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晋江县志道光本
33046300000015

第15章 山川志(10)

灵源山 在五都,唐时道士蔡明濬居之。一名吴山,又名吴明山。宋时有吴氏昆季隐居于此,后乡人祠之及其二媪。详见坛庙。山雄跨四里许,高出东南诸山,外顶高大而平,亦名太平山。上有石曰望江石,南眺大海,可历数百余里。北顾郡治,山川城郭历历如绘。下有灵源庵,****知读书处,知卒即葬此山。详见《宅墓》。〔元王翰诗〕旭日照高岑,天风振远林。不因沧海色,那识白云心。瑶树空香满,珠林积翠深。坐来明月上,何处起潮音?〔明王慎中诗〕拘拘有妄身,一一不能舍。形骸自束缚,日使道心寡。偶同片云闲,得此憩兰若。奇峯千万叠,一派飞泉洒。飒飒天风来,松声如雨下。冥濛衾帱深,烟霭翠盈把。不灭慧灯悬,炤兹四体假。始知房闼卧,息偃类奔马。誓欲讬名山,于焉投静者。荒茅便可芟,无为俟聊且。〔苏浚诗〕丹崖元室倚云弧,一径纡回万壑殊。有客入门苔不扫,无僧说法鸟相呼。胸吞渤澥栖三岛,手拍浮邱倒百壶。夜静钟声醒客梦,天花渺渺出仙都。〔黄克晦诗〕风高绝顶失攀援,直欲凌空去不还。仙犬忽闻苍翠里,冥鸿半落有无间。三重城郭分青霭,百折江流入断山。胜赏知音倾不浅,何时长伴一僧闲?〔张瑞图诗〕仙掌花繁点客袍,禅关遥入紫云高。群峯东凑趋青霭,一室中虚现白毫。地主贤能新栋宇,山人老灭旧风骚。淹流三日缘无事,贪听松涛与海涛。灵泉井。详见水利。又有紫云峯、紫云室,其地四时花木阴映。《闽书》:山南一支为乞雨山,上有七星墩,乡人于此祷雨,掘得炭者即雨。嘉庆乙亥冬,镌“魁”字于山巅,建朱子祠,额曰“奎峯堂”。乡之绅士祀焉。

玉兰山 在灵源山下,出城南四十里,地名灵水。山多兰蕙,散布于巨石林木间,叶长而丽,有光,广较大于韮茎,皆五花,色白如玉,香闻里许,芬馥异常,云是仙种。故老云:宋时有人驾屋其上,隐其姓名曰“一笠山人”,其神情淡如也。尝有句云:“洞里烟霞无人共,时闻仙香特地来”。因榜其室曰“仙洞”。又于山前构一小亭,下有巨石,平如砥。石上一迹,名曰仙踵石。世传仙人欲驾云登天时,跨一足于其上,迹深寸许,遂颜其亭曰“仙踵亭”。旁植名菊异花嘉蔬绿蒟数径,外环杂卉为篱。〔有诗云〕闲依大古松,满眼烟云翠。种菊山前径,丛离仙犬吠。

高州山 在灵源、华表二山之间,与府治相对,故名。

罗裳山 在二十八都,距郡城南三十里。与清源、紫帽、朋山并为郡名山,泉中谓“清紫朋罗”是也。山东有玉髻峯,下有画马石。详见《古迹》。又有龙湫六井。详见《水利》。

象陷山 在华表山北数里。其势雄大,旧传有象害人。唐末南安陈姓者坎地陷之,故名。山有灵泉庵、石资岩。蔡如金尊师尝藏符印于山顶。

石龟山 此又一石龟。在象陷山东南十余里。峻壁二丈许,石形如龟。宋岳珂《桯史》云:余外家居泉之石龟是也。

圭壁山 在罗裳之东,其形如圭,故名。

青阳山 在二十七都。山有八石,名八仙石。旁为石鼓山,有庙,中祀顺正王。详见《坛庙》。宋郡守真德秀祷雨于此。又有法云寺。详见《寺观》。又有八贤祠。

石壁山 在深沪村,亦名狮山。《闽书》:石刻“深沪”二字,相传为罗隐书。山有崇真寺,旁有复井。详见《水利》。左为弥陀山,下有天竺井,水甘,旱不枯。右为青山,有市心保井,详见《水利》。亦名宝泉,遂以名庵。庵左无蚊,亦以为隐谶云。〔明詹仰庇诗〕层崖分五澳,叠屋耸孤冈。风土鱼虾薮,邱园粟麦乡。壁山乔木古,玉井细泉香。独浩乘槎兴,欲寻垂钓方。〔王之诏同李廷机游石壁山诗〕壁峯凝挠翠,高插紫云端。寺古经声韻,江空曙色寒。巉岩层献秀,潮汐叠洄澜。携手同游眺,洋洋壮大观。〔李和原韵〕同游从远眺,江寺插云端。地挺金狮秀,湘翻玉虺寒。岚光悬壁翠,霞影印沧澜。拜谒欣瞻仰,泱泱表海观。

益辅山 在郡东南永宁卫。以山受日光最早,名朝阳山。又以山上有石如珠,名骊龙山。又以山滨大海,名瑞海山。

宝盖山 在二十都,距郡城东南四十五里。俗名大孤山。明处士赵复隐处。〔明黄克晦诗〕乱嶂边江出,大孤山最孤。鲛宫依断石,僧路入平湖。急雪飘难聚,飞禽过自呼。青天憎独立,谁复插浮图。〔詹仰庇诗〕宝盖峯孤控海东,西来金马远争雄。手摩霄汉千山尽,眼入沧溟百岛通。虎豹风生幽涧底,鱼龙云起大波中。天涯恍有神仙气,一啸泠然若御空。绝顶有石塔,名关锁塔。关锁,水口镇塔也。高出云表,登之可望商舶来往。宋绍兴中,僧介殊建。又俗谓之姑嫂塔。《闽书》:昔有姑嫂嫁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塔中刻二女像,游人拾瓦掷之,中者生男,不中女也。〔明苏濬诗〕古刹倚嶒霄,乘风独听潮。千杯迎海市,万里借扶摇。琼树当空出,飞帆带月遥。二妃环佩冷,秋色正萧萧。〔黄克晦诗〕绝顶芙蓉塔,空怜结构劳。影孤悬碧汉,风落壮寒涛。元气苍苍润,冥心杳杳高。时闻环佩响,二女出游邀。〔朱梧诗〕千寻碧玉削芙蓉,碍日含风四五重。海入扶桑惊浪涌,山回葱岭翠微浓。擎天八柱空驱石,绝世三维见此峯。薄暮茫茫秋雨急,愁云何处隐飞龙?山下有圣泉井,山南五里许有虎岫岩,云石光润,林木青葱,濒海特胜。上有赵永嘉石刻诗。曰:青山吐出白龙开,我是地仙赵秀才。嘉善无鱼餐得去,永嘉有虎唤能来。《闽书》:每八九月,滨海男女携饼餈羊酒徜徉其上,曰游春。〔明庄一俊诗〕天风吹落海云关,岩穴虚明渐可攀。时见凌空诸鹤下,更闻说法一僧闲。鳌城吞吐中秋月,虎岫逍遥落日山。释子若逢相借问,近来俯仰在人间。〔又〕远近寒山暮不同,洞门时失海南峯。孤城岛外人烟断,数屋潮边野树重。遂有渔郎下击鼓,始参释子出鸣钟。十年蓟北关心地,此日登临理病惊。〔苏濬诗〕落日倚层岑,清樽度石阴。啸风岩谷应,驱石海云深。野旷迷芳径,帘疎出远林。问僧无一语,古木啸鸣禽。〔黄克晦诗〕暝色投孤寺,问人山路分。磴危霜草滑,村静桔槔闻。落雁盘秋塔,归龙戏海云。回看昏黑尽,空翠正氤氲。〔又〕力尽千峰外,心飞积水东。阴森通客路,窈窕入禅宫。石涌狮鸣坐,林翻虎啸风。相将凌绝顶,引手割鸿濛。〔朱梧诗〕幽径石阴清,含辉雨度迎。松关秋更寂,佛月夜增明。叶落迷僧迹,林深换鸟声。金仙六如偈,梵诵答高情。国朝乾隆二十四年,都人于山腰建文昌阁。

金鞍山 一名天马山,在二十都,距郡城东南五十里,俗呼小孤山。中有永嘉室,亦名月庵,宋道人赵永嘉居之。详见仙释。山旁一山,土石红赤,名火焰山。《闽书》:宝盖山,俗名大辜;金鞍山,俗名小辜。相传有辜氏女显迹神异。或云大姑小姑,犹江西二山出于江中,人立二姑庙也。

灵秀山 在二十一都,距郡城南五十余里。隆庆府志:上有小岩,昔人结庵其侧,海潮至则石润,退则石燥,因名海潮庵。宋石起宗读书其内。《闽书》:山旧有空相院。详见寺观。凌霄塔、七佛塔、方外亭、透龙泉、青莲池、濯足池、待月桥、君子石、盘陀石、灵蛇洞诸胜。

芝山 即祥芝。在二十一都,上有“小山丛竹”四大字石刻。又有宋邱葵石刻诗。曰:牀头枕是溪中石,井底泉通竹下池。宿客不怀过鸟语,独闻山雨对花时。详见《古迹》。

丰山 距石湖山里许,上有丰山寺,今废。〔明何乔远诗〕春风荡荡不知寒,双袂飘然对酒欢。碧海呼哅来几席,黄沙曲折到林峦。羊群石态尊前见,螺髻山形寺里看,自得君来成胜事,他年应作读书坛。寺前大小石附之,骤望如群羊然。以上十九山皆自西南驷行,山旋至东南,又郡城外局案山而兼环水口也。

岱屿 在海中,介石湖、北镇两山间,郡水口山也。海舟由此门出,行二日,至高华屿。又二日,至〈勿上黽下〉鼊屿。又一日,可至琉球国。又有护田屿,地亦相近。

白舆 在石湖港西,耸出江中,洛阳、圣姑、北镇、石湖诸港分汇之处。左右多沈沙,迁徙不常,屡为商舶患。此二屿在海中亦以镇水口。

又府、县志尚有数山,不尽关龙脉大势,缘图已密,难行兼载,然有故实,宜并录之。

石壁山 按此近万岁山者,非深沪之石壁山。

赤虾山 与桃花山相连,下有埭。

锣钟山 《闽书》:其石考之声似锣钟。按此即桃花山上之石,非别有一山也。

岩山、翁山、古圳山、斗南山 俱在郡城西南十数里,与紫帽相接。按此是小山,相对之说未稳。

水亭山 去狮山三里,朝揖郡城。

碧峯山 府志无注。

崎山 在二十八都。府志只注此句。

双石山 《闽书》:家山下,子多双诞。

石城山 《闽书》:山势连缀如城,旁有四峯,顶有石洞。相传昔有僧居是洞,能伏虎。

岱峯山 在郡东南。《闽书》:中有石佛岩。相传未岩时,石露夜光三道。宋嘉定中,僧守净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尊,旁刻“泉南佛国”四大字,宋王十朋书,字高六尺许。〔明黄凤翔诗〕百年胜迹已蒿莱,此日莲宫法象开。宝佛遥从葱岭下,山僧夜梦宰官来。厨邻香积分斋供,步到丹梯俯化台。欲问禅房何处所?夕阳空促笋舆回。〔黄伯善诗〕步出津亭一水东,闲云断处见孤峯。白苹红蓼江天净,曲径丛林野寺通。海气侵阶晴亦雨,潮声著树晚多风。游人不是悲秋客,万里关河眺望中。〔又〕冷落龙山负胜游,酒狂诗圣两休休。浮生此会犹难偶,世事何人得自由?有恨黄花空对雨,无情白发易惊秋。我来独领西风坐,昨夜江灵为破愁。〔又〕一年佳节又重阳,深约黄花共举觞。只好登山寻野寺,不妨冒雨过江乡。禅心鸟性忘机久,茗椀蒲团引话长。载酒自来还自去,无端秋思太轻狂。〔又〕崚嶒梵刹自天来,六祖传灯旧法台。古石无光缠紫蔓,残碑半灭卧苍苔。僧归海月迟迟上,客坐山花故故开。篱外白衣还送酒,渊明、支遁两徘徊。国朝康熙间,邑人吴英建寺。近地为青石山,上有塔。淳祐府志:青石山,巨石峙平野,广袤数里,高十数丈。民遇亢旱,即其顶祷雨。

横山 在十四都,距郡城七十里。山长数里,横郡治。南下有许家巷、画船浦,萧妃村。俱详见《古迹》。

画角山 在郡城东南。独石耸立,其状如角,巅可望海。《闽书》:“南乡诸山,惟孤、吴、横、角四山知名。”孤为宝盖,吴谓灵源,横谓横山,角即画角也。

仙人山 在永宁卫。巨石盘绕,上有仙人迹。出卫城半里许,石临海侧,崎嵌堆崎,如篆如椔,木如假山,奇莫名状。

象山 在永宁卫。形如伏象,故名。

金钗山 在二十二都,距郡城东南三十里。以地名石湖,又名石湖山。旧志谓金钗山,下有石湖山,误。隆庆府志:两峯延袤数百丈,若钗股然,上有六胜塔。《泉南杂志》:宋政和初,僧祖慧、宗什等以其地类明州育王山,募缘为石塔,状丽几拟开元镇国、仁寿二塔。《闽书·元释大圭募修塔疏》有云:山势抱金钗,耸一柱擎天之雄观,地灵侔玉几,睹六龙回日之高标。旁有魁星堂,宋梁克家读书处。久废。明寨帅臧京构新之,复废。其左卓立一峯,曰石镜。西有小岩,曰石狮岩。《闽书》:岩前凿泗洲像,又名泗洲岩。东有沈公堤,明寨帅沈有容筑,以障沙护民田也。

杨原山 在郡东南,宋僧禹昌栖处。详见《仙释》。

又安海一地,自成结构。系安平绅士纂辑成篇,并言水道,即录于此,不用分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