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就是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其大意就是说,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风俗的内容极为广泛,种类异常繁多,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心理、行为和语言三个方面。心理方面的风俗主要是指以信仰为核心,包括各种禁忌在内的反映在人们心理上的习尚,也称“无形风俗”。如:古代社会里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行为方面的风俗主要是指与心理风俗密切关联而表现在诸如祭礼、婚仪、祈禳等仪式和岁时节日、纪念、游艺等活动上的习尚,也称“有形风俗”。
语言方面的风俗主要是指以语言为手段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意愿要求的传承性艺术,如:神话、传说、谜语、谚语、歌谣、说唱等。我国传统风俗孕育发生在原始社会前期,发展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及奴隶社会。我国早在距今四五万年的“新人”时期就已经有了女性祖先崇拜的习俗和同一氏族内不得通婚的风俗规矩。到了距今四五千年的氏族社会后期,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产生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等进步生产活动,人们已经定居,并有了简陋的窖穴式房舍,出现了葬穴、氏族墓地、对偶家庭、男性祖先崇拜和农业生产上的点耕方式等等习俗。此外,还有服饰、巫术、祭祀、禁忌、神话艺术以至医药治病等等风俗习尚也都渐渐形成,并在我国先秦古籍中被记述和保存。春秋战国至秦汉魏晋间的风俗随着社会制度的转换、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封建思想的深化而进一步发展和强化起来。
这一时期,信奉鬼神、信卜筮日趋神圣和普遍,起宅造房、婚丧嫁娶都有许多禁忌习俗。比如东汉王充《论衡·诘术篇》引《图宅术》关于起宅造房的俗规中有云:“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因依五行之说,商属金,南属火,火能克金,故为不吉;征属火,北属水,水会胜火,也不吉利。“向得其宜,富贵吉昌;向失其宜,贫贱衰耗。”汉魏时期,买卖婚姻甚为盛行,而且对婚后妇女有“七出”之规。一曰无子,二曰淫佚,三曰不事姑舅,四曰口舌,五曰盗窃,六曰妒忌,七曰恶疾。凡有此“七出”之一者,皆可由夫家休出家门。这一时期,丧葬习俗也向封建迷信进一步发展起来,如人死亡后停丧不葬,等待吉日。坟墓下葬,必择吉地。通行相墓之术,迷信风水之说。此外,围棋、象棋一类技艺性习俗在这一时期也很流行。六朝时人还有讲究避讳之俗,尤其是父讳不可犯。总起来说,春秋战国至秦汉魏晋时期的风俗习尚在总体上处于严重封建化过程中。
汉魏以后,隋唐五代以至宋各种风俗习尚与我国深化了的封建文化相融合,获得进一步发展,展现了这一时期人民生活、社会历史的风貌,其中尤以饮食与服饰等项表现特别突出,显示了较高的文化生活水平。如唐人《食谱》就是我国总结饮食烹调经验的著名文献。又如唐人婚娶之俗已经极为完备。唐人婚礼纳采之风甚为盛行,所纳彩礼计“有合欢、嘉禾、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九事”,其中每一物事均有讲究,如干漆取其牢固之意——如胶似漆;绵絮取其调柔之意——柔情蜜意、延续绵长;蒲苇则取其内性可屈可伸;双石则取其质地坚如磐石以喻其婚姻等等。此外,迎娶新妇习惯以栗3升填臼,用席一张盖井,取枲3斤塞窗,置箭3支于户上。新娘上车,新郎骑马绕车3周。新娘入门,舅姑以下皆从便门出,再从正门入,称作躏心妇迹。新娘入门,先拜猪栏、灶头。行礼时夫妇并拜,或共结镜纽。唐代还生出许多杂俗,如把星辰崇拜发展到28宿,即祭28个星辰;又如斗鸡、走马、弄鹰风气也极盛。宋代风俗除沿袭唐代外,亦有所发展变化。如在婚娶方面,宋人议婚一般偏早,还有指腹为婚、襁褓订婚的习尚;舅表婚也很流行。娶妇叫索妇,娶亲当晚用乐,程序繁琐,通行花轿或彩车迎娶新娘。宋人生育之俗也有整套的程序。
宋代葬俗尚简,但丧事中必需供佛,请僧道做道场,以为死者减罪祈福。丧祭习用纸钱。纸钱之俗首先起于汉之葬埋瘗钱,南齐开始实行,宋代此风特盛。南宋时已有火葬之俗,还有了水葬。总之,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是我国传统风俗承上启下阶段,上古之俗到此或被变形运用,或被发展成完善的通例。唐宋风俗的鲜明特点是它与现实生活结合紧密,虚妄程度大减,生活气息浓厚起来。元明清三代风俗是我国传统风俗的近期阶段。这一阶段除了传承前代风俗外,随着封建制度由强渐衰的走向,风俗习尚方面也呈现出新的变化。元代在宗教信仰上除以佛教为主外,道教势力曾一度大长,一时道观大增。有许多元时宗教俗规,诸如道士的来往留宿、生活作息、服装帽式等等具体规定,都为后世道观所沿续。元代民间技艺十分发展,各种说唱艺术、曲艺形式、杂技、武术等也非常繁荣。同时,信奉生辰八字、通行殡葬戴孝的风俗甚为盛行。明代婚俗中结婚时通行撒帐仪式,以五谷为撒帐之物,一边撒帐一边高唱撒帐歌。丧葬方面的习俗主要有土葬、火葬两种。
清代风俗是我国传统风俗的最后时期。清代的封建统治对风俗的影响很大。在清代,信巫觋、崇鬼神、举赛会风气极盛。满族起自辽、沈,即有设竿祭天之礼,后又总祀社稷诸神祇于静室,名曰堂子。入主中原之后,这一古礼发展为祭堂子风俗。以京城北京为例,就曾建堂子于长安左门外,造祭神殿于堂子正中,汇祀社稷诸神祇。“岁正朔,皇上率宗室、王公、满一品文武官诣堂子,行拜天礼。凡立竿祭神于堂子之礼,岁以春季、秋季月朔日举行。祭日悬黄幡,系彩绳,缀五色缯百缕,褚帛二十有十,备陈香。……是日大内及军民人等不祈祷,不祭神,禁屠宰,不理刑名”(《啸亭杂录》),满民上下,皆以为俗。清代燕酬常仪也自有特点,如凡有喜庆之事,贺客来者必穿长衫加马褂。酒席待客,男坐于东,女坐于西,以北为上座。席首坐亲戚,席次坐邻友,再次坐宗族,故有一亲、二友、三本家之说。
满族嫁娶礼俗很少指腹为婚,一般都是成年聘娶。清代婚嫁“男计奁资,女索聘财”之风甚烈。清代丧葬风俗也有许多特点,如人将死前,先倒其头,气绝后以白纸掩盖尸面,并在尸榻前点灯一盏,称作引路灯。还要供上一碗饭,插上筷子,叫做“倒头饭”。此外尚需烧饼7只,用柳条穿起,名曰打狗饼,发引时让狗吃掉。清代服饰习俗也与历代有很大不同,尤以马褂、花翎之制有名。辛亥革命后,我国传统风俗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总体趋势是封建性大大减弱,现代性渐渐增强,风俗活动方式呈现出日趋简略之势。风俗是伴随着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实践活动产生、发展、变化的,特定的风俗是特定的社会时代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反映,我国传统风俗是我国古代人民物质文化生产活动的产物,是我国古代社会风貌的生动反映,它同其他古代文化遗产一样,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当然,它也同其他古代文化遗产一样,由于社会时代的局限,也有“良俗”和“陋习”之分。只要我们择优而取、因陋而弃,就一定会使传统风俗为今人树立时代新风尚再作贡献,同时,也使传统风俗自身获得健康发展。
以上所说中华风俗,多从共性言,中华风俗的魅力往往还在于它的差异性或称地域性,一方水土一方风俗,从而使中华风俗千姿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