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你比富人少什么
32969300000029

第29章 顺境出穷人

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一阵“下海”热潮,据当时的弄潮儿讲,“那时候,机会多得碰头啊!”那么,那些痴心不改地在岸上刨食的人,是什么拖住了他们的手脚?是人们喜欢稳定和舒适的惰性。有个单位靠着,病了国家给治,老了国家给养,既然没到衣食不周的份儿上,大家就舍不得另起炉灶。不把公职当回事儿的,除了有眼光的独到、信息通畅的高人,还很有一些在单位受了挤兑的小人物。“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一咬牙,一闭眼,水深火热也要往下跳了。至于后来一弯腰捡起个大西瓜来,那是后话,纯属意外的惊喜。一个人致富的潜力,不到关键时刻还真不容易表现出来。老李师傅是某工厂的工人,没考上大学的儿子在社会上游荡了一年多后,突然冒出个“出国留学”的念头。老李也是出于无奈,就答应了。可是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到哪儿去弄一笔可观的钱呢?没办法,前前后后共借了几万元人民币,儿子还真的去了美国。虽然儿子口口声声说,借的钱等他赚到大钱一并还清,可老李心里时刻都踏实不了,难受憋屈了好一阵子。后来,他下班后就到离家不远的自由市场卖馒头。开始,也只是想能赚几个算几个,时间一长,他发现情形大不一样了。不到两年,儿子留学用的钱全部还清,而且现在家里生活也早早步入了“小康”。他每天5点多至7点来钟在自由市场卖馒头。这时候,来来往往的人最多,时间久了,有好多是熟客,还有许多建筑工人。有时老李因事没来,想吃馒头的人找上一阵子不说,第二天见了还要问个原由。他一天平平常常赚二三十元不成问题,四五十元的时候也常有。自己不费什么事,把馒头从食品厂拉来,再卖出去,钱就到手了。有人总结成为穷人的条件为:一是家庭条件不错,衣食无忧;二是过早地成就美满姻缘,成为丈夫和父亲;三是三十岁前没遇到过自己拼了命也要撑起来的大事。在生活中,许多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往往是具备了这些条件,轻轻松松地,不知不觉地当了一辈子的穷人。许多少年时满怀壮志、朝气蓬勃的人,最后之所以一事无成,大部分都是因为在安逸的生活、工作环境中呆久了,渐渐地失去了斗志,缺少走出去为事业拼搏的勇气。再加上舒适的环境缺少激烈的竞争,人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渐渐地迟钝,失去敏锐性,最终,只能成为环境的奴隶,庸庸碌碌地走过一生。在印第安土著人学校里,在那些土著学生的毕业照上,人们会发现——他们衣服整洁,相貌聪慧,眼睛里闪烁着理想的火焰。看见这些照片的人,一定会认为他们将来能够做出一番大事业来。但是,这些人回到他们的部落后,每天面对着自然状态下的轻松工作环境,用不了多久,就失去了朝气,陷入了周而复始的古老生活状态中,变成了平凡而庸碌的一群人。所以说,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要去寻找容易的工作。安逸的环境,容易的工作没有多少压力,每天都轻轻松松,激发不了人的斗志,挖掘不出生命深处的潜力。有些人的成功是逼出来的,一帆风顺的生活,最容易埋没一个人的潜力。所以有困难不怕,英雄们往往会在进退无门的时候揭竿而起,在人群中杀出一条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