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男孩为何要穷着养女孩为何要富着养
33035400000007

第7章 “折磨”他,但不要虐待他

1

“折磨”和虐待只有一步之遥

“折磨”男孩,说通俗点就是在养育男孩的过程中,有意识的让孩子吃点苦,碰碰钉子,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但是,在对男孩采用挫折教育时,父母一定要有一个底线,越过了这条线,对孩子来说,那就是虐待了。

《心理学大辞典》对挫折是这样解释的:“挫折是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在生活中,成年人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但对孩子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现今“6 1”式的家庭结构,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还有什么个人动机不能实现?还有什么需求得不到满足?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给男孩一个能量,一个面对挫折、打击能够自己调适、奋起,不断积极地寻找幸福的内心的能量。否则,很少遭受挫折的男孩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

让男孩得到满足的时间不要那么快,让他知道获得是需要条件的。

心理学家瓦特米伽尔曾对斯坦福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过著名的糖果试验——延迟满足试验。那些4岁的孩子们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大哥哥要去办点事,如果你不愿等,立刻可以拿到糖,但只能拿一块;如果等到他回来,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研究者经过追踪观察发现,那些耐心等待的儿童中学毕业后,在社会适应能力、自信、处理、人际关系、面对挫折、迎接挑战、不轻言放弃等心理品质方面,远远高于那些不能等待的儿童。

人类欲望的满足,可以分为几种: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好的教育总是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是愚蠢的行为,“超量满足”则是浪费的举动。

许多家长总是处在给男孩“即时满足”的状态。在心理上认为孩子小,现在生活又优越,有需要一定要满足他。经常的即时满足,对男孩的成长是无益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即时满足”的后果是:男孩性格急躁、缺乏耐心、骄横跋扈,今后做事情容易有始无终。轻而易举得到的东西,男孩不会珍惜,也感受不到幸福,反而会觉得这是应该的。

事实上,那些一时冲动犯罪的人,往往都是不能克制自己瞬间膨胀的欲望。相反,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往往能够把一个个小的欲望累积起来,成为不断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为了男孩的长远发展,一定要多练练他的忍耐力。

在现实社会中,情感智力在一个人事业成功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等待是情感智力较高的人控制自己的能力,适时的学会等待,有时可以使人把握更好的时机。“延迟满足”可以从小锻炼孩子的这种能力,从小给男孩一点点挫折感,让他学会等待,从而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懂得珍惜,长大后,这种品质也会在他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延迟满足训练呢?

“大象可以去看,但必须等到周末。”

“你要的这双鞋我会买给你的,但要等一等,到你期末考试结束后再说吧!”

“妈妈知道你饿了,但爸爸还没回家呢。咱们等爸爸下班回来一起吃。”

在拒绝男孩的同时要讲清原因,并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抱一抱、亲一亲,用男孩能听懂的语言解释一下延迟的原因,比如“我们确实很抱歉,今天动物园已经关门了。宝贝,别伤心了。周末一定去好吗?”让男孩感受到父母非常爱他,对他的要求很重视。

父母答应男孩的事一定要做到,不能答应孩子周末去看大象,结果又不去了,这样孩子会认为父母不守信用。

拒绝的语气要坚决,让孩子感受到没有商量的余地。尤其是初次使用延迟满足时,男孩也许会哭闹,也许会噘嘴,也许会满脸失望,甚至我的儿子会眼泪汪汪地看着我,恳求我……

吃点小亏,教会孩子换位思考、宽厚待人。

有些家长在对男孩进行挫折教育时没有掌握方法与方式。比如对孩子很冷漠、对孩子的过错给予很严厉的指责甚至恐吓孩子等等。其结果是对男孩造成了很深的精神虐待。这样培养出来的男孩往往性格内向、悲观与叛逆。

儿童教育和精神保健专家认为,缺乏父母关心抚爱的孩子,比起那些遭到父母痛打的孩子,心灵所受的创伤更深,智力和心理发展所受损失更大,也就是说这种做法会产生比打孩子还要坏的后果。精神虐待是对孩子自尊、自信心全面的摧残。

有些父母为了严格要求男孩,故意喜乐不形于色;还有些父母为了培养男孩的独立自主意识,对他们的一切常显出不闻不问的样子。殊不知,这些父母往往使男孩对他们不愿推心置腹。因为这些已经受到精神虐待的孩子害怕遭到碰壁和冷漠。

有些父母在批评做错事的孩子时,习惯用“总是”、“从来不”之类的字眼。对孩子进行不负责任、夸大其词的全盘否定;还有些父母由于望子成龙心切,爱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未成年的孩子。

有些父母出于对男孩的爱,常用威胁恐吓的办法来束缚他们,欲使他们免遭灾祸。如一些父母为阻止孩子晚上外出玩耍,说什么“晚上有孤魂恶鬼出没,小孩不能出门”;为逼孩子上进,对孩子进行恐吓“下次考不及格,把你丢到山沟里喂狼”。诸如此类等等。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认为,经常行使带有精神虐待性质的责骂,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小的性格,甚至产生对立情绪。需知,那些具有轻视、侮辱孩子的话语及行为是十分不利于孩子发展的。父母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增加育儿知识,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做孩子的良师益友。父母对男孩的教育重在防微杜渐,因势利导,而不是处处指责,事事挑剔,更不是时时咒骂。部分父母应尽快摒弃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以诱导、亲切、善意的方式对待犯错的孩子,使孩子的性格、人格在童年时期得以正常发展。

对男孩实行挫折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让男孩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男孩耐挫折能力,使他能够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的。爱有很多种方式,“折磨”对男孩也是一种爱。在“折磨”男孩时切勿过度,一旦过度,也许会铸成终生的遗憾。

爱有很多种方式,“折磨”对男孩也是一种爱。在“折磨”男孩时切勿过度,一旦过度,也许会铸成终生的遗憾。

2

“穷”养男孩,以尊重为前提

内省智能的特征之一是自尊自爱,因为内省智能强的人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特点,有明显的个人色彩,他们愿意别人尊重他们,同时也尊重别人。

在我们的周围,有自尊心强的人,也有缺乏自尊的人,追究起来,多与从小以来的经历有关,而且环境与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自尊心是成才的要素之一,事业有成者,无一例外都是自尊自强的。然后,自尊心又是容易在儿时被忽略的,因为婴幼儿是弱小的、依附的,大人往往不注意尊重他们,无视他们自尊的需要,甚至压抑他们的自主、自立、往往伤害了男孩的自尊,自己却全然不觉。

美国心理学家罗达说过:“父母错了,或违背自己许下的诺言时,如果能向孩子说一声对不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但是,很多大人在这种情况下,都很难这样做,或不屑于这样做,他们明知自己错了,却对孩子文过饰非,甚至不当一回事。大人的想法往往是:父道尊严,怎能认错;小孩子知道什么?没必要认错……在他们的眼里,孩子是弱小的,是不能和大人平等的。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能自尊吗?能尊重人吗?

戴维和迈克是表兄弟,戴维的妈妈像爱自己儿子一样,同样爱着迈克。快到圣诞节了,学校刚一放假,迈克就到大姨妈家找戴维来玩。

大姨妈和迈克在厨房里聊起考试成绩,迈克很骄傲地告诉大姨妈,他除了科学是之外,其余的科目都是,“你真是个好孩子,总是学得那么好。咦,我还没看见戴维的成绩单,戴维,你来一下。”其实戴维已在楼梯上听到了她们的对话,踌躇着不愿意出来。听到妈妈喊他,他干脆躲了起来。

吃过晚饭,妈妈又问起了这件事,“戴维,这次考试考得怎么样?成绩单在哪里呢?”“我也不知放在哪里了。”戴维很慢地回答。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样子,妈妈开始有些生气了,“是不是又得了坏成绩?这次考得不好,下次考好些不就行了,这有什么难为情的。戴维,去把成绩单拿来。”

单子拿来了,没有一个,大部分是。“你真让我感到羞愧,戴维。”妈妈忍不住大声训斥起来,“你的成绩为什么总这么糟?迈克总是得到好成绩,你为什么不能像他一样,你的学习环境哪一点比她差?你就是太懒,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你是我们家的耻辱。回房间去好好想一想,我不想看见你这个样子……”

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在迈克面前受训了,戴维还是很下不了台,他发起了脾气:“看吧,我是处处不如迈克,我给你们带来了耻辱是不是?要是这样,我也不想上学了,我就是这么笨,你干脆拿迈克当自己的孩子好了。”

说完戴维转身回到了自己房间。妈妈叹了一口气说,“怎么会这样,我又不是想指责他什么,我仍然像以前一样爱着他呀。”这一年的圣诞节,因为戴维不高兴,大家都过得很乏味。

自尊来源于受到尊重。男孩受到尊重时,会产生良好的自我感觉,产生积极、主动的心态,总是有良好的自我感觉,自尊就会萌发起来,这对孩子很重要,只有自尊,才能增加自强、自立的精神。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无论说话、办事还是对男孩的态度都表现得太随便。其实,男孩虽然小,但却有一颗敏感的心,父母对男孩的态度无论是写在脸上,还是“憋”在心里,孩子都能感受得到。因此,家长对男孩要给予充分的尊重,让孩子在成人环境中慢慢长大。

耐心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要认真倾听,不要因为太忙太累而简单应付:“我正忙着呢,问你们老师去!”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打发”他。或许有的问题您一时难以回答,您说明原因,孩子会理解的。

家长最好不要轻易给男孩许诺,然而,一旦许诺了,就一定要实现,一定要守约,让男孩觉得您是值得信任的。而一旦孩子对您失去信任,您也就会失去影响力。就算您采用严厉的责罚,也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不当着男孩的面同别人谈论他。大人不喜欢被当作别人的“谈资”,孩子同样如此。也不要不管孩子愿不愿意,要求他向客人展示什么,这样会让他觉得是被摆布的物品。

不要将男孩拿来同别的孩子相比较。比较不仅会使“强”的孩子变得骄傲,也会使“不如别人”的孩子变得自卑。

少用命令、教训的语气和语调同孩子说话,这会使孩子觉得您在使唤他。要尊重男孩,多用情感交流的语言,让他觉得您是在与他谈心。

多让男孩参与成人的活动,包括谈话。大人只顾自己说话,或者只顾自己看电视、娱乐,将孩子“晾”在一旁,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受冷落。男孩觉得自己受重视,才会产生自我成就感,并体验到平等,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

正确对待男孩的犯错。父母不要粗暴打骂,或者严加惩罚,而应民主地对待。父母的严厉应视孩子犯错误严重的程度而定,给孩子自己思考并改正的机会。

在我们的周围,往往有一些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他们的人际关系多是不好的,并由此给生活、工作和他人造成消极影响。究其根源,多是因为在儿时缺乏被尊重的感受,缺乏尊重人的教养。

可见,培养男孩尊重人,要从尊重男孩入手。尊重男孩不是表面文章,是正确的儿童观的自然反映,也就是说,正确看待孩子,才会由衷地尊重孩子。现代教育认为,孩子再小,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孩子和大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所以孩子和大人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的。

3

正确对待男孩的错误

在生活中,男孩出现错误,有些时候是因为知识的缺乏、经验的不足,有时候是因为忽略所致,而有时候是与能力有关。让男孩在错误中学习和不断提高也是教子的一个重要方面。

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男孩凡事做得都很完美,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孩子来到世界上,对事物的了解是一片空白,他们正是在实践中,经过一个个错误,认识了世界,积累经验,学会了做人做事。因此,对于男孩所犯得错误,一定要正确的对待,要分析孩子做错事的原因。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什么事都想自己动手试一试,但孩子的生活经验很少,在动手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失误,有时候就“闯祸”了。碰到这种情况,做父母的切不可火冒三丈,大骂孩子,这样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从而扼杀了孩子探究事物的兴趣,从此以后做事畏首畏尾,这样的结果恐怕不是任何做父母的希望得到的。

孩童时代,既有天真可爱的地方,又有顽皮淘气的一面,为人父母者,不仅有享受天伦之乐的权利,也有抚养教育孩子的义务。当男孩因为淘气不懂事,犯了错时,作为父母应当循循善诱,通过言传身教,帮助男孩改正缺点,使他们从小明白是非对错。

然而,现代的许多家长却只顾一味地批评孩子,常常忽略了教育的方法。他们不清楚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面对孩子犯了错,他们不知该选用哪一种更恰当有效的批评教育方法,结果当然也不能尽如人意。

邻居家有个小男孩明明,常常听人夸他聪明、活泼、好动,做事富有创意,可偏偏她妈妈不喜欢他。

有一次,明明一个人在家,他看见自己的玩具狗有点脏了,决定帮它洗个澡,拿来刷子、肥皂,把玩具狗放浴缸里,打开水笼头,开始给狗洗澡,这儿刷刷,那儿搓搓,瞧,他洗得多认真。狗没有洗好,倒把自己洗了一下,全身湿淋淋的。可他好像又有了新的想法,放下刷子,让狗躺在浴缸里,水笼头也不关就走了。他又去给娃娃烧饭了,在地上挖呀挖,结果身上被搞得脏兮兮的。等妈妈回来以后,看见了泥孩子已经很生气了,又听见哗哗水声,走进房间一看,呆了,水已从浴室里流出来,房间地板上到处是水。这时,她气不打一处来,一把抓住明明,在他的屁股上狠狠抽了几巴掌,说:“以后再乱搞,看我不打死你!”妈妈帮明明换了衣服。

明明再也不敢给狗洗澡了。可没过几天,他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要像妈妈那样涂脂抹粉。妈妈的粉盒对年幼的明明太有诱惑力了。可是,当明明拿起妈妈的粉盒时,一不小心,把它打破了,粉洒了一地。有了上一次的经历,当妈妈问起此事时,明明赶忙摇头:“不是我,不是我。”

明明两次犯了错,但对待错误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由于第一次妈妈不听它的解释,动手就打,似乎孩子长了记性,第二次明明就学会了撒谎,于是孩子不诚实的品质也萌发了。所以,身为父母,应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犯错行为。

对于男孩的“错误”,父母首先要分析原因,并且告诉他处理的方式,实际上,很多这样的时候,父母还能从孩子的过错中发现家庭教育的不当;例如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特点,处处限制孩子,剥夺了孩子动、玩的权利,孩子的能力发展当然有限,还有的家长硬要孩子完成不是他能力范围内所能做到的事,这当然也不能如愿,还有的家庭平时不注意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孩子做事时就会不自觉地犯错误。因此家长遇到孩子犯错误,要从根本上注意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在生活作风、行为习惯、教育方法等方面给孩子正确的暗示和良好的模仿榜样。要积极批评,不要空洞说教。

从前,有位叫史蒂芬·葛雷的孩子,有次当他想喝牛奶时,失手将奶瓶打翻,牛奶洒满了一地。母亲闻声赶来,看了看地上的牛奶,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打趣说:“我还没见过这么大的牛奶水坑呢!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一会儿?”尽管很愕然,但葛雷的确被妈妈的提议打动了,也这么做了。几分钟后,母亲接着说:“很有趣吧?你知道,虽然玩起来快乐,但这带给妈妈的麻烦却是加倍的,所以你应该和妈妈一起把它打扫干净。”葛雷依然沉浸在兴奋的情绪中,把清理牛奶也当成了玩耍,和母亲有说有笑地把牛奶水坑打扫得干干净净。之后,母亲告诉他:“你已经做了一个失败的试验,现在让我们来学学看如何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母亲一边示范、一边指导,聪明的葛雷很快就学会了。当他能够稳稳当当地握着牛奶瓶满屋子疯跑时,葛雷充满了成就感,兴奋地叫道:“看!妈妈,我成功了!这真是神奇的一天,我在牛奶里快乐地打了个滚、学会了用小小的海绵清理大大的水坑、还知道了怎么像大人一样稳当地拿牛奶!”

这位叫史蒂芬·葛雷的孩子长大后成为著名的医学科学家,特别善于发现、钻研和解决问题。有记者问道:“你为什么比一般人更有创造力、更能另辟蹊径解决困难呢?”这位科学家向大家讲起了小时候这个有关牛奶水坑的故事,他说:“就是在那一刻,我懂得了错误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不需要害怕犯错,而应从中汲取教训、勇于实践,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进步!”

对于男孩来说,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常会造成大大小小的过失。有的父母会因此教训和责怪孩子,这难免伤害男孩幼小的心灵,造成他们缩手缩脚,害怕出错,甚至背上精神负担。而史蒂芬·葛雷的母亲却深谙教育之道,明白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父母冷静地指出弥补过失的方法,方能让孩子从过失中增长见识,受用终生。

犯错是成长中的必然现象,父母要学会正确的引导男孩在错误中成长。肯定男孩在错误中的正确的部分,通过分析过程帮助他找到错误中值得肯定的地方,让错误变成男孩成长的一次契机。

4

跟他聊天,让他感受你的爱

同男孩聊天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快乐。与男孩之间建立良好的语言交流,会使男孩更聪明。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有利于男孩在平等、自由、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中健康、茁壮的成长。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了解他们的欢乐和忧愁,恐怕没有比这一点更重要的事了。”要了解,就需要交流。聊天式的交谈——无确定话题的闲谈都是一种很好的交流。与男孩聊天是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个过程处理得好,对孩子是一种综合训练。

男孩对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自由开放的思维,渴望与人交流,而许多家长往往忙于工作与家务,要么漠视孩子的谈话需求,要么觉得孩子无知,没什么好谈的。有的家长厌烦孩子喋喋不休地干扰自己,常常用“自己一边玩去,别吵”把孩子打发了。长此下去,男孩就没有了“聊天”的兴趣,自己的小秘密也就不愿意和父母分享了。因此,家长需特别注意保护孩子说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孩子做知心朋友,使他们有说的机会,使孩子的交谈愿望得到满足。

在聊天时,父母的心态要平和,要让孩子感觉到他和你是平等的。当男孩萌生谈话的愿望之时,家长要以浓厚的兴趣投入谈话,集中注意力倾听孩子的讲话。如注视着他的眼睛,顺着他的话题,表明你很重视;千万不要用说教的方式,多用“我们”,少用“你”;即使发现孩子确实错了,也不要直接批评,更不能指责。有些家长常以为孩子小,不懂事,跟孩子聊天时常用居高临下的方式,这很容易使孩子反感,从而中断交流。久而久之,会使男孩产生自我封闭倾向,其严重后果就是孩子把与家长沟通的大门给关上了。因此,尊重男孩,允许孩子讲不好、讲错,努力使男孩畅所欲言,才能使孩子感受聊天的乐趣,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

“妈妈,你快来看,这是什么?”

“别啰嗦,还不快吃饭!”

“哎呀,牛奶倒翻了。”

“你怎么总是笨手笨脚的,什么都做不好,快走开!”

“你爬,有本事再爬高点给我瞧瞧……”

这些对话,都来自家长与孩子的日常交谈。交谈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更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而如何与男孩交谈,却是一门艺术和学问。

在与男孩聊天过程中,赞赏、喜悦的语言对孩子很重要。如:“你说得真好”、“你肯定行”,对孩子的表达给予肯定,激励孩子大胆想象,积极思考,以多种角度开阔思路,激活孩子的情感和思维。如:“你喜欢……,为什么?”“如果……,你会怎么做?”等等。对孩子的各种想法都表示理解。如:“你喜欢小鸟能在天上飞,爸爸也很喜欢。将来爸爸带你一起去坐飞机,就可以在天上飞了。”家长应善于利用每次与孩子交往的契机,作为一个耐心的听众和细心的观察者,作为知音和引导者,善于发现并抓住来自于孩子的各种信息,注意抓住聊天中有利于想象的因素,进而延伸话题,使聊天的内容一环紧扣一环而不中断,让孩子的思维更流畅,让孩子的情感更饱满,让孩子想说就说,从而得到内在的满足,继续将思维引向深入。让孩子在聊天中沉浸在积极、愉快的气氛里。

要让男孩在聊天中津津有味,家长就要想孩子之所想,乐孩子之所乐,与孩子聊一些他所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在晚餐后或节假日,抽出一小段时间与孩子一起,观看动画片、听听盘里动听的故事、陪孩子一起画画。将孩子感兴趣或关注的对象纳入谈话内容,启发孩子的智力、思维。还可以引导男孩讨论如互助、合作、分享等与价值伦理有关的内容,从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当孩子觉得家长与他有共同兴趣时,就容易向家长敞开心扉,家长就可以深入了解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也有助于促进孩子认知能力和人格的发展。

男孩有了交谈的愿望后,家长除了要给一些时间、创设平等的氛围,让孩子想说、能说、敢说外,还要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积极应答。聊天中,孩子往往会提出一连串问题,有可能是很幼稚可笑的、也有可能是深奥莫测的。总会有家长也解答不了的、说不清楚的许多问题,但都不要轻易地打断孩子的思路,不要敷衍了事或者根本不当回事。最好实事求是地说:“这个问题,我也不太清楚,我们一起想想,我们谁先懂了就先说出来,好吗?”“要么我去看看书上怎么讲的,去问问有谁知道,再告诉你,好吗?”既要努力从孩子的言谈中发现孩子真实的想法,又要与孩子共同探究一些问题的答案。特别是那些一直缠绕在孩子心目中的问题,家长更要记挂在心上,努力寻求答案,认真向孩子解释。

体贴入微地关爱孩子,在聊天中,既要听听他和小伙伴在一起的趣事,又要及时了解孩子的不顺心事。关注男孩的内心活动,做他们精神家园的园丁,这是家长一项不可忽视的重大责任。孩子是纯真的,但并不总是快乐的,免不了也会有一些小烦恼、小困惑。如孩子有时会遇到诸如被欺负、被冷落、被误解的事情,他们就会对人产生躲避、疏远甚至惧怕的倾向,他们也会出现茫然无助的心态。如果发现孩子一反常态,聊天的兴趣突然低落,这时,家长就要“刨根问底”了,及时弄清孩子不开心的原由,及时为他疏导、解惑。可以向孩子讲讲大人生活中类似的一些事,讲讲大人是怎么对待的,有的该淡化处理的就要淡化,有的要让孩子懂得是非观,有的要教孩子学会合作和体谅他人。总之,要在聊天中,细心洞察男孩的心事,帮孩子除去精神上的“杂草”,给孩子浇灌精神上的“甘泉”。让孩子不在感觉孤立无援,从小树立勇气和毅力,从小学习如何克服困难。

男孩虽然是父母的私有物,但他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个性。爱孩子,就要学会尊重孩子,就要学会与孩子平等的交流,与孩子做知心朋友。

让孩子不在感觉孤立无援,从小树立勇气和毅力,从小学习如何克服困难。

5

父母的言传身教最重要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说:“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此话言之有理。孩子将来成就如何,射向哪里,无疑将受父母这张“弓”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心中的榜样,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教育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有些父母却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没有在孩子面前起到榜样的作用,而孩子恰恰总是认为父母是心目中的“英雄”。因而,这种言传身教的教育方法,存在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在高喊榜样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榜样。

家庭德育实在是完善孩子人格的根本。如果一个人无德,他的身体越健壮,智力越发达,就更助长他作恶,对社会更加无益。家长要注意的是,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一是自己要以身作则,二是要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使孩子不知不觉之间得到熏陶。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有句名言:“社会就是模仿。”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模仿心理,家长的榜样就是无声的教育。

在美国,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一个是珠克家族,两者都已传至第八代。爱德华是个博学多才的哲学家,为人严谨勤奋。他的子孙,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是教授,80多个是文学家,60多个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珠克是个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浑浑噩噩。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7个是杀人犯,60多个犯过诈骗和盗窃罪,400多人因酗酒致残或夭亡。这两个家族的历史说明什么?父母的素质如何,对下一代的影响很大。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教育名言:“父亲和母亲们,你们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孩子在父亲和母亲的潜移默化中启蒙成长,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会跟着学什么样。这句话提醒着家长: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言传身教。何谓家风?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相互濡染。

俗话说:“上代做给下代看。”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是孩子效仿的第一榜样,在进行最直接诚信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今天,我们要说的是“父母还应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明星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与父母成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本质的区别是:明星对孩子无须承担任何责任和后果,而父母对孩子却承担着教育的责任和后果。一个人只要他具有同情心、以身作则、诚实、正直,他就是“英雄”!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家庭能够一门三杰在政坛上显赫一时,与其父的教诲是分不开的。当时出任英国大使的肯尼迪老先生常常在饭桌上和孩子们大谈特谈当时的政治风云和国内各党派的竞争和立场,并且鼓励孩子自由发表他们对世界大事的意见,遇到意见分歧时便激烈辩论起来。在讨论中,孩子不但对政治增加认识,而且对国内国外的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常常各自到图书馆寻找更多的资料来参阅。结果一个儿子成为总统,两个成为议员。

在孩子眼中,父母是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所以父母要做有心人,为孩子创造愉悦的一个氛围,以感染孩子的心灵。

很多时候,父母都不知道自己做得是否正确,也不知道这样的做法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父母在摸索中前进的过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中,言传的力量远远没有身教大。你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且不自觉地跟着付诸实施。因此,从孩子生下来开始,父母至少在孩子面前要做到合理合法,恪守道德规范,尤其是要做到守信,承诺的一定要兑现。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生个老鼠打地洞。此话虽俗,却有一定的道理。

前段时间曾看过一则新闻: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趁母亲熟睡时用502胶水粘住其嘴唇,导致母亲要送医院处理。究其原因,孩子说“妈妈太唠叨了。”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的反驳理由是“妈妈在平时责骂自己时也曾说过封住我的嘴,为什么妈妈这么说就行,自己这么做就不对呢?”孩子还觉得委屈和不解。

面对这一事例,我们应责怪孩子的顽劣,还是应批评母亲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呢?

孩子毕竟年幼无知,没有成人的分辨能力。他们不知道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来到这个光怪陆离、丰富多彩的世界,他们要一点一滴地接纳各种信息,学习仿效各种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而这些判断标准又往往受成年人,尤其是父母的影响。因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启蒙老师,父母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

孩子从生下来就在父母的怀抱里成长,父母不仅给子女以生理基因的遗传,而且给其以人格品质的塑造。从混沌初开的孩童到学会用自己眼光看世界的成人,这个成长的过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一位朋友曾当作笑料讲述了他和儿子的一段对话。这位朋友说:“儿子,你这几天总是玩游戏机,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吗?”儿子回答:“你还说我呢,我爷爷经常告诉你不要在外边玩麻将,你怎么还总是整宿地玩呢?”一下子弄得我这位朋友无言以对。

可见,孩子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自己错误的“口实”。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以学到缺点。

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有人说: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总之,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孩是高贵的“公主”,天生就是被人爱的。她犹如降落人间的精灵,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好的礼物。拥有一个受人欢迎的女孩的父母是幸福的。家有女儿,“富”着养她,给她一个温暖的家,让她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断给她的成长增加养料,精心培育,她会出落得高贵典雅,知书达礼,人见人爱;“穷”着养她,如同给她的成长添加一剂“毒药”,让她失去自信,成为一只“无人问津”的丑小鸭。为了她有个美好的未来,再“穷”也要“富”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