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晋江县志道光本
33046300000029

第29章 水利志(6)

安平西埭 在八都安海西桥右。宋御史白承休筑,谓之“白使埭”,后废。有姓曾者修之,谓之“曾埭”。绍兴间,洪水流溃,知县王悦同乡人曾、韦二家修筑,又名“曾韦埭”。北有庙,祀王悦。嗣知府马咸赖堰埭而田于两岸,是谓“西埭”。与曾韦埭合而为一。水自柏峯山发源而来,分为九派,名曰九溪。自九溪分支出黄口店,聚龙潭,达南瀛桥,分一小支流韦舍后圳,出横辰桥,至曾埭而入于西埭。灌晋江田,得水七分;灌南安田,得水三分。周围一千余丈,广三丈,深二丈。灌田六百石。陡门一,在西桥以泄水势。〔明黄凤翔、颜石亭贰守见招,同詹司寇泛舟西埭诗〕别浦风光海色连,菰蒲荡漾小春天。凿坏颜阖徧留客,垂钓詹何共泊船。堤涨潮痕新雨后,桥横塔影夕阳前。行吟不是湘潭侣,闻听渔歌一叩舷。嘉靖八年,知县钱立诚筑堤。后知县谭敬所、县丞张泉斗重修。国朝康熙甲子复界,提督蓝理占筑。雍正八年,清丈蓝业溢产,内埭共产七百五十八亩余。乾隆五十九年,山海交涨,埭遂废。

外围永丰埭 坐在八都安海乡,与西埭隔岸。国朝雍正元年,黄永丰建筑,丈产四百八十余亩。乾隆五十一年,先西埭被水冲塌,埭亦废。按:此永丰埭,与上“永丰埭”,异地同名。

许埭

宋埭 俱在八都修仁里。县志云,与石埭陂三处,宋淳熙时已废。

坝凡十有三

陈三坝 即留公陂,详见上。

蔡坑坝 在四都葛洲村,周围一十丈,深五尺。水自南安九溪分来,通三十都吟啸桥而出。

逃猴坝 在三都蔡田、柯前等处。水自罗裳高州而下流,从倒桥东畔出古陵桥。

建宁坝 在二都,水自南安福行坝流下,通市上桥磁灶溪。

浦口坝 在南门外三十四都。水自新桥而来,横冲南岸,湮没数乡。深五丈,广六七丈。里人黄际芳,于嘉庆丙寅年倡筑,众旨输助。同事者黄元贵、元新、逊诲、伯道,而际芳始终之。费白镪千余。

东壁坝 亦在南门外三十四都。

桥尾坝 亦在南门外三十四都。二坝均受新桥之水。黄际芳于道光壬午年舍田筑基,身任其劳,命其弟际洁、文顺、邦辰、仲玉同里人吴明观、傅应龙、郭缕观经理之,计店停租,因田出卖,又縻白镪二千余钣焉。

河坝

钟洋坝

官洋坝

康南坝 以上四坝,皆在四十四都。深广、丈尺未详。

光坝

杜坝 以上二坝,皆在四十六都。深广、丈尺亦未详。

坑五

紫帽坑 在三十四都兴贤里。发源山涧,由常春、东宅、安福、保福等处,经鼓雷山陡门,人于笋江。

石佛坑 在九都至十二都仁和里。阔一丈,深七尺,流通十都井林坑。

横山坑 在仁和里。坑西南为十二都,东至十四都,北至十三都,水流二十三都浮田塘。

南山坑 在仁和里。西北为十二都,东至十四都,南至十一都,水流至十一都通大海。

徐李坑 在七都修仁里。长二丈,阔五尺,深二尺。

港二

植璧港 汇横山以南诸涧之〔六〕入于海者。

陈坑港 沿植璧港而南,汇井尾埭、烽火埭、西湖诸水之趋于海者。

淮一

天水淮 在三十五都。三十七都交界登瀛里。《方舆纪要》:其地曰“南洋”,田滨海苦咸卤。唐太和三年,刺史赵棨凿清渠,作三十六涵,纳笋浯二水以灌田,凡百八十顷,取赵姓望,名曰天水。《闽书》今下围是也。方言谓淮为围。后陈洪进重兴之,改曰节度淮。〔隆庆府志〕宋景祐四年,守曹修睦再浚治,又以三十六涵细碎隐伏,无法以制水之赢缩,于是尽撤诸涵,别营三涵,视潮来去以为启闭。为大渠一,长二千九百丈,广一丈五尺。为小渠八,积长二千五十八丈,广五尺。按:隆、万二志,俱载在二十九都、三十都和风里,误。

浦一

玉兰浦 《闽书》:汇灵源山东南诸涧之流,趋于海。互见三川。按:此条县志无。

圳一

沟边河圳 在一都,发源于前坑。

潭三

龙兴潭 〔万历府志〕在四十一、二、三都之界。相传祷雨多应。互见山。

凌云潭 在四十四都。前有凌云阁。

白虹漈龙潭 在四十七都。相传有龙自此飞起,岁旱祷之辄雨。祷雨者投简于潭,逆流不沉。详见山。

泉一十有六

夫子泉 在府学礼殿庭。宋龙兴教授黄启宗视役夫薙芜,得清泉于咸卤之地,味特甘香,环甃以石,揭名其旁,后筑塞为露台。今在棂星门东墙围外者,乃改凿为之也。

蔡公泉 在三十三都乌石。宋皇祐中,郡守蔡襄登北山,有泉自石罅出,其味美。好事者作亭其上,因名。治平中,县令王克俊刻“蔡公泉”三字于石。

清源泉 亦名“相泉”,在清源山上下洞之间,深不过四五尺,大旱不竭。详见山。

藜杖泉 在清源山下洞之前,其泉出之处,自平石之上,深不过一尺,大旱不竭。详见山。

乳泉 在藜杖泉之下,宋元祐中,潜江令张总谪居于此,尝取泉炼药,逾年不坏,以为惠山泉殊不及。

云根潄玉泉 在清源山之梅岩,详见山。

丸泉 在清源山南台岩,石上镌“丸泉”二字。

瑞泉 在清源山妙觉岩。详见山。

圣泉 在北山瑞像岩后。

甘泉 在紫帽山龙潭之侧。

灵源泉 在灵源山巅,其泉出于石罅,大旱不竭。

灵泉 在象陷山。

瑞香泉 在北山狮子峯下兴福院,味极甘美。

樟木泉 在二十七都。相传五代周显德中岁旱,祷于庙,一夕雷震古樟木,有泉自木中出,因而成井,故名。

石井泉 在溜石镇高甲山,井方广丈余,海潮至其旁,与泉不杂,色莹而味甘。

龙须泉 在十六都深沪。详见古迹。

池一十有四

百源川池 在郡城内东南,府学旁。

放生池 在百源川池边,旧皆属光孝寺。有一小涵,水满则二池合而为一,浅则分。

唐放生池 在肃清门外西南,水陆寺前。今犹存。

宋放生池 在崇阳门前,梦果巷中,即放生桥处。

镇西池 在义城门内,阔数亩,深七丈,俗呼“七丈潭”。岁旱不竭,中有小阜如星,与木塔对峙。城西居民以为镇星,富庶以此。

何厝池 在城西隅。

洗马池 在城西隅菜园下,五代留从効洗马处。宋留忠宣正筑亭其上,为城西众水归汇之处,今亭废池塞。

杜厝池 在城北隅。已填为田,今再开凿。

金池 在今县学东北。

蔡厝池 在城东南隅,明蔡尚书克廉祠门口。今祠废池存。

铳池 在南教场尾。

洗马池 在南门内天妃宫右畔城兜。

番佛寺池 在城南隅。

凤池 在郡南关外二十九都和风里。府志:长十余丈,阔三丈,深丈有奇。或云,两池相接,其形似凤。或云,昔有凤栖于池上。其地为池店乡。

并三十有八

玉泉井 在府学明伦堂露台之东。

泮南井 在府学泮池南育英门外。

三元井 在今县学内礼殿前露台下右畔西庑中门前。井盖穿三孔。明知县罗名士立石,镌“三元井”三字,其碑高大,又有石蛇。乾隆十四年己巳重新县学,其碑适在西庑门前,故偃置于后崇圣祠边地上。后修祠者不悟,移竖于礼殿后,佳冬梨树下独井北,则谬矣。

应魁井 在县学东畔门前之北石栏杆下,久湮。明嘉靖年间,教谕黄桂、卓光谟相继浚。

七星井 〔万历府志〕谯楼前各二井,皆两两相对,如斗形。又一在大司丞坊前之西,一在阛阓坊内,一在崇阳门内之西,如斗柄然。按谯楼前各二井,一在生韩古庙左畔,被围店内,不可见;一即在此庙对面街右,近处皆向此汲。时人以此二井为凤眼。一在东街头四科亭前,亭已废,其井甚大,用四栏焉,居人皆汲。一在西街头“多士坊”北人家门首内,时已湮。“多士坊”匾亦失。一在大司丞坊前之西者,查旧废坊无此名。一在阛阓坊内者,即今仕曹半巷中也。一在崇阳门内之西者,亦未见。

圣泉井 在崇阳门外西旁。相传旧泉脉屡竭,唐涌泉尊者以杖叩之,自是虽旱不竭,故名。

大井 在泉州卫内。相传留从効凿,又名“留公井”。

状元井 在晋安驿内,宋为贡院,故名。井盖上镌“状元”二字。

状元井 在曾井铺曾井巷奎星楼前。宋状元枢密使曾从龙未遇时,井在门口,凡出人经过,鳌头现井中,数步而止。后人以其止处筑楼,以祀大魁神像,故铺巷以此得名,而里亦称“鳌头”。乾隆丁酉,里人重新其楼,后移魁星于大寺后普安宫,而此楼上祀福德神。嘉庆己巳,裔孙进士中书宝光,会族重修此井,镌“状元井”三字于碑。

清玉泉井 在南俊巷旧染局内,其泉清冽。

会通井 在肃清门会通坊内,即仕曹巷头。石栏镌“宋元祐戊辰重修绍兴甲戌再修”。井之由来已久,以曾溺人,后拓宫地,掩之。

玉泉井 在观下巷公惠坊内,味甚清冽。又宝盖山石塔下有泉,亦名玉泉井,随海潮汐以为盈缩,虽大旱不竭。按:此名与在府学明伦堂者为三。

炼丹井 在元妙观内,仙人吴崇岳遗迹。传见方外。

溥泉井 在集贤坊内,味甘美。

义泉井 在义泉坊内,其泉清冽。

赵公井 在义成门奉圣坊内,宋郡守赵令衿凿。

真涌泉井 在仁风亭外护安院前,今院废。

龙眼泉井 一井双口,故名。

离井 二泉俱在三教铺。离井已被人家盖屋,不可见。

坎井 在盛贤铺,井盖囗孔。

清白源井 在鹦鹉山窟顶。

旃檀林井 《一统志》:“在承天寺旃檀林之南,味甚甘冽,可炼糖霜。”

甘露井 在开元寺戒坛北。〔明黄凤翔集戒坛访甘露井诗〕宝刹旃檀白玉墀,前朝胜迹至今垂。细寻湛露流甘处,犹似禅堂说法〔七〕时。雨过空阶琼液满,风来净土暗香吹。投闲共结东林社,直拟斋心事远师。

涅槃井 在仁风门外。唐僧黄涅槃,以卯位忌风,凿此镇之。

玉龙井 在北山清源下洞之左。国朝知府怀荫布、知县王勋祷雨有验,勒“灵雨应时”于石。

龙湫六井 在罗裳山。有在高原者,有在平地者,泉脉相通,汲一井则诸井之水皆动,时有龙起其处。

灵泉井 在灵源山顶。大旱不竭,号师姑井。宋志云,名“吴六娘井”。宋有吴六娘者,居山背凿此,故名。

石眠井 在十六都石壁之麓,濒海石堆中。天然如甃,泉甚甘冽,潮长则没,退则味甘如故。

石湖三井 在石湖东湾。三井鼎分,其一井圆四丈余,深不可测。

鼓雷山龙井 宋庆历间,有龙蟠绕于井。互见山。

龙坡井 在永宁卫育英坊内,其泉甘冽。冬夏汲之不竭。

卫井 在永宁卫,其泉甘冽,酿酒煮茗皆佳。

潮汐井 在紫帽山麓。随潮盈缩,今湮。

复井 在狮山崇真寺旁。《闽书》:岁旱不竭,底有石眼。

市心保井 在青山下。《闽书》:深可丈余,足一保汲,亦名宝泉。

天竺井 在弥陀山下。水甘,旱不枯。

佳泉井 在石头街北石宫左。一条如线,味清甘,远近皆汲,大旱不竭。

棗园井 在城北,地名棗园。上有三眼。二小一大。汲东一小眼,水尤佳。其冽胜府治诸井水,盖近北山之脉故也。

〔万历府志〕东湖切近郡城,侵填且为平地。沙塘、湮浦埭,多为豪家垦田。至如大桥、小桥、吟啸、陈翁诸港,盈塘、洑田、象畔、龟湖等汇,率岁久淤浅,不可潴蓄。顷又有倡议以荧惑有司,欲从金鸡桥凿渠以导大溪之水。殊不知大溪之水,一泄二十里而不可挽,无论南安上游诸乡万姓,断山脉,毁坟墓,废庐里田土,为害之大,其如高冈亢原必不可深,繁费疲力必不能给何?纵万一成之,然自金鸡截流而南,则安溪、永春舟载不通,而二县之民坐困;南安、晋江溪流不至,而二县之源顿竭,泉州郡治亦不成其为郡治矣。其故,由嘉靖乙酉志误于治平坝陂下载此水利一通,则东南一带田亩数万顷皆为上腴之地,谭者遂以为据。王兵备误听之,幸赵抚台严止之,不者,其祸非浅鲜也。《闽书》:南安之水,流合晋江之笋江,以入于海。襟绕郡城,一郡风气也。而说者谓晋江南乡田常旱,七首塘不足赖,欲分一支以入南乡,不知溪小力微,分则两涩。万历间,有治兵使者排众议欲开之,舆情大骇,工竟不就,兵使者坐罢官。

附乾隆庚寅修南涂二关水利碑

南涂二关,即志所称德济、通淮也。关外有沟,蓄泄潮汐,以资灌溉。附郭田畴,悉赖于是。自陡门渗漏,早无以储,农田失利,有由来矣。邑人国学介宾陈君思聪倡议修筑,就田出资,用济工作,爰请县主。方公色喜曰:“农事关心,甚盛举也。”遂委任于陈君。凡诸工费,陈君皆先输之,以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兴工。二关外之陡门暨南郊濠沟,兵马司桥等处,宜筑者筑,宜疏者疏,宜治者治,悉心课督,务使旱涝有备。是役也,工甫作而陈君殁。尔时,不惟吾侪感吊,方公且怜惜之,輓君以诗,嘱其胞弟嘉谟君继焉。幸而嘉谟克继兄志,踵成其任,以三十四年二月讫工,共縻白金千有余两。衿耆按产鸠资,事竣时,方公为之立石纪盛事焉。昔郑渔仲父国器,尝鬻田筑洋陂以惠莆人,至今传为义举。若君之昆季,勤修筑,溉田至一万余顷,捐其财,利赖及三十三乡。以今方古,何多让焉?爰泐其事,以志不忘,且为后之乐善者劝。庚寅三十三乡耆老苏廷美等勒石。

〔校注〕

〔一〕“湖”,原误作“河”。据乾隆《晋江县志》改。

〔二〕“泥”,原误作“源”。据乾隆《晋江县志》改。

〔三〕原缺“宾介”二字,据乾隆《晋江县志》补。

〔四〕原缺“沙”字,据乾隆《晋江县志》补。

〔五〕“〈土甲〉”疑是“岬”之误。

〔六〕“之”下疑脱一“水”字。

〔七〕“法”字原缺,据乾隆《晋江县志》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