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57

第57章 不愿白头搔更短

语录

心无所累,意无所牵。

——《悟真录之十·补录》

“解读”

王阳明认为,心里没有被私欲所劳累,就不会被琐事所牵挂。

杜甫在《春望》这首诗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多么感人的语句,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但我们仍然看得出诗人心中那一片悲哀之情。我们都知道境由心起,杜甫如果没有这份心境,诗中也不会出现这种意境,那也就不会成为一首好诗。

作诗可以,但做人可不行。我们不能像林黛玉那样多愁善感,步步小心,步步谨慎。在意得太多,顾忌得也就越多,越在意,越能束缚我们的手脚。比如说我们在意领导的评价,因为他决定了你的升迁,在领导面前,我们显得处处小心;我们在意老板的评价,因为他决定了你的薪水,在他面前,我们做事要更加用心;我们也在意长辈的评价,因为他是道德权威,在他们面前,我们要侍候得更加周到;等等。我们总体感觉是非常累,就是因为心有牵挂。当然,如果我们放弃一些功名利禄,自然就不会心烦、心累。下面有一则“安步当车”的成语故事很有意思。

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颜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走过来!”不料颜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颜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的好。”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神色自若地说:“当然有”。

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

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过来!颜,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车)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你们士人太卑鄙了!”颜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个个会衣着华丽。”颜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做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

这个故事是从《战国策·齐策四》写出来的。“安步当车”便是慢慢步行,以代替乘车,用来比喻人不贪求富贵,而能安于贫苦的意思。颜敢于反驳齐宣王,最关键的是他对齐宣王无所求,他既不求官职,也不求富贵,反而把富贵看成是束缚自己的枷锁。可见,减少、克制自己的欲望,就会变得心无所累,意无所牵,心情就会自然更加放松,更加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