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晋江县志道光本
33046300000136

第136章 人物志【名臣之一】(1)

士之足重当时而传后世者,处则圣道干城,出则苍生霖雨,实有不朽于天地之间,一方秀杰,皆间气所锺焉。以故忠孝林立,文武兼资,政绩媲美乎循良,文章力追夫正始,岂不盛欤!而洁清笃厚之化,率多积行爱名,享遐龄而膺荣宠。即至山林隐逐,抱璞自芳,君子至斯,亦从而物色之。若乃闰中女士,义无攸遂,而遭变守贞,若出于烈丈夫所为者,是皆教化渐摩之端,而此都典型之所暨及也。山川灵秀,今古如一,人材蔚生,为我国家桢干,知必有在矣。

欧阳詹囗囗李稠

曾会囗囗 陈从易

曾公亮囗囗苏颂

曾孝宽囗囗柯述

曾孝蕴囗囗韩谨

曾怀囗囗 傅自得

张读囗囗 陈知柔

曾恬囗囗 梁克家

留正囗囗 傅伯成

黄宙囗囗 石起宗

庄夏囗囗 高禾

李訦囗囗 蔡和

杨履正杨至囗囗杨炳

陈模囗囗 曾从龙

苏思恭囗囗黄必昌

洪天锡囗囗徐明叔

吕中

欧阳詹 字行周,潘湖人。父温州长史。兄謩,安固丞;巩,潮州司库。詹幼即颖悟,喜吟啸,操笔属文,率人所未到。常衮观察闽中,奇之,特加推拔。贞元八年,陆贽知贡举,詹登第二,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冯宿、庾承宣,皆入选,人号龙虎榜。詹授四门助教,时韩愈为徐州从事,詹将伏阙,举愈为博士,又昌言何蕃为仁勇。论者谓唐助教善举其职者无逾于詹。未几卒,年四十余。詹平生孝行信义。其卒也,崔群哭之甚哀,韩愈为哀词,李翱为传。有文集十卷,刻在郡斋,李贻孙序之。初,徐晦举进士,不中,詹数称之;明年高第,仕为福建观察使。语及詹,必流涕。子价,居南安。从子秬,有文名,开成三年进士。

李稠 开成三年进士,为御史,以直忤时相李德裕,贬汀州司户。后历官工部尚书,鄜坊、灵武、易定兰镇节度使。

曾会 字宗元。端拱二年进士第二人。廷试,日未昃卷上奏御。时蜀人陈尧叟亦有俊誉,上览二人文藻敏给相侔,释褐并授光禄寺丞,直史馆。以亲老愿补郡,迁殿中丞,知宣州。祥符末,由三司判官出为两浙转运使。丁谓建钱塘捍江之役,以发运使领其事。要珰莅之,发卒万余,斩木伐石,倾荡山谷,中外无敢言,会已解漕职,奏罢其事。历真宗、仁宗世,凡四十五年。典七郡,迁刑部郎中,集贤殿修撰,知明州。卒赠楚国公。子公度、公亮。

陈从易 字简夫。端拱二年进士,为岚州团练推官,调彭州。王均盗据成都,连陷绵、汉诸郡,彭人谋应之。从易擒斩首谋,饬严守城,贼闻有备,去。召为著作郎,迁太常博士,出知邵武军,改监察御史。召对便殿,命赋瑞雪,援笔立就。真宗嘉奖,改直史馆,知虔州。历湖南转运使,徙知荆南,擢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远俗安靖,玺书褒美,加三品服。自广州北还,不蓄南物。仁宗闻,飞白“清”字赐之。擢左司郎中兼史馆,迁左谏议大夫,进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卒。从易为人,激直少容,初以忤宰相寇准,除吉州。及寇准贬道州,丁谓曰:“庐陵之事可释憾矣。”对曰:“当以故相礼待之。”谓有愧色。其志行多类此。元丰中,帝问苏颂:“卿母谁氏?”颂以从易女对。帝曰:“天圣间学士耶?清节过马援矣。”著有《泉山集》、《中书制稿》、《西清奏议》。

曾公亮 字明仲。天圣二年进士,知会稽县,民田每患湖溢,立堤泄水入曹娥江,田以获利。入知制诰,兼史馆修撰,为翰林学士,判三班院,掇前后章程,视以从事,吏无所容奸。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境内无盗。复入为翰林学士,擢给事中、参知政事,除枢密使。嘉祐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与琦共定建储之议。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知户部尚书。神宗即位,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熙宁二年,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以老避位。三年九月,拜司空兼侍中,河阳节度使,集禧观使。明年,起判永兴军。时陕西警备,举措张皇,公亮以静镇之。虽闻飞语,从容自在,卒无他变。居一岁,旋京,以太保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上临哭,辍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溢宣靖,配享英宗庙。及葬,御篆碑首曰“两朝顾命,定策亚勋”。子孝宽、孝纯,玄孙恬、慥、怀。从子孝广、孝蕴、孝序。从孙诞注。四世孙从龙、用虎、治凤。

苏颂 字子容,绅子,缄侄。自同安徙居县治。庆历二年,第进士,知江宁建业。定户籍丁产,民皆悦服,诸令视以为法。调南京留守。欧阳修委以政,曰:“子容处事精审,一经阅览,吾可无省矣。”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议郭皇后宜拊于后庙,曾公亮深叹服之。迁集贤校理。富弼与韩琦为相,同表其廉退,历擢知制诰,判审刑院,进银台司,知审刑院。以不阿王安石意,出知婺州。泝桐庐江水暴迅,母在舟中,几溺。颂哀吁天,舟忽自正。母甫及岸,舟覆矣。人谓纯孝所感。徙亳州,加集贤学士,知应天府。吕惠卿尝语人曰:“子容吾乡先进,苟一诣我,执政可得也。”颂闻,微哂而已。修仁宗、英宗两朝正史,转右谏议大夫。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未几,知河阳,改知沧州,召判尚书吏部兼详定官制。元祐初,迁至吏部尚书兼侍读,又迁翰林学士承旨。五年,擢尚书左丞。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绍圣四年,拜太子少师致仕。徽宗立,进太子太保,累爵赵郡公。卒年八十二。诏辍朝二日,赠司空。理宗朝,赐谥正简。颂贯穿经史,诸子百家,律吕星算,无所不通。又工笔札,朝廷制作,必取正焉,苏辙尝谓曰:“子容博学强识,其讲说放失旧闻,多得详实。”尝议学校及贡举,皆先行实后文艺,论者韪之。

曾孝宽 字孟绰,公亮子。以荫知桐城县,迁咸平县,除秘阁修撰、提点开封府。界镇保甲法行,民相惊,言且籍为兵。知府韩维上言,乞候农隙行之。孝宽揭赏捕煽惑者,民兵不敢诉,维言不行,入判刑部。熙宁五年,擢拜枢密院。其后,以端明殿学士知河阳,徙郓。郓有孟子庙,孝宽请于朝,封邹国公,配享孔子。连徙镇,以吏部尚书召。道卒,赠光禄大夫。宽执政时,公亮尚无恙。西府迎养,时人荣之。

柯述 字仲常。父庆文,第进士。述与弟逑、迪尝袖文见蔡襄,襄异之。未几,相继登第。述皇祐中尝为泉州教授。嘉祐四年,成进士。初尉赣县,升知归安县,修水田蓄泄之利。移知襄邑,盗悉奔他境。神宗闻之,召对便殿,书其姓字于屏,擢知怀州。元祐、元符两知福州。州学久为试院,释奠亦需他移。述择地为院,构室百二十区,士人便之。历福建提刑、湖南转运使,奉祠,终朝议大夫、直龙图阁学士。述贯通百家,诗史尤精。于《易》著否泰十八卦,以明进退君子小人之义。初倅漳日、赈饥,有惠政,感瑞鹊巢于厅事,苏东坡为诗以纪。晚狥邦人之志,还州庠于旧址,士类德之,祠于学宫。子阳,福建漕使。

曾孝蕴 字处善,公亮从子。绍圣中,管干发运司籴粜事,建言扬之瓜州、润之京口、常之犇牛易堰为闸。既成,公私便之。历迁起居舍人。京邑有盗,奏言缉盗之法,急则远遁,少缓自出。从之,果得盗。崇宁中,以集贤殿修撰出知襄州,徙江浙、荆淮发运汝州,议开直河。孝蕴曰:“淮汴相接,徒费力耳。”既而工役集成,叙功第赏,辞不受。未几,河果复塞。召为户部员外郎,徙工部。以显谟阁待制知杭州。宣和二年,以天章阁待制知歙州,进显谟阁直学士加龙图阁学士。卒赠通议大夫。

韩谨 字去华,《通志》作韩惇。崇宁二年进士,调南海尉。以捕盗功,改宣议,除处州教授。著《诗书礼义解》。上之辟雍,召为国子博士,改除广南东路提学事。自巡尉未再期拥使节一方,前未有也。罢归。以所著《仪礼》数篇见当路,时朝廷大开礼制,即日除编类御笔所编类官,兼礼制检讨官。一日抗章谢事,同僚奏留,诏还旧职。未就,卒。

曾怀 字钦道,孝宽曾孙。宣和初,以父任为金坛簿。南渡后,知江州,改知真州。训习民兵,有纪律,张魏公浚督师,大奇之。除度支员外郎,以丰裕闻。乾道初,擢户部侍郎。奏言以天下财足天下用。孝宗悦,晋权尚书除龙图阁。未几,赐同进士出身,参知政事,代梁克家为相,封鲁国公。淳熙元年,除观文殿大学士,复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台官詹元宗、季裳因言事中怀,怀遂求退,以观文殿大学士奉祠。未几,复相,以疾罢。卒年六十九。赠少保。著有文集三卷。

傅自得 字安道。其先济源人。父察,第进士,官吏部员外。宣和七年,金将入寇,不屈死。自得随母赵氏避地居晋江。以父死国,得补承务郎、福建路提点刑狱司、通判泉州,知兴化军。时秦桧鹰犬肆残,韩仲通嗾汪召锡告前知泉州赵令衿诽谤,语及丞相事下廷尉。桧因以上旨命自得体究,自得力图宽解。及桧死,仲通恐祸及己,反以体究事,劾自得以盖其辜,遂罢自得郡事。孝宗登极,开复故官,除知漳州,再除兴化军。丁母忧服阕,再除知漳州。奏事称旨,留为吏部郎中。力乞外除福建路转运副使,改授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寻罢归。自得性至孝,以奉母故仕宦未出闽中。性高简,不妄交人。居泉五十年,读书奉亲外,杜门而已。所著有《至乐斋文集》三十二卷。弟自修。子伯寿、伯成。

张读 字圣行,安溪人,徙居晋江。绍圣四年,以上舍生擢第,调颍州府法曹参军,除编修《国朝会要》。以父年九十,求便省亲,通判本州,后除诸王府直讲。未几,请郡自效,知兴化军。靖康初年,士卒骄恣,一日讙趋庭下,乞额外给赐。读正色比之,谕以祸福,诸卒感服,反输其渠魁,枭首于市,一郡肃然。建炎初,被召,以疾辞,奉祠家居,杜门却扫,里人矜式焉。性至孝,庐墓蔬食终制。所交皆天下士,与李邴过从尤厚。善属文,闽中碑碣,多出其手。赀入即分亲故之贫者,家无赢余。年八十,卒。

陈知柔 字体仁,孝则弟,晋江人,移居永春,后徙建阳。登绍兴十二年进士,授台州判官、教授建州、漳州。两奉祠。起知循州,徙贺州。知柔与秦桧子熺同榜,正直不阿附,以故龃龉。盛年从仕,即动归兴。自号休斋居士。前后因奉祠,从学者众,四壁萧然。王十朋赠诗有曰:“胸中包古今,笔下真有神。”其卒也,朱文公为文祭之。所著有《易本旨》、《易大传》、《易图》、《春秋义例》、《古学并图》、《诗声谱》诸书。

曾恬 字天隐,公亮玄孙。少从杨龟山、谢上蔡、陈了翁、刘元城诸贤游,为存心养性之学。绍兴中,仕至大宗正丞。秦桧当国,恬自守不为诎,求外祠,得主管台州崇道观,寓常熟僧刹。有《上蔡语录》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