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有趣的中国太子
32960500000002

第2章 名字始于情歌的秦始皇公子——扶苏(1)

公子扶苏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军。后因敢于直谏、精忠报国、蒙冤屈死。其千古遗憾在历史的长河中将会被后人铭记在心,忠魂永驻。

多次直谏,被贬北方

据说扶苏的母亲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流行的情歌《山有扶苏》,秦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出于诗经,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寄托着无限的期望。

年少时的扶苏机智聪颖,生具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因此在政见上,经常与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驰。秦始皇偏执的认为这是扶苏性格软弱所致,于是下旨让扶苏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希望籍此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的扶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扶苏曾多次议政,对于治国、安定天下颇有见地。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侯生、卢生等人议论皇帝,并双双逃走。秦始皇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怒,下令御史进行追查,把460多名术士全部“坑之咸阳”,即为历史上的“焚诗书,坑术士”。

身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不同意父亲焚书坑儒的举措,多次上书谏议,劝阻秦始皇。他认为“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始皇有二十余子,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上使监兵上郡,蒙恬为将。”(《李斯列传》)。

“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於上郡。”他为天下苍生请命,可见其仁;他宁愿冒着失去父皇信任的巨大威胁,而犯颜数直谏,竟不惜被贬出秦国都,可见其勇;他冷静地看到秦帝国表面无比强大底下巨大的危机,可见其智。

诸侯秦横扫六合,始皇踌躇满志,对臣下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後世。其议帝号。”而那帮包括廷尉李斯在内的重臣则皆逢迎始皇所好:“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始皇闻之大悦:“朕为始皇帝。後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千古一帝的志得意满之情跃然纸上。然而秦帝国的巨大危机有几个人能够清楚而冷静地看到呢?扶苏看到了,而且数直谏。

扶苏的劝谏触怒了秦始皇。被秦始皇流放到北方,在上郡(今陕西延安附近)监护蒙恬部队。

几年的塞外征战果然使扶苏成长得与众不同,他勇猛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不如。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

就在扶苏热切期待回到朝堂一展宏图之时,“始皇”一旨诏书传至上郡,竟是责备他办事不力,赐其与将军蒙恬自尽。扶苏悲愤交加,便自刎。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扶苏曾多次议政,对于治国、安定天下颇有见地。秦始皇三十五年,侯生、卢生等人议论皇帝,并双双逃走。秦始皇听到消息后极为愤怒,下令御史进行追查,把460多名术士全部“阬之咸阳”。身为秦始皇长子的扶苏不同意父亲焚书坑懦的举措,多次上书谏议,劝阻秦始皇。他认为“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希望皇帝明察秋毫,赶快中止错误的举动。扶苏的劝谏触怒了秦始皇。

后来,秦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不幸病逝。秦始皇临终以前,曾为玺书召令扶苏至咸阳主持丧事并继承帝位。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与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阴谋篡改始皇帝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即皇帝位。同时另书赐蒙恬和扶苏死,并“数以罪”。胡亥的使者奉书到上郡,扶苏打开诏书知必死无疑,遂准备自杀。大将蒙恬曾经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为人宽厚仁义,不愿背礼,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旋即自杀于上郡军中。扶苏素有贤名,民间尚不知扶苏已死,或有言“少子,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于是后来陈胜、吴广起兵反秦二世之时,便假称公子扶苏,以号召响应者。

对于扶苏的死有多种说法,许多人对史书的记载持怀疑的态度,至今尚未定论。

一部分人认为扶苏识破了赵高等人的计谋,只是因为天下初定,不愿挑起战争,也不愿和自己的兄弟兵戎相见,避免不必要的争端,才毅然自尽。但扶苏这种做法相对来说是不正确的,如果他成为皇帝,那中国的历史恐怕就要重新改写了。

赵高游说,陷害扶苏

秦始皇临死之前留有遗诏,命大公子扶苏将兵权交予上将军领长史蒙恬,速回京城咸阳主持自己的丧葬大典。这其实就是要把皇帝的位置传于扶苏,因为只有皇权的继承者才有资格主持帝王丧葬的。

秦始皇一咽气,做为他最贴心的人——赵高就开始活动心眼了。他知道皇位的继承人扶苏对自己一向有意见,而扶苏最信任的是蒙氏兄弟。

上卿蒙毅和自己向来不和,甚至有一次借着自己一些贪腐罪行的败露,就要把他处死。幸亏秦始皇一时糊涂,运用自己手中至高无上的权利为他开脱,否则赵高早就成了蒙毅刀下之鬼。

所以赵高对蒙毅是嫉恨在心,总想置蒙氏家族于死地。但现在秦始皇死了,自己的靠山就没有了。而扶苏和他那个死爹一样的信任蒙氏,此消彼长,自己可就没有和蒙毅对抗的本钱了。这样下来,不仅是荣华富贵不保,恐怕连小命都难以万全了,有道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既然如此,赵高做出了一个要改变自己和历史命运的决定。

此时的赵高还没有谋朝篡位的想法,虽然贵为中车令领符玺事但他在朝堂之上的势力还不足以支撑他改朝换代。

在诸位皇子中,赵高和胡亥的关系最好,胡亥此人本身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可以说是不学无术的代表。而且胡亥年龄最小,年轻就代表好忽悠,况且一般的纨绔子弟,都有着极强的权力。

赵高首先找到的就是胡亥,因为要是无法说通胡亥,那就什么都没有用了。赵高故意表现的垂头丧气的找胡亥去了。

“殿下啊,我很为您忧虑,先皇走得太急,至于身后之事还没有来得及安排好,殿下忧虑的日子恐怕不远了。”

胡亥虽然对于父皇的安排很不满,因为没有哪一个皇子不想做皇帝,但这个时候的胡亥,并没有要取扶苏而代之的想法。要不说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呢。

别看胡亥不学无术,毕竟也在秦始皇的身边经受了多年的熏陶,不是一点政治头脑都没有,他知道赵高此来必有图谋。但在情况未明的时候,自己不能有所表现,所以没有搭腔,只是指了指席子,给赵高一个座位。

赵高恭恭敬敬的跣足跪坐在席子上,“先皇啊,英明神武了一辈子,可就是临终的事情没有办好,他只给扶苏一个人留下了诏书,长公子一回咸阳,必然荣登大宝。可是,诸位皇子既没有封王,也没有分封的土地,连个一官半职都没有,这让你们的将来可怎么办呢?”

说完话仔细的观察着胡亥的表情,赵高肯定不敢直接说让胡亥篡位的话,万一胡亥一点都没有这个意思,那自己就是谋反之罪,到那时不但自己要掉脑袋,就连九族也要被株连,那就是抄家灭门之罪。

胡亥也不是一个草包,否则也不会得到秦始皇的喜爱,要知道秦始皇可是有18个儿子,还有十几位公主。所以,他能听得出赵高话里隐含的意思,但这个时候胡亥还是不太好搭腔,因为赵高毕竟没有明说,所以胡亥假意咳嗽了两声,摆出一副义正词严的样子:“自盘古开天地以来,就没有那个君主像先皇那样圣明,我听说过,圣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圣明的父亲最明白儿子,父亲临终前没有分封我们兄弟,自然有其独到的用意,哎!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这样又能怎样?”

胡亥虽然极力掩饰自己的野心,可落在赵高这个察言观色的老狐狸眼里,却是一目了然,赵高心里暗骂:“你个小兔崽子,还跟我面前装神弄鬼,看来有门。”

“殿下呀,现在无论是诏书,还是兵符玉玺都在臣的手里,知道先帝驾崩这件事的就只有殿下、丞相和臣而已,可以说天下人的生死存亡,尽在我三人手中。更何况面南背北和往北而叩,驾车的和驾辕的能一样吗?还请陛下三思。”

赵高故意将殿下说成了陛下,就是想深度的试探一下胡亥,但也怕胡亥翻脸,所以说完话纳首便拜。

胡亥是连连摆手,可语气却不是那么坚决了“哎呀,我的赵大人那,废除兄长而立弟弟,这是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命而惧怕死亡,这是不孝;自己才能浅薄,依靠别人的帮助而勉强登基,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的,天下人也不会服从,到了那个时候,我自身遭受祸殃,国家还会灭亡,恐怕要辜负卿的一片好意了。”

赵高一看时机到了,不由得慷慨陈词:“陛下英明神武,天资过人,怎么忘记了古贤之事?商汤、周武杀死他们的君主夏桀和商纣,天下人都称赞他们行为符合道义,这能算是不忠吗?卫君杀死他的父亲,而卫国人民称颂他的功德,孔子都记载了这件事,这难道是不孝吗?更何况自古成大事者,不能拘泥于小节,行大德也用不着再三谦让,乡间的习俗各有所宜,百官的工作方式也各不一样。所以顾忌小事而忘了大事,日后必生祸害;关键时刻犹豫不决,将来一定要后悔。果断而大胆地去做,连鬼神都要回避,将来一定会成功,臣万死肯请陛下登基。”

胡亥伸手拉起了赵高,“老师啊,您对我的好。从您教习我写字、学习律法的时候,我就是知道的。可是先皇还没有入土为安,丧礼都还没有举办,我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去求丞相呢?您还是不要再说了!”

赵高明白,胡亥如果不想这么做,至少会义正词严的把自己轰出去,而现在手拉着手对自己说这些不过是假意搪塞。

“陛下啊,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会犹如白驹过隙,电光火石之间就流逝了,还请陛下现在就做出决断。”

胡亥心花怒放,但面子上还是装作无奈的说:“兹事体大,绝非你我二人可以决断,若丞相不允,也是镜中花,水中月啊!”

赵高见胡亥完全同意了自己的意见,连忙表忠心:“陛下勿忧,现在摆在我们面前唯一的障碍只有丞相一人耳,臣愿意前往说服丞相,还请陛下恩准。”

胡亥拉着赵高的手:“此事若成,全赖大人成全,若事有不协,万勿强求,免得惊扰丞相,天下动荡!”

赵高点头承诺,告辞胡亥。

胡亥谋反,李斯同谋

赵高告诉李斯,胡亥和他已经下定决心要篡位登基了,如果你李斯识相就可以保住你的爵位,如果你不听从,那么就以谋逆之罪处死你。

李斯怎么可能听不出赵高的言外之意,可是李斯真的不想谋反,他想再努力的劝说一下,希望赵高不要一意孤行。

“赵大人啊,我听说晋代换太子,三代不安宁;齐桓公兄弟争夺王位,哥哥被杀死;商纣杀死亲戚,又不听从臣下劝谏,都城夷为废墟,随着危及社稷;这三件事都违背天意,所以才落得宗庙没人祭祀。如果我李斯要是参与这些阴谋,我还是人吗!”

赵高嘿嘿一笑:“我的老大人多虑了,上下齐心协力,事业可以长久;内外配合如一,就不会有什么差错。您听从我的计策,就会长保封侯,并永世相传,一定有仙人王子乔、赤松子那样的长寿,孔子、墨子那样的智慧。现在放弃这个机会而不听从我的意见,一定会祸及子孙,足以令人心寒。善于为人处世,相机而动的人是能够转祸为福的,您现在想想,应该怎么办呢?”

话说到这个程度,李斯知道自己已经无法选择了,整个车队的人马都是赵高的手下,仅凭着自己身边的书童、奴婢,根本无法与赵高抗衡,如果自己再不同意,不但自己难免一死,恐怕就是子女妻妾也都无法保全。不由得仰天长叹,挥泪叹息道:“唉呀!偏偏遭逢乱世,既然已经不能以死尽忠了,将向何处寄托我的命运呢!”

李斯对大秦帝国的未来深表忧虑,但又不得不顺从赵高的意思,但对逼迫自己晚节不保的赵高难免心生嫌隙。

当落日的余晖,终于在一片蝉鸣声中,隐匿在西山脚下的时候,庞大的豪华车队也按照预定的计划停了下来,随行的官员将校正在安营扎寨。

李斯在赵高的胁迫下,一方面出于无奈,当然,也有其贪恋权势的一面,半推半就的依从了赵高。赵高没有急于去向胡亥通报,而是和李斯又虚情假意的闲聊了一会,并且安排心腹之人盯紧李斯和他身边的人,这才志得意满的回报胡亥。

胡亥此时表面镇静的坐在穹庐帐篷内,可心里却好像揣了二十五只小耗子,那是百爪挠心。就在他急得快要撑不住,派人打探的时候,身边的宦官进来通报,中书令赵大人求见。

胡亥一听赵高来了,再也无法安坐,等不及他人通传,连鞋子都没有来得及穿,光着脚就从大帐中跑了出来,一边跑还一边嚷嚷着:“哎呀,我的赵大人哪,你怎么才回来呀,可是等得我着急。”

赵高看见胡亥的样子,不由得一阵的厌恶,心中暗骂:真是狗肉上不得席面,就这么个东西,如果不是杂家需要你这么个牌子遮风挡雨,正所谓是拉大旗扯虎皮,不过日后当寻个机会必取而代之。

心里虽然瞧不起胡亥,可是脸面上却笑颜如花,连忙大礼参拜,“公子您礼贤下士,可是赵高不过是一个阉人,怎敢当此大礼”。

在大秦朝,赤脚相迎是对来访者最大的尊敬,赵高明面上是说胡亥的迎宾礼节过重,实际上是在提醒胡亥,我的活祖宗,周围都是眼睛啊,你我目前行事乃是杀头之罪,你个二百五这么张扬是怕天下人不晓得吗?

胡亥此时也反应了过来,自己的行为大大的不妥,连忙用话语来为自己遮掩:“赵大人过谦了,您是我父皇为胡亥钦点的老师,在律法上教习我,当以此理迎接您,您就别客气了,请同我入账一叙,来呀,为赵大人置酒。”

赵高暗自腹诽,少他娘的忽悠我,我教导了你这么多年,什么时候见你如此客气,还不是指望着我为你牟取皇位。

赵高心里怎么想,外人是根本看不出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也是一个演员,而且是得小金人的那种超级演员。

赵高和胡亥在众人面前表演着宾主和谐的喜剧,相互搀扶着进入了大帐,遣退左右后,赵高推金山倒玉柱,口呼:“臣,赵高参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胡亥听赵高如此称呼自己不由得心花怒放,但嘴里还是兀自勉强:“赵大人快快请起,这事情还没有完全着落,窃不可如此称呼,不知丞相肯否相助于我。”

赵高嗮然一笑:“我是奉太子您的命令去通知丞相李斯的,他怎么敢不服从命令呢!难道就不怕冒犯您的天威吗?”

要说赵高也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他并没有把全过程说给胡亥听,一来怕李斯一开始的态度会让胡亥退缩,二来他同李斯商议的时间长短就能说明一切。

胡亥搓着手,在大帐内转了两圈,平息了一下自己万分兴奋的心情,对着赵高说:“爱卿啊,虽然你没有说。可朕知道你的劳苦功高,你放心待他日回咸阳,朕登基大宝的时候,必然会重赏与你。”

两个人接下来又彼此吹捧了一番,无非是主贤奴孝的把戏,为了把李斯也牢牢地拴在自己的战车上,就命人去唤李斯来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