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前370?~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孟子的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强烈,词锋犀利,擅长雄辩,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本篇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是一篇论述战争的文章。它说明天时、地利都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写法上,先提出论点,接着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论证,再综合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就“人和”的重要性加以阐述,最后强调战则以“道”,有战必胜,使论题进一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