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甲的话就是概念转移幽默法。乙问的是那一面吉利,甲却说不要走进棺材,答非所问。其产生的情趣就是幽默。
通常人们进行理性思维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要求那就是概念的含义要稳定,讨论的是同一回事。或者自己讲的、写的是同一个概念,前提要一致。如果不一致,就成了聋子的对话,各人说各人的。同一概念的含义变过来变过去,就是语无伦次,这是人们常容易发生的。
因为同一个概念常常并不是只有一种含义,尤其是那些基本的常用的概念往往有许多含义。比如上面的“不吉利”,你碰到棺材不吉利,你人还活着;你走进棺材不吉利,意思就变了,你已是死了。
所以逻辑学中规定:说话、做文章、思考问题时概念要统一。这叫“同一律”。违反了这条规律,就是概念转移。
可是幽默的思维并不属于这种类型。它并不完全是实用型的,理智型的,它主要是情感型的。而情感与理性是天生的一对,对于普通思维是破坏性的东西,对于幽默却是建设性的成分。例如:
工人甲:“今天食堂伙食改善得真不错,应该给他们写封表扬信。”
工人乙:“表扬炊事员还是管理员?”
工人甲:“表扬来厂的参观团。”
食堂伙食改善,明显应该表扬炊事员或管理员,属于服务质量关系的范畴,可工人甲却把它转移到招待来厂参观团的人事关系上去。
然而,对于幽默感的形式来说就好在这样的概念默默转移。
这里,工人甲幽默感的构成,其成功就在于暗暗的无声无息地把“表扬”这个概念的内涵做大幅度的转移。
一位考古家对搬运工说:“这个瓶子已经有两千年历史了,搬运时你们要特别小心呀!”
搬运工人笑着说:“放心好了,教授,我们会把它当做新的一样小心的。”
考古家说要小心,是因为瓶的考古价值;而搬运工却把小心转移到瓶子的实用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观。
一位诗人与一位富翁在晚宴上相遇。富翁看看那穷酸像的诗人,便有意侮辱他:“告诉我,你跟一头驴子能差多少?”诗人并没有发作,而是不动声色地目测了一下他们之间的距离,答道:“不远,只有25厘米!”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人们并不需要科学家那样对于每一个重要概念都给以严密的定义,明确规定其内在含义和应用的范围,人们完全凭互相的心领神会来进行交流,因而任何发问并不都需要详细说明自己所用的概念的真正所指,对方也完全能心有灵犀一点即通。故发问者完全可以预期对方在自己真正所指的范围内做出反应。
然而,幽默的回答却以转移了概念的真正所指,突然打破了这种预期。预期的失落,产生了意外。这还不算幽默感的完成,幽默感的完成在于意外之后猛然发现。
概念被暗暗转换了以后道理上也居然讲得通,虽然不是很通、真通,而是一种“歪理”。正是这种“歪理”,显示了你的机智、狡黠和奇妙的情趣。
故此,人们在社交中概念转移幽默用得常而多。
故愚故蠢幽默术
故愚故蠢幽默术是指故意说蠢话行事,有意识掩饰自己的错或对方的错,缓解彼此心理的紧张情绪,形成幽默的轻松和谐的效果,从而达到交谈、沟通的目的。
一天,几个同学一起去看望高中时的班主任老师。多年不见,老师当然问每个人的情况。
“见到你们很高兴,”老师最后问一位女同学也像前面问一样说,“你丈夫好吗?”
“对不起,老师,我还没出嫁……”
“噢,明白了,你丈夫是个光棍?”
当时,先是好尴尬,但马上被老师的幽默感逗得哈哈大笑,那位女同学更是消除了自卑感,对老师更是尊重和信赖。老师后来真的给这位女同学介绍了一位满意的“光棍丈夫”,一时成为同学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老师的第一句话错在心不在焉地说一句“蠢话”,知道错后,急中生智,同样说一句“蠢话”,为此大家都知道他是故意说的,所以就显得聪明而有趣。
蠢言蠢行之法可带一定的善意攻击性。这种攻击性由于富有人情味,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同情心,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实际效果。
70年代,国家物资普遍供应紧张,在农村买钉子都难,常要走“后门”才能买到。
有位老汉盖旁,急需买几斤钉子。他来到镇上国营商店对营业员说:“同志,我买10斤钉子。”
营业员说:“没有了。”
老汉又说:“没有10斤,我就买5斤吧。”
“也没有。”
“那2斤。”
“还是没有。”
老汉苦苦哀求道:“同志,你无论如何得卖给我一枚。”
营业员诧异地问道:“你这个人才怪呢!买一枚干什么用?”
老汉说:“用它把你们的后门钉死!”
那位营业员为老汉的幽默感所动,一笑之后,出于愧心,反而真的卖给老汉5斤。
买一枚钉子是件蠢事。去钉住他们的后门也是办不到的。但充分表现了老汉那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叫对方感到惭愧,产生同情心。如果老汉是大吵大骂,揭露商店走后门,那就绝不会有买到5斤钉子的意外好结果,幽默的效果常常是意想不到的,喜欢欢笑是人的一种本能。你给了别人欢乐,虽然他受一点攻击,他也接受,一个有情感的人,这时想的不是还击,往往想的是如何报答你给他的欢乐。由于你没想到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当你得到回报时,就会感到意外,你的情感也随之升华,你的幽默感也会越强。
在某照相馆,有位女顾客取几天前照的相片,很不满意,便对摄影师说:“以前我在这里照的挺漂亮的,怎么现在我照的这么难看,我哪里有这么胖?”摄影师抱歉地说:“实在对不起,小姐以前来照相时,我还年轻,现在你看看我,也变得有点老了,照的相也不如从前了。”
摄影师没有直接反驳说,照片不如以前漂亮是女顾客容貌不如过去青春的缘故,反而以自己老为由进行自责,这样幽默的话语,既把原因解决了,又不致伤了女顾客的自尊,使其火气更大。
故意说蠢话对消除对方的误会所造成的紧张心理,同样有适用性。它能使误会和紧张化为笑声。
在浴室里,一个小伙子看到他前面的一个背朝着他的人很像是他的朋友。他想开个玩笑,就照着那个人的屁股狠狠地打了一巴掌,被打的人转过身--天啊!那原来是他们的厂长。
“请原谅!我确实没有想到是您!”
“没关系,小伙子!”厂长安慰他说,“你打的那个地方不是厂长。”
“那个地方不是厂长!”谁听了这句“蠢言”都会不禁大笑,听似“蠢言”,却蕴涵着最大的幽默。当然,厂长的修养和幽默感也非同一般,他的事业也一定很出色。要不是这位厂长,而是一位自负、自大、毫无幽默感的人,那小伙子可就惨了。
对比幽默术
对比幽默是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通过对比以揭示事物的不一致性。叔本华在《世界即意识和观念》中指出:笑不过是“在他所联想到的实际事物与某一概念之间缺乏一致性而导致的现象,笑恰恰是这种鲜明对比的表现”。对比幽默术是幽默口才艺术的基本方法之一,它能使人们在微笑中受到教育。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经常运用这一方法,比如:
“先生们,这个人什么都不缺,除了财富与美德。”
在某地上演的《穷与富》的小品中,主人公甲说他“穷得一无所有,除了金钱和朋友”。
很显然,“什么都不缺”与只缺“财富与美德”,“一无所有”与只有“金钱和朋友”二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一致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效果的产生,就是利用对比幽默的方法,使人们在幽默中享受到愉悦,受到启迪。
倒引幽默术
倒引幽默,就是根据语言环境,引用对方言论,以其人之言还治其人之身。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运用倒引幽默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方面的精品实例,如:
老师对吵闹不休的女学生说:
“两个女人等于一千只鸭子。”
不久,师母来校,一个女学生赶忙向老师报告:
“先生,外面有五百只鸭子找您。”
又如:两位骑马的年轻贵族在路上与一位老妪交错而过,老妪赶着两匹驴子。贵族打趣地向老妪致敬:
“早安,驴妈妈。”
“早安,我的孩子们……”老妪答道。
谐音幽默术
谐音幽默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幽默口才艺术技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利用汉语中同音字的谐音关系,经常双关,明言此,暗言彼。例如:
清朝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李某,胸无点墨而热衷科举,一心想藉此蟒袍加身,弄个一官半职。考场上打开试卷,谁知竟有一多半字不认识,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眼看交卷时间就要到了,他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道:“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这最后一个字本意想写“戚”,因不会写,以“妻”字代替。当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读到“我乃李鸿章大人的妻”时,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本官不敢娶(取)你。”这里运用的是谐音法,借助同音字(戚—妻)的谐音关系,语带双关,明言此(不敢娶你)暗言彼(学问浅薄,不能取你)。
再如:
有个财主少爷出外游玩,见一个年轻貌美的村妇去木桥边淘米,便生歹意,于是凑到跟前,嬉皮笑脸地说:“有木便是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是娇;阿娇休避我,我最爱阿娇。”说完,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村妇的脸,淫荡地笑着。
村妇听了这话,非常生气,回敬道:“有米便是粮,无米也是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是娘;老娘虽生子,子不敬老娘。”少爷受了才思敏捷的村妇的奚落,无言以对,灰溜溜地走了。
在这一节民间故事中,村妇正是巧用谐音字赶走恶少爷。
在特殊的情况下,不愿明言指责,运用谐音法可达到委婉批评的效果。
一位小伙子向老人问路:“嘿!去李家庄还有多少路?”老人答道:“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千丈。”小伙子摸不着头脑:“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老人笑着说:“小伙子,原来你也会讲‘里’(礼)?”
小伙子知道自己失礼了,连忙给老人道歉。
对某些不恭的言行,如能巧用谐音一样能给以有力的反击。
谐音幽默,关键是谐音双关。如何巧妙地利用语音手段,构成谐音、同音误解方式,即形成谐音双关,这是达到批评、讽刺、嘲笑对方目的的关键问题。例如:
唐朝宰相杨国忠,嫉妒大诗人、翰林院大学士李白之才,挖空心思奚落他一番。一天,杨国忠约李白去作“三步对”。
杨国忠抢先小题:“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句)。
李白一听,微微一笑说:“济宰相起步,三步之内对不上,算我输!”
杨国忠赶忙起步,一步刚迈出,李白便指着他的脚大笑说:“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蹄(题)。”
杨国忠运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以“对锯”谐音“对句”讥讽李白为“猴儿”。李白亦运用相同的手法,笑骂他“畜生出题”。杨国忠本想占点便宜,不料自讨没趣。
宋朝有一富家子弟,平日以“诗才”自居,大家都叫他“酸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