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优动雅物,没都有有人美知丽道的它花们纹是,精如细何形成的,好奇的数学家认为这里面一定大有文章。在一些非常细微的花纹中,他们发现了豹子形成斑点的线索。
想法非常简单,在豹子胚胎发育的某个阶段,会发生基因控制的转变,生长出这种化学花纹,而这一化学花纹,是由一种化学物质的高浓度区和低浓度区组成的。在表皮下面,如果在化学物质的高浓度区,细胞就产生某种颜色,而在这种化学物质的低浓度区,就不产生颜色。那么这种细胞对应的化学花纹模式,是如何生成的呢?只用铅笔和纸,数学家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这个模型是由数学等式组成的,而描述的却是真实事物,比如化学反应。
让这个数学描述的反应发生在一个瘦长的圆筒里时,得到的是类似豹尾巴的花纹,上面是点,下面是环。改变圆筒的形状,花纹也随着改变,斑点变得更多了,像是猎豹的花纹。再次改变形状时,尾巴变成了斑纹的,像是香狸的花纹。通过改变圆筒大小和形状,数学家继续创造了斑马和长颈鹿的斑纹。利用数学我们有了重大的发现,既然这种单一的机制可以制造出哺乳动物界所有的皮毛花纹,那么哺乳动物的皮毛花纹可能就是由它们的大小和外形决定的。
数字的世界
数学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神秘,它只是一种语言,一种说话的方式,从植物界中也能得到与此异曲同工的证据。数学最强大的能力之一就是描述事物。植物、花朵蕴含着生命的美丽,但对数学家来说,他们看到的不仅是这种外形上的美丽,还有塑造这种形状的内在机制之美。
在19世纪末的时候,数学家开始建立与以前完全不同的几何形状――分形。要建立一个经典的分形,只要用一个三角形,再在每个边上加一个三角形,一直重复下去就能形成一个科彻雪花图形。
这些古老的图形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不断重复的简单原则,可以创造出非常复杂的图形;第二,图形小的局部和大的局部相似,著名数学家曼得尔把这类图形命名为“分形”。他还自己创造了一个著名的分形。
自然界充满了类似分形的图形,它们并不是真正的数学分形,但是两者之间的确有共同之处,例如:小树枝长得像大树枝,大树枝长得像一整株树。小的局部类似大的局部。这种分形特点被称为自相似。
一谈到数学,人们似乎都爱同抽象的理论联系在一起。其实数学不光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且它还对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数学就是一种语言,一种思想,影响了人类的思维观、思想观,所以数学真是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基础。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有一个定义,他说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今天对数学有很多新的定义,大概也超过这个范围了。然而,认识数学就是从身边的数和形开始的,古代认识数学,各个民族有不同的方式,而中国的先民是从最简单的结绳记事开始来认识数学的。
奇妙的发明――十进位值制记数法
“记数”最早是人类祖先对自己活动的记录。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很低,人们对数与形的认识与应用也很少。因此记数的方式也很原始。
根据古书《周易?系辞》的记载,“上古以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就是说古人是用结绳来记事、记数的。后来用木刻,在一个木片上刻痕来记数,解放初期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还发现有人用木刻来记数。
“结绳”,就是用在绳上打结的办法来记事表数,事大用大绳,事小用小绳,用结的多少表示事物的多少。后来人们改为“书契”。就是用刀在竹、木或石头等上面刻痕记数。此后,便逐步过渡到楔形文字记数法。在陕西半坡村出土的一些距今五、六千年前的陶器上,有一些符号,其中有的就是表示数字的符号,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文字使用已经很普遍,刻在甲骨、陶器以及青铜器上的数字也屡见不鲜。
甲骨文中有从一到九以及十、百、千、万十三个单字。而十、百、千、万的倍数用合文表示,比如三与百结合,表示三百;三与万结合,表示三万。它们组合起来,可以记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春秋时期,我国人民记大数时,用亿、兆、经、等字,表示数字仍用十进制单位。那么什么叫“十进位值制”呢?其实它包含“十进制”和“位值制”两部分。所谓“十进”,就是逢十进一,所谓“位值”,就是同一个数字符号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数值也不同。
进位制这个事,看来是非常微小的事,人们习以为常,实际上它是人类智慧最伟大的一个发明。最自然的进位制是十进位制,因为人有十个手指头,古时人屈指而算,十进位制非常自然,但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用十进位制。
现在,大家都用惯了十进位值制,也许想不到,在世界数学史上,有许多民族在开始并没有“位值制”的概念。罗马数字就是如此,他们把5表示成一只手的形状,而10表示成两只手交叉,于是他们用7个基本符号来记数。当数值较小的记号位于较大的记号左边时就把两个数相减,反之则相加。比如将10位于50的左边时表示40,反之表示60。
古埃及发明的记数符号非常有趣,使用生活中常见的木棍、面包、蛇、树、手指以及鸟等形状,而形状重复的次数便代表了相应的数。按照这个规则进行下去,埃及人要想表达任意一个自然数,不知要创造多少个图形。
希腊人看重几何,轻视计算,他们用27个字母相互组合记数,这种方法主要的缺点是计算困难。阿基米德是古希腊也是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但对他来说,要表示出一个大数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他曾用宇宙中可以容纳多少沙子来描述很大很大的数。
古代美洲,玛雅人也使用位值制,也许是因为他们计算数时喜欢手脚并用的缘故,所以用的是20进位值制。小圆点表示“一”,小短横表示“五”,他们用这些组成19种排列方式以表示同一位数的不同数。
古代巴比伦虽然懂得了位值制,但用的是六十进制。他们创造了两个代表1和10的符号,但是在60以内,由于没有位置的概念,所以这组符号代表了16。当数字大于60时便向前进一位,那么这一组数可以换算为十进位值制的4876。
公元6世纪,印度人掌握了十进位值制。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入侵西班牙,把印度的这种记数制传到了欧洲。后来由于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使用方便,又不断经过改进,使其发展成为现在的阿拉伯数字,被世界各国一致采用,并且使用至今。
我国古代数学,在数字计算方面,能有非常卓越的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创造了算筹记数法。算筹记数法和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原理是完全一致的。只不过同一数字分别用横式和纵式表示,以区别相邻两个位数,并为此制定了严格的规定。可以说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记数和计算方法。
其实从现代数学观点来看,采用什么样的位值制,是没有关系的,最主要的就是位值制,因为现在计算机是两个数也是位值制,零和一放在不同地方,表示不同的位值。但具体用几进这个问题不大,十进制是最自然的,因为人有十个手指头。
很明显十进位值制记数法,以它自然的逻辑,简捷的表示,为加、减、乘、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后来数学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可能。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由于各种不同的需要,人们使用着多种进位制度,特别是计算机中常用的二进制,更是无人不知。然而十进位值制,仍以它特有的魅力,影响着我们的思维。
十进位值制的发明,被马克思称为最妙的发明之一,中国古代用于十进位记数制和计算的算筹现在虽然不用了,但是从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看,是从西汉就有了,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可以说它在中国的数学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创造奇迹的小魔棍――算筹
中国古人擅长计算,而古代用作计算的工具就是算筹,古代有两个同音的算字,一个是我们现在常用的算,表示计算,另一个“?”,从字形上不难看出,它是由摆弄的“弄”字加“竹”字头组成,说明计算过程就是摆弄作为算筹的小竹棍。古代的算筹除了用竹子外,也有用木头、金属、兽骨、象牙等材料制成的。它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一般长为13厘米左右,径粗0.2厘米左右。随着时间的推移,算筹的长度逐渐变短,截面也从单一的圆形变成方形或三角形,后来则演变为至今仍在使用的算盘。算筹看起来简单,但是它的发明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现在知道算筹最早是老子所讲的“善数不用筹策”,这个筹策就是算筹,表明在春秋末年,算筹已经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种计算工具了。中国古代有好多说法,比如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个运筹就是用算筹进行计算,计算兵力,计算粮草、供给等等。
说起典故,在唐朝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秦始皇东游时,将算袋掉到了海里,结果变成了现在的乌贼鱼。而在《旧唐书》的《舆服志》中,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记录,“一品以下带手巾、算袋”,说明算袋已是当时不可缺少的物件。可以想像当时的古人将算筹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间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时,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来摆弄计算。那么这些小棍,对于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利用筹算,不像现在西方或者是古代其他民族的记数工具,它们都只能做数值的计算,做四则运算。而在中国古代,比如说一个方程,它可以用筹来加以表示,同时列出一个方程之后,可以用筹进行变换,实际上起到一个代数运算的作用。
“算筹这种极为简单、寻常的小棍棍,在中国智慧的祖先手里,竟像魔棍一般,创造出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奇迹,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算筹分为红筹、黑筹,可以分别代表正数、负数,甚至利用算筹还可以摆出一个方程”来,解线性方程组。所以,中国基于算筹的筹算体系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
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数学还有很多非常辉煌的成就,比如说商高的勾股定理,赵爽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还有刘徽的割圆术、体积理论,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贾宪三角,正负开方数,还有天元术、四元术等等,还有内插法、垛积术,总之,中国古代数学确实是非常辉煌的。
中国古代数学对于近代数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比如近代数学最基础的是解析几何、微积分,天文学里用经纬来表示星辰日月,这些实际上就是坐标的雏形。实数是现代数学的基础,而中国古代已经能够任意地逼近实数,中国古代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实数体系的建立。甚至关于积分我们中国古代也有,有一个叫做祖原理,他说的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这就是积分的思想。关于极限的思想,中国古代有一个说法,即“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应该说是1/2n。
就用这种方式,中国人已经知道,不仅有有理数,而且有无理数,用这个方式可以逼近无理数,甚至于开方。现代数学里面的很多思想,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在中国传统数学成就中,有一位中国人妇幼皆知的数学家就是祖冲之,他计算出来一个非常精确的圆周率,π等于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在他那个时代他是算得位数最多的,算得最精确的,他这个圆周率的精确值保持了世界一千年的水平。而且那时候看一个民族的数学成就,就是看他的圆周率能够算多少位数。
科技发展水平的试金石――圆周率
圆周率,这个与圆相关的常数,我们现在用希腊字符π来表示,它可以将圆的直径、周长、圆的面积,以及体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虽然这些公式看似简单,却直接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因而世界各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圆周率的计算,而我国古代科学家对圆周率的计算精度,曾千年称雄于世界。
从我国出土的文物中,常常可以发现很多有关圆的器皿和图形。有一张从西汉画像砖上拓下来的图像,被称为规矩图。图中的伏羲手拿着“矩”,而女娲则手拿着“规”,所谓的“规”,类似于现在的圆规,是当时人们专门用于画圆的工具。
在我国历史上,大禹治水的故事广为流传《,史记》中记载,大禹“左准绳,右规矩”,率领民众治理黄河流域的水灾,使用的测量工具中便提到了“规”。这些都说明,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了圆,并且开始了有关圆周率的探究和计算。
中国现存最早的数学著作《算数书》《、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中,凡是和圆有关系的这些公式、题目,实际上用的都是周三径一。到了西汉末年,刘歆为王莽做铜斛的时候,就是统一度量衡的时候,根据现在人的测算,他实际上用了3.1547作为圆周率。东汉大科学家张衡,在解决球体积的时候,实际上是用了“≡10”作为圆周率。但是张衡解决球体积的方法不对。
历史上最早有关圆周率的记载,是在古埃及。当时由于尼罗河河水泛滥,致使土地界线模糊,因而经常需要丈量土地,这就促进了古埃及数学的繁荣。在考古发现的古埃及纸草卷上记载的圆周率值为3.16。后来在亚洲西南部,古巴比伦泥板上,也记载有圆周率的计算。它的值是3.125。从现存的史料来看,首创圆周率精密计算方法的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公元前200多年,他用圆内接正多边形与外切正多边形逼近圆周,最后算到96边形时,求得圆周率的值在这两个数之间,相当于现在的3.14,这是当时最好的结果了。但是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里,西方并未得到更精确的值,而中国却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魏晋时期中国有个数学家叫刘徽,他在公元263年,注解《九章算术》的时候就指出,径一周三,这个三不是圆的周长,而是圆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那么这个圆周率的数值3太粗略了。
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了割圆术,以此证明了《九章算术》的圆面积公式。在割圆术中,他首次将无穷小分割与极限的思想引入了数学证明,同时也开辟了一条精确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途径。刘徽首先取直径为两尺的一个圆,从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利用勾股定理、开方数,以及开方不尽求“微数”的思想,求出正12边形的边长,这种求法的程序可以递推,并且可以很容易地求出相应的面积。最后他算到192边形的面积为314寸的平方,再利用已证明的《九章算术》的圆面积公式反求出圆的周长近似值为6尺2寸8分,于是算出相当于π等于3.14的值。但是刘徽认为这个值还不够精确,他又计算到3072边形,求得π等于3.1416的值。这时他已经超过了古希腊的阿基米德。
继刘徽之后,在《隋书》的《律历志》中记载着,公元5世纪,我国南北朝的数学家祖冲之父子对π的求值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且得到了圆的密率。那么祖冲之又是如何计算的呢?
由于祖冲之的《缀术》失传了,人们现在知道的就是《隋书?律历志》中的几句话,所以他怎么算的,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看法,但是判断哪种看法正确,要看这种方法是不是符合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中国有没有这种方法,中国习惯用什么方法。根据这个原则,认为祖冲之应该还是用的刘徽的割圆术。
从割圆术到密率,实现了圆周率精度上的一次飞跃,而这项杰出的数学成就,在千年漫长岁月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一千多年以后,这个值才被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所打破,他使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后16位。
在祖冲之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欧洲处于科学上的黑暗时代,所以他们在数学上发展也比较迟缓。一直到相当晚的时候,德国人奥托和荷兰人安东尼兹,他们才重新得到了祖冲之得到的密率,是为335/113这样一个密率。欧洲在计算圆周率方面取得突破,是在文艺复兴以后。文艺复兴时代,他们开创了一些新的方法,当然首先开始的是韦达定理,韦达是法国人,他用一种连乘积来表示。到了微积分发明以后,很多数学家就开始寻找计算圆周率的一些新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先驱是英国数学家奥里斯,他得到了圆周率π的一个无穷乘积。
在这以后,随着微积分的发展,人们不断寻求更有效的方法,许多函数的无穷级数被找了出来。几何学加在π身上的禁锢被打开了,开创了一条条求解π值的新途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欧拉级数。当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圆周率的精确度日新月异。今天单纯追求π位数的竞赛虽然结束了,但人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首先将π计算到8位小数的是中国的祖冲之。而这要归功于刘徽的割圆术。
实际上,中国古代数学除了有筹算体系,除了有圆周率和宋元数学,天元术、四元术这样一些高深的数学理论方面的成就以外,中国人还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通俗化。如中国古代做了很多数学玩具,像华容道,它实际上是《三国演义》里关羽在华容道念旧情把曹操放走的故事,这实际上在数学里和其他的数学玩具一样,它具有几何学、拓扑学、图论、计算数学方面的很多知识。还有九连环、七巧板、鲁班锁,这些在开世界数学家大会的时候,好多国际上的数学家都来看过,他们从不同的当代数学发展的分支里找到了它的初始模型。不但中国的数学家有研究这些数学玩具的,有一个德国数学家也写了一本书,把中国的九连环、七巧板、鲁班锁还有华容道用当代数学的一些理论来认识它,来理解它。
可以这么说,就在史前时期、古代时期和中世纪时期,中国古代的数学,一直是遥遥领先的,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但是从16世纪末期以后,中国数学就渐渐地落后于西方数学,而从近代到现代,确实西方数学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极限理论、微积分,所有这些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像天文学、物理学、量子力学等等,如牛顿力学,如果没有微积分的话,绝对不会出现牛顿力学,而牛顿力学就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又比如电磁学,电磁学的起因就是数学家最早提出的麦克斯韦方程,有了麦克斯韦方程,数学就概括了电磁的相互作用,以至于后来就推导出了电磁波。这些都是先从数学上推导出来,然后又被实践所验证的。同时也发现了光的本质。再举天文学的例子,海王星的发现就是数学家用欧拉和高斯定理先算出来的,他们在数学计算中发现,怎么会有一些偏差,然后就推导,一定还有一个行星在那儿,结果海王星就先在理论上、在笔头上被数学家所发现,在高倍的天文望远镜出现以后,又证实了数学家的发现。还有大家谈到的原子能、原子弹、核能,没有爱因斯坦相对论,就不会出现核能,不会出现原子能,而爱因斯坦相对论就是和现代的微分几何是分不开的,微分几何里黎曼几何是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在这段时间,从16世纪末起数学飞跃地发展,特别是牛顿、莱布尼茨、爱因斯坦,他们所做的贡献确实为现代社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在这段时间,中国的数学相对地落后了一点,但是从20世纪开始,中西数学开始融合,而且中国人向西方人学习,学习西方数学。可以说20世纪的数学里面已经又有了很多炎黄子孙的名字。如在南开大学定居的陈省身先生,90多岁高龄,他就是被世界公认的数学大师,是20世纪最有名的数学家之一。陈先生最突出的成就就是推广了高斯―邦尼公式,发现了陈示性类,他在黎曼几何、微分几何、积分几何等很多方面都有成就,他的思想、他的观念可以说是影响了这一代数学家。而华罗庚先生在数学上的成就,也是被世界公认的,是他那个时代最了不起的数学家之一,华罗庚的数学成就也很多,数论、代数、矩阵几何、典型群、多复变承数论、调和分析、应用数学等领域都有很多成果。现在,在数学里有很多定理、公式都带有他的名字,如嘉当、布饶尔―华氏定理、华―王方法,华―王方法是指华罗庚和王元的方法,还有华氏算子等等,这些都说明中国人真是擅长数学的民族。
在数学上有很杰出成就的还有吴文俊先生,他得了中国首届最高科技奖。
中国数学的骄傲
2001年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颁发。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的人数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这个奖项是国家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奖励和荣誉。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
吴文俊1919年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6年赴法国留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0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52~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副所长,研究员,1979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早在1957年,吴文俊院士就因在拓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拓扑学是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主要研究几何形体的连续性,是现代数学的两个支柱之一,被誉为现代数学的女王。吴文俊院士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吴示性类、吴示嵌类的引入和吴公式的鉴定,对拓扑学的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不仅使示嵌类理论成为拓扑学中完美的一章,也使拓扑学的嵌入理论发展成了统一的理论。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称赞吴文俊院士对纤维丛示性类的研究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所谓示性类是刻划流行与纤维丛的基本不变量,而拓扑嵌入理论,研究的是复杂几何体在欧式空间的实现问题。虽然它们听起来高深莫测,却有许多实实在在的应用。例如在电路布线问题上,示嵌类成果能够给出线性平面图嵌入的新判定准则。在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也都有拓扑学的功绩。
20世纪70年代,吴文俊院士注意到了计算机的发展,开始考虑数学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在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历程当中,他找到了答案。中国传统数学强调构造性和“算法化”,注意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各类问题,为近代数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吴文俊院士把这一思想概括为机械化思想,并认为其与现代的计算机科学是相通的。遵循中国传统数学几何代数化的思想,他提出了用计算机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被誉为自动推理领域的先驱性工作,并获得了1997年Herbr 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
吴文俊院士特别注意数学机械化方法的应用,并不断开拓新的运用领域。如控制论、曲面拼接、机构设计、化学平衡等领域,尤其是在平面天体运行的中心构型问题中,在高科技研究中,他建立的吴消元法,也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成果,广泛应用于曲面造型,机器人结构的位置分析,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信息传输中的图像压缩等问题之中。
吴文俊院士虽已年逾80,仍然勤奋治学,并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年轻数学家,形成了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机械化研究队伍,被国际同行称为吴学派,他的成就大大缩小了中国数学与国际上的差距,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吴文俊院士是中国数学的骄傲。
当然,中国还有很多对当代数学做出极大贡献的数学家,跟华罗庚和陈省身同时代的还有许宝禄先生,他是搞概率统计的,许宝禄被国际数学界认为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创造性的统计学家之一。在计算数学方面,有冯康先生,他的有限元方法,是独立于西方做出来的,他还有很多其他计算数学方面的贡献,如他提出辛几何算法,辛几何算法把计算物理、计算数学、计算力学这些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现在辛几何算法也成为一个很有活力的,计算科学里的前沿研究方向。还有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做出的成就,可以说到现在还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现在还保持世界上最好的记录。丘成桐先生,他是陈省身的学生,得了菲尔茨奖和一堆很有名的数学奖。
菲尔茨奖被称为是数学上的诺贝尔奖,而且都是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颁奖的。第一届数学家大会是在1897年,第二届数学家大会是1980年,那是在法国巴黎,当时有著名的希尔伯特,有所谓23个数学问题,影响了20世纪数学的发展。在2002年8月份,我国有一次数学家的盛会,就是第二十四届世界国际数学家大会,陈省身是大会的名誉主席,还有吴文俊先生是大会主席。
2002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是人数最多的,来开会的数学家和参加会议的国家数最多。我们在人民大会堂那个盛大的场面,世界数学家真是赞不绝口。能够在中国开会,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的数学在20世纪以来,特别是现在,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总体来说,华人数学家在当今社会中,确实是占了很大的比例,国际数学同行非常看好中国数学的发展。
数学家的聚会
几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工作者,在北京相聚了。国际数学家大会之所以能够如此引人关注,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是数学界最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大会。每届大会,国际数学联盟都会指定一个由世界著名数学家组成的程序委员会,由他们负责邀请一定数量的一小时大会报告和45分钟分组报告。
在这次大会上,有11位中国大陆数学家做分组报告,著名青年数学家,北京大学特聘教授田刚等三位华人数学家,还做了一小时的大会报告,如此众多的海内外华人数学家被邀请做报告,在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
让公众更好地理解数学,加强数学与社会的联系,也是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此在这次大会期间,大会特别邀请了中国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文俊等中外著名数学家,以数学的作用和对其他学科,乃至对社会的影响为题,给公众做报告。
在本届大会之前,国际数学家大会大都是在发达国家举行的,在亚洲地区也仅是1990年在日本举办过一次。在中国举办国际数学家大会,对于展现我国的数学发展,促进社会大众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会使更多的中青年数学家,有机会接触到国际数学研究前沿。
中国的古籍《周髀算经》里面,周公问算于商高,商高同他讲了数学大哉为用,他就感叹了一句,说大哉言数啊。数学的确是有很多的用处,而且中国古代数学有很光辉的成就,近代落后了一段时间,但是现在又奋起直追,可以说,当代数学的发展在中国来讲是充满了一个奋斗与艰辛,同时也是灿烂与辉煌的这样一个历史进程。
在开国际数学大会时,曾经有记者采访陈省身先生,他认为中国现在可以说已经是数学的大国,但是还不是强国。大是指的我们人多,我们成果多,但是离世界先进数学还有一段距离,还必须艰苦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