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阶段的宝宝已能有意识地说出10个以上的单字,根据宝宝这个阶段发育的特点,家长必须依据这个阶段的生理和行为发育的规律,进行合理的培养和引导,要加强宝宝听声模仿的能力,训练孩子用两个字以上的词组来进行表达等。
1岁5~6个月
早教专家说
用正确的方法和宝宝沟通
1岁半的宝宝自我意识增强了,有了自我主张,注意也越来越多了,开始喜欢我行我素,喜欢别人顺着自己的想法来,再加之能够独立行走和自由运动,给宝宝创造了自主探索未知事物的有利条件,因此宝宝越来越难“管教”了。且随着宝宝的长大,父母对宝宝的期望值也提高了,想让宝宝做个听话的乖孩子,这就使得父母和宝宝之间产生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千万不能用斥责甚至动手打骂来管教宝宝,斥责和打骂对大多小孩来说不起作用,有时会加重宝宝的哭闹或倔强脾气,有时即便起作用了,也是暂时的或表面的,而且在斥责声与打骂中长大的小孩,容易出现心理发展障碍。
正确的做法是与宝宝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以宝宝的兴趣和心理特点为依据,采取和解。如宝宝在玩水,父母劝说无用,则可拿来一个宝宝更喜欢的玩具把他引离现场,当宝宝放弃玩水后,再告诉宝宝水浪费了宝宝就没有水喝了等。
早教可以这样教
玩球开启宝宝的智力
玩球是每个孩子童年甚至一生中最频繁的游戏或活动之一,球成本不高,这是玩球普遍的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球类游戏或运动可促进孩子的智力发育。宝宝从几个月时就会玩球,那只是限于抓握、触摸等方面,但随着宝宝的长大,玩的种类可以越来越多,球对宝宝的促进作用也越来越丰富。
1岁半的宝宝在玩球时,除了刺激爬行和两只小手的抓握能力,促进四肢和手部肌肉的发育外,还能够锻炼宝宝的下蹲、弯腰、站起等动作的敏捷性,培养宝宝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耐心,培养宝宝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宝宝在欢乐的气氛中体会友爱与合作的精神等等。
这时宝宝玩球都是站着玩,父母可把球撒在地上,带自己的宝宝或和其他的宝宝一起捡球,看谁捡得快、捡得多,也可以把不同颜色的球混在一起,让宝宝捡起来归类,分别放进不同的容器里等等。
等宝宝再大一些,大动作能力更加成熟,能够奔跑、蹦跳,或边跑边抓握时,还可通过和宝宝传球、投球来促进他的四肢、手脚配合的能力,提高他全身动作的协调性。如父母和宝宝相距1米站好,由宝宝将球用力投向家长,家长把球还给宝宝,反复传递。父母与宝宝之间的距离可随宝宝的熟练程度的增加而递增。
宝宝3岁后,就已经能玩小一点的篮球了,父母可教宝宝连续拍球,移动双脚追拍球,从而让宝宝学习四肢互相配合,促进他的四肢协调运动能力。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玩法,如:旋转球、左右手互相传球,锻炼手眼协调能力;踢球锻炼下肢力度和身体平衡能力等等。父母要根据宝宝的具体发育状况和能力,选择适合宝宝的玩法,让宝宝玩得开心,玩出智慧。
如何应对脾气暴躁的宝宝
这时期的宝宝对外界事物已经有了粗浅的认识,也有了最初的内心感受能力,但因受自身行为能力的限制,常常因为不能够实现某些想法而感到沮丧,也会体会到挫败感。当宝宝处于这种状态时,就会通过发脾气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一般宝宝发脾气都是由于愿望不能满足引起的,很多父母或爷爷奶奶为了及时缓解宝宝的脾气,一旦宝宝发脾气就会立刻满足他,或者想方设法哄他,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一旦宝宝知道自己的脾气可换来满足后,就会把发脾气当成达到目的的惯用手段,只能让他更喜欢发脾气。
当宝宝发脾气时,父母要想办法让宝宝明白,发脾气是白费力气,不会让他的愿望得到满足的。父母可保持冷静、平和的心态,暂时避开,让他自己发泄,等脾气过了,再用宝宝能够听得懂的语言劝导,并明确地告诉宝宝,小孩子不应该发脾气,这样就不乖了。一般情况下,父母不理睬他的哭闹,过一阵子后宝宝会主动停止。越是倔强的宝宝,父母越不能妥协,当然前提条件是要保证宝宝安全,不能让他哭晕过去。
其实,宝宝的脾气大多是由大人惯出来的,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家人尽量满足他的所有要求,让宝宝养成了这种习惯。因此,父母要从小让宝宝明白,哪些要求是可以满足的,哪些是不能满足的。让宝宝知道自己的权利是有范围的,自己虽然人小特殊,但不能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宝宝会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能力,减少发脾气的几率。父母要以身作则,尽量给宝宝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赤足有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会让孩子光着脚到处乱跑,担心孩子赤脚会把脚划破。还有一些家长担心经常赤脚会影响脚的美观。其实,从健康角度上讲,让孩子赤脚玩耍一下很有益处。在日本幼儿园、中小学校里,经常可以见到成群结队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赤着脚绕着操场或沿着走廊进行慢跑活动,这就是著名的“赤足训练”。
细心的父母或许会发现,孩子很喜欢光脚,大多数孩子爱出脚汗,鞋里又潮又闷。经常赤脚可以满足孩子喜欢光脚的愿望,让宝宝感到轻松愉快,而且还可以减少由于鞋子内细菌感染而致的脚部软组织炎症。
专家研究发现,脚部血液循环的好坏,与脑、骨盆内的血液循环密切相关,经常赤脚活动,有利于保持全身血液循环和促进新陈代谢,并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提高肌体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
赤脚对锻炼踝关节的柔软性至关重要,如踝关节僵硬,人在活动时极易跌倒;踝关节柔软性差,在走路较多的情况下足弓会变硬甚至变形,易疲劳。经常赤脚行走能提高踝关节的柔软性,能防止扁平足。
光着脚走路,如同对脚趾和脚掌心等部位的穴位进行按摩,能健脾益肾、镇静安神,对小儿遗尿、消化不良、小儿便秘等都有一定的疗效。
赤脚也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不妨利用夏天,给宝宝补堂“赤足教育”课,在干净、安全的环境里,经常让宝宝光脚行走。但赤足锻炼也要注意场地,最好在专门的场地进行,避免孩子的小脚丫受伤,赤足行走后要及时洗干净小脚丫。
大动作能力
接球
1岁半的宝宝大多能稳步行走,这时父母可让宝宝在走动中做游戏,提高宝宝的行走能力和速度,玩球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球最好选择软皮、弹力中度、个头比足球小点的皮球,表面有“刺”突触的皮球更好。
在宽敞的屋子里面,或者在天气好的时候到室外空地上,家长把球往地面掷,待弹起来时让宝宝用双手去接;也可由宝宝自己把球掷下去,家长接球。家长把球扔到宝宝胸前,力度适中,扔球的部位最好在宝宝的肩和膝之间,过高或过低会增加接球的难度。
训练一段时间后,可根据宝宝的熟练度渐渐加大距离,还可有意把球扔向离宝宝有一定距离的左方或右方,让他转动身体去接球。
球的充气量要适中,家长发球的速度不要太快,以免打疼宝宝。
坐椅子
这个年龄的宝宝大都能爬上椅子,但还不能独自转身坐在上面,父母把一个大人坐的椅子放稳,让宝宝面向椅子爬上去,宝宝会爬在椅子上回头望父母,似乎在寻求鼓励和帮助,有的会向下看,似乎是害怕。这时父母不要急于去扶他,而是微笑鼓励宝宝:“宝宝真棒,宝宝自己能爬上椅子了!”“宝宝转过去,坐在椅子上好吗?”
宝宝可能会面对椅子背在椅子上蹲下,然后再翻身坐下。多训练几次后,宝宝会很顺利地爬上椅子,转过身来坐下。做游戏时注意宝宝的安全,椅子最好选择比较沉稳的,不易跌倒;椅子周围不能有危险物品,如剪刀,杯子等。
精细动作能力
穿珠子
准备10个算盘珠子,一根一尺五左右的毛线,毛线的一头拴一个钥匙环或一块布疙瘩,这样宝宝穿好的珠子就不会从另一头掉了。
妈妈和宝宝面对面的坐在床上或地板上,妈妈首先拿起一颗珠子,在宝宝的注视下,慢慢穿进去,然后把没有环的那个毛线头给宝宝捏在手里,鼓励宝宝自己穿。
刚开始宝宝可能对不准珠子眼儿,妈妈不要着急,让他自己试着多穿几次,当宝宝穿进去后,赞扬宝宝:“宝宝真聪明,珠子穿进去啦!”妈妈帮宝宝把穿好的珠子移动到毛线另一头,接着再穿。等宝宝穿好所有珠子时,妈妈帮宝宝将绳子打结,组成一个珠子链,提起来让宝宝观看自己的成果,并赞扬宝宝。
随着宝宝手部精细动作的发育,可给宝宝提供更小的珠子。
向三个方向抛
这个游戏需要全家人参与,在地板上或户外找块空地,爸爸、妈妈和奶奶分别蹲在宝宝的正前方、左侧和右侧,距离宝宝一米左右,给宝宝一个皮球,爸爸鼓励宝宝:“宝宝,把球扔给爸爸好吗?”让宝宝向正前方抛给爸爸,爸爸拿起球谢谢宝宝,并赞扬他真棒。然后把球还给他,妈妈和奶奶用同样的方法,让宝宝分别转身90度给妈妈,再转身90度抛给奶奶。
爸爸可给宝宝示范一下如何将球双手抱起来,向各个方向扔出去,如何才能抓紧球。球以宝宝双手能抓住为宜。
语言能力
自我介绍
这个月的宝宝大都知道他自己的名字了,有的宝宝可能不会说自己的名字,但别人叫时会知道是在叫自己。这时父母可教宝宝一些其他有关宝宝自己和家人的信息,如“我1岁半了”“我是属小老鼠的”或“爸爸是属咩咩的”“妈妈是属汪汪的”“我是妈妈的宝宝”等。
大人可经常问宝宝:“宝宝叫什么名啊?”“宝宝多大了?”“宝宝是谁家的孩子啊?”之类的问题,如果宝宝回答对了就要赞许,并隔一段时间再问,巩固宝宝的记忆。
这是什么
从现在起要改成让宝宝自己说出物名,对于1岁半的宝宝,父母同他一起看图书时可由“哪个是兔子”之类的问题变成“这是什么”之类的问题。
有时宝宝发音不清,只要说出一个近似的音,大人就用这个音稍作更正,拉长音调,说出完整的名称,让宝宝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直到发出正确音为止。每种物品只要发出一个声音就应给以夸赞“宝宝说得真好”,激励宝宝多开口。宝宝说错了也不要责怪或表现出不高兴或失望的表情,给宝宝纠正即可。
对于言语发育迟缓不能开口的宝宝,不要批评,更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宝宝不会说话之类的话。可通过宝宝喜欢的游戏、玩具等方法激发他说话的愿望,多给予他鼓励和赞扬。
数学能力
这些都是圆的
准备一些圆形物体,如钟表、圆形镜子、棋子、气球、小球等。将这些东西放到桌子上,让宝宝坐在旁边的小椅子里面。
妈妈拿起钟表,告诉宝宝:“这是圆形的。”同样分别拿起其他样东西,告诉宝宝:“这个也是圆形的。”然后指着这些圆形的物品说:“宝宝快来看,这些东西都是圆形的。圆圆的气球,圆圆的钟表……”
妈妈反复地对宝宝说,然后问宝宝:“这些东西都是什么形状的?”并引导宝宝回答“圆形的”,反复这样练习。
还可以搜集一些其他圆形的物品,如碗、车胎、圆形的盘子、脸盆、锅等。早点认知形状,有利于宝宝将来学习几何。
每人分1个
准备一盘3个苹果,一盘3个梨,放在茶几上,爸爸、妈妈和宝宝围着茶几坐着,妈妈告诉宝宝:“这是三个苹果,这是三个梨。”并分别用手数一数:“1个,2个,3个。”然后问宝宝:“我们先吃苹果还是吃梨呢?”采纳宝宝的建议。如果宝宝选择苹果,那爸爸对宝宝说:“请宝宝来给大家分,一人分1个。”
宝宝会很高兴地去拿苹果,分时父母可教宝宝说,“爸爸一个”“妈妈一个”“我一个”,分对了,父母要说谢谢,并同宝宝一起高高兴兴地吃苹果。吃完后,家长再让宝宝分梨,方法同上。
知觉能力
传声筒
准备一个传声筒,声筒线不要过长。宝宝和妈妈各拿传声筒的一端,站在房间的两端,妈妈先做个示范,将声筒靠近嘴边向声筒说话,宝宝就会模仿妈妈的动作;“宝宝,听到妈妈说话了吗?宝宝和妈妈说话呀”,如果宝宝听到声筒里妈妈的声音,他会很兴奋地对着声筒叫喊,妈妈可附和着宝宝说话,母子俩开始随心所欲地“对话”,让宝宝感受传声筒的奇妙。
妈妈还可以躲到一个宝宝看不到的地方,如沙发后面,通过声筒和宝宝说话。
声筒是一种很有趣的玩具,宝宝都很喜欢,父母可以借助宝宝对声筒的兴趣,给宝宝提供听力锻炼的机会。这个游戏可促进宝宝听知觉能力发育。
听故事,绘地图
准备一些幼儿故事,内容中要有明显的方位或地点变化,如《小姜饼人》和《三只乌鸦》的故事。
《小姜饼人》“小姜饼人的生命开始于一个老婆婆阁楼上的煎锅里。他从煎锅上跳到地板上,溜出厨房,跑出门去,然后沿着小路逃跑;他穿过花园,看见一个园丁正在干活;然后他跑到田野里,看到一头牛和一匹马;因为所有的动物和人都在追他,他就跳进了一条很深的河,一只狐狸救起了他。”
《三只乌鸦》“三只乌鸦从一棵树上飞进一个屋子里,落在门檐上,然后飞到窗台上,看见屋子里面有一口大锅,就飞到旁边,里面有饭,正要吃听见有人来了,又躲到床底下,等等一系列方位的变化。”
给宝宝讲故事时,鼓励宝宝参与到讲述中去,要重点突出发生地点的变化。边讲述边指导宝宝根据内容画一幅图,表现事件的顺序。这个方法可提高宝宝的空间感知能力。
光着脚丫子
将床上和地板上的危险物品清理干净,鼓励宝宝赤着脚在床上、地板上走动;如果是夏天,可让宝宝到沙滩上光脚玩,教宝宝用脚踩沙子,踢沙子。
还可在浴缸里面放一些大米之类的东西,鼓励宝宝踩踏,但要保证没有尖利的石子或木屑片之类的东西混入,以免宝宝脚底受伤。还可以让宝宝光脚追赶滚动的球或圆环等。
平时,当宝宝光着脚时,不要斥责他,给他提供一个安全环境,让他自由玩耍。这个游戏对宝宝的健康和智力发展大有益处,可有效提高宝宝的触知觉能力。
思维能力
鸭子在哪儿
准备一个小鸭子玩具和三个塑料杯子,杯子要倒扣在桌子上。妈妈拿着小鸭子告诉宝宝:“小鸭子要睡觉喽。”然后在宝宝的注视下,把小鸭子放进其中一个杯子底下。然后奇怪地问他:“小鸭子在哪儿睡觉了?”宝宝认出来后要鼓励他:“哇,鸭子果真在这里,宝宝棒极了。”
如果宝宝没记住,妈妈可以把小鸭子拿出来对宝宝说:“哦,在这里睡觉了。”然后把玩具仍旧放在那个杯底,直到宝宝正确指出小鸭子。然后可换一个杯子放置小鸭子,看宝宝能否很快就判断出来。
为了让宝宝容易分辨,可选择颜色或形状不同的杯子或其他器皿做游戏。
这个游戏可提高宝宝的判读能力,有利于宝宝逻辑思维能力发育。
珠子分家
准备一盒红、黄、绿、蓝不同颜色的珠子,但每个珠子最好只有一种颜色,再给宝宝4个开口小盒子。
妈妈先做示范,分别拿出几颗不同颜色的珠子放到不同的小盒子里,并边放边问宝宝:“这个是什么颜色呀?是不是要放在这个盒子里呢?”如果宝宝回答不出就告诉他“这个是红色,要放在这个盒子里”等。
然后让宝宝自己分类,如果宝宝分类错了妈妈要及时指导,如:“这是绿色呀,不能放这里,该放这里。”每当宝宝放对一颗珠子,要用赞扬的语气鼓励宝宝:“恩,对,宝宝乖。”
宝宝有把珠子放进嘴里的习惯,因此做游戏前可将珠子洗干净。这个游戏可锻炼宝宝的观察能力及其色彩分辨能力,有利于促进宝宝的视知觉能力发育。
情绪与社交能力
辨别是与非
在日常生活与人交往中,与宝宝一起评论简单的是非观念,如:“阿姨家的宝宝很乖,在街上走时,从来不乱要东西”“撒谎的宝宝不是乖宝宝,叔叔阿姨们就不喜欢了”等等,使宝宝明白哪些是大人赞许的好事,哪些是坏事。
父母还可以让宝宝自己分辨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如看图画时,问宝宝:“这个宝宝吃饭时不往地上扔,这个宝宝乱扔,哪个是乖宝宝呢?”
父母要注意及时表扬宝宝所做的每一件好事,配合眼神和手势示意,防止宝宝做不应做的事,并经常利用讲故事和打比方的方法让宝宝猜想事情的后果等。
挠痒痒
幽默感是宝宝性格中一种很好的养分,是一种积极美好的情绪,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让宝宝开心地笑是培养幽默感的第一步。
父母将宝宝抱在怀里,挠他痒痒,让他在父母的怀里嬉笑着挣扎躲闪。然后停一会儿,当他期待父母再次胳肢痒痒时,继续做游戏。
还可与宝宝面对面坐在床上,身体前倾挠宝宝痒痒,直到宝宝仰身倒在床上;或者与宝宝面对面站着,伸出胳膊挠他痒痒,追着他跑。速度不要太快,以免宝宝摔倒。
父母还可以装出一副吓人的模样,张牙舞爪地假装要挠他痒痒,但并不真的挠他痒痒。让他体验到不同的幽默方式。和宝宝嬉闹时要有张有弛,免得宝宝过于兴奋而被呛到或者磕碰到。
在和宝宝玩这个游戏时,要通过各种夸张的表情与动作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让他学会表达自己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