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养生八法:健康长寿的保健秘诀
32966600000064

第64章 慢养生的关键在于“心慢”

“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

现在,每个人都期望能静下心来慢慢享受生活,但是现实似乎并没有给大家一个“慢”下来的机会。英国时间研究专家格斯勒就曾说过,我们正处在一个把健康变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更多的人认为:现实没有给大家“慢”下来的机会。针对这种想法,著名的“慢生活家”卡尔·霍诺指出,“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

如果你渴望那种简洁、处处洋溢着舒适和惬意的日子,那就请慢下来,慢些、再慢些,放慢一下步伐吧不要再只顾匆匆地向前赶路,不要再忽视身边的风景关注如何生活,关注自己的心灵,关注周围的环境让我们一起来享受“慢养生”之美吧。

慢养生的关键

慢养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得充实、穷得快乐的写照……慢下来,才能真正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苦”。慢下来,不是特意地放慢了生活工作的节奏来修复疲惫不堪的身心,也不是抛弃了任何物质需求而自封为“精神贵族”的自恋。“慢”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从容不迫,是一种彻悟的安详,是一种化育天下的胸怀,是一种对人生的高度自信。它不是看破红尘后的消极遁世;不是对人生失败结果无可奈何的认可……”

“慢养生”不是支持懒惰,拖延时间,而是要“慢节奏、慢速度、慢心态”,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一种平衡。我国古人就十分讲究“慢养生”,认为如此方能“得尽天地之寿”。慢养生,即慢用脑、慢动作、慢饮食、慢说话、慢做家务、慢散步等。“慢养生”的关键是“心慢”,心慢下来,呼吸、心跳才能慢下来,才能达到减少阴精和阳气损耗的目的。

“慢养生”与其说这是一场运动,不如说是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快节奏的生活就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人们不断向前,没办法慢下来。因此,“慢养生”有点“物极必反”的道理,其本质是对健康、对生活的珍视。

慢养生没有固定的模式

生活中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忙碌的时候,感觉一分一秒都在工作、思考人生,只有这样才觉得人生最有意义,结果越忙越停不下来,甚至恐惧节假日的到来,甚至每到黄金周,都不知道不加班、不出差该怎么样安排自己的生活。真正等到慢下来之后,才意识到,原有的生活居然都被一个个紧凑的日程“侵占”掉了,侵占了一个个可以看日出的早晨,失去了一个个可以看星星的夜晚。

速度在很多时候是需要的,不然才子们上京赶考要走两个月现在谁也受不了;有事做就会忙碌,不做事人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但是,不要忘了追求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高生活和生命的质量、为了增强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而不是别的。如果适得其反,那就还不如慢一点的好。

慢养生没有固定的模式,敢于冒险的人可以去爬珠穆朗玛峰;渴望平淡的人可以让妻子休息一天,自己去市场买菜做饭,让妻子知道自己的厨艺也不比她差;对于经常加班的人,更容易操作的就是少加一会班,多睡一会儿懒觉;每天按时上班的人,不妨为自己的迟到撒个小谎:“今天不幸赶上堵车了”。

享受并能坚持慢生活的人不一定要有多少钱,但是经常能用“够花”来安慰自己;他们不一定不想在事业上再创一个辉煌,但是学会了让自己无聊一天,把手机也换换角色,打一天的游戏;他们不一定想懈怠,但是宁愿休个长假,也不想天天加班、年年当最优秀的职员。

因此,想在快速发展时代不透支健康,就一定要放慢你生活的脚步。

匆忙的生活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肤浅。当我们急急忙忙的时候,就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无法找到同世界和他人的真正的联系。

想当初,是西方人的速度感催得我们跑得比兔子还快,但现在又是西方人最早意识到“慢”的人性化生存方式。浪漫的意大利人开始提倡“slow”文化,而这种“慢文化”如今已经让多个国家“受染”,成为一场酝酿中的国际风尚。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慢”的诱惑呢!现在就让我们以健康的名义“慢”下来吧!

慢养生没有固定的模式,你可以把以下几个“慢动作”发挥到极致。

1.慢饮食

著名的“慢餐国际组织”在十几年间不断四处呼吁:“慢餐不仅仅是给我们的味蕾寻找美味,而是为了保留我们的人性。”“SLOWFOOD”的标志:那个“O”字,设计成蜗牛的模样慢慢吃吧,没有太特别的事情要赶的。

2.慢读书

现在很多“慢一族”开始放慢阅读速度。他们认为“细嚼慢咽”地读书可以完全沉浸在书籍的氛围中,给予细节更多的关注,这样做不仅阅读效果好,也能够带来更多心灵上的愉悦。

3.慢工作

你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处理一件事,而不是在不同的事之间周旋。事实也正是如此,医生应该多花时间了解病人,而不是巡视查房走一圈而已,这样有助于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慢运动

你可以在离家还有三站地距离时,改乘车为走路。或许你会不假思索地说:“这会耽误我很多时间。”但换个角度想,这段时间里,你的全身肌体都在运动,你不是获得了享受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