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华严经疏注
33080400000055

第55章

二諮問。文二。初自陳發心。

爾時善財童子(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正問法要三。初標所問。

而我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

二歎慈氏有能答之德。即以此德而為問端。

大聖一切如來授尊者記(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上總。下別。

若一生當得無上菩提(至)已能速踐一切智位。

別有五十句。皆因圓果滿德。

三結問請說。兼顯問意。

大聖菩薩云何學菩薩行(至)如是等事願皆為說。

三稱歎授法二。先稱歎二。初為大眾歎善財。即是難人二。初指人示眾。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至)問菩薩行諸功德不。

二正讚其德四。初求友精勤二。初總顯精勤。

諸仁者此長者子勇猛精進(至)處處尋求承事請法。

二別示精勤之相。

諸仁者此長者子(至)未曾暫起一念疲懈。

謂一時之勤。猶未可歎。以其善財自始暨末。一念無懈。故為可稱。言一百一十善知識者。古有多釋。一云理應具有。但文脫漏。賢首釋云。前後諸友。總五十四位。分出德生有德為二。則五十五人各有自分勝進。故有一百一十。若依此解。違此已言。既云經由百一十已方至彌勒。彌勒等三非在一百一十之數。其義明矣。有云百一十。言減數十耳。約實唯有一百八人。謂此前除去徧友。但五十一。各具主伴。成百二人。徧友童子指示眾藝。雖非主友。而是伴友。為一百三。更加無厭足王處空天瞿波處無憂德神摩耶處蓮華法德身眾神及妙華光明神守護法堂善眼羅剎。合前總有一百八人。以空天等相問答故。得在友數。非前主友稱名指示。故非主友。但名伴友。若爾則違下餘城之言。下自釋云。前至童子童女。已經一百一十。今更往後文殊所。故云餘也。謂若以此為百八者。加於慈氏。尚為百九。并後文殊。方成一十。何有餘耶。若通會者。三釋皆得一種。取前更加不動處覺悟菩薩天如來使天。足成一百一十之數。餘義亦成。以彼二聖亦教善財故。得為伴友。其餘己之言。但是譯者之意。晉經中無餘己之言。通取前後。於義無妨。然下復云百一十城。又云過百一十由旬。皆言百一十者。有所表故。謂除佛位。取其證入十地等覺。為百一十。一中具十。是故成其一百一十。亦顯位位十十相融。設有三賢。亦唯具十。若合等覺。屬在十地勝進中攝。則開十信。以為其一。進退行布及與圓融。皆順百一十之言。何必須要剋定前後。

二所乘廣大三。初總難希奇。

諸仁者此長者子(至)修諸廣大助道之法。

二別明難遇二。初標舉。

如是之人難可得聞難可得見難得親近同居共行。

二徵釋二。初徵。

何以故。

二釋。釋意云。非濟深廣故。即開前總中救護眾生。於中又二。初總護一切。

此長者子發心救護(至)斷癡惑出生死。

二約類別明。

諸仁者此長者子為被四流漂汩者造大法船。

汩者流急之貌。

為被見泥沒溺者(至)住界城者示諸脫門。

言界城者。即十八界。一一根境識中。別別解脫故。

在險難者導安隱處(至)界蛇所纏解以聖道。

界蛇即地等四界。

著於六處空聚落者以智慧光引之令出。

六處空聚。癡闇無人。不以智光引之。必為塵賊所劫。

住邪濟者令入正濟(至)令其趣入一切智城。

三總結所作。

諸仁者此長者子(至)常樂順行未曾違逆。

三具德無缺。

諸仁者若有眾生(至)應知展轉倍更難得。

有十三句。有一在已。已為希有。況有二三乃至全具。是故經云。展轉難得。又復後後難於前前。故云展轉。

四速證超權。

諸仁者餘諸菩薩(至)乃能親近諸佛菩提。

此依權修。

此長者子於一生內則能淨佛剎則能化眾生。

以依實教修行故也。謂以即於凡身。一生亦解行生故。千年之烏。不及朝生之鳳。普賢行位。互融攝故。依實修者。悉皆能爾。胡不勉旃。文有十句。上二句總明具諸位行。

則能以智慧深入法界。

三入十住。

則能成就諸波羅蜜則能增廣一切諸行。

四五入十行。

則能圓滿一切大願。

六入迴向。又上四句。亦皆十地行。又上四義。義含通別。

則能超出一切魔業(至)則能具足普賢諸行。

此之四句。通諸地位。

二為善財讚菩提心。即是歎法。文二。初結前生後。

爾時彌勒菩薩(至)令無量百千眾生發菩提心已。

二正歎四。初標歎發心。

告善財言善哉善哉(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正明讚歎發心之器。成其利益。

善男子汝獲善利(至)已為善友共所攝受。

三廣舉菩提心德釋成二。初徵。

何以故。

徵意云。所以歎善哉獲善利者何耶。

二釋。意云。大菩提心具眾德故。文有二百二十一句。皆通三種發心。頓具諸位功德。且分為二。初一百一十八句。明菩提心。徧該諸地。後一百三句。明菩提心。頓具諸位功德。又前多明信成就及解行發心。後段多明證位發心。是故經文多云得也。又前段明菩提心殊勝功德。高齊佛果。後段喻菩提心自在功德。廣多無量。今初段中分二。初別明。文通橫豎。橫則一一發心。皆具諸句之德。豎則別配諸位發心。以從菩薩種性。至於究竟。不出三種發心。故光統配十二住。分十二段。初種性住。

善男子菩提心者(至)能持一切諸世間故。

今初三句。即種性住。故云如種如田亦如大地。皆是種子發生之義。

二明勝解行住中之益。

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至)能放種種法光明故。

三極喜增上住。

菩提心者猶如淨目(至)一切願中得自在故。

皆初地中義故。

四戒增上住。

菩提心者猶如大海(至)不染一切世間法故。

五增上心住。

菩提心者如調慧象(至)能熏法界悉周徧故。

六覺分相應增上慧住。

菩提心者如善見藥王(至)菩提心者如毗笈摩藥。

毗笈摩者此云普去。

能拔一切諸惑箭故(至)能清一切煩惱濁故。

七諸諦相應增上住。

菩提心者如如意珠(至)能護一切理心故。

八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住。

菩提心者猶如利刀(至)能拔一切身見刺故。

九無相有功用住。

菩提心者猶如臥具(至)能雨一切妙法雨故。

十無相無功用住。

菩提心者猶如命根(至)出生一切覺分寶故。

十一無礙解住。

菩提心者如好種性(至)不取聲聞解脫果故。

言壽行者。梵本云。則為礠石不吸聲聞解脫果故。

十二最上菩薩住。

菩提心者如淨瑠璃(至)能伏煩惱阿修羅故。

梵本云。因陀羅網。網取煩惱阿修羅故。

菩提心者如婆樓那風。

此云迅猛風也。

能動一切所應化故(至)一切世間應供養故。

其中文義。皆與彼位相應。恐繁不屬。故始於種子。終於惑習。明豎義彰矣。然斷習等推功歸本。由初發心。則橫具諸德。於理明矣。

二總結。

善男子菩提心者(至)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即知功成。由於始簣。故初心具於諸德況復初後圓融。

二有一百三句。明菩提心自在功德。於中各有喻合之文。說聽之人所見深遠。故所引喻多非凡境。亦顯不共菩提心故。雖通橫豎。且約豎配。文分五段。初有七句。攝十住德。次有十句。攝十行德。三有九喻。攝十迴向。四六十句。攝十地德。五十七句。攝等覺位。以金剛智。終成無上大菩提故。其間梵語。廣如音義。翻對解釋。今初攝十住德。

善男子譬如有人(至)諸覺觀煙不能熏害。

覺心自性。離惡覺等。

善男子譬如有人(至)一切智樹初無所損。

二攝十行德。

善男子譬如帝釋著摩尼冠(至)煩惱龍蛇不能為害。

三攝十迴向德。

善男子譬如帝釋著摩尼冠(至)猶如法界性清淨故。

四有六十喻。攝十地德。即分為十。初四攝初地德。

善男子譬如有寶(至)一切功德悉於中現。

二有三喻。攝二地德。

善男子如有寶珠(至)心王大寶餘無及者。

謂持戒頭陀等淨功德故。

三有四喻。攝三地德。

善男子譬如有人(至)令其具足智慧清涼。

入諸禪定。離惑熱等故。

四有四喻。攝四地德。

善男子如須彌山(至)悉得同其一切智色。

同一切智燄。得無漏故。

善男子譬如波利質多羅樹(至)百千劫熏所不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