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63

第63章 极静才能看得更远

语录

当极静时,觉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所止极。

——《静心录之十·序说·序跋增补》

“解读”

王阳明认为,当人处于极静状态,便觉得心中没有任何杂念,什么事情都能想通看透,像天空中的云气一样,通行无阻。

王阳明的说法与道家讲究“清静”有异曲同工之效。老子曾说过:“致虚极,守静笃。”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静状态,但由于外界的干扰、诱惑,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蔽塞不安,所以必须注意“致虚”和“守静”,以期恢复心灵的清明。极、笃,意为极度、顶点。

万物都是由动而生,由静而归根。虽生生不已,但却终而无不归其本。树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落叶归根。天有天根,物有物蒂,人有本源,天下没有无根之事物。万物之根在何处?盖在将开未开、将动未动的静态之中。人与万物未生之时,渺茫而无象。既育之后,则生生不息,终有灭时。唯将生未生时的虚清状态,才是万物之本根。唯有收心归静,凝神于虚,养气于静,达到虚极静笃,自然万象皆空,一真在抱。人心的喜怒哀乐未发之时,就是人心之“复”。也就是《易经》所说的“复见其天地之心乎。”人应当常思复本的重要意义。如果真能经常致其虚极,守其静笃,即可与天地为一体,与万物为一身。那么,我之性体,可与天地并立;我身中之,可与万物并通。阴阳消长的规律,便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道在我身中的流行,便是自己胸中之妙。至此,返本复静之理便可得矣。

诸葛亮在《诫子书》这样对他儿子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意是告诉自己的儿子想要成功就要心无旁骛的专心做一件事情,心里如果有杂念,就不能达到成功的境界。静是什么?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是大胸襟,也是大觉悟。“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意思是面对灾难、困难,不要害怕,其代表了一种意志、信心和坚持。“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意思是面对利诱、欲诱,不要动心,其代表了一种精神、操行和品格。人生在世,仕途、旅途、商途、生途难免会遇到权势、财富和美色的诱惑,在诱惑面前,如能洁身自爱,不与之同流合污,那是对操守的坚持,对德行的坚定。自重一点,那也是对自己身家性命和自由的爱护啊。想想官场上那些贪官,如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陈良宇之流,这些曾手握一方重权的高官,不是身陷囹圄,就是命赴黄泉。所以,风波起而泰然处之,诱惑近而坐怀不乱,就显得很重要。这需要高超的心智,也需要好的心态。在人们的内心深处,真正值得崇敬的恰恰是“泰山崩于顶而色不变”的沉稳镇定,是“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平静坚定。所以,有时候我们真的不需要太多的急功近利,不如将心跳放缓,慢慢地去享受生活。把心常放在静处,荣辱得失,哪一样能够左右我?

§§第五篇 成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