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战胜癌症需“三防”:你不可不懂的癌症三防知识
32987100000003

第3章 癌症是人类的一种高危高发的流行病

癌症病名的由来

癌症的发现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癌症一词,远在中国2000余年前,就有过描述,但因对此病的了解不多,故以其形象如山石堆砌之“嵒”为名,其后知其为特殊病症而在“嵒”字上加个“疒”,即成为现今的癌症。在西方cancer(癌)一词的出现,较medicine(医学)还早,cancer一词源于crab(蟹)形象,有多数癌组织伸向正常组织中,好像螃蟹腿一样,故以cancer称之而沿用至今。这都是对癌症的一种描述,从医学的科学道理讲,实际癌症只是人体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由于它约占恶性肿瘤90%以上,且广布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故癌症渐渐就成了肿瘤的代名词了。实际上癌症并不能代表肿瘤全部,因为肿瘤包括良性、恶性和亚恶性三种,而且恶性肿瘤又分为肉瘤(sarcoma)和癌(carcinoma)。

癌症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癌症是人体的正常细胞在代谢中,所产生的一群叛变了机体的“基因突变”的异常细胞。在一些有害物质和免疫力低下等因素影响下,而形成的一种对身体有极大破坏性的肿块(医学叫癌症)。这些毒性肿块一旦形成,如无有效的治疗,它可以自发的继续生长,最终它将杀死宿主——使人体死亡。所以此病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癌症是广布于有生命的生物界中的一种常见疾病

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可发生癌症,因为癌症是一种所有有生命的物质细胞,在正常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细胞基因突变而演变成的异常增生。因此,癌症广泛地存在于所有生命物质,包括动、植物之中,所以对其他动植物的了解也有利于攻治人类癌症。

什么是肿瘤流行病调查,它对肿瘤诊治与预防有什么意义

肿瘤流行病学是研究肿瘤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流行原因和预防措施,借以预防和控制其危害的一门预防医学。通过肿瘤流行调查已发现我国有常见的十大癌症,他们是肺癌、鼻咽癌、胃癌、乳腺癌、子宫癌、大肠癌、肝癌、食道癌、白血病和淋巴瘤。但想从根本改善肿瘤患者预后,依然是早发现、早诊断和个性化的综合性早治疗,这三位一体,是缺一不可的诊疗规范。

一、肿瘤发病的动态变化

二十多年来,在各部位恶性肿瘤中,胃、肝、食管及肺癌死亡率明显上升,尤以肺癌为主。宫颈癌有下降趋势,鼻咽癌变动不大。近年来肿瘤明显增多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中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因为人的多数肿瘤的发生率常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特别值得提醒的是30岁无疑是恶性肿瘤发病上升的年龄起点。

2.由于人们认识的提高,肿瘤诊断方法改善:许多原来难以诊断的肿瘤也能诊断出来。如原发性肝癌的甲胎蛋白是一种原发性肝癌有效的综合检查法,食管癌、胃癌及其他发生在管道性器官的肿瘤,由于有了光导纤维窥镜,借助内窥镜的帮助用肉眼可以辨认,且可以获得早期形态学病理的诊断。肿瘤知识的群众性普及、自我检查与就诊率提高,医务人员的误诊、漏诊率由于诊治技术的提高而减少。

3.其他死因的降低:由于保健事业的发展,过去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如结核、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等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使这些疾病的死亡率减少,因此肿瘤则出现明显上升趋势。

4.环境致癌物质的增加:随着工业的发展造成空气、水源等环境的污染,使致癌物质有所增加。据统计,一般城市每立方米空气可能含有相当数量的3,4-苯并芘的致癌物质,故每年可有一定致癌物质影响。如果污染严重的城市会有更多的致癌物质散播于空气中。这些有害物质被人吸入,当然就构成了化学致癌的外部诱因。

二、根据流行病调查提出的几点预防措施

(一)消除和避免致癌因素的影响

1.职业致癌:加强劳动保护,生产过程管道化。停止无劳动与环境保护条件下的生产。

2.减少环境污染因素:改善环境,消除环境致癌因素。

3.医源性致癌:停止使用氨替匹林等有致癌作用的药物和不必要的可能致癌的检查方法。

4.其他:如改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以及消除内分泌致癌因素等。

(二)保护和改善环境

加强爱国卫生运动,除害灭病;实行三废综合利用;改良土壤及耕作方法;搞好饮食卫生及居住卫生。

(三)增强机体抗癌能力

1.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锻炼身体,戒除不良生活习惯、降低吸烟率、加强肿瘤一级预防,积极开展三级预防。建立家庭及个人健康档案,为“三早(癌症的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提供重要一手资料,以利有效根除癌症。

2.及早消除可能促进癌症的病变,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抗癌能力。

3.及时处理癌症易感人群,加强定期与不定期的防癌普查与癌情报告制度。

4.加强培训癌症防治人员,扩大癌症防治队伍,做到村村有防癌员。

5.加强癌症研究,提高肿瘤防治水平,早日根除癌症。

肿瘤是机体组织细胞在人体正常代谢中产生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了的细胞,加上某些内外致病因素(如物理、化学及生物等)的作用,而加剧发生一系列质的改变,形成一种异常的增生。这种有别于正常细胞的异常增生一旦形成,即使外界致病因素停止作用,也还能继续自律性的发展,这说明肿瘤是整体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不能只看见局部“癌”,而忘记身体其他部位可能也有肿瘤存在,认识的提高对预防癌症,特别是防止癌症的扩散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学的研究,大跨步的前进,从基因突变论上刷新了肿瘤的实质与真髓的揭露。从而剥下披着羊皮的狼(恶性肿瘤)的伪装,还其豺狼从不吃素的狰狞面孔。使我们对肿瘤(基因异变病)有了新的认识,并加以防治与根除。

笔者点评……

1.肿瘤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细胞的“基因突变”。外因只是一种诱因,在今后各方面的工作中,均应在病因的看法上与时共进的改观换面,加大肿瘤基因变异的研究。不仅可以早日找到癌症的祸根予以消除,而且我们也不必每日提心吊胆,因为这突变的细胞好像一根断了的电线,只要你不激化和触及它,通过生活调整,忌烟酒,还可像电工修复断了的电线一样,使突变细胞修复到正常状态而无害,何况90%的突变细胞可被自身免疫功能杀死,所以大可不必忧心忡忡。

2.通过历史及现今研究得证,“癌是不治之症”的说法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论点,它不仅把医患引入肿瘤防治悲观失望的歧途,而且成为根治癌症的绊脚石。希望适时得以纠正,使其永不复出。据美国防癌协会报告,美国癌症死亡率2004年第二次递减,并呈持续下降趋势。主因是减少吸烟,放、化疗技术改善及免疫功能保护,预测癌死亡率将会继续下降。由此可见,癌是可治之症已得到肯定的结论。

3.不论是癌症的手术、放疗、化疗在加大癌细胞杀伤力度的同时,绝不可忘记切实有效的保护机体功能与促进病人康复的观点,因为我们治病的目的是救人。

4.中西医结合是根治癌症和创造有中国特色的肿瘤防治新医学必由之路,尤其要充分发挥中医的整体观念,因人、因病而异的辨证哲学和逻辑学思路,加强治疗中的“个性化”原则,西医攻有法,中医补有招,二者结合共同治疗癌症以求达到有的放矢,箭箭中靶,“靶中红心”既能杀灭癌症又能达到保全机体的目的。

5.对癌症的斗争,必须将速决战、持久战和战后的重建家园,三者有机的结合(第一时间治疗应是速决战的根治性治疗、第二时间是持久战的序贯治疗和第三时间机体重建康复治疗),缺一不可。

6.多种诊察方法,多元化有机的联合诊断是三早(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的关键、有效举措。

7.多种有效治疗手段多元化综合序贯治疗,是根治癌症的最可靠、最有效、最大力度消灭癌细胞和最大限度保护机体功能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免疫功能(灭癌卫士),提高生活品质是根治癌症最明智之举。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国内外学者都意识到单一手段如手术、放疗或化疗效果不理想很难能根除肿瘤,必须合理地综合各种手段才能消除肿瘤。因而产生了多学科综合治疗这一新的理念。必须根据患者心身状况、肿瘤部位、病理类型、侵犯途径和发展趋势,结合分子生物的肿瘤生物行为的改变,有计划地、综合地应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最适当的经济费用,取得最大限度地根除肿瘤、最大限度地保全机体功能、改善病人生活质量,这将成为治疗癌症的必然走向。

8.病人最终达到痊愈的效果则是对“治病救人”最完美的诠释。

9.在诊治过程中,确保不发生医源性扩散的“无瘤技术”(此术指的是防止癌细胞由于手术和不当检查与诊治的驱动激化使之扩散的一种特殊方法)的操作,既是医疗技术上的重大改革也是医德问题,不可轻忽。

10.肿瘤外因是肿瘤防治的重要方面,但宿主患癌风险高低与自身的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因为这主要决定于机体对致癌物的代谢能力,DNA修复能力以及对肿瘤促进剂的反应等,所以说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癌的基因突变论是根除癌症的基本理论,也是根除癌症的关键。进一步破译肿瘤DNA(脱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及其独特遗传密码,是打开癌症库锁和攻破癌症堡垒的核心金钥匙。

什么人容易得癌

主要是癌症高危人群易患癌症,肿瘤的高危人群是在流行病学范围内,指那些有发生肿瘤的高度危险的人体。也就是说在肿瘤的高危人群中发生肿瘤的可能性,远远高于一般人。高危人群的界定是相对的,不同的肿瘤,不同的地区,其高危人群可能有很大不同。例如乳腺癌,从未生育或首次妊娠在35岁以后,寡居妇女,年龄在35岁以上,有良性乳腺疾病的肥胖妇女以及母亲或姐妹中有患乳腺癌者,均属乳腺癌高危人群。多年吸烟的男性老年人,对于肺癌来说也是高危人群。再如,肝癌的高危人群,在我国是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为主。而在日本则考虑将曾有输血史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列入高危人群中。为此预防肿瘤应设置重点,肿瘤的预防重点应当是易患肿瘤的那些高危人群。在肿瘤的普查和筛检工作中,高危人群的界定显得尤为重要。对所有的人(自然人群)进行普查固然理想,但目前尚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如需投入可观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如,每检查出一例肝癌病人,要有7000人陪检。由于资源耗费与效益的矛盾突出,也就使得这种普查难以为继。肿瘤高危人群一般只占自然人群的一小部分,然而绝大多数肿瘤发生在这一小部分人群中。对肿瘤高危人群进行普检和预防系近年来的趋势,它行之有效,经济现实。为此,提出在国内制定易于操作的肝癌高危人群标准,如有肝炎病史5年以上或已知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年龄在35~65岁者,用甲胎蛋白(AFP)普查肝癌检出率为自然人群的3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