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战胜癌症需“三防”:你不可不懂的癌症三防知识
32987100000005

第5章 癌和非癌之间有着霄壤之别,是敌我矛盾的分水岭

怎么认识肿瘤并予以侦缉

在如何识别与认定肿瘤(基因异位、异变病)之前,必需首先弄清真性肿瘤与假性肿瘤。实际任何事物都有真与假的问题,不辨真与假,误谬很多,疾病也是这样。不辨真假必然造成误诊误医,后果难测。肿瘤(基因异位、异变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基因异变病),更不可有半点疏忽,因为真瘤与假瘤,不仅涉及治疗原则的本质区别,而且它的误诊误医,将直接危及到人的前途及生命,真可谓差之分毫,谬之千里。笔者在数十年前,曾遇到这样一个病例:某个医疗单位,以“甲状腺癌”术后,介绍来求助放射治疗。凭经验感觉,此病例实为可疑,十几岁的小孩患此病者实属罕见,对此疑点,随即进行详细检查,才知道是甲状腺瘤(良性肿瘤)误诊为甲状腺癌(恶性肿瘤)。好在发现及时幸免于难,否则,该患不仅会遭受无为的放射治疗损伤之苦,而且戴上“癌”字这顶深怨大忌的帽子,失学、失业、乃至失去幸福生活,贻害终生。此一误诊的病例,不可不谓之发人深省了。另一例则刚好与此相反,一恶性淋巴瘤病人,病理误诊为“良性瘤”,一年后再来就诊时,才知道恶性淋巴瘤被误诊,由于误诊而失去治疗机会,结果已是到了“船到江心补漏迟”之时,病人只好含怨而死。这一桩桩一件件惊心动魄的事例,实在是令人不寒而栗。在肿瘤与非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敢不首辨其真假吗?当问及真假时,第一遇到的就是“增生”二字。因为肿瘤是增生,可生理性的增生也是增生,且最害人的恶性肿瘤(基因异变病)更是常以增生性肿块为其基点而混淆视听。在增生性病变中,常见的生理性增生,属于机体正常修复性机制,应当加以保护;良性增生,虽非机体所需,但一般对机体无大害,应善以对之;而恶性增生即恶性肿瘤(基因异变病),对人体来说则是敌我矛盾,必除恶务尽,方可少误或不误大事。

笔者点评……

肿瘤是一种异常增生,它虽来自正常细胞,但它又不同于正常细胞,因为二者有质的差别。

(一)什么是生理性增生

人体组织细胞繁殖增生本身是一种人体新陈代谢更新的正常运作机制,如果人体没有或失去这种机制,机体便会停止运行与发展,胚胎也不可能发展形成人体。再说深一点,如果代谢完全停止,机体就等于死亡。所以说生理性增生是人体正常运行机制。此外,当人体组织受损伤后,更仰仗着这种繁殖机制,来再生修复伤处,借以完善整合机体,并保障其完整性。否则人体在积年累月的伤损下,岂不是早已支离破碎了吗?例如,外伤、手术的伤口,完全靠这种生理机制来修复再建。此外,由于机体组织细胞本身,有一种特殊机能叫做“接触抑制”,即细胞在机体的特定生理因素控制下,在完成正常需求后,细胞便自动停止繁殖,而维持正常状态,机体损伤完成修复后,这种增生也随之停止,所以说这种增生也是生理行为。就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生理机制,而使机体得以恰到好处地修复,不多不少地完成机体重建,以保证它永远的正常运转。这种增生完全属于机体生存所必需,故称其为生理性增生,应当倍加保护。

(二)什么是有限性增生

有限性增生,是指那些既非完全生理需要,亦非组织细胞异位、异变性增生。而属于生理性繁殖增生的过度行为。例如当机体受外伤或手术造成的组织细胞缺损,由于机体本能性的修复机制,利用组织细胞繁殖增生能力,将受伤的部分,加以修补。前已述及在通常情况下,组织细胞在完成重建后,自身便停止增生,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瘢痕体质或在特殊因子作用下,会产生一定增生过度行为。如瘢痕疙瘩,对机体虽没有什么大害处,但个别瘢痕疙瘩可有刺痒等症状,对此种病态的瘢痕疙瘩加以适当地对症处理即可。

(三)什么是有害性(病理性)增生

这种增生既非生理性增生,亦非组织生理性修复过程中的过度行为,纯属机体的赘生物,不论其既往或未来,对机体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它就是我们所讨论的且要想方设法克制的人类大敌——肿瘤(基因异位、异变病)。此有害的增生,大体可分为两种:

1.良性增生即良性肿瘤(基因异位病)

良性增生是它已超越了生理范畴的一种病理状态的增生。主要指良性肿瘤(基因异位病)而言。它虽属有害的病态增生,但尚能接受机体的某些约束与限制。虽然有时偶可能见到细胞增生活跃,但无过激行为,亦未越过矛盾警戒线。它仍属于正常组织细胞基因异位或异构。它的生长相对缓慢或在一定程度上可停止生长。常有完整包膜对其加以限制,就像“铜墙铁壁”一般,紧紧的将其围困其中,这些增生的细胞,永远被围绕在包膜之中,从不越“雷池一步”,故称其为良性增生或良性肿瘤(基因异位病)。合理适度处理或手术切除可以永久治愈。

2.恶性增生即恶性肿瘤(基因异变病)

恶性增生是指恶性肿瘤(基因异变病)而言。这种增生是机体在正常新陈代谢中逸出的一群基因异变或称突变的细胞。这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有质的不同。开始它可能栖息于机体某部,潜伏不动,然而一旦有利于它繁殖的条件成熟时,它便开始迅速增生,不惜动用一切手段掠取机体营养,为其增殖所用。它是机体内质变了的一群退变细胞,它不仅不受机体调控,无休止的增生,而且它还能躲过机体的免疫系统监视,向机体进行局部扩张乃至淋巴、血行转移,不仅向机体的重要器官侵犯,而且对机体还展开全面立体进攻。它确是一种穷凶极恶的病魔,直至夺取人命,最后与宿主同归于尽。这是我们必须及早铲除的健康祸根即“癌症”。

什么是类肿瘤疾病

有些疾病与肿瘤有极相似的外貌,说不是肿瘤又像肿瘤,说是肿瘤却又不是真正肿瘤,故称其为“类瘤疾病”。由于它和肿瘤有如此关系,从而给诊断带来困扰,有时因此而造成误诊误医的严重后果。

有哪些常见的类瘤疾病

(一)炎症性肿块

由于炎症浸润肿胀常常形成肿块,易与肿瘤相混淆,应当正视。

1.急性炎症性肿块:一般此病有急性感染史和急性炎症特有的“红——充血,肿——炎症渗出,热——血运旺盛,痛——充血压迫神经症状”。但要警惕的是必须排除由肿瘤引起的炎症,如支气管肺癌引起的阻塞性肺炎等。

2.亚急性炎症性肿块:此病介于急、慢性炎症之间,一般起病缓慢,多无明显的炎症症状,时有急性发作,但大多时间处于亚急性状态。除局部肿块略有自发刺样疼痛和轻微压痛外,多无明显炎性体征,如亚急性甲状腺炎在有效的炎症诊断性治疗中,密切追访观察。

3.慢性炎症性肿块:慢性炎症性肿块多因急性炎症治疗不当,而延误或一发病即是慢性炎症。此病更像肿瘤,因它虽为炎症可又无任何明显炎症体征。其增生的肿块又非常像肿瘤,有时与肿瘤二者相互依存,如慢性弥漫性肝炎与弥漫性肝癌简直就像一母“双胞胎”。在无法确诊时,可采用严密的观察监控下,施以诊断性治疗加以鉴别,但任何诊断性治疗原则上不得超过两周,即应确诊定论,更改治疗方针,以免误诊误治。

(二)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

纤维组织增生病——半恶性瘤样增生病:笔者在50年前首次发现并对此病进行临床观察与研究。特命名为“半恶性纤维组织瘤病(半恶性基因异变病)”。

此病特点是由纤维组织增生所形成的结节或弥漫性增生性肿块,常见于四肢、颈、背和臀部等处,此外,尚有发生于肠系膜上者。纤维组织增生病虽未确认是真性肿瘤,但它却具有肿瘤的某些特征。为此,对此病治疗,必须以恶性疾病施以局部较广泛切除,否则会使其反复发作。

(三)喉部类瘤疾病

1.喉结核:尤其声门上部结核,极易与喉癌混淆。但仔细检查,常可发现脓样物和黏液,同时声门各部运动很少受到影响。肺内结核病灶以及抗结核药物的诊断性治疗,均有助于区别。

2.声带息肉:此病外观常表现为有细蒂之肿块,亦可造成患者音哑,但肿物一般较光滑,有时尚须手术鉴别。

3.声带结节:多发生在声带独立缘,为小而局限性的结节。患者除声音嘶哑外,无其他症状。易发生在歌唱者的声带上。诊断不清或经保守治疗而久不消散时,可在保护声带功能的情况下,予以切除,进行病理检查。

4.喉膨出:此症病史长,症状多呈间歇性出现。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

5.喉角化症和白斑病:属良性疾病。但可有癌变,应密切随访观察,并予以恰当治疗。

6.喉乳头状瘤:本病为声带上皮增生而成的乳头状赘生物。多呈灰白色小菜花状,可有长蒂,能随呼吸出入声门,在儿童常为多发性,有自然消失倾向。在成人多为单发性,易恶变,故应及时处理。

7.喉部软骨瘤:比较少见,可表现为声音嘶哑,严重者可有呼吸及吞咽困难,此瘤为发展缓慢的硬性单发肿物,且不能移动,如有碍声带的功能时,可在保证喉部正常功能下,予以切除。

(四)甲状腺类瘤疾病

1.急性甲状腺炎

急性甲状腺炎为葡萄球菌、链球菌或肺炎双球菌感染所致。此病一般可于几天内甲状腺骤然肿大、疼痛并波及耳和枕部,严重者可由肿大之甲状腺压迫,引起气急、下咽困难与音哑,病人常有高热症状。

早期以抗生素及磺胺类药和对症治疗,若有脓肿形成,应及早切开引流,以免脓肿穿入气管、纵隔及食道造成严重后果。

2.亚急性甲状腺炎

此病亦称假结核性甲状腺炎,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或流行性腮腺炎之后。可能为病毒感染,破坏了部分的甲状腺上皮组织,释放出胶体可引起甲状腺组织内的一种异物性反应。

除少数病人有全身发热等急性炎症性反应外,一般多表现为亚急性过程,甲状腺呈弥漫性轻度肿胀。除有自发痛向耳部放散外,肿大的甲状腺亦有轻度压痛,硬韧。若用放射性核素碘131测定时,可见摄碘131率降低。

抗生素对此病多无效,但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有明显疗效。亦有主张应用X线照射治疗者。但非不得已时,不可使用放射法治疗。

3.慢性甲状腺炎

(1)淋巴性甲状腺炎

此病亦称之为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大多数(97%)为高龄女性,平均年龄50岁左右,甲状腺呈弥漫性逐渐增大。

治疗:①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口服甲状腺片剂即可奏效,一般不宜手术切除;②有条件的患者也可试用X线治疗,一般数周内肿物即可消退;③活检同时最好切开甲状腺峡部,以防病变发展过程中产生气管压迫现象而窒息。

(2)硬化性甲状腺炎

此病亦多见于女性,约为男性6倍之多,患病年龄也多较大。此病为甲状腺的慢性增生性纤维化的炎性病变。甲状腺呈逐渐肿大,坚硬如石,故临床有音哑、呼吸费力或下咽困难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少有影响,颈淋巴结也不肿大。

此病用药物或放射治疗多无效,又难以手术彻底切除。因此,目前多是做些对症治疗。若呼吸困难时,可将甲状腺峡部切除以解除压迫。但在术前应进行X线颈部侧面检查,用以测定气管后有无累及,以利治疗方法的选择。

(五)乳腺类瘤疾病

乳痛症:此病为乳腺异常增生症的一个病变阶段,除疼痛(与月经关系密切)外,多无具体肿块触及。

笔者研制的中药“乳结消”治疗乳腺增生症颇见奇效,有效率达95%左右,可见结节缩小、变软,疼痛减轻乃至消失治愈。此方剂先后于笔者所著1973年版《肿瘤诊断与防治》、2009年版《肿瘤诊断防治与康复》两本书和1990年国际化疗会议上发表,颇得参会专家好评。先后应用煎剂、散剂、胶囊与提取制剂等剂型疗效一致。

(六)肺部类瘤疾病

1.肺结核

(1)浸润性肺结核,往往类似上叶中心型肺癌,在支气管轻度阻塞后肺部可出现炎症现象。可做痰液瘤细胞和结核菌检查,必要时做支气管镜检查,以帮助鉴别。

(2)结核球型病灶与孤立性周围型肺癌容易误诊。结核球型病灶常位于上叶尖、后段、下叶尖段,直径多在3cm以下,密度不均匀,有时有钙化点,边缘整齐,常与肺门有联系,经抗结核治疗有效。

(3)粟粒型肺结核与弥漫性细支气管肺癌容易混淆。前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下,发热得到控制后,病情日渐好转。后者却相反。

(4)肺门淋巴结结核,呈巨形肿块时,类似中心型肺癌或肺门淋巴结转移瘤,活体组织检查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2.肺炎:中心型支气管肺癌所形成的肺炎是阻塞性的,这种肺炎与一般肺炎不同。二者的鉴别在于结合病史和短时消炎治疗观察,以利区别。

3.肺脓肿:典型的肺脓肿,是急性发病、高热、突然痰多而臭,凭此不难与肺癌区别。但两者都可出现空洞,但肺癌空洞壁厚,周围炎变成分少,内腔不规则,空洞多为偏心性。

4.支气管扩张症:局限性支气管扩张有时可呈片状炎症影,与肺癌阻塞性肺炎易混淆。但支气管扩张有慢性病史,咳嗽、咳痰反复发作。支气管造影检查,前者见到支气管扩张影,后者则见到支气管阻塞影。

(七)胃类瘤疾病

胃溃疡与溃疡型胃癌有极相似的外貌。

(八)结肠类瘤疾病

主要是结肠息肉,常见呈绒毛状有较长的蒂,多在结肠内窥镜下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诊。

(九)肝类瘤疾病

1.非寄生虫性肝囊肿:非寄生虫性肝囊肿,除畸胎瘤性囊肿、淋巴管囊肿及囊腺瘤等肿瘤性囊肿外,还有假性囊肿、多囊肝及潴留性囊肿等。

2.肝包虫囊肿:此病非真正肿瘤,而是人类误吞犬绦虫的虫卵,经胃肠消化液作用,六钩蚴脱壳而出,侵入胃肠壁末梢静脉,经门脉入肝而形成的囊肿。此囊肿在肝脏中多见。早期可无任何症状,随囊肿逐渐增大则产生临床症状。如果囊肿位于肝脏内,且比较靠近肝脏表面,则可使患者之右上腹部隆起呈一肿块,形圆而平滑,坚韧而有弹性感,叩诊呈实音。若囊肿体积甚大,压迫到消化道时,可产生上腹饱胀,甚至发生恶心呕吐等症状。假如囊肿压迫胆道,可引起黄疸、胆绞痛、胆囊炎等症状。若囊肿破裂,穿入腹腔及其他有腔器官,可并发感染而形成脓肿。囊液溢出时可引起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气急、发疳、恶心、腹泻、昏迷、休克等。此病主要采取手术治疗。

(十)肾脏类瘤疾病

肾单纯性囊肿、单纯性肾囊肿较为常见,以中年及老年患者为多。囊肿大部为单发性,多发者少见。囊肿大小不一,小者直径1~2cm,大者可达4~5cm,甚至有的囊肿可容纳数升液体。囊肿位于肾下极者较多,肾中部最少。单纯小囊肿无明显症状,达到一定体积时,可有腰部疼痛。若出血、破裂或压迫邻近器官时,疼痛可加重。影响胃肠道时,也可出现相应症状,但血尿很少见。如果大的孤立性囊肿位于肾下极或肾脏下垂至肋弓下方时,囊肿可被触及,表面甚光滑,消瘦的病人还可摸出波动感。多囊肾可伴有其他器官的囊肿性改变,如肝、肺、胰腺、脾、骨、睾丸、卵巢及甲状腺等。

(十一)尿道类瘤疾病

1.尿道肉阜:尿道肉阜很常见,多发生于女性尿道外口处,为红色肿物,常很细小,有时带蒂呈息肉状,时有多发性。尿道肉阜,部分可能来源于炎症,部分属于肿瘤。病理组织学检查,通常分为血管瘤型和肉芽肿型,可去泌尿外科就诊。

2.尿道囊肿:尿道囊肿男性与女性均可发生,一般常单发,有时可长得很大,属于潴留性囊肿。主要表现是病人在排尿时感到疼痛与费力,尿道镜检查颇有助于诊断。治疗为穿刺排液或行电灼术。

3.前列腺类瘤疾病:主要是前列腺肥大与前列腺炎,二者均呈弥漫性(个别是结节性)增大,后者常伴有轻微疼痛与里急后重感。与前列腺癌有极相似的症状。超声波检查有助于诊断。前列腺炎,先以消炎治疗为主。前列腺肥大出现尿路梗阻者多需手术切除,亦有采用女性激素治疗。

(十二)卵巢类瘤疾病

1.滤泡囊肿:此种囊肿见于生殖期年龄妇女,囊肿数目常是一个或多数个。一般不超过2cm,少数可达4~5cm。

2.黄素囊肿:小者多无症状,大者与卵巢囊性肿瘤相似。小又无并发症者,常无需特殊治疗。囊肿大者,亦可参照卵巢囊性肿瘤的治疗原则治疗。

(十三)子宫颈类瘤疾病

1.慢性子宫颈炎:是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子宫颈糜烂,一般糜烂边缘较整齐,不易出血,或出血很少。早期糜烂型子宫颈癌与子宫颈糜烂相似,肉眼很难区别,必须靠阴道细胞涂片或宫颈活体组织检查作鉴别。

2.宫颈息肉:通常此病为小圆形无溃疡的带蒂肿物。息肉常自子宫颈口内露出,体积很小,多有蒂。可以合并感染,甚至发生溃疡、坏死或癌变。故此病须及早手术切除。

3.宫颈结核:子宫颈结核少见,且多继发于其他结核基础上,如肺、膀胱、子宫内膜、输卵管或其他盆腔结核,可去妇科诊治。

(十四)白血病类瘤疾病

在血液中出现多数不成熟的白细胞或白细胞总数过多(50000/mm 3)时,很像白血病,但骨髓与其他组织中并无白血病的相同改变,故称之为“类白血病反应”或“类白血病”。其发生原因,可能是由于骨髓对某种刺激的过分反应。因此常发生于各疾病的基础上,当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的疾病与刺激消除后,此种反应也随之消退而自然恢复,不需特殊治疗。

(十五)小儿常见类瘤疾病

1.头颈部囊肿和瘘

(1)耳部囊肿和瘘:常发生在初生时,多为外胚叶者,故常称之为皮样囊肿。耳部囊肿多发生于耳屏前上方或下方。囊肿可一端破开小孔形成盲管窦道,其窦道不长,一般1~1.5cm,虽有些窦道并无内口,但可向内伸展。在囊肿外口,时常可见粉状或黏液状分泌物排出。治疗,主要以手术切除囊肿及瘘管,可去小儿外科诊治。

(2)颈部囊肿和瘘

①颏下皮样囊肿:此瘤多位于颈部中线,在舌骨与下颌骨之间,并与舌骨或下颌骨粘连。和在其他部位的皮样囊肿一样,颏下皮样囊肿往往在青春期前已出现。一般如核桃大,有时很大,可突入口腔。主要采取手术治疗。

②甲状腺舌骨囊肿及瘘:甲状腺舌骨囊肿在颈部中线、舌骨下,呈无痛球形肿物,多无向外的瘘口。囊肿一般不大,对呼吸及下咽活动无任何障碍。至青春期时,由于囊内分泌物的潴留或继发感染,常可自行破溃而形成瘘管。瘘管的分泌物颇似唾液,分泌物不多时,瘘口可暂时愈合,当分泌物增多时,瘘口又自行破溃。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将囊肿或瘘管全部切除,否则易复发。

(3)胸腺咽管囊肿及瘘:婴儿时期的胸腺咽管囊肿皆位于颈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前方或下方,为球形、无痛的肿物,多无向外的瘘口。囊肿的大小不定,体积大的可扩展至对侧,并阻碍呼吸和咽下运动。青春期时的囊肿常自行溃破而形成瘘管。瘘管外口多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瘘管靠近颈部大血管上行,长短不等,长者可经颈内和颈外动脉之间(颈总动脉分支处),开口于腭扁桃体附近,此处的瘘管内口不易发现。瘘管狭窄弯曲,不易用探针探测,借瘘管造影术可以确定其路径及长度。瘘管的分泌物颇似唾液,如分泌物不多,瘘管外口可暂时愈合,但不久又自行破溃。以手术治疗为主,将囊肿或瘘管全部切除,否则易复发。

(4)颈部囊状淋巴管瘤:又名先天性囊状水瘤。为一种多房性囊肿,囊壁甚薄,内容物为透明、微黄色的淋巴液。

2.胸部囊肿

(1)气管囊肿:气管囊肿系异位性组织所致,囊内可有黏液。此囊肿发生于气管分支下后方,亦有与呼吸道相通者。小囊肿多无症状,囊肿过大时可引起呼吸道的压迫症状。

(2)神经肠管囊肿:此病罕见。囊肿位于胸腔后部时,常和脊柱异常症并存,有少数病例可与硬脊膜相通。本病治疗为手术切除。

3.腹部囊肿及瘘

(1)新生儿脐带囊肿:巨大者可阻碍分娩。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

(2)上皮样囊肿:脐部上皮样囊肿与身体其他部位表皮样囊肿相同。但需与脐炎、脐膨出、脐疝、开放性脐尿管、脐尿管囊肿及卵黄管未闭区别。

(3)脐尿管未闭与脐尿管囊肿:膀胱在胚胎早期,其上部位于脐部。在发育过程中开始下降。上部逐渐萎缩而成一窄管,其后逐渐闭锁。如不闭锁,则形成开放性脐尿管。脐尿管未闭,一般在临床上可有间歇性漏尿症状,尿少时只见脐部外口微湿,尿多时则见尿液自瘘孔排出。患者偶可并发尿道梗阻症状。脐尿管囊肿多见于婴幼儿,大多在脐下正中线上突然发现一基底较宽的肿物,如与膀胱交通,则可有膀胱炎的症状。囊肿中偶见结石。一般在脐尿管未闭及脐尿管囊肿诊断确定后,应早期进行手术切除。

(4)大网膜囊肿:大网膜囊肿的发生,可能与淋巴管梗阻有关。可单发或多发,早期一般无症状。囊肿多为逐渐增长的、较软且光滑无痛的肿物,可移动。巨大的囊肿触诊时,可有水波感。大网膜囊肿的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

(5)肠系膜囊肿:有单发性肠系膜囊肿及多发性肠系膜囊肿两种,其症状、诊治与大网膜囊肿相同。

4.乳腺的类肿瘤疾病

(1)生理性乳房肥大或称周身型乳房肥大:发病可极早,文献报告有周岁即出现月经者。患者除体格极早成熟外,找不到任何病因,经多年观察发现一直良好,而无其他异常变化。

(2)病理性乳房肥大:发病多为1~5岁。常由以下几种疾病引起:①卵巢肿瘤的发病率最高,卵巢瘤中多为颗粒细胞瘤、卵泡膜囊肿、畸胎瘤、恶性畸胎瘤以及卵巢的绒毛膜上皮癌等;②肾上腺的皮质病变;③大脑炎(麻疹后)、脑膜炎及乳头体的肿瘤。因以上病变累及丘脑或第三脑室底部而引起内分泌紊乱,致使乳房肥大。

治疗:早熟性乳房肥大,一般对乳房部可不做任何处置,如发病是因卵巢瘤、垂体瘤或肾上腺疾病所致者,其原发病进行正确的治疗后,肥大的乳房即可自行复原。

(3)男性乳房肥大症

①青春期男性乳房肥大:约70%的男性,可在青春期(13~16岁)发生不同程度的乳房肥大。绝大部分是在乳晕下,触之为一较局限的肿块。直径约2~3厘米,硬韧,多有轻度压痛。约1/3以下的病例为乳腺弥漫性肥大。此病可为单侧或双侧发病。青春期男性乳房肥大症主要是生理性的,可能与求偶素过多和乳腺组织对求偶素(乙烯雌酚)较敏感有关。多为自限性,一般在1年左右即可自行消失,仅15%的患者至20岁以后才开始消退。罕见持久性肥大者。

因青春期男性乳房肥大为生理性的,故无需治疗。对肥大明显或有不适者,可服用睾丸素。如内分泌疗法无效时可考虑手术切除。

②成人期男性乳房肥大:成人期的男性乳房肥大比较少见,多属继发性。由于生殖腺、肾上腺、垂体前叶的分泌失常,或由肝病而引起。可为单侧或双侧,肥大的程度不一,病程随病因不同而表现各异。病因解除后肥大的乳房即可恢复正常。

5.肠息肉病

消化道息肉是小儿的多见疾病,可发生在直肠、结肠及小肠等处。由于治疗方法及预后不同,一般常将肠息肉分为单发型、散在型和多发型三种。临床上以前两型为多,但恶变者少见。多发型息肉的恶变率较高,有人统计可达50%,因此必须提高警惕。肠息肉病虽有一定的家族性,但并不属于先天性疾病。肠息肉男多于女,以4~5岁最多。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无痛性便血,一般血量不多,每次可达数毫升左右,尤其小的息肉出血更少,除化验可见隐血外,多无肉眼血便。直肠息肉常可见新鲜血液浮在干便的外层,治疗为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