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吃透王阳明
32913200000043

第43章 人要有点阿Q精神

语录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顺生录·王守仁年谱》

“解读”

王阳明认为,世人认为,多次会试不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我认为过分在意多次会试不中是件可耻的事情。

王阳明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通晓四书五经,年轻富有才情,在当时京城少年中就赫赫有名,他金榜题名应该是理所当然,但屡试不中,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在那个“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时代里,金榜题名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也是整个家族的大事,它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也能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能不能中在那时已经不是个人的大事,而是整个家族的大事,涉及整个家族的荣辱问题。对王阳明来说,考不中不仅要承担落榜压力,还要承担来自社会上的压力,承担来自家族内部的压力。按道理讲,他应该感到耻辱,尤其是他家在当时的京城是有头有脸的人,但他并没有这种感觉,在他看来,有上榜之事,就有落榜之事,没有必要过分在意。

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件事很重要,或者说涉及家庭,或者整个家族的荣誉问题,而在自己看来,又有实力能够办成,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反而没有办成,要说没有精神负担,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当然,如果能够通过自己心理调节,卸下这些精神负担,那就再好不过了。人生道路很长,什么事情不可能都办得顺顺当当的,在心理上随时要做好失败的准备。生活不是一条康庄大道,我们都有权利追求更好的生活,但更多时候遇到的是一条布满荆棘与陷阱的崎岖小路。怎么办?鲁迅的阿Q精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阿Q精神”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自慰精神或者自贱精神,学者概括为就是阿Q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简言之,是在失败与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使用虚假的胜利来在精神上实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却。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导师曾经跟我们说,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健康康最重要,至于他能不能成才,并不是关键,最优秀的可能为世界做贡献,次一点的为国家做贡献,再差一点才是自己的,留在身边,这样你才能享受天伦之乐,享受晚年的幸福。开始,我们不太理解,比如我自己,通过多么艰苦的努力才考上研究生,才有今天的成就,谁难道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呢。但随着在大城市生活的时间长了,特别是与那些养狗的大爷、大妈聊天的时候了解到,他们的孩子基本上不在身边,要么待在国外,要么忙于为国家做贡献,无暇照顾他们,他们只好养狗来打发自己的时间。如果你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我说的不假,大城市养狗的老人越来越多。所以,现在对孩子是否成才,我没有以前那么担心了,只要他健健康康、遵纪守法就行,不管成才不成才都是好,成才我祝贺他,不成才留在身边也挺好的。