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婚姻,皆由父母作主,媒妁说合。讲求门当户对。一般先由男方托媒,经妇方同意,才行聘定亲,俗谓“定恳帖”。男方提前一年将迎娶吉日红帖由媒人送至女方,称“送日子”。
结婚之日,男女双方贴喜庆对联。男方拂晓祭祖,上午发花轿。新妇是日沐浴更衣,开面梳妆。午后由“马桶小叔”(新郎胞弟)挑马桶、草席先行。新娘迟迟才上轿,穿戴凤冠霞帔,头蒙彩帕,由长兄抱上轿,鸣鞭炮启程。临行时母亲哭别,亲朋送行。有伴姑数人随花轿送至男方。男方亦有人至途中“接轿”。至男方门庭,撒盐米后启轿门,由喜娘请新娘出轿,脚下红毡铺地,扶入新房。然后至堂上,举行揖拜婚礼,俗称“拜堂”。晚宴最为丰盛,称“拜堂酒”。宴间有新娘新郎出来敬酒。入夜闹房,然后由新郎亲密朋友数人送新郎“入洞房”,又一番嬉闹,待吃“和气食”、“洞房酒”后才散去。第二日,新婚夫妇须入祠拜祖,随后给长辈敬茶。第三日,新娘兄弟担礼物至男方,男方设宴款待,谓之“请舅”。后与新娘同回娘家,称“回门”。
民国时期,城镇曾一席风行“文明婚礼”、“集团婚礼”。新娘改穿旗袍,披纱罩,执鲜花,举行结婚典礼。解放后,婚姻自由,婚礼日趋简化。解放初有扭秧歌送新娘之习。近年来,有旅行结婚、集体婚礼之举,但聘礼、婚宴日丰,嫁妆亦趋高档,有收录机、彩电、电冰箱等。
古时婚仪,姑娘出嫁,亲朋要送鸡蛋、糕点及被面、衣料、脸盆、毛巾等生活用品,称“助嫁”。男方娶亲,则送老酒、状元糕以及“红纸包”(钱币)、称“贺喜”。
妇女生育,谓“做生姆”,亦称“做月里”,须满月出房。期间,亲朋馈赠红糖、鸡蛋、胡桃、豆腐皮等食品,上门庆贺,谓“送生”。婴儿初剃胎发,须煮面条或汤圆分赠邻里。满一周岁称“够周”,亲朋送鞋、袜、帽,主家亦办小宴款待。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娶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25年做银婚礼。结婚50年做金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