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盛世基石:姚崇
32914900000011

第11章 平乱有功,姚崇初登相位(1)

天授二年(691年),姚崇转调夏官(即原来的兵部)任职,先任下官员外郎,后任夏官郎中。就在这个时期,因为边境的纷乱,让姚崇得到了入朝为相的机会。

武则天临朝称制以后,最初几年四境无事。但自垂拱三年(687年)开始,边尘又起,其规模不亚于高宗在位时期。

东突厥贵族阿史那骨笃禄、阿史那元珍在永淳元年(682年)被薛仁贵大破于云州(今山西大同)以后,并没有精锐丧尽,尚出没塞外。次年二月,先攻定州,为刺史霍王元轨击败,复掠妫州(今河北涿鹿西南),围单于都护府,执都护府司马张行师,杀之。五月,再攻蔚州(今山西灵丘),破丰州(今内蒙古临河东)都督崔智辩的援军,崔智辩亦被擒去。时裴行俭、薛仁贵等著名将领已经去世,高宗又重病,武则天乃派右武卫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征讨突厥,但没有成行。因为不久高宗去世,内政为重。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朝内大政已定,则天临朝,便以程务挺为左武卫大将军,就任安抚大使之职。谁知出师未久,程务挺以谋反罪被杀,王方翼(时为安西都护)亦被流放。阿史那骨笃禄等闻其死,宴饮相庆,又数扰边境。朝廷乃派左玉钤卫中郎将淳于处平为阳曲道行军总管击之。

垂拱元年(685年),东突厥扰代州,淳于处平引兵救代州,经忻州时,被东突厥击败,唐军死5000余人,于是东突厥势力日盛。为了防止西突厥也跟着生乱,酿成战端,在兴昔亡、继往绝可汗死后,唐朝廷以兴昔亡之子斛瑟罗为左玉钤卫将军兼崐陵都护,袭兴昔亡可汗号,统率五咄陆部落。

东突厥强大起来后,又屡攻西突厥。西突厥人散亡将尽。天授元年(690年)底,西突厥十姓由漾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斛瑟罗收余众人居内地,斛瑟罗被拜为右卫大将军,改号竭忠事主可汗。

长寿元年(692年)二月,吐蕃党项羌万余人内附,唐分置十州辖之。五月,吐蕃酋长葛苏率贵川部与党项羌30万人内附,武则天令右玉钤卫将军张玄遇为安抚使,率兵2万迎之。六月,唐军渡大渡河西,闻吐蕃已擒葛苏,只有羌族酋长昝插率羌族8000人内附,张玄遇将其部安置在莱川州而还。

是年,武则天任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为副将兵击吐蕃。王孝杰曾从刘审礼击吐蕃,任副总管,与刘审礼同被其所擒。吐蕃赞普见王孝杰后,说他像其父,对他很礼遇,后竟放回,被武则天任命为右鹰扬卫将军。武则天考虑他久在吐蕃,知其虚实,又是沙场老将,不仅不怀疑他,反而力排众议,果断命其为统帅出击吐蕃。

十月丙戊,王孝杰大破吐蕃,复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于是置安西部护府于龟兹,发兵戍守。

延载元年(694年),王孝杰又分别破吐蕃勃论赞刃、西突厥于冷泉及大岭各3万人。为表彰王孝杰,武则天提拔他为夏官尚书(即兵部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并兼武威道大总管。还令已有丰富的靖边、屯田之经验的老将娄师德为河源等军检校营田大使,以便就近向军中提供粮秣,避免了转输及供应的困难。

长寿三年(693年)初,突厥可汗骨笃禄卒,其子尚幼,其弟默啜自立为可汗,迅即攻扰灵州。武则天遣右鹰扬卫大将军李多祚击破其攻扰,接着任命薛怀义为代北道行军大总管,以讨默啜。薛怀义并未出发,突厥已退。当时李昭德以检校内史兼长史,苏味道亦以宰相职务兼司马,阵容有18位将军。

武则天以薛怀义为帅,连宰相兼武威道大总管的王孝杰亦受其节制,这种通过亲信掌握兵权的做法是很不妥当的。诸谋臣、将军皆无积极性。该年五月,旧永昌郡地(今云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地区)少数民族首领薰期统率部落20余万户内附,武则天很高兴。在天授中,她就曾派监察御史寿春、裴怀古等安抚西南少数民族,现已取得了成效。

到天册万岁元年(695年),武则天命王孝杰为朔方道行军总管,击突厥,没有成行。秋七月,吐蕃再扰临洮。于是,武则天还是把防御吐蕃的事再交王孝杰,改任王孝杰为肃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讨之。而同时,东突厥首领默啜表示愿意投降,派使者入朝廷。武则天甚喜,册封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武则天增派娄师德为肃边道行军副总管,助王孝杰讨吐蕃,仍兼宰相职务如故。三月,王孝杰、娄师德率军与吐蕃老将论钦陵、论赞婆战于素罗汗山(在洮州界,今甘肃临潭以西),由于吐蕃势力大,两员老将也大败而归。王孝杰被免为庶人,娄师德贬原州员外司马。当时娄师德移交文牒时,吃惊地说:“官爵都没有了吗?”马上又说:“也好,也好。”一副大智若愚的模样。由于当时多处有事,唐兵分散防御,难以形成优势局面,所以致败。

吐蕃大败唐军后,又遣使请和亲。武则天派右武卫胄曹参军郭元振前往商谈。郭元振道遇论钦陵,对论钦陵说:“东赞在世的时候臣服朝廷,发誓相好无穷。今你们却违背誓言,每岁扰边,这是什么道理?父与我通好,子却与我相绝,这是孝的举动吗?父事朝廷,子却背叛朝廷,这是忠的举动吗?”论钦陵说:“对!但如果天子许和,罢两国之守兵,撤出突厥十姓、四镇之地如何呢?”吐蕃老帅论钦陵提出让唐廷罢安西四镇戍兵、并分割十姓突厥之地为条件。郭元振反击说:“四镇、十姓与吐蕃种类不同,今请罢唐兵,岂非有兼并之志吗?”论钦陵则针锋相对地说:“吐蕃如贪恋土地,欲为边患,何不东侵甘、凉,岂肯在万里之外贪图此地呢?”乃遣使随郭元振入朝,再次提请上述条件。

朝廷大臣们以前就有过争议,因吐蕃多次攻扰,有人提出罢四镇。左史崔融力言不可,此议遂寝。现在提出请罢四镇之守的议论又出现了。郭元振上疏说:“论钦陵求罢兵割地,此乃有重大利害关系之事,不可轻易地决定。今若直接拒绝,则边患必深,四镇的利益比较远,甘、凉等州之祸患近,不可不深加图谋。宜以计缓之,使其求和愿望不致断绝为最好。四镇、十姓之地,吐蕃是想要得到的,而青海、吐谷浑,亦是国家之要地也,今应该这样答复他们:‘四镇、十姓之地,本来对中国无用,之所以遣兵戍守,是因为要安抚西域,以削弱吐蕃的势力,使不得全力东侵也。今若你们真的没有东侵之愿望,就应当归还我吐谷浑诸部及青海故地,那么五俟斤部也应当归还吐蕃。’如此则足以杜塞住论钦陵之口,而亦不绝其求和之愿望。若论钦陵稍有违背,则曲在他们那边了。且四镇、十姓已经归附日久,今不察其民情之向背,事情之利害关系,就抛弃他们,恐伤诸地人民之感情。”又说:“吐蕃百姓疲于徭役征戍,早就愿意和亲了,而论钦陵统兵专制,只有他不愿意和亲。若国家岁岁发和亲使,如论钦陵还不从命,则他们内部之人就会埋怨论钦陵一天比一天深,对国家恩德的仰望一日比一日甚矣。这是缓慢的离间计,可使他们上下猜疑,内部发生祸乱。”

武则天赞同郭元振的意见,于是即采纳以静制动的对策。果然,在圣历二年(699年),吐蕃发生内讧,论钦陵独专国政,诸弟都戍守四方。其中论赞婆专东境之战守已有30年,兄弟们都雄才大略,国中众将臣都忌惮他们。吐蕃赞普器弩悉弄既年长,欲自掌国政,逐渐与论钦陵产生矛盾。

论钦陵提兵在外,赞普托言狩猎,勒兵抓其亲信党羽2000余人杀了,发使者召论钦陵、论赞婆等兄弟。论钦陵不受命,与论赞婆率军攻赞普。在内讧中,论钦陵兵溃自杀。论赞婆遂带所部及论饮陵之子莽布支等降唐。武则天遣羽林骑迎接慰劳,提拔论赞婆为特进、辅国大将军、归德郡王,莽布支为左羽林大将军、安国公。皆赐以免一切死罪的铁券,对他们非常优待。论赞婆便领兵戍守河源,不久死,唐廷赠论赞婆为“安西大都护”。

吐蕃兵力在内讧中大为削弱,又失去了与大唐有交往经验的论钦陵兄弟,其攻势就很弱小了。圣历三年(700),吐蕃攻凉州,武则天遣左肃政御史大夫魏元忠为陇右诸军大总管,率陇右诸军大使唐休璟出讨,斩首2000级。赞普更亲率万骑攻悉州,悉州都督陈大慈四战皆胜。长安元年(701年),武则天大胆地任用官卑资浅的郭元振为凉州都督、陇右诸军大使。郭元振增筑城堡、广开屯田、积累军粮。加上尽忠、孙万荣的妻儿。武则天大为高兴,进拜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

孙万荣见自己老巢被捣,已无退路,便收拾余众,军势复振,遣部将攻陷冀州(今河北冀县),杀刺史陈宝积及吏民数千人,又进攻氵赢州(今河北保定)。河北人心震动,纷纷逃乱。而官兵又逗留不前,河北缺少一名得力的人安抚人心。这时武则天想起被贬为彭泽县令的狄仁杰,便下诏起用他为河北军事要地的魏州(河北大名一带)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害怕契丹猝至,悉驱百姓入城,运土抬砖,加固城墙,备战气氛很紧张。狄仁杰到任,见人心惶惶,便下令百姓回去务农。守将们颇不理解,狄仁杰说:“敌人还在远处,何必自己制造紧张气氛,让农民们耽误了农时呢?万一敌人来,吾自有办法处置。”百姓听了大为高兴,人心顿时安定下来。将士们见守官如此,士气也大增。契丹人获知消息,竟不战自退,百姓都编出歌谣来歌颂这位爱民如子、英明卓识的父母官,还立碑以纪其恩惠。不久,武则天又命令狄仁杰为幽州(今北京市)都督,把他放到防御契丹的前沿。

突厥首领默啜有时候助唐攻契丹,有时又袭击州县。神功元年,他率众寇灵州(今宁夏临武),被俘的都督许钦明亦挟持随行。许钦明至城下大喊,要城上给他一点美味的酱、粱米及墨。意思是让城中选良将、遣精兵,夜袭默啜营。但城中不解其意,紧接着,默啜又攻胜州(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被平狄道副使安道买击退。这时,被贬为原州司马的娄师德也再度被起用为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神功元年(697年)三月,清边道总管王孝杰、苏宏晖等领兵17万与契丹孙万荣军战于东硖石谷。王孝杰自率精兵为前锋,奋力而战,契丹被击退,王孝杰引兵追之,行至背靠悬崖的地方,契丹回兵反攻,王孝杰后面的苏宏晖畏敌如虎,弃甲而逃。官军自乱,王孝杰势孤,被逼上悬崖坠落谷中而死,手下将卒死亡殆尽。军中管记张说驰回长安,向武皇奏报此事。武则天听说王孝杰败亡的噩耗,非常震惊。她下令追赠王孝杰官爵,同时派遣使者到军中斩杀苏宏晖。但使者还未到,苏宏晖已立战功,武则天方免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