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55

第55章 人生也要善于做减法

语录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传习录·徐爱录》

“解读”

王阳明认为,我把功夫用在减法上,每天只求减一点,不求加一点。减一分私欲,便得一分天理,这是何等的轻快脱洒,何等的简单易了!

人一生下来,父母教我们所做的大部分都是加法,比如算数、习字、画画、练习口才、与人打交道等等一些基本技巧,目的是为将来的人生积累一些技能。当然,随着我们技能越来越娴熟,我们对物质环境的追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想有一个体面的工作,有宽敞的房子,有漂亮的汽车,等等,这些想法慢慢地充满我们整个身心,于是烦恼、痛苦也慢慢地随之而来,感觉生活变得越来越累。

应该说,人生做加法是没有错,因为这是生存的最基本的技能,没有这些技能,确实在社会生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但人生也不是单单做加法,还应该做减法。减什么,主要的是减欲望,即在人的欲望方面做减法。有一个“沉重的竹篓”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有位中年人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非常沉重,生活压力太大,想要寻求解脱的方法,因此去向一位禅师求教。

禅师给了他一个篓子,要他背在肩上,指着前方一条坎坷的道路说:“每当你向前走一步,就弯下腰来捡一颗石子放到篓子里,然后看看会有什么感受。”

中年人照着禅师的指示去做,他背上的篓子装满石头后,禅师问他这一路走来有什么感受。

他回答说:“感到越走越沉重。”

禅师于是说:“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上时,都背负着一个空篓子。我们每往前走一步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因此才会有越来越累的感慨。”

中年人又问:“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人生的重负呢?”

禅师反问他:“你是否愿意将名声、财富、家庭、事业、朋友拿出来舍弃呢?”

那人答不出来。

禅师又说:“每个人的篓子里所装的,都是自己从这个世上寻求来的东西,一旦拥有它,就要对它负有责任。但如果心里装得太多,不放弃一些,你的生命将承受不起,现在决定了你的选择吗?丢下什么,留下什么?”

中年人反问禅师:“这一路上,您又丢下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禅师大笑道:“丢下身外之物,留下心灵之物。”

一方面,人生在世上,不就是来追求功名利禄吗?那些功名利禄的东西无不经过自己努力得来的,花费了我们多少心血,怎么说舍弃就舍弃了呢?另一方面,我们心灵的“竹篓”装得越来越多,步履变得越来越沉,感觉越来越累,“放下”呼声越来越强烈。怎么办,我们应该学学王阳明,减得一分欲望,便多得一分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