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与机人和之网间络更加将接整近个了世。界在变几小十了年,之人前,计算机还是非常神秘的,现在计算机已经深入千家万户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计算机仍是一个谜,它的外表丝毫不能显示出它的能力的大小,计算机作为人的大脑的一种可以创造奇迹的工具,几年前人们只能梦想拥有它,现在借助计算机人们甚至可以在地面上控制宇宙飞行器。在法兰克福、东京和纽约,同样的技术被用来监视股票和现金交易,时间和空间几乎失去了意义,计算机将世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在一些地方,计算机上正显示着全新的人造景观,对一些人来说,这种看上去全能的信息技术,也是一种忧虑,实际上在早期的确如此,因为很多人把计算机看作是神秘的电子大脑。但是发明计算机的人并非魔术师,第一台有软件控制的计算机是德国工程师克拉德?祖师的杰作,他的Z1型机器看上去与现在的计算机没有任何共同点,但克拉德的发明已经应用了二元指令,一个只有0和1两种符号的数字系统,克拉德为现代数字处理技术奠定了基础。
在克拉德时代,3个世纪以前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布立西?巴斯克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机械计算机,这台被称作巴斯克仪的计算机,采用传统的十进制,因而使用起来很繁琐,只适用于简易加法。1671年德国数学家格迪富雷德?威尔海姆?莱布尼慈,发明了更先进的加法机器,他的“逐步计算者”可以进行乘除和开平方运算,它是通过一系列的加法运算而实现的,这与许多现代的数字计算机原理是一样的。
在所有梦想设计出一种自动计算机器的科学家当中,巴贝奇的机器最接近现代的计算机,1822年巴贝奇拿出了他尚未完成的微分机器,这台机器是用来解决复杂方程的,几千个齿轮,相互啮合在一起,这样运算法则便变成了机械运行,这台微分机器始终没能造出来,伦敦博物馆里存放着未完成机器的复制品。
1833年巴贝奇把微分机器扔到一边,他要研究一种更复杂的计算机器,他正试图设计一种分析机器,不仅可以从事特定的算术运算,而且可以解决一些想像得到的数学难题。在剑桥数学教授巴贝奇设计出他的第一台真正的计算机,该机器有一个计算单元和一个储存单元,他准备用打孔卡。巴贝奇的难题是他必须完全依赖机械系统,那时没有其它东西可以使用,但是一台蒸汽驱动的重型计算机重达几吨,所以他的这一设想根本没能实现。
在柏林,年轻气盛的工程师克拉德想造一台机器,处理令人乏味的日常计算,他深信从原理上说,机器必须有某种机械大脑才能完成一些想像得到的思维工作。从通讯技术上,克拉德发现了电子机械继电器,可以成为计算机的基本元件,按照二元指令运行,因为继电器像二元指令一样,只知道两种状态,表现为开或关。
克拉德实际上已经发现了数据处理的奥秘,一个电子机械计算器,可以很容易的处理1和0,电流流动表示1,电流不流动表示0,一种符号可以将连接状态很精确地表示出来,在二进制中,四种符号可以表示16个字或数字,换句话说二的四次方。以数字0~15为例,大家所熟悉的十进制,以及相应的二进制,用八种符号则可以表示二的八次方个字或数字,也就是256种数字型号,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将字母和标点,翻译成二进制语言甚至可以进行逻辑运算。这些规则是19世纪中叶由英国数学家乔治?布尔研究出来的,他创立的逻辑代数,为现代计算系统和语言奠定了基础。
克拉德从未听说乔治?布尔,但是他的运算规则与布尔代数非常相近,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克拉德于1936年在柏林开始组装他的机器,两年后他的Z1型机器完成。这是一个两平方米的巨人,是世界上第一台程序化的机电一体化计算机。克拉德继续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推出了Z3型机,人们可以在德国慕尼黑博物馆见到该机的仿制品,该机计算单元有2000个继电器组成,一项简单的乘法运算需要5秒钟,控制台上的灯显示出计算结果,后来的Z4型机,被柏林航空研究实验中心用来进行空气动力学计算,运算程序采用打孔胶片输入,但是Z4型机只有原形,克拉德从未得到政府的支持。
当时在美国计算机开发工作,正在全速进行,1937年贝尔电话实验室开始了全面的研究,一位名叫斯地比慈的数学家发现,布尔代数是电话继电循环装置最佳语言,使用电池灯泡和电线,斯地比慈设计出一种符合布尔原理,可以进行二进制加法的装置,斯地比慈和克拉德尽管相互之间不了解,但却走在同一条路上,斯地比慈称他的装置为复杂数字计算器,它可以从事所有基本的算术运算。
新的思维机器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从那时起斯地比慈的研究开发得到了飞速发展,1943年霍华德?艾肯的标志一号出世了,他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解决了美国海军弹道计算难题,而不用此机器要计算六个月,1945年开发的艾尼艾克及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要快1000倍,它是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一共有17000个电子管,但是像他的前者一样,艾尼艾克也只能接受数字,它不能处理其它数据和符号。50年后,1/3的办公室有了计算机,它们可以非常轻松地处理上述问题,一些杰出的理论家设计出从简单的计算机器到电子商务通的道路。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伦?特英,描述了一种可以解决所有逻辑难题的机器。1945年美国数学家约翰?纽曼,阐述了这种通用计算机该如何设计构造,其原理一直延用到今天。根据牛曼的思想,计算机必须有一个计算单元,一个协调功能的控制单元,一个存储单元,一个输入单元将数据转换成机器可解读的符号,一个输出单元解读处理的数据。这一系统必须遵循二进制,电子控制,而且必须连续运行。
今天纽曼和特英的理论是基本常识,谁都知道计算机远远不是一种快速计算器。从20世纪50年代起数据处理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主要是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管发明以后,计算单位的数量开始减少,此后不久人们使用晶体管来控制计算机的电流,晶体管带来了集成电路,它将几个元件组合在一起。很快又有了用硅晶片做成的微芯片,20世纪60年代10个元件可以放在一个芯片上,70年代每块芯片上可以有1000个元件,而今天一亿个晶体管和其他元件可以集成到仅仅一平方厘米的面积上。
随着计算机功能的日益强大,计算机技术费用不断下降,此外精心设计的应用程序,使计算机使用起来越来越容易,今天再没有必要辛辛苦苦地给计算机输送打孔卡,以提供操作指令了。未来将会出现更小的靠语言和手写操作的计算机,许多人对这类电子技术的发展抱有很大的热情。
1956年6月14日,毛主席、周总理、邓小平等领导人,在怀仁堂草坪接见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的300多位专家学者,计算技术的建立作为其中的四大紧急措施之一,从此应运而生。计算机规划组,当时称作计算技术的建立,这个规划组的组长就是华罗庚,当时参加规划的人有26位,一半以上是中国最著名的数学家,像华罗庚、苏步清、江泽涵、段学复等。
在那个轰轰烈烈搞生产建设的年代,北京西郊的一座小小院落里由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带领了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开始了对计算机的苦苦探索和研究,中国的第一台计算机就诞生在这里。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刚刚开始了解计算机时,发达国家的计算机研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美国IBM公司已经生产了IBM709,那时候,这个机器已经达到每秒一万次的水平,那时中国人向苏联学习,回来研制的103机,开始的时候只达到每秒运算30次,后来经过改进以后,达到每秒1800次,后来又接着生产104机,104机能达到每秒运算一万次,开始迎头赶上国际先1958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了,第二年又一台代号104机的大型电子管计算机研制成功,40多年后,当人们重新凝视这占地足有400平方米的计算机时,它似乎显得过于庞大和笨重。但是在当时,它所产生的轰动,则是现代人难以想像的,它承载了一个民族发展高科技的殷切希望。
第一个计算机处理的课题就是天气预报,1959年5月1日的天气预报。
1960年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台计算机107机诞生了,4年之后又一台由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型电子管计算机――119机研制成功,在那个最困难的时代,他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鼓舞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
在中国的计算机一代又一代的演变过程中,人们无法忘记那些当年的年轻人,为此所倾注的心血和汗水,尽管能找到的记录他们工作的图像资料非常有限,但他们那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纪念。1973年的一天,是中国计算机史上难忘的日子,由北京大学、地质部、石油部联合研制的,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大型计算机――150机诞生了,这在当时是足以令中国人振奋和骄傲的,尽管它的诞生带有那个特殊时代的鲜明烙印。
150机诞生在1969年,当时是文革时期,这批年轻人抱着一种信念,完全自行设计、自行制造。
150机的研制成功,缩短了我国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且在石油勘探领域得到成功应用,使其数据处理发生了一次革命,获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两台计算机用在石油勘探上,处理石油地质资料这在我国是第一次。
1982年由中科院计算所几百名科研人员奋斗了8年时间,研制出来的757机诞生了,这是我国第一台每秒运算达千万次的巨型计算机,紧接着第二年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亿次级计算机,银河一号,将我国带入了世界研制巨型机国家的先进行列,从计算机诞生之日起,巨型计算机广泛服务于国防,军事和高科技领域,为我国的两弹上天,航空航天,经济建设石油勘探,天气预报等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对计算机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期,计算机的研制从巨型机向微型机方向发展,计算机正逐渐褪去它神秘的面纱,从高不可攀的实验室宠儿,走入寻常百姓家,广泛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信息时代关于计算机的各种新名词开始不断的冲击中国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家庭影院,多媒体,网络技术,笔记本电脑,PC机,令人眼花缭乱,给人类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奇变化,其实回想起来这也不过是短短十年的时间。
4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计算机业走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风雨历程,从最原始的资料收集,到拥有一支掌握了世界先进技术的计算机科研队伍,从每秒运算仅仅30次的小型电子管计算机,到每秒运算达亿次几十亿次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从一个偏僻的郊区小院,到现在初具规模的中国硅谷,从占地足有400平方米的庞大机器,到小巧玲珑的笔记本电脑,中国计算机业走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不平凡的历程。而正是这个历程,使中国人关于计算机的神话一步步的变成了现实。
电子病历系统
传统病历全部需要手写,既费时费力又容易出错,而且需要一个大大的库房对病历进行存储归档,而采用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只需一个光盘,或者是一个服务器就可以把所有病人的资料都储存起来,过去分析一万例病人的资料可以需要几个人,花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而现在只要几分钟,甚至是更短的时间,就可以得到科学可观的统计结果,更为先进的是在每一台终端机旁,都可以随时监控其他病人的病情,也就是说无论你在哪个手术室,或重症监护病房,都可以看到每一个病人的监护信息,而不必像传统意义上的查房制度,医护人员必须到每一个床位上去巡视。
通过国际互联网,电子病历系统还可以实现远程会诊的功能,专家可在全球任何地方访问医院的网络,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并可在网上开医嘱,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电子病历管理系统,具有传统病历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将给我国的医疗机构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互联网
在过去短短的50年里,随着电子元件的革命性进步,计算机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计算能力不断增强,使计算机的应用由单纯的数值计算,扩展到了事务处理等诸多领域,与此同时以操作系统、高级语言、软件工程为代表的软件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越来越人性化,其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到今天计算机已经走入了人们生产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诞生之初主要承担武器研制中的科学计算任务,今天计算机以超乎寻常的计算速度,雄居计算领域的巅峰。凭借超级计算机的强大计算能力,人们可以模拟星系的形成与发展,可以预知明日的阴晴冷暖,可以预测新武器的性能,可以揭示核裂变的过程,可以解开许多一直难以解开的难题。
事务处理是计算机的重要功能之一,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在银行,在商场,还是在股票交易所,大量繁琐的事务处理工作,都交给具有巨大存储与处理能力的计算机完成,为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计算机的另一类应用是自动控制,由于计算机具有反应速度快,不受影响,不易出错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控制领域,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用于自动控制的计算机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普遍,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也赋予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的能力,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快更好更节省的设计一种新的产品,并将这种新的产品变成现实。除了这些之外计算机在办公,教育,娱乐,国防,辅助医疗等诸多方面,被广泛应用,为生产生活服务。
新世纪将带来计算机技术更大更快的发展,2005年左右,计算机最快每秒将可运算千万亿次,百万亿次级的计算机可批量出现。2010年以后比硅片计算机运算速度快得多,存储容量也大得多的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将陆续问世。计算机将具备更高的智能,将有更高的推理和思维能力,可以方便地与一般人交流。
2010年以后,计算机将具备解开生命奥秘的能力,其中关键的蛋白质折叠需要十万亿亿次的运算,人类攻克与基因有关的难题,每个人都有机会掌握自己的基因密码,一个人如果感冒了,他就可以利用计算机设计药物,通过网络传给药物公司,也许几个小时就可以收到新药。人类将实现核聚变反应的模拟和控制,因使用能源产生的污染将完全解决,那时家中的各种家用电器,各种计算机和数字设备,将由服务器统一管理,家庭将不仅是一个舒适的生活单位,而且是一个生产和工作单位。
美国的太阳公司有一个理念,说网络就是计算机,也就是说计算机是离不开网络的。因为人们一台一台的单独的计算机使用不能够给个人带来更大的利益,也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所以说计算机必然要发展到互联网。
网络运用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趋势。最初的时候,计算机联网在世界各地都有探讨,但是最后形成现在所说的互联网最早是在美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们已经开始设想如何把计算机连成一个网,在军事上它可以互相备份。如果出现一个问题,第二个地方、第三个地方可以同时替代,保护自己的指挥系统。到了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的应用更加广泛了。比如大学研究机构,他们觉得有些大型的计算机,不一定要通过联网,在自己的学校实验室里,就可以用到网络上的巨型机的资源,使用一些公共的数据库,就可以省时间,可以提高效率。这样,计算机就一步一步地越连越多,很多工作是在实验室里、在学校里开始推进的。进行通讯,传送信息,现在叫电子邮件,怎么传过去,还有远程访问计算机等等。这里有很多协议,现在通常说的一些网络协议,也在20世纪80年代完成。这个协议完成以后,全世界很注意这个事件,而且作为一个计算机资源的共享实现,是越多的地方联网效果越好,这样很快把互联网技术推广到欧洲、亚太地区以及北美、南美,中国比较晚加入进去。但是中国人对计算机的联网投入很大的努力,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正式地推进了。
20世纪60年代,以超级大国为首的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冷战逐步升级,世界大战、核大战的危险似乎随时都要降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为了保证计算机通信,保证指挥控制系统,在经受核打击后,仍然能够进行不间断的工作,决定将数量有限,分散配制的计算机连接起来,进行网络式通信交换实验。1969年11月21号科学家和军事专家们,汇集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观看一台计算机与数百公里以外的斯坦福大学另一台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和交换实验,结果获得成功,同年底又成功地将四个节点联网,这最初只有四台计算机的通信网络,被称为阿帕网,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历史从此掀开了网络时代的崭新一页。
随着阿帕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美国国内有很多网络与之相连,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希望通过远程通信将本地计算机和网络,接入阿帕网,但是不同计算机和网络之间存在着技术差异,需要制定统一的规则和通用的支撑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全球性联网,1974年,互联网技术发展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这就是由美国科学家文顿瑟夫和罗伯特?卡恩共同开发的互联网核心技术、传输控制协议和因特网协议正式出台,传输控制协议能使信息转变到信息包里,并予以重聚,因特网协议能在不同的计算机,甚至不同类型的网络间传送信息包。所有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只要各自遵照这两个协议,就能通过网络传送任何以数字方式存在的事件或命令。
直到今天协议所包含的资源共享、分散控制、分组交换、网络通讯协议分层等原则和思想,仍然是当代计算机网络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支柱。30年来,国际互联网完成了一个漂亮的三级跳,从军事实验网到商业主干网,再到公众普及网,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国际互联网已遍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容纳了60多万个网络,联入互联网的主机,已有2900多万台,上网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五千万,有600多个大型互联网图书馆,900多种新闻报纸汇入互联网的信息洪流中,互联网用超越时空的无形之手,将不同国家、地区,不同种族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他们分享资源,也分享快乐,创造商机也创造文化。
国际互联网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1993年我国第一条64K电脑国际通讯专线,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接通。这以后以科研和教育为主的各种网络纷纷建立,从网上获取信息,发送电子邮件,开展电子商务等。丰富的网上资源和便捷的服务,改变着人类世界,国际互联网是人类在20世纪创造的科技神话,这种神话还将不断地写下去。
20世纪末最令人瞩目的事物,无疑是给人类生活和信息传播业带来巨大影响的互联网,可以预料它将在未来更深刻地改变世界的面貌。随着技术进步,高速宽带网络得到普及,用户将通过诸如ADSL、有线电视网、卫星、光缆等多种途径接入,满足自己工作、学习、娱乐等各个方面信息交流的需求,如多媒体实时图像传输、远程虚拟教学、电子图书馆、视频点播等等。用户可以通过各种终端方便地上网,这些终端除了个人电脑,还包括电视机、数字音频收音机等,由于无限移动网络的推进,现在WAP手机、掌上电脑等等,都能方便地上网,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能通过网络和家人联络,不受时空限制。
世界上第一台网络冰箱的诞生,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喜,它门上的液晶显示屏不但可以显示冰箱内的温度,及食物保存期限,还可以用来上网,或者是当作可视电话使用。如果冰箱出了毛病,系统还会自动送出信息给客户服务中心,这样能干的冰箱给用户解除了许多烦恼。未来网络家电的发展,势必随着大众使用需求而达到更高的普及率,网络在21世纪将更全面的融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地发生变化。
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提出来虚拟城市这样一个概念,所谓虚拟城市,就是通过宽带网络等技术,通过3D技术等,把一个现实中的城市完全复制到一个网络世界当中。
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宽带网络的相关技术,建立一个完整城市的复制版,不仅仅是复制城市中的建筑物,还要真实地呈现建筑物内的机构和所能提供的服务,如人们目前已经较为熟悉的网络银行、网络美术馆、网络音乐厅等等,甚至可以透过网络在虚拟实境街道上逛街串门,以数字影音变化和亲朋好友打招呼聊天,像是亲自拜访一样,也就是说现实世界中的商业活动、文化活动、交际活动等,都可以在虚拟城市中实现。
这座虚拟城市的建造,需要市民有网络设备、网络知识、网络技能乃至习惯,不仅可以在办公室上网,在家中上网,还可以利用移动电话机动地使用网络,一瞬间有关信息和服务立即展现在用户面前。网络为人们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带动了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预见网络还将把人类文明方式带到更为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