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一轮救市措施的预期被市场透支,投资者的乐观情绪有所回落。但是,自去年12月份开始施行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有了新的进展,第三批中央投资即将划拨。
在4月1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抓紧推进前两批已下达项目投资建设,立即下达第三批中央投资”。由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喜忧参半,中国经济好转的迹象尚不牢固,各界对即将下达的第三批中央投资规模非常关注。甚至有媒体援引发改委官员的话报道说,第三批中央投资计划正在分解和落实,规模大致是700亿。
迄今为止,第一批1040亿元中央新增投资计划和投资预算在2008年12月18日前已经全部下达,目前已在各地具体实施。而第二批1300亿元的中央投资,从项目到资金在今年春节前也已完全到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57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1%;一季度国家固定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一季度全国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87.7%。
从数据可以看出,进出口贸易降幅明显,内需拉动经济也很明显,但内需的增长速度还不够。仅靠政府投资来带动总投资增长的难度较大,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投资的进一步增长将为经济增长提供助力。现在,经济虽然有好转迹象,但向下的压力依然很大,第三批中央投资应该及时下达,使经济增长的动力得以保持。
在700亿元中央投资公布之前,各界普遍认为,由于金融危机仍未见底,而夏季更有利于项目的开工上马,因此,第三轮中央投资规模可能大于前两轮的总额。资金去向的重点在中西部和农村,重点行业为工业领域。
广州万隆证券研究所认为,考虑到东部地区基础建设已基本饱和,而西部的经济较为落后,人口众多和经济基础居中,中部地区是基础建设投资潜力和迫切性最强的区域。中部地区的主要优势是基建投资潜力大,同时人口和经济要素也需要更加完善的基础建设网络支持。农村地区应该是另外一个重要方向。改善农村的基础建设和建设农村网络也是中央近几年工作的重点,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必要手段。
关于第三批投资金额缩减,发改委宏观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主任樊彩跃认为,第三批中央投资流向仍主要是基础设施、民生和灾后重建等方面,但基础设施方面可能仍然占大头,会引发人们担心投资过快可能会带来产能过剩。政府下发投资可能会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做相应调整。目前最重要的是落实前两批投资,看看投资效果如何。
另一方面,虽然由中央政府代发的地方债工作已经开展,但是,由于很多地区的地方债发放工作没有完成,因此,地方配套资金在一定时期会存在供应不足的问题。地方财力、银行贷款没跟上,可能都会成为中央投资放缓的原因。
综合分析第三批中央投资规模减少,这将至少释放出如下几个方面的信号。
第一,中央财政投资压力加大,可能已有些捉襟见肘了。虽然从理论上讲,中央可动用的资源非常多,但在具体的投资操作中,要拿出真金白银还是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4642.05亿元,同比下降8.3%;而全国财政支出5007.39亿元,同比却增长31.4%。财政收入减少而财政收入支出的矛盾,让中央财政不得不精打细算。由于今年一季度发放了1300亿,二季度这次若下拨700亿,两项加起来也就2000亿,但是今年预定新增中央投资4875亿元,这意味着上半年中央投资规模实际上将完成不到全年的一半,显然是有点难以理解的。
第二,中央对地方财政资金缺口和急增的信贷表示担忧。在去年4万亿公布之后,地方政府争先恐后地公布了意向投资,各地刺激经济意向投资总额一度高达20万亿元,单陕西省2009年计划的全年重大项目投资额度就超过了5200亿。按照以往的经验,中央投资与地方和社会投资约为1:3的比例,在中央的投资刺激之下,地方资金压力可想而知。此前,有业内人士测算,在国家出台的4万亿刺激经济方案中,大约需要的项目资本金为2.4万亿元,其中将有2500亿元的资金缺口。更有分析认为,由于缺乏配套资金,在前两批的中央投资项目中,还有一些地方没有开工,或者进度没有达到要求。而且,在资金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只好指望于银行,造成现实中曾被叫停的“银政联姻”模式再度泛滥,一季度银行信贷出现“天量”投放,但信贷资金活水并没有真正流向“饥渴”的中小企业。
第三,中央希望为刺激民间投资预留空间,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真正进入“保增长”行列。从前两批中央投资的方向来看,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是地方政府上报项目的主要部分,而民生和消费等领域的投资依然较少。分析表明,前两批中央投资计划中,土地、资金等资源都高度向国有经济倾斜,民间资本根本难以分享这些资源“大饼”,民间投资并没有真正活跃起来,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打压。显然,中央政府已充分意识到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