投资时也不能冲动。
2.戒侥幸
由于侥幸的事情在社会生活中偶尔会发生,就像“守株待兔”者遇到兔子撞树根一样。因此,侥幸心理一直都存在于人们的心中。但是这种侥幸心里更多的时候却会给人带来错误的判断或决定。
在古董收藏圈里,人们经常会说到“捡漏儿”。也就是用相当低的价格淘到价值很高的物品。这种事情偶尔会发生,而且往往是在内行和外行之间发生的。“漏儿”实质上就是买卖双方艺术鉴赏力和市场洞察力的“差价”。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内行,想要制造一些“漏儿”,但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如果遇到“道行”更深者,恐怕吃亏的就是你了。
所以在古董买卖中,既要懂行,又不能卖弄。如果本着公平交易的原则,内行一方面能够接受,另一方面也不知道你的“道行深浅”,因此往往能够以合理的价格成交。
3.戒轻信
老人们常说,谁的话也不能全信。这句话在古董行里可谓箴言。卖主的话,当然要大打折扣,即便是自己人的话,也要加以斟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具有一定的鉴赏力。当然,每个人天生也成不了专家,只要我们对古董有着深厚的兴趣,在多读书的基础上,从一些小的交易一点点做起,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最终一定能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要做好以上“三戒”,就要有良好的心态。古董市场的水很深,我们既然对古董感兴趣,愿意涉足其中,被“捡漏儿”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这时候千万不要过于悲愤,权当是交学费了。
要想做到这“三戒”,投资者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而良好心态的前提是做出正确的定位。收藏古董尽管是一种投资,但更是一种喜好,因此收藏者首先应该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多阅读相关书籍,多到故宫、博物馆去学习,逐步了解、提高。有利这些知识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确定投资的对象或者价位。在古董界,人们常说:“钱多有钱多的玩法,钱少有钱少的玩法。”只要定位准确,持之以恒,小物件也可以做出大文章。比如,某古玩城曾展出一位“钱少”者的藏品——收藏各式各样的绣花针。这位朋友经济上并不宽裕,因此就选择了收藏绣花针,结果从古到今,已成系列,当然也就具有了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而对于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玩家来说,也不应该见什么爱什么,而应该“情有独钟”,努力向专业化、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