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难治病中医辩治思路和方法
32938300000017

第17章 各论(14)

现代医学对C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认为老龄是一个关键因素。在中医传统的衰老学说中,肾虚是衰老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已被现代医学研究所证明。肾之精髓通于脑,即肾的精微物质充养于脑,为脑发挥功能提供物质保障。现代研究表明,人的一切复杂的机能活动都是由神经——体液调节的,并通过具有各种特点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进行信息传递。若肾虚,髓海不足,脑失充润,则信息传递水平降低,递质减少,神经元细胞减少,脑功能衰退而发CA。因此,CA与肾虚有关。

肾所生之精髓必须依赖于脾胃运化之气血来滋养,若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则生成气血不足,进而导致肾之精髓不充,脑失所养而发CA。现代研究表明,CA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而脾虚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从而印证了CA与脾虚有关。

因此,治疗CA,宜调补肾脾,以养脑髓。补肾药用仙茅、淫羊藿、紫河车、炮附子、肉桂、生地、枸杞子、女贞子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可增加某些神经递质的活性和数量等。健脾药用人参、黄芪、白术、山药、当归、生地、枸杞子、女贞子、阿胶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增强免疫功能。

2.2 化痰活血,开窍醒神

暮烛残年,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扰神明,或兼肾气亏虚,火不生土,脾虚不运,加之情志、饮食等损伤,均可引起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痰浊内生;或机体日衰,肺气虚弱,失于宣降,敷布失职,水液内停;或三焦气化不利,水道通调受阻,水湿内聚。以上诸多因素均可使痰湿内盛,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而发CA。现代研究表明,痰证患者血脂往往增高,而CA与高血脂密切相关,这也印证了痰证的存在。

肾阳亏虚,不能温煦心阳,心阳不振,血脉淤阻,或人至老年,五脏功能、阴阳气血渐衰,气血运行无力致气滞血淤等均可引起脑络淤阻,血流减少,脑功能减退,清窍失灵而发CA。有研究表明,CA的发生发展以C-sis基因和C-myc.fos基因激活,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生成过多,P53基因失活为关键和根本原因。动脉壁内皮细胞(EC)损伤,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生物活性物质和平滑肌细胞(SMC)增殖为主要环节,脂质侵入,动脉壁弹性纤维破坏,引起管腔狭窄为病理结局。上述病理变化均与中医之淤血相关。由此可见,CA也淤血密切相关。

因此,治疗CA,宜化痰活血,以开窍醒神。活血药用当归、丹参、川芎、桃仁、红花、三七、莪术、赤芍、大黄、柴胡、枳壳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降低C-myc、PDGF基因表达水平,保护血管EC,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血小板功能,调节前列腺素I2/血栓素A2平衡,抑制SMC增殖,调节脂质代谢,抑制及消退动脉粥样斑块。化痰药用党参、白术、炮附子、泽泻、僵蚕、石菖蒲、制南星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可调节脂质代谢。

2.3 解毒排毒

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累过度,年老体衰等导致脏腑阴阳失衡,气机运行紊乱,使机体内生理和病理产物不能及时代谢和排出,蕴积于体内化生毒邪。毒邪和痰淤互结于脉络,则发为CA。现代研究表明,CA的发生与炎症和免疫反应关系极为密切,且炎症及其引起的免疫反应贯穿在CA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而导致炎症的病原体如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巨细胞病毒等及触发免疫反应的物质如低密度脂蛋白、热休克蛋白等与中医的“毒”极为相似。因此,解毒排毒不能忽视。解毒用活血解毒药选制马钱子、炙蜈蚣、雷公藤等,化痰解毒药选制南星、白附子等,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野菊花、升麻、贯众、半边莲等,散寒解毒药选炙乌蛇、炮附子等。排毒用益气通腑排毒药选黄芪、麻子仁、白蜜等,养血通腑排毒药选制首乌、玄参、麦冬、生地、柏子仁、瓜蒌仁等,滋阴通腑排毒药选制首乌、玄参、麦冬、生地、柏子仁、瓜蒌仁等,温阳通腑排毒药选锁阳、肉苁蓉等,清热通腑排毒药选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等,散寒通腑排毒药选炮附子、干姜、半夏、硫黄等。

3. 辨治方法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将CA分为如下四型进行辨治。

3.1 气血亏虚,脑髓失养

头晕,眩晕,视物不清,面色不华,失眠,健忘,多梦,肢体困倦,乏力,筋惕肉■,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治宜益气补血,健脾养脑。

方选归脾汤加减。

3.2 阴阳亏虚,脑髓失养

表情严重淡漠甚至呆滞,记忆力严重减退,沉默不语,吐字含糊,言不达意甚至失语,肌肉萎缩,腰膝极度酸软,或四肢不温,舌淡白,苔白,脉细无力。

治宜滋阴温阳,补肾养脑。

方选右归丸加减。

3.3 淤毒阻窍,脑髓失养

头痛,痛处固定,头晕,眼眶晦暗,视物不清,表情呆滞,行为古怪,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偏瘫,甚至发狂,抽搐,舌质暗,有淤斑点,脉细涩。

治宜活血化淤,开窍醒神。

方选血府逐淤汤加减。

3.4 痰毒阻窍,脑髓失养

头晕,表情淡漠,痴呆无语,健忘,甚至哭笑无常,谵语,狂言,抽搐,震颤,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宜化痰祛浊,开窍醒神。

方选洗心汤(《辨证录》)加减。

血脂高者选加黄芪、制首乌、冬虫夏草、女贞子、姜黄、蒲黄、山楂、大黄、决明子、茵陈、虎杖、泽泻等;脑电图见少量Q波或δ波时选加滋养心肝肾或补益心脾肾药物,如生地、女贞子、旱莲、黄芪、白术、山药等,或熄风化痰通络药如天麻、钩藤、石决明、桃仁、红花、石菖蒲、远志等。

本病临床症状复杂,单纯实证或单纯虚证较少见,多为虚实并见,即脾肾亏虚与痰、淤内阻夹杂出现等。因此,临证时,上法配合应用,不可偏执一法,方可取得满意疗效。

4. 预防方法

(1)合理膳食:膳食总热量勿过高,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超过标准体重者,应减少每日进食的总热量,食用低脂(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其中动物性脂肪不超过10%),低胆固醇(每日不超过500mg)膳食。年过40岁者,即使血脂无异常,也应避免经常食用过多的动物性脂肪和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肝、脑、肾、肺等内脏以及牡蛎、鱿鱼、墨鱼、骨髓、猪肉、蛋类、奶油及其制品、可可油等。如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增高,应食用低胆固醇、低动物性脂肪食物,如鱼肉、鸡肉、各种瘦肉、蛋白、豆制品等。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尽量以豆油、菜子油、麻油、玉米油、米糠油等为食用油。

(2)适当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如散步、保健操、太极拳等,体育活动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运动等。

(3)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不吸烟,不饮酒。

(4)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疾病:主要是高血压、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风、糖尿病、肝病、肾病综合征和有关的内分泌病等。

多发性硬化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是一种常见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病灶部位的多发性以及时间上的多发性。病变最常侵犯的部位是脑室周围的白质、视神经、脊髓的传导束、脑干和小脑等处。

1. 辨治要点

1.1 西医辨病论治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MS多属中医的“类中风风痱”、“类中风风懿”等范畴,病因既有外因,又有内因。外因主要是感染邪毒,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病位主要在肝脾肾。病性为正虚邪实,正虚多为肝脾肾亏虚。邪实主要为风寒湿热内壅,痰淤内阻。此外,患者的年龄(多见于20~40岁)、生活环境(如麻疹病毒感染等)、地理纬度(愈远离赤道发病率愈高)、体质(如遗传易感性)等与MS关系极为密切。临床确定治则时,要全面考虑上述诸多因素,选用药物时,要认真参考中医药现代研究新成果,如选既有抗炎、抑制免疫等作用,又有祛除风寒湿热、活血化痰、补益肝脾肾等作用的药物。因能对人体的免疫起双向调节作用,故常可取得减少复发、延长缓解期而又无糖皮质激素(GCS)和细胞毒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CTX)的毒副作用的良好效果。

西医认为MS的病因为自身免疫,治疗常用GCS及CTX等,部分病人用GCS治疗后病情有缓解,但绝大多数病人在GCS减量或停药时病情复发,只好再加大GCS用量,致使部分病人长期不能停用GCS;亦有部分病人复发后再服GCS无效,还有一部分病人病程呈现缓慢进展,西药治疗亦无明显疗效。GCS及CTX副作用又很多,特别是股骨头坏死等报道屡见不鲜。

综上所述,在西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或中西药配合治疗,如此可减轻GCS、CTX副作用等,从而提高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1.1.1 西医辨病方面

主要是诊断和鉴别诊断。MS的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确定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病灶,病程中有两次或两次以上缓解复发的病史。其缓解期在1个月以上,每次复发至少持续24小时以上,除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疾病则为临床确诊。但应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脑白质营养不良等相鉴别。

1.1.2 中医辨证方面

(1)从病因入手

急性活动期,免疫活动过强,辨证为风中经络或风中脏腑,痰淤内阻,治宜祛风疏通经络,活血化痰,或祛风通腑开窍,活血化痰。缓解间歇期,免疫功能低下,辨证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痰淤留着,治宜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搜剔痰淤。

(2)从临床入手

急性活动期,辨证为风中经络,痰淤痹阻,或风中脏腑,痰淤闭窍,治宜中西并举,祛风疏通经络,活血化痰,或祛风通腑开窍,活血化痰,配合西药GCS和CTX等,或以上西药为主,配合中医治疗西药毒副作用,对于糖皮质激素副作用,参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篇。对于CTX副作用,若表现为乏力困倦,恶心呕吐,呃逆频作,嗳腐食臭,食欲不振,腹胀,舌苔白腻,辨证为脾胃气虚,湿毒内阻,治宜健脾养胃,降逆止呃。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若表现为乏力神疲,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脱发,腰膝酸软,月经量少或经闭,舌淡,脉沉细,骨髓抑制,血象低下,辨证为脾肾阴虚,毒淤内阻,治宜健脾益肾,解毒活血,方选圣愈汤加减。缓解间歇期,辨证为肝肾阴虚,或脾肾阳虚,痰淤留着,治宜以中医为主,滋补肝肾,或温补脾肾,搜剔痰淤。

1.2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

在宏观辨证论治基础上,我们将现代理化检查如脑脊液中IgG含量测定、CT检查等视为中医四诊的延伸,据此进行微观辨证,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可提高疗效。但如何进行,我们有如下经验可供参考:

外周血抑制性T淋巴细胞减少,辅助性T淋巴细胞增高,脑脊液中IgG含量增高者,辨证为风寒湿或风湿热内壅,痰淤内阻,治宜祛风散寒除湿,或祛风清热除湿,活血化痰。CT及MRI检查见白质内多灶性低密度斑者,辨证为肝脾肾亏虚,治宜补益肝脾肾。

1.3 药物治疗与针灸理疗相结合

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我们常配合针灸(体针:主穴神门、风池、太阳、肾俞、肝俞、三阴交、太冲、攒竹、配风市、大椎、环跳、曲池等,耳针:肝、肾、神门、眼、肾上腺、膀胱等),推拿,按摩,理疗,尤其在急性缓解期,常起到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1.4 治疗与调护相结合

现代研究表明,MS诱因有感染(多为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因此,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调养护理,如避免感染、避免过劳、调畅情绪等。如此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2. 辨治思路

2.1 急性期,以祛风散寒清热除湿为主

MS急性期,外感风寒湿热;情志失调,饮食失节,劳倦过度等损伤脏腑气血阴阳而产生内风、内寒、内热、内湿。外感和内生之邪或淤阻经络或中伤脏腑,导致经络、脏腑气血阴阳的失调而发为MS。因此,治宜祛风、散寒、清热、除湿。祛风:对于外风多选雷公藤、青风藤、秦艽、穿山龙、千年健、桑寄生等,对于内风多选石决明、珍珠母、牡蛎、龙骨等;散寒:对于外寒多选麻黄、桂枝、细辛等,对于内寒多选炮附子、干姜、肉桂等;清热:对于外热,多选金银花、白花蛇舌草、黄芩等,对于内热多选生地、丹皮、地骨皮等;除湿:对于外湿多选土茯苓、汉防己、蚕砂等,对于内湿多选茯苓、泽泻、薏苡仁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如雷公藤、青风藤、穿山龙等有免疫抑制作用。

2.2 缓解期,以调补肝脾肾为主

MS缓解期,外感或内生之风寒湿热滞留日久,或久用GCS及其他细胞毒药物等损伤脏腑气血阴阳,尤其是损伤肝脾肾气血阴阳,导致经络、脏腑失于气血阴阳的滋养而发为MS。因此,治宜补益肝脾肾。补益肝肾阴血药选熟地、阿胶、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龟板等,补益脾肾阳气药选人参、黄芪、炙甘草、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鹿角胶等。现代研究表明,上述药物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2.3 活血化痰,贯穿始终

MS急性期,由于外感或内生风寒湿热邪气壅盛导致脉络阻滞,气血津液输布失常,血聚成淤,津液成痰,形成痰淤内结之局面;MS缓解期由于肝脾肾阴阳亏虚,阴虚则生寒,寒凝血则为淤,寒滞津则为痰;阴虚则生热,热灼血则为淤,热炼津则为痰,最终亦形成痰淤内结之局面。痰淤内结一方面使外感或内生之余邪不能排出,另一方面使外感或内生之余邪更伤肝脾肾阴阳,均导致病情反复难愈。因此,活血化痰应贯穿始终。在急性期,活血多选丹参、鸡血藤、乳香、红花等;化痰多选半夏、胆南星、白附子、石菖蒲、瓜蒌、远志等。在缓解期,活血多选全蝎、蜈蚣、制马钱子、穿山甲、地鳖虫等,化痰多选僵蚕、蜂房、白芥子等。

3. 辨治方法

根据上述辨治思路,我们将MS分为如下四型进行辨治。

3.1 急性活动期

(1)风中经络,痰淤痹阻

栉风淋雨,贪凉感寒之后忽然头晕,视物不清,迅即失明;或伴发热,恶寒,头痛,肢麻,灼痛,手指笨拙,举步维艰,甚或瘫痪不起,小便滴沥或癃闭,大便难出或秘结,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淡红或偏红,脉细濡或见浮象。

治宜祛风疏通络,化痰活血。

方选自拟MS-Ⅰ方加减,药用:金银花30g、黄芩10g、桂枝10g、细辛10g、羌活10g、独活10g、秦艽30g、威灵仙30g、白僵蚕10g、白附子10g、川芎15g、络石藤30g。

失明加木贼、青葙子;肢体麻灼痛加龙胆草、徐长卿;肢僵拘急加白芍、木瓜;大便难加决明子、牛蒡子等。

(2)风中脏腑,痰淤闭窍

外出感受风邪,忽发神呆,难语,或见抑郁不语,或欣欣自得,亦有感邪之后迅即昏迷,亦有神清却不识亲人,舌苔浊腻,或见舌红,脉弦。

治宜祛风通腑开窍,活血化淤。

方选自拟MS-Ⅱ方加减,药用:金银花30g、菊花10g、山栀10g、半夏10g、胆南星10g、石菖蒲10g、矾郁金10g、全瓜蒌15g、羌活10g、陈皮10g、远志10g、茯苓10g、竹沥(兑服)20ml、川芎15g、牛膝10g、大黄(后下)10g、芒硝(化服)10g、玉枢丹(分服)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