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又叫“假面”“代面”或“大面”,它是伴随着我们祖先的迷信思想而产生的。上古时,人们认为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鬼神,其中有一种专使人害瘟疫的疫鬼。因此,产生了驱除疫鬼的仪式——“驱傩”。周朝的官员方相氏是专职负责驱傩的,方相就是仿效可怕的相貌的意思。驱傩在春节的前一天举行,方相氏双手蒙上熊皮,头戴面具,面具上绘有四只金色的眼睛,一副狰狞可怖的样子。他率领一百多个手下人在宫室里到处奔跑,希望吓走疫鬼,祈求来年的平安健康。这种仪式在以后的朝代一直沿续下去,而且规模愈益庞大。据唐朝段安节的《乐府杂录》记载:当时皇宫里驱傩由500小儿进行,他们身穿绚丽的服装,戴上面具,群起群舞,十分壮观。
随着历史的演变,面具的样式也渐趋丰富多彩。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有关于宋徽宗政和年间举行驱傩仪式的记载。为了这次驱傩,下桂府一次就进贡了800副面具,其中有老有少,有美丽者有丑陋者,没有一个是相似的。样式如此众多,可见匠人们的制作技艺之高超,面具不再局限于方相氏那种狰狞可怖的单一形式了。这种仪式也由驱除疫鬼掺入了娱乐的成分。
晋朝时,出现了在战争中用来保护自己的铁制面具,但这种面具与驱傩并无关系。真正改变了面具的用途,使其从驱傩活动移用于战争的是南北朝时的高长恭。高长恭身为北齐的兰陵王,他皮肤白净,相貌美丽如妇人。为了使自己面目狰狞,震慑住敌人,他就戴上面具上阵杀敌,曾在金墉城下奋力抗击北周兵,勇冠三军。北齐人根据他指挥作战的情景,创作了名为《兰陵王入阵曲》的舞曲,时时演唱,以此鼓舞士气。从此以后,面具又在娱乐性的舞蹈中出现。
面具最初用木料刻削而成,以后用纸做材料,现在则多为塑料所制。传统的样式一般是戏剧、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