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母婴护理与保健
32943300000052

第52章 小儿常用腧穴与主治

2.操作前应了解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日龄、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等。

3.喂奶、换尿布、清洁皮肤、观察病情及检查等操作应尽量在暖箱内进行,各项操作可从边门或袖孔伸入,尽量少打开箱门,以免箱内温度波动。若确实需要暂时温箱治疗或检查,也应注意在保暖措施下进行,避免患儿受凉。

4.定时测量体温,根据体温调节暖箱温度,并做好记录。一般在患儿体温升至正常之前应每小时测量1次,升至正常后每4 h测量1次,保持体温在36~37 ℃之间。

5.暖箱保养:①暖箱使用期间,应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暖箱内外,然后用清水再擦拭一遍,定期进行细菌培养。②湿化器水箱内的水应每天更换,以免细菌滋生;空气净化垫应每月清洗1次。③新生儿出暖箱后,应对暖箱进行终末消毒处理。④暖箱不能放置于阳光直射、有对流风及取暖设施处,以免影响箱内温度。⑤定期对暖箱进行检查,保证无故障及绝对安全。

(赵美玉)

小儿常用腧穴与成人常用腧穴比较,具有以下特点。即双手部位居多,穴位的形状有的呈点状,有的呈线状,还有的呈片状。

一、天 门 穴

位置:两眉连线之中点至前发际,为一纵向直线。

主治:高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如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恐不安等。

手法: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线推,称“开天门”。一般推30~50次。

二、黄蜂入洞穴

位置:鼻翼两侧部。

主治:鼻塞不通,伤风感冒。

手法:以食、中两指分开,上下揉之。一般30~50次。

三、天 柱 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主治:项强、恶心、呕吐、发热、惊风。

手法:用拇指或者食指、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一般30~50次。

四、脊椎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

手法:用食指、中指指腹自上而下直线推动,称“推脊”;用捏法自上而下称“捏脊”。一般捏脊3~5遍。每捏三下后将脊背皮肤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注意在捏脊前应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以便使肌肉放松。一般“推脊”30~50次,“捏脊”3~5遍。

五、七 节 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骨端成直线。

主治:腹泻、便秘、久痢等。

手法:用拇指或者食指、中指,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直推称为“推下七节骨”和“推上七节骨”。一般推50~100次。注意腹泻、久痢用“推上法”。便秘、痢疾用“推下法”。

六、脾土穴(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

主治:消化不良、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食欲不振等。

手法:将患儿拇指屈曲,向指跟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土”;患儿拇指伸直,向指跟方向来回推为清,称“清脾土”。一般推50~100次。

七、肝木穴(肝经)

位置:食指末节掌面。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等。

手法:旋推为补,直推为泻,宜用泻法,不可用补法。一般推50~100次。

八、心火穴(心经)

位置:中指末节掌面。

主治:目赤、惊厥、抽搐、口舌生疮、五心烦热、小便赤涩、心血不足、高热神昏等。

手法:由中指第二、三节交界处向指尖推,称为“清心经”。一般推50~100次。

九、肺金穴(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掌面。

主治:咳嗽、气喘、虚汗怕冷、感冒发热等症。

手法:自近端向远端推为泻,相反方向为补。补法用以治疗咳嗽、气喘、虚汗怕冷等症。清法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鸣等症。一般推100~200次。

十、肾水穴(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掌面。

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尿频、五更泻、咳嗽、惊风、小儿瘫痪等。

手法:同肺金穴。本穴主要用补法。一般推100~300次。

十一、大肠穴(大肠经)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主治:赤白痢疾、泄泻、脱肛、肛门红肿、大便秘结等。

手法:从虎口向指尖推为泻,向指跟推为补,来回推为清。一般推100~200次。

十二、小肠穴(小肠经)

位置: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跟成一直线。

主治: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等症。

手法:同大肠穴。泻法用于治疗小便短赤不利、尿闭、水泻;补法用于治疗多尿、遗尿。

十三、四横纹穴

位置: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根部掌面横纹处,即指与掌的交界处。

主治:疳积、腹胀、腹痛、消化不良、惊风、气喘、口唇燥裂等。

手法: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成为“推四横纹”;用拇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一般各掐5次或者推100~200次。

十四、板 门 穴

位置:手掌大鱼际面。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气喘、嗳气、鼻衄等。

手法:指端揉或者直推。由拇指推向掌根横纹,有止吐作用;反之有催吐、止泻作用。一般100~200次。

十五、小天心穴

位置:大小鱼际交接凹陷处。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麻疹和水豆欲出不透。

手法:揉法、掐法或者捣法。一般揉100~200次,掐或者捣10~20次。

十六、内劳宫穴

位置:掌心中央。握拳时中指尖指处。

主治:发热、口疮等。

手法:揉、运点法。揉100~200次;运10~30次;点10~20次。

十七、内八卦穴

位置:掌心内劳宫穴周围。

主治:咳嗽、痰喘、纳呆、腹胀、呕吐等。

手法:运法,即用拇指在掌心周围顺时针方向推运可使气上逆,有催吐作用;逆时针方向可使气下降,有止吐作用。一般运100~200次。

十八、天河水穴

位置:前臂正中,从脘横纹穴中点向肘(曲泽)一条直线。

主治:外感发热、烦躁不安、鹅口疮、惊风等一切热症。

手法:推法,即一般用“清天河水法”,即用食、中两指掌侧面自患儿脘横纹中点推到肘横纹中点100~200次。如用食、中二指蘸水从脘横纹至肘部一起一落弹打,同时用口吹起,称为“打马过天河”,其作用大于“清天河水法”,多用与小儿高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