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45

第45章 不做沽名钓誉之徒

语录

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功夫好名?

——《传习录·薛侃录》

“解读”

王阳明认为,名与实是相对的,在实方面多用一分心,则名方面就轻一分;把心全用在务实上,追求名利的心思就没有了。如果务实之心像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哪还有时间、精力去追求名声。

现实生活中,我们既要务实,也要求名,因为这是对我们工作成绩的一种肯定,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评优秀、先进的原因。名声可以起示范带头作用,引导他人向这方面看齐。然而这里我们强调更多的是,名与实要相对应,而不是脱节。做事不虚浮,一步一个脚印,对于走仕途的人来说,这才是正道。

《人民日报》2012年2月就发表了关于虚与实的评论员文章:是干出硬邦邦的“实绩”,还是制造虚幻的“泡沫”?这道看似简单的选择题,有些干部未必能做得令人信服。

有的地方只热衷大手笔的“形象工程”,其他的则统统让路;有的地方只重显绩不重潜绩,看得见的做得很漂亮,看不见的则粗制滥造;有的干部想的是“自己种树自己乘凉”,为求任上见效,哪怕竭泽而渔。不重“实绩”重“虚功”,是领导作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

实与虚不只检验作风,更照鉴人品,考量党性。只有思想实、干事实、为人实,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如果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待人做事不实在、耍滑头,就干不好事业、得不到拥护。群众最反感这样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搞短期行为,宁可“做势”不愿“做事”;在事业上不下功夫,搞小团体利益不遗余力,做形象工程劳民伤财;在人际交往中庸俗成风,吹吹拍拍拉关系,拉拉扯扯搞圈子,不讲原则讲义气。对于这些不良作风,人民群众不仅反感,而且厌恶。

“泡沫”的特点就是好看,甚至还顶着五颜六色的光环,乍一看能力了得、硕果累累,很能唬人。一些地方和干部喜欢制造“泡沫”,目的就是为自己捞取升迁的“资本”。有的“泡沫”破裂后留下巨大后遗症,造“泡沫”的人也很难受到追究。如果总是虚功常奏效,实绩难建功,难免在社会上助长“投机钻营者得利”的恶劣风气。我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执政党的领导干部而言,还应“为政一时,教化一方”。党风正则民风淳,政德影响公德。领导干部以为政之德表率乡里,忠诚践行宗旨信念,社会风气能不淳厚?德有高标,官有榜样,民必勤劳正直善良,党的事业才会有保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热衷制造“泡沫”的干部,不是认识上出了问题,也不是能力上出了问题,说到底是丢弃了基本党性、丧失了起码的政德。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我们正处于发展转轨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执政兴国靠的是求真务实,实功虚做只会让发展陷入停滞、问题不断积累、矛盾更加尖锐。

要真正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与虚”问题,必须用好考核评价这个杠杆。科学分析、准确评价干部的德才与实绩,真正让实干苦干、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工作飘浮、投机取巧的人受到批评和惩戒。

干事业是如此,看人也是如此。金玉其外的橘,不过是败絮其中么?看一个人要分清到底是内在的光鲜,还是外在的光鲜。《威尼斯商人》中描述了鲍西亚父亲为宝贝女儿择亲定制的金、银、铅三个匣,揭示人对外表和内心世界的认识。

金匣外面刻着:“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众人所希求的东西。”里面的纸卷是:“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古人的说话没有骗人;多少世人出卖了一生,不过看到了我的外形,蛆虫占据着镀金的坟。你要是又大胆又聪明,手脚壮健,见识却老成,就不会得到这样回音:再见,劝你冷却这片心。”

银匣外面刻着:“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他应得的东西。”里面的纸卷是:这银在火里烧过七遍;那永远不会错误的判断,也必须经过七次的试炼。有的人终身向幻影追逐,只好在幻影里寻求满足。我知道世上尽有些呆鸟,空有着一个镀银的外表;随你娶一个怎样的妻房,摆脱不了这傻瓜的皮囊;去吧,先生,莫再耽搁时光!

铅匣外面刻着:“谁选择了我,必须把他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里面的纸卷是:“你选择不凭着外表,果然给你直中鹄心!胜利既已入你怀抱,你莫再往别处追寻。这结果倘使你满意,就请接受你的幸运,赶快回转你的身体,给你的深深一吻。”

匣给我们的启示不仅是世人对金钱的看法,更是对一切事务的看法。让我们像王阳明一样,力保务实而不受沽名钓誉之心所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